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 筑牢为民情怀——赴延安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弘扬延安精神 筑牢为民情怀
——赴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9月1日—7日,我参加了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并赴革命圣地延安,接受革命史和党史教育。在延安,我们一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等理论知识,一边现场参观感受了“延安精神”、“梁家河精神”。以前只在电影和书本上看到过延安,听说过宝塔山、梁家河,现在亲临延安,心情万分激动,延安之行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灵魂上的洗礼,精神上的升华,我将终生难忘。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今后工作和生活努力奋斗的方向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下面我谈一谈我的三点体会:
一、牢固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
党的初心是一切为了人民,现阶段党的使命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在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等革命旧址,我看到了革命圣地当年的生产生活和革命战争的情况,仿佛追溯着历史足迹,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情景和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革命和生产的高昂斗志。延安时期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对艰难的形势、困难的生活,同时还要在党的事业与家庭、亲人甚至生命之间进行抉择。正是因为共产党人怀揣着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所以才能坚定信念、前赴后继,义无反顾投身于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今后,我要更加牢固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理想,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二、继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通过这次学习和实地考察,我加深了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看到了当时保卫人员用的步枪、干粮袋、背包等,还有为了打破日军及国民党政府对延安经济封锁,我党开展生产自救运动时用的棉花纺车、农具等,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呈现出可歌可泣、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在杨家岭和枣园革命旧址,一座座低矮的土墙围起来的小院子,一座座窑洞,屋里一桌,一椅、一床,简陋无比,这就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生活了八年的地方,屋里屋外的每一个角落,一件件朴素的陈设,一幅幅珍贵的图片,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革命先辈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让我震撼的不只是生活条件的简陋,更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革命前辈带领人们坚持度过中国历史、党的历史上最为困难、关键的几年,在困难中完成解放全中国的艰巨任务。今后,我将继承“延安精神”,弘扬革命前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珍惜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建设尽一份力。
三、深刻领悟“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梁家河精神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来到梁家河村参观学习。这是一个位于延安市延川县的一个小山村,1969年,习近平等一帮北京知青来到这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打破了它的静谧,也给它的未来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为村民们做了几件事:一是建了四个淤地坝,挖了水井;二是修了沼气池;三是种蔬菜,改善村民生活;四是建起了磨坊、裁缝铺、打铁铺、代销点等等。从1973年起,梁家河村开始有了余粮。在这个陕北高原上的小山村,习近平一待就是七年。他曾在一次自述中讲到:“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习近平在梁家河村的七年,正是他世界观形成的七年,也是他树雄心、立壮志的七年。在这里,他用亲身经历,为梁家河烙上了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积极进取、实践创新,责任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烙印。梁家河精神是党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后,我将以这次学习为新的起点,做一位有朝气、有拼劲、有梦想的有为青年,用知识撑起梦想,用梦想铸就未来,用未来向哺育我们成长的祖国和人民交付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