农村初中自查报告多篇范文
[导语]农村初中自查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农村初中隐性辍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最近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这些地区并非特别贫困,学生流失多半因为厌学。“30%~40%的辍学率是下面公认的。上面一检查,下面就得作假,把流失的学生再找回来,顶个名,谎报辍学率。”吉林省双辽市某偏远村庄的一位老师对记者说。据他了解,农村偏远一点的学校,辍学率得有50%;离城近的,怎么也有20%~30%;平均下来有40%。
吉林省东丰县一位当过6年班主任的老师,以本校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初一入学人数有110人左右,到了初二上学期,还能有100人,而初二结束时,就剩60人左右了;中考前,只剩30人。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有的县,为了降低统计报表中的辍学率,将升学有望的学生单独组成班级,其余的组成职业技术班,其实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但可以拿到毕业证。”参与调查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老师们普遍反映,初二学生流失最多,因为在这个时期,能不能考上高中已见眉目。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跟不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家长面对成绩,认为孩子升学没希望,不如回家种地,或者学点手艺,打工挣钱。
“主要是厌学的太多。10个流失生中,也就1个是家长不让念的,其余9个,都是孩子学不进去,家长也没招儿。”双辽市某校一位张姓教师表示,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法》无能为力。
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的统计表明,辍学学生中,有53%是因为厌学。“从学校方面讲,应试教育压力太大。素质教育在会上、材料上有体现,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落实。教学以主科为主,不少课程学生不愿意学,感觉偏难,在现实生活中能应用的很少。同时,音体美活动少,学生被限制,丧失很多乐趣。”一位姓韩的农村老师说。
双辽市某村的张老师告诉记者,学校设施不那么齐全,光靠老师一张嘴,很难吸引学生。“像我校,语音室没有;图书室倒是有,但不对学生开放;试验室太小,老师只能把器材拿到教室进行操作,学生亲自演练的机会少;全校没有一台像样的微机,只有二三十台城里中学淘汰的286、386,老师连像样的课件都做不了。”
【第2篇】2022年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调查报告范文
我于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对全乡中学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 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全乡中学进行,共发问卷361份,回收有效卷357 份,接近理想的高校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第3篇】2022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
我于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对全乡中学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 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全乡中学进行,共发问卷361份,回收有效卷357 份,接近理想的高校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 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 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是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第4篇】农村初中生中考前的心理调查报告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中考了,初三学生在进行紧张的复习中,希望自己能够在中考中胜出,农村初中学生的压力更大了,面对全市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考上普通的高中,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了。作为班主任,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中考前的心理调查,发现有状态较亢奋的,也有状态不够好的,心理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态积极:
男生a:中考临近了,三年的努力在此一举!也许我会在这场战斗中胜出,潇潇洒洒地踏进新校门,可以无忧虑地挥洒轻松的暑假,结识新的同学、老师,我的瞳孔里溢满了快乐。一切靠自己去开拓,愿生命像火一样燃烧,放肆却带来温暖,惨烈却没有绝望。
男生b:我现在最想做的只是拿起我的笔在练习上奔驰,正好比一棵树上的五十只橘子,我便是那瘦小的一只,现在只要努力争取我所需要的养料与水分,尽力地生长,长成最大最甜的那一只。
男生c:用乐观是心态面对中考,只要尽自己的一切去考完中考,即使考得不好也不后悔,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最后再给自己讲一句话:乐观的心态是最锋利的武器!
男生d:我想在考试那天,会努力做题,做到问心无愧就好了,即使没有考上,那也没有什么好遗憾了。
2、紧张,有压力:
男生e:在这剩下的不到20天的时间里,我好像经历了人生的所有苦难,如今,我的父母给我降低了要求,他们在每一次吃饭时都提到我的成绩,无一次不为我叹气。
男生f:时间已经不早了,在仅剩的20天时间里,我的心情很烦躁,心急如焚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挖掘出潜藏的能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话已至此,涕泪泗流,心之所想,无法言语。
男生g:郁闷啊,怎么这样!最近有点晕!有些是事,有些是人,天气也有点闷热,心情时好时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脱,还有三个星期决定命运的时刻就要来临了。想到不远的将来,自己是否可以再次坐在教室里或者是站在工厂里上班,真有点紧张。
男生h:时间老人跟我开了一个玩笑,三年初中只剩下20天了,面对四面八方的压力,我开始退缩了,我担心看到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睛。
3、太疲劳:
女生a:现在的我,是一只迷茫的萤火虫,到处乱飞,我真希望在最后的时间里能够复习好,我自己制定了复习计划,但是到了晚上,我就睡意朦胧,直打哈欠。而在睡梦中好几次惊醒过了。
男生i:最近在家里总是静不下心来学习,不知为什么觉得活得好辛苦,虽然老师激情澎湃给我们复习,但我的脑细胞好象没有接受,处于昏迷状态。
4、要放弃:
女生b:在这最后的时间里,我已经无心学习,而像和尚一样,过一天算一天,初中读完了,如果考不上,就在家里带小弟,或者成为上班族,或者去学习一些手艺。
5、很迷茫:
女生c:就这样,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竟然只剩20天了,这意味着什么?不知道!
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希望老师家长注意中考生的心理状态,适当引导,多加关心,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度过特别时期。
【第5篇】关于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课改下的课堂要求学生要具备创新的理念、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阅读还能促进学生写作技能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然而,不少学生将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放弃了课外阅读。
二、调查的目的
1、落实更有效的课外阅读计划。
新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初中生要实施教材、读本、课外这三大层次的阅读,课外阅读怎样落实尚未引起注意。因此想通过这次调查,了解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使课外阅读能够切实开展起来。
2、寻求更合理的课外阅读书目。
新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确实有值得商讨的地方。如:新大纲推荐的书目中中学生感兴趣的比较少;新大纲推荐的书目只注重对青少年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未涉及文化、历史、哲学、思想、科学等方面的名著,因而限制了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视野;新大纲未推荐当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无法最大限度的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为此想通过这次调查了解中学生究竟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开展书目研究,最终为学生拿出一份更合理的书目。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本次调查随机选择了我市部分农村初中学校的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共计475人,以确保抽样调查结果的合理、准确、科学、可信。
(二)课题组成员在课题总负责人朱杰老师的组织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共同讨论、分析,最终确定了“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问卷”(问卷详见附件1),在问卷调查里,我们主要从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目的、阅读途径、阅读动因、阅读态度、阅读氛围以及对新大纲的阅读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475名不同年级的农村学生接受调查,通过本次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笔者发现我市农村初中学校的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的很不理想。调查结果如下:
a b c d e f
1 20.83 35.42 10.42 6.25 4.17 22.92
2 4.17 4.17 27.08 64.58
3 20.83 37.5 16.67 25
4 8.33 39.58 29.17 22.92
5 47.92 37.5 4.17 10.42
6 20.83 10.42 35.42 33.33
7 2.08 10.42 87.5
8 25 12.5 62.5
9 45.83 18.75 10.42 25
10 4.17 10.42 37.5 27.08 16.67
11 22.92 37.5 31.25 8.33
12 6.25 31.25 62.5
13 33.33 54.17 12.5
我们对问卷进行进行细致地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阅读的内容来看
喜欢看科技书的人数占35.42%,超过了其他类型的人数,其次为文学名著,占20.83%,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占22.92%。
(二)从阅读的目的来看
有39.58%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有22.92%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只有8.33%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更有29.17%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可见,学生对课外阅读虽然持肯定态度,但阅读目的还不太明确,在“对自己的建议”一栏纷纷提出“希望自己多看课外书”。
(三)从阅读的时间来看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的只有25%,16.67%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小时以上,37.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1-2小时,甚至还有20.83%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对老师的建议”一栏中提出要求老师少布置作业,多留些时间让他们看课外书,这一原因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都是普通存在的,虽是已实施了新教材,但新课程理念并未真正得以贯彻,学校为求升学率,贯彻的还是应试教育,最终我们还是靠考试分数定乾坤。
(四)从阅读的途径来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初中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分别占47.92%和37.5%,而通过租和网络获取阅读资源的仅仅占4.17%和10.42%。可见,农村初中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然而,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许多家庭很少给学生购买课外书籍,同时城里学校都有阅览室、资料室、图书室,均有丰富的藏书,而农村初中没有这些设施,有些学校虽有这些些但藏书也很少或者比较过时,而且更多的只是一种形象工程,并没有真正对学生开放,这造成学生阅读资源严重匮乏,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许多学生在“对家长的建议”一栏中希望家长能支持孩子购买课外书,能给自己多买课外书;“对学校的建议”一栏则希望能购买一些名著或者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
(五)从阅读内容来看
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占的比例较高,但在师生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其实,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除童话作家),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如斯威夫特、罗曼•罗兰、海明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均在百分之十以下。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六)从阅读的态度来看
有4.17%的学生讨厌读书,有10.42%的学生保持无所谓的态度,有37.5%的学生有点喜欢,有27.08%的学生比较喜欢,只有16.67%的学生非常喜欢。由此可以看出:积极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比例不太高,较多的只是“偶尔读读”;一半以上学生没有经常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这对语文教学是一个极不利的因素。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阅读,使“经常读”的人数不断扩大,这应该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益的重要方法。
(七)从阅读的氛围来看
对于身边读书很多的人占22.92%,身边一般的读书习惯的人占37.5%,身边很少读书的人占31.25%,几乎不读书的占8.33%。父母的阅读行为及态度对孩子有榜样秘激励作用,影响孩子的成就定向。调查发现,在阅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10部课外阅读推荐篇目中,父母“很喜欢或经常看书”者,人均阅读4.4部,而父母“很少或几乎不看书”者,人均阅读3.5部,不同性别、年级都反映出大致相同的情况。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能看到父母常常抽出一点时间阅读,他们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感到阅读的重要并效仿父母的做法。父母参与阅读,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支持他的阅读行为,可以与父母沟通,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提高提高效果。有关研究表明:父母把材料读给孩子听以及给孩子提供阅读材料都影响孩子阅读能力提高。
五、结论
第一、经过研究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我认为重新制定一份适合现阶段初中学生阅读需要的阅读书目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研究我认为提供给初中生的阅读书目应具备以下特点:
1、扩大学生阅读的知识面。从横的角度看,不应局限在文学作品内,文史类、社会科学类、科普类等也应涉及。从纵的角度看所选作品不应局限在古代、近代作品上,当代优秀的畅销书也应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力求培养综合的适合当代的人才。
2、推荐书目数量应增加,以使学生有较大选择空间。
3、所推荐的书目应最大限度符合学生的心理,做到通俗易懂、充满兴趣、有吸引力。
4、推荐的书目可分年级制定:应注意各个年级的阅读书目在数量和深度上有所区别。
第二、由第二部分的分析可看出当前课外阅读指导工作基本上没人去做,因此,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能把中学生课外阅读真正纳入语文教学范畴,通过课型、考核评价等手段把这一活动做实、做活,力争收到良好效果。如任课教师可采取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阅读书籍后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学生之间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课前2分钟简介近期所读的书等方法来实现。
六、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源自于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恰当的方式方法,在阅读内容上,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尽可能符合学生特点的读物推荐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交给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培养学生自主性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使之能在书海畅游。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们可以利用班会、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在全校师生会议和家长会上,使全校师生及家长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在黑板右侧或教室内等处写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名言警句或激励性语言,如:“课外书,你永远的朋友”,“你想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吗?请参加课外阅读”,“从小爱读书,一生都幸福”,“知识海洋,让你幸福徜徉”;在教室、走廊、楼梯处张贴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的画像,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开展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班团课等,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热爱书籍。
2、建立班级读书角,丰富阅读资源
农村初中办学条件相对较为滞后,许多学校没有图书室或者图书室藏书较少,学生家庭中藏书量也极为有限,阅读资源匮乏。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设立读书角,图书的来源可以让老师学生捐献,捐献图书者即可成为读书角的成员,享受每周向图书角借阅图书的权利,每班确立一名图书管理员,管理本班图书的借阅情况,这样,创设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丰富了阅读资源。
3、组织系列活动,形成阅读浪潮
学校可以确定读书主题,定期举办朗诵、演讲、讲故事比赛,或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所得或感受,或举办展示会,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或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各项活动,我们均设立奖项,并进行张榜公布。在有趣、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激励学生参与阅读的的兴趣,形成课外阅读的浪潮。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生拥有了想读书、爱读书的冲动,一旦拥有了这一课外阅读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就能真正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真正体味课外阅读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意识
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接受和积累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知识,能理解、掌握前人的成果,为写作奠定基础,积累素材,积淀语言,更重要的能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转变家长、教师的阅读理念
如今,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很多家长过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他们过多的追求分数,认为孩子课外读一些小说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不允许他们读名著,经济上不作支持。农村家长虽文化程度不高,但也应该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多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多陪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当自己的老师,在珠学习中阅读兴趣。
(四)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正确地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1、做好课外阅读的推荐工作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大都带有随意性和消遣欣赏性,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做好读物推荐工作。我们主要以单元为板块,在课内搭建课外阅读的平台,根据单元主题为学生推荐同一主题的其他名篇,或同一作者的其他篇目,或为学生推荐相关网站。
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要想避免学生盲目、随意性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能,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
(1)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注意把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记下来,形式可以一拘一格,教师可以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检查学生读书笔记,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2)鼓励学生读写结合
读与写有机结合,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写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续写、仿写、改写、扩写、评论等都可以采用,并臭味相投向省市县各级刊物及校刊投稿,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五)注重课外阅读评价
课外阅读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必须把评价贯穿于学生整个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实效。评价的内容及其方式都可以多种多样,如围绕课外阅读开展的各类活动读书笔记记录情况以及阅读成长卡都可以纳入评价机制,并注重教师、学生自我及相互间评价相结合,课内、课外评价相结合,分学段目标达成与综合评价相结合,还可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当然我们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此外,我们可以在测试中融入课外阅读,如我们可以出题:“你最喜欢的一本课外名著是什么?你最喜欢里面哪一个人物?说说理由”,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提高阅读实效。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起责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我们的学生自觉阅读主,乐于阅读,那么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附件1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问卷的调查
学校 年级 姓名
同学们:你喜欢看语文课外书吗?请认真如实地回答下列问题好吗?
一、不定项选择题
1、你平时喜欢阅读的课外书是( )
a、文学名著 b、科技类书籍 c、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 d、报纸杂志 e、教材辅导读物 f、有什么看什么
2、你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一般是( )
a、课间 b、放学后 c、节假日 d、有时间就看
3、你一周内大概看多长时间的课外书?( )
a、1小时之内 b、1-2小时 c、2-3小时 d、3小时以上
4、你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是( )
a、提高语文水平b、增长见识 c、休闲娱乐 d、学会做人和处世
5、你阅读的课外书来源于( )
a、购买 b、借 c、租 d、网络
6、你认为我校的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的如何( )
a、好 b、较好 c、一般 d、差
7、你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a、父母的要求 b、学习的需要 c、个人的爱好
8、你通常采用的课外阅读的方法是什么( )
a、略读 b、精读 c、上述两者相结合
9、你阅读的主要场所在哪儿( )
a、学校 b、家庭 c、书店 d、其他
10、对于开展课外阅读,你的态度怎样( )
a、讨厌 b、无所谓 c、有点喜欢 d、比较喜欢 e、非常喜欢
11、你身边喜欢并自觉阅读课外书籍的人数怎样( )
a、很多 b、一般 c、很少 d、几乎没有
12、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你是否了解( )
a、了解 b、基本了解 c、不了解
13、你知道中学生课外必读哪些名著吗( )
a、知道 b、有一些知道 c、不知道
二、问答
1、你课外读过哪些作家的作品?
2、你对语文课外阅读有哪些看法、意见或建议?请按以下几方面填写。
对学校:
对老师:
对家长:
对自己:
【第6篇】关于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孩子。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孩子”规模已达xxx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孩子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孩子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孩子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本校学生中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孩子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学生xxx人,其中留守孩子xx人左右,占学生总数的xx%左右。据抽样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孩子,有40%的只有单亲在家且绝大部分是母亲在家;有30%的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xx%的家庭里没有监护人;其次都寄宿在亲戚家。这些家庭多则照顾2-3个。过多的孩子使家庭无法照顾周到,没办法进行教育,带来许多严重问题。
二、严重危害
极其严重 “留守孩子现象”有极大的危害性,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长时间的“关爱缺失”将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成才,许多问题少年都与之相关。它给家庭、学校、社会都带来不利的影响,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1、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留守在家与其父母分离,这是一种典型的“亲子分离”的现象。这种现象给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孩子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指导,进而成为潜在的问题少年。
2、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有很多留守孩子中考以后就面临失学,有的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未完成就中途辍学,即使完成了,也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他们走上社会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势必影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三、留守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孩子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调查中发现:在留守孩子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孩子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孩子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孩子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许多留守孩子在周末喜欢骑自行车,学校的教育对他们苍白无力。一些班主任反应:这些学生本身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爱张扬,车速特别快,车技不高,所以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独立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喜欢跟风随大流,很容易与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或成为侵害对象等等。
2、留守孩子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我镇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孩子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孩子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xx%的留守孩子生活较差,xx%的留守孩子生活一般。
3、留守孩子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孩子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孩子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孩子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孩子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孩子想念父母的占xx%,有38%的留守孩子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xx%的留守孩子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孩子父母几年回来1次,xx%的留守孩子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孩子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孩子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孩子占留守孩子的xx.3%。
4、留守孩子性格严重扭曲。
由于缺乏亲情的呵护,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留守孩子普遍出现自信不足,都说自己不出色、不优秀。严重缺乏自信,自信心不足。留守孩子有很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这种“隔代抚养” 又往往容易造成“保护过度”。对孩子过分溺爱,他们俨然成为“小皇帝”、“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普遍存在任性、孤僻、内向、骄横、脆弱的心理,从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5、留守孩子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孩子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父母在外打工,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他们就常用物质来弥补对孩子关爱的缺失,这种现象固然好,但有时并未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使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还互相攀比。大部分留守孩子用这些钱上网、买零食,更有甚者,邀上几个哥们儿,到饭馆撮一顿,铺张浪费,节约意识薄弱。
6、留守孩子成绩普遍欠佳。
调查中发现:学校每年升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中,留守孩子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大部分孩子成绩较差,周末或假期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在网吧经常看见他们的身影。在这些留守孩子中,xx%的学生成绩较差,4%的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xx%,xx%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孩子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四、留守孩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孩子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3、社会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关注不够。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孩子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孩子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孩子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五、对策及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留守孩子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孩子的管理措施。
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孩子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孩子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孩子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孩子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孩子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
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
对于留守孩子,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孩子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孩子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这就决定了留守孩子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并将愈演愈烈。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非常复杂,要解决留守孩子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与留守孩子自己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我所写的只是冰山一角、肤浅之谈,希望可以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第7篇】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
我于2022年9月10日至12月20日,对全乡中学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 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全乡中学进行,共发问卷361份,回收有效卷357 份,接近理想的高校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中专 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学生选择就业,27%的学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初中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教师座谈和学生家长访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对学生前途的失望,部分家长和教师也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厌学情绪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身上同时滋生并蔓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农村教育的世纪迷茫现象。不可否认,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教育价值观。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中专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3%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或在农村非农产业就业的艰难性,但有67%的学生却表示不准备在农村务农。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但他们中48%的学生没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准备读高中中专,从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事业的发展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3%的学生将准备在农村务农,但这部分学生在上劳动技术课时并不认真,平时也很少接触农业科技方面的资料。同时,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成因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同时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不容忽视。
1.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初中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辉煌的经济成就。调查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学生对“竞争”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了解较深。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2.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大。调查结果表明,26%的学生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放弃考大学的愿望;52%的学生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在学习上漫无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使部分德、才兼备的学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渐淡化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3.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前,农村初中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
5.学校教育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初中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6.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对策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1.增加投入,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快节奏,初步了解了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学习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使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科技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对学生产生求知的诱惑和刺激。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未来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村初中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难以及未来的美好前景;向他们介绍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收费制度的公平性、保护性,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公正性;向他们介绍素质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价值和未来取向,以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消除误导。
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主要是务农 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期间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毕业时选择自己适合的就业岗位。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是当务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1986年,原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村教育“应该从办学为了升学转到以为本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主,兼顾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这个方向上来”。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我们应该引以为鉴的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农村职业高中教育,当前步入了关、停、并、转的恶劣境况。那么,在农村初中实施职业教育,则必须致力于追求教学内容的科技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4.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主动适应学生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
为了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在普教中渗透职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相对均衡各学科在教学时间上的比重,淡化各学科考核的学术标准,以使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各学科的均衡学习和最感兴趣的学科的强化学习。
5.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是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第8篇】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对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在历时近10年时间的探讨、尝试与实践的基础上,认定决定农村初中留守孩子是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是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管理,而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管理,关键又在于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的自我管理,并从中摸索出一套能适合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分析;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中国亿万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务工那天起,中小学校园里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孩子。接下来是政法界传来一组组令人震惊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数据,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直线上升!而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而这些违法犯罪的留守孩子,又绝大多数是初中留守孩子。从此,留守孩子成了问题孩子的代名词。接着,全社会都开始高度关注:呼吁学校重视,家庭重视,社会重视!
那么,真正值得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留守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二、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现状及分析
从这4个调查统计数据表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6个问题:一是留守孩子假日生活无规律,随意性大;二是留守孩子假日学习自觉性不高;三是网吧由城市向农村战略大转移后,留守孩子网络成瘾人数剧增;四是留守孩子假日参加不良娱乐种类多,人数比例大;五是留守孩子假日非正式群体人数比例和违法犯罪人数比例在增加;六是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特别孤独,需要家长、老师、同学及社会的参与和帮助。可见,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问题,关键在假日!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双休日、节假日肯定是农村初中留守孩子一个非常广阔的生活空间。一到假日,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从平时学校严格的管理中解脱出来,好好地放纵一回自己。殊不知,这样绝对自由的假日生活,孩子们完全可以推翻学校平时的任何良好的品德行为规范教育,这就是我们称之为5+2=0的效果。
看似短短的1天或几天,一个寒假或暑假,却在不经意间,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使得他们形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渐渐发展为积习难改、违法犯罪的结局。
假日,对农村初中留守孩子来说,真的不可忽视!我校教师先后分别在《湖南教育报》、《湖南日报》、《衡阳日报》发表了《填补中小学假期德育工作的空白》、《不可忽视的空白》、《农村中小学生假期生活面面观》等文章,呼吁社会、家庭、学校对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进行高度关注。
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状况,是一面镜子,它折射了家庭、学校、社会在留守孩子管理上,存在着一个可怕的空间。如何为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创造一个生活快乐、健康成长的假日生活空间?有无行之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问题?能否为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提供一个自我管理的模式?
三、对策研究
要给留守孩子一个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生活空间,要解决其假日生活中林林总总的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点太多,面太广,线太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留守孩子本身的配合。
内因才是决定因素。要解决留守孩子的问题,不如让留守孩子从自我做起,让其学会假日自我管理。
2022年,我校成立了《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课题小组,我们围绕着两个目标进行研究:一是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模式,让他们在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下度过假日生活;二是构建一个能保障留守孩子假日生活快乐、健康、安全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服务管理体系。让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留守孩子假日生活充实、快乐、健康、安全的环境管理服务空间。
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利用假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性、合作性、实践性、个性化、有规律的学习、生活、成长模式,形成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学习生活格局;以实践探究活动为载体,加大学习资源开发力度,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学校为主,依托社会,家庭为辅的双休日、节假日教育活动,建立家、校、社联系的桥梁,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更加健全,进一步促进留守孩子假日健全人格和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充分发挥育人作用;通过实验与研究,创设一个能让留守孩子在假日里,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学习在娱乐中得到提高、生活在指导下健康有序、品德在假日里得到提升的一体化服务管理体系。
2022年开始,课题组根据初中留守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了一个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模式《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手册》。我们经过历时4年的反复实验与跟踪调查,发现该管理模式完全适合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下面是我们学校留守孩子试用《自我管理手册》前后的几组数据对照(见表5表10)。从这些对照统计数据来看,我校的留守孩子使用《假日自我管理手册》后,假日生活有了下面3个方面的亮点:一是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充实了;二是他们的不良行为在渐渐消除;三是家庭、学校、社会及留守孩子对假日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一,自我管理模式是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的必备指南
我们在长期以来对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模式,即围绕留守孩子假日生活,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学业规划、交友处世、礼仪修养、社会责任、假日活动等7个方面,编写了一套《农村初中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手册》的校本教材,让学生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我们的研究思路是:
为了证实可行性,我们还把这个模式在本镇的其他3所初中和周边2个乡镇的2所初中进行了同期同步研究实验。发现:近4年来,参与课题实验的7所实验学校的初中留守孩子假日违法犯罪率在直线下降,近2年为零;有90%的留守孩子基本上能自立自强,做到自我管理。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第二,构建家校村留守孩子假日生活一体化服务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不只是研究让留守孩子学会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我们还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我们以学校为主体,研究构建一个与这三个方面协同联手的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一体化服务管理体系。对留守孩子的每个家庭,建立了家长或监护人能保障随时与之联系的网络,如联系电话、手机信息、qq群、家庭住址、务工住址等档案,在全县率先办起了留守孩子监护人的家长学校(省关工委已授予了示范性家长学校称号);与关工委、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村民小组、派出所、网吧游戏厅等,确定日常联系点、联系人,确保留守孩子假日生活有一个绿色生活环境,聘请离退休教师、离退休干部、离退休工人、退伍军人等担任留守孩子的签约代理家长学校为留守孩子设计并组织举办有计划性的留守孩子的假日活动,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开通校园绿色免费网吧。
第三,将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教育,列为学校常规德育工作范畴
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人数在增加,在在校学生中,已占80%以上的比重。毋应置疑,他们本身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所在。因此,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自我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是学校常规德育的主体部分。学校自留守孩子假日生活课题组成立以来,调整了传统的德育管理结构与模式,在日常德育活动中,处处将留守孩子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我们深信,农村初中留守孩子的假日生活,能够在自我管理的前提下,在家校村一体化服务管理体系大环境下,他们的假日生活,一定能够快乐而充实,健康而向上。
【第9篇】当前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的优秀调查报告
我们于xx年xx月~xx月,对渔峡口镇的两所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 具体目标
1.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四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师、学生座谈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中专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农村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高中 中专 毕业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小学毕业生挣钱多,只有2%的学生认为文盲能获得较高收入。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劳技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7%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甚至把特长看做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 对于这一认识的争议性,不属本文讨论的范畴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在劳技课、活动课上学到较多的、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在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中,我们得到了一组令教师们震惊的数据,52%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48%的学生认为学校老师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师指点。对于这一结果,也许我们对信息的有效度产生怀疑,或者强调它的地域性特点,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行为滞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并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4.学习目的
初中学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们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初一为69%,初二为58%,初三为72%。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农村的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农门,走向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大学教育。
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初中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的实用技术。
【第10篇】农村初中学困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原因及转变策略的调研报告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现有六个教学班,学生二百余人,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兼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给学生施加了过多的心理压力,使得部分学生被动地学习,对学生失去兴趣、一部分厌学的学生,成为了学习中的学困生,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分析这些学困生形成原因,寻找有效对策,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一、学困生厌学心理分析
从我们接触的学生来看,学生厌学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即使部分学习“优等生”,多少也在心理有厌学情绪,只是在老师积极的关注中隐藏了内心的疲惫想法,像我们现今九年级的孙某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一直在年级前几名,但最近却突然逃起课来,问其原因,竟说是压力太大,那针对绝大部分的学困生,我们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家庭因素。
这实质上是当今农村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我们都是有着30年教龄的教师了,几乎是教了两代初中生了,在这一代的初中生的父母中,原成绩优秀的早就离开了农村,在城市成家立业了,留在农村的则是成绩相对较差的一部分,其子女在智商上大多也不是很高,在加上现代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自己当初虽不是很优秀,但对子女的期望还是很高的,这就是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使得学生在家中也得不到轻松,即使是节假日也有家长把明明成绩不是很好的子女送到校外补习班补课,范文写作更有胜者,送到远在钟祥的城区补习,这些都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负重的心理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主动性,偏离了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
2、学校因素。
整个教育行业在推行素质教育,但现实是扎扎实实应试教育,使的学校不得不在升学率(特别是一类线上线率)这个指挥棒下前行,教师的窘迫,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学生课业负担很重,使得学生不堪重负,学困生厌学心理也会增强。
3、社会因素。
能够外出务工的现今社会,为许多人提供了致富的机遇,一些先富裕起来的人中不乏有文盲和半文盲之士,不够这些人大多有一技之长,而现今大量技工很抢手,他们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的成绩受到社会的关注,唯“财”必尊的社会现实,使许多学生受家长言谈及经历的感染,自然而然产生了“学习好坏不重要,长大能挣钱就行”的思想,再者到了毕业季,成绩差的学生反而成了一部分职校的抢手货,能够收到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入校通知书(自然大多是技校之类的),导致多数学困生有“学习不好还有技校等着我”的心理,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动力与信心。
4、个人因素。
自身努力不足,意志力不强。这些学生怕吃苦,懒惰。文科怕张嘴读,理科怕埋头做,课外书不愿看。除了上课时他们能听一点,学一点外,课外即使有作业,也控制不住玩。一有同伴来寻,立马动身溜出,作业丢之脑后。有时也想下苦功,三天辛勤过后,又大喊太累,放弃学习。从众心理较强,把手机电脑作为自己的生活全部,成为手机电脑的奴隶,在校时时向贪玩的学生看齐,上进心较差。同时人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效果也存在差异,学困生理解、想像、思维、记忆都较差,因而自卑感明显,自信心不足,对学习和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不感兴趣,缺乏探索精神和责任感,从而导致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成为学困生。
二、农村初中学困生厌学心理的有效策略
为了克服学因生的厌学心理,改进教育方法,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我们采用了下列方法。
一)施关爱,促改变。
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饱受冷嘲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的怀抱。这要求老师们在批评引导的同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在关注他们。因此老师教育和转变学困生,必须热情地关心和帮助他们树立的自信心。
1、在课堂上要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困生在学习上找到的自信心。讲课时要尽量让他们听懂,提问时,提出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时,心得体会鼓励学困生回答,并及时加以表扬,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课堂练习也注意多辅导学困生。课后作业可以给学困生适当的减少难度,让他认为自己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认为学习并不难,从而克服畏难情绪,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2、努力发现学困生的优点,以表扬为主,让学困生的自信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学困生的缺点较多,难得受到表扬,一旦受到表扬,他们则会加倍地珍惜。如果我们注意表扬他们,就会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公平的,有助于他们增强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使学困生感到温暖,从感情上与老师亲近起来。
3、寻求多方配合,共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平时的聊天及教学工作中,从其他任课老师中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各种情况。同时也让科任老师了解学困生在其他方面的闪光点,改变科任老师对他们的偏见,从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更加关注学困生的发展。同时学校、家庭多方面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一有进步,学校、家庭共同表扬,使学困生真正体会到家里父母的关心,学校里老师和学生的帮助,知道自己不是被冷淡、歧视的对象,从而树立起自信心,不断要求进步。
二)、改陋习,促学习。
平时无人看管的孩子多有陋习,而学困生多是陋习不少且管不住自己的学生。范文内容地图我们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良习惯并记录下来,与自己的陋习斗争,半学期后,积习难改的,让他们把难改的陋习写二三条贴在课桌上,让他的帮扶对象及周边同学帮助改正。一般经过两学期的改陋习活动,学困生不仅提高了学业成绩,也提高了品德素质。
三)、改环境,促自信。
召开校内班级各项文体活动,学困生虽然对学习没有兴趣,但对其他文体活动多是积极者。正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各种活动都有各自的优势所在,元旦文艺汇演、中学生足球赛、篮球赛、运动会、大家唱、大家跳活动成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通过活动,会让学困生找到自己的价值,如为班级争了光,为本组夺了分等等,用他们取得的成就激励学习,拥有自信。
这些措施,让我们有了很大收获,班级学困生的数量逐渐减少,学习氛围渐浓,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请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让学困生扬起自信的风帆,让学困生荡起自信的双桨!
【第11篇】清水县初中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党的xx大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发展基础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事关国计民生,已愈来愈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清水县教育部门为推进基础教育、尤其是初中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采取了多种措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了解我县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我们选择清水县东部几所初级农村中学为调研对象,于xx年10月对其进行了一次联合教育调研,我们于10月10日至10月12日先后深入秦亭中学、百家中学、旺兴中学等进行实地走访。又于10月14日在秦亭中学召开了“农村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校长座谈会”,在综合调研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本调研报告。
清水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大约建校在五六十年度,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我县经济建设持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农村初级中学始终坚持科教兴县、人才强县主体战略,全力推进我县教育现代化建设。各学校教育迅速发展,尤其,秦亭中学每年初中毕业升学率令人瞩目。成为我县东部农村主初级中学独树的一面“旗帜”,山门中学、百家中学、旺兴中学各校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认真研究、共同探讨、互相切磋,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能真正运用于我县农村教育事业当中,加快我县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学校布局;加大财政投入,在财政投入许可的条件下,力争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心学生,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初中农村教育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一、清水县东部几所初级中学推进初中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绩
坚决贯彻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认为“初中农村义务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最广大群众之利益的教育”。坚持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为民众提供满意的教育。面对初中农村教育的新情况,新挑战,我县教育局领导、包乡包片督导态度非常明确: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教育的成果,尤其重视我县东部几所农村初级中学,和全县相比想方设法力争缩短城乡中学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的差距,坚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动摇,“办学生发展,家长满意,社会信任”的学校。
调研中,我县东部几所学校实施均衡编班,不设重点班的科学决策,这充分反映了各学校教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的气魄和胆略,表达了全体学生及家长众呼唤教育公平的心声。这些态度和做法,成为我县初级农村中学学习的楷模。为此,在秦亭镇进行教育调研时,群众普遍反映,“最满意的是教育”。
(一)科学规划,调整学校布局,为均衡发展奠基
1958年山门镇中学建立,面积只有4000平方米,只有三个教学班,学生人数不足百人,随着近40多年的快速发展,学校面积增加到9367平方米,学生人数增加到300多人,xx年我县初级中学都实现了“两基”达标,这充分证实了国家重视教育,尤其农村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以迈上了新水平,面对农村当前的教育的新趋势,清水县主管部门又重新制定了《加快教育资源整合、优化新区学校布局纲要》,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实施规模办学。自xx年以来,对我县东部几所中学加大了建校资金投入。山门中学建起了教学楼,百家中学、秦亭中学都有独立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已成为国家寄宿制项目学校。以往学校“小、散、乱”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更趋合理。
(二)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均衡发展提供保障要实现初中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根本保障。
1、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为实现初中教育均衡发展,我县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从xx年“两基”达标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农村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积极开展农村中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创建活动。狠抓教育现代化学校的创建。目前,我县东部几所农村初级中学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
学校理化生实验室能按国际二类标准进行建设并达标,全校初中生生均占地28.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7.7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8.2平方米,达到了《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各学校都有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设施齐全,师生能充分活动和利用。各校严格按照省教学仪器配备标准,逐年更新设备和补充必要的实验材料。并在教学装备的基础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
【第12篇】关于农村2022下半年初中“留守孩子”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孩子。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孩子”规模已达xxx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孩子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孩子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孩子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本校学生中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孩子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学生xxx人,其中留守孩子xx人左右,占学生总数的xx%左右。据抽样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孩子,有40%的只有单亲在家且绝大部分是母亲在家;有30%的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xx%的家庭里没有监护人;其次都寄宿在亲戚家。这些家庭多则照顾2-3个。过多的孩子使家庭无法照顾周到,没办法进行教育,带来许多严重问题。
二、严重危害
极其严重 “留守孩子现象”有极大的危害性,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长时间的“关爱缺失”将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成才,许多问题少年都与之相关。它给家庭、学校、社会都带来不利的影响,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1、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留守在家与其父母分离,这是一种典型的“亲子分离”的现象。这种现象给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孩子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指导,进而成为潜在的问题少年。
2、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有很多留守孩子中考以后就面临失学,有的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未完成就中途辍学,即使完成了,也缺少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他们走上社会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势必影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三、留守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孩子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调查中发现:在留守孩子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孩子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孩子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孩子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许多留守孩子在周末喜欢骑自行车,学校的教育对他们苍白无力。一些班主任反应:这些学生本身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爱张扬,车速特别快,车技不高,所以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独立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喜欢跟风随大流,很容易与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或成为侵害对象等等。
2、留守孩子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我镇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孩子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孩子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xx%的留守孩子生活较差,xx%的留守孩子生活一般。
3、留守孩子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孩子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孩子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孩子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孩子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孩子想念父母的占xx%,有38%的留守孩子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xx%的留守孩子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孩子父母几年回来1次,xx%的留守孩子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孩子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孩子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孩子占留守孩子的xx.3%。
4、留守孩子性格严重扭曲。
由于缺乏亲情的呵护,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留守孩子普遍出现自信不足,都说自己不出色、不优秀。严重缺乏自信,自信心不足。留守孩子有很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这种“隔代抚养” 又往往容易造成“保护过度”。对孩子过分溺爱,他们俨然成为“小皇帝”、“小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普遍存在任性、孤僻、内向、骄横、脆弱的心理,从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5、留守孩子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孩子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父母在外打工,家庭收入水平提高,他们就常用物质来弥补对孩子关爱的缺失,这种现象固然好,但有时并未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使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还互相攀比。大部分留守孩子用这些钱上网、买零食,更有甚者,邀上几个哥们儿,到饭馆撮一顿,铺张浪费,节约意识薄弱。
6、留守孩子成绩普遍欠佳。
调查中发现:学校每年升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中,留守孩子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大部分孩子成绩较差,周末或假期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在网吧经常看见他们的身影。在这些留守孩子中,xx%的学生成绩较差,4%的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xx%,xx%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孩子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四、留守孩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孩子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3、社会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关注不够。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孩子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孩子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孩子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五、对策及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留守孩子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孩子的管理措施。
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孩子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孩子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孩子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孩子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孩子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
近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
对于留守孩子,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孩子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孩子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这就决定了留守孩子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并将愈演愈烈。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非常复杂,要解决留守孩子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与留守孩子自己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我所写的只是冰山一角、肤浅之谈,希望可以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第13篇】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他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习语文,如果仅仅局限于学好语文书上的有限的几文章,是远远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而当前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我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从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其原因,探索以课内阅读为本拓展连接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寻找提高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效绩的途径。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本次调查工选择了我所带的八年级三班四班的学生共计100人,,以确保抽样调查结果的合理、准确、科学、可信。
(二)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确定了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调查表详见附件1),在问卷调查里,我主要从阅读内容、阅读范围、阅读时间、阅读目的、阅读途径等方面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100名农村初中八年级学生接受调查,通过本次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我发现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我对问卷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
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超过了其它类型的人数,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刊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或者为取得较好成绩,看一些教材辅导读物。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有55.08%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可见,学生阅读目的较为明确,对课外阅读持肯定态度,在对自己的建议一栏纷纷提出希望自己多看课外书。
【第14篇】农村初中学生中考前心理调查报告
离中考日子越来越近,初三学生在进行紧张的复习迎考,希望自己能够在中考中胜出,农村初中学生的压力更大了,面对全市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考上普通的高中,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了。作为班主任,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中考前的心理调查,发现有状态较亢奋的,也有状态不够好的,心理呈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态积极:
男生a:中考临近了,三年的努力在此一举!也许我会在这场战斗中胜出,潇潇洒洒地踏进新校门,可以无忧虑地挥洒轻松的暑假,结识新的同学、老师,我的瞳孔里溢满了快乐。一切靠自己去开拓,愿生命像火一样燃烧,放肆却带来温暖,惨烈却没有绝望。
男生b:我现在最想做的只是拿起我的笔在练习上奔驰,正好比一棵树上的五十只橘子,我便是那瘦小的一只,现在只要努力争取我所需要的养料与水分,尽力地生长,长成最大最甜的那一只。
男生c:用乐观是心态面对中考,只要尽自己的一切去考完中考,即使考得不好也不后悔,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最后再给自己讲一句话:乐观的心态是最锋利的武器!
男生d:我想在考试那天,会努力做题,做到问心无愧就好了,即使没有考上,那也没有什么好遗憾了。
1、紧张,有压力:
男生e:在这剩下的不到20天的时间里,我好像经历了人生的所有苦难,如今,我的父母给我降低了要求,他们在每一次吃饭时都提到我的成绩,无一次不为我叹气。
男生f:时间已经不早了,在仅剩的20天时间里,我的心情很烦躁,心急如焚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挖掘出潜藏的能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话已至此,涕泪泗流,心之所想,无法言语。
男生g:郁闷啊,怎么这样!最近有点晕!有些是事,有些是人,天气也有点闷热,心情时好时坏,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脱,还有三个星期决定命运的时刻就要来临了。想到不远的将来,自己是否可以再次坐在教室里或者是站在工厂里上班,真有点紧张。
男生h:时间老人跟我开了一个玩笑,三年初中只剩下20天了,面对四面八方的压力,我开始退缩了,我担心看到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睛。
2、太疲劳:
女生a:现在的我,是一只迷茫的萤火虫,到处乱飞,我真希望在最后的时间里能够复习好,我自己制定了复习计划,但是到了晚上,我就睡意朦胧,直打哈欠。而在睡梦中好几次惊醒过了。
男生i:最近在家里总是静不下心来学习,不知为什么觉得活得好辛苦,虽然老师激情澎湃给我们复习,但我的脑细胞好象没有接受,处于昏迷状态。
3、要放弃:
女生b:在这最后的时间里,我已经无心学习,而像和尚一样,过一天算一天,初中读完了,如果考不上,就在家里带小弟,或者成为上班族,或者去学习一些手艺。
5、很迷茫:
女生c:就这样,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竟然只剩20天了,这意味着什么?不知道!
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希望老师家长注意中考生的心理状态,适当引导,多加关心,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第15篇】农村初中隐性辍学严重工作报告
最近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这些地区并非特别贫困,学生流失多半因为厌学。“30%~40%的辍学率是下面公认的。上面一检查,下面就得作假,把流失的学生再找回来,压滤机滤布顶个名,谎报辍学率。”吉林省双辽市某偏远村庄的一位老师对记者说。据他了解,农村偏远一点的学校,辍学率得有50%;离城近的,怎么也有20%~30%;平均下来有40%。
吉林省东丰县一位当过6年班主任的老师,以本校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初一入学人数有110人左右,到了初二上学期,还能有100人,而初二结束时,就剩60人左右了;中考前,只剩30人。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有的县,为了降低统计报表中的辍学率,将升学有望的学生单独组成班级,其余的组成职业技术班,其实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但可以拿到毕业证。”参与调查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老师们普遍反映,初二学生流失最多,因为在这个时期,能不能考上高中已见眉目。一方面,一些学生学习跟不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家长面对成绩,认为孩子升学没希望,不如回家种地,或者学点手艺,打工挣钱。
“主要是厌学的太多。10个流失生中,也就1个是家长不让念的,其余9个,都是孩子学不进去,家长也没招儿。”双辽市某校一位张姓教师表示,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法》无能为力。
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的统计表明,辍学学生中,有53%是因为厌学。“从学校方面讲,应试教育压力太大。素质教育在会上、材料上有体现,但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落实。教学以主科为主,不少课程学生不愿意学,感觉偏难,滤布在现实生活中能应用的很少。同时,音体美活动少,学生被限制,丧失很多乐趣。”一位姓韩的农村老师说。
双辽市某村的张老师告诉记者,学校设施不那么齐全,光靠老师一张嘴,很难吸引学生。“像我校,语音室没有;图书室倒是有,但不对学生开放;试验室太小,老师只能把器材拿到教室进行操作,学生亲自演练的机会少;全校没有一台像样的微机,只有二三十台城里中学淘汰的286、386,老师连像样的课件都做不了。”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农村初中自查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