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学习心得范文
近段时间,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受益匪浅,个人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分为八个专题,共242段论述,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更饱含了习总书记对人民尤其是广大贫困群众的深深的情感,是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下面我谈三点体会。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
总书记说,“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建立一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战斗队伍。无论再好的政策、再好的措施、再多的资金、再多的项目,如果没有人的参与,没有高效的落实,也是没有效果的,所以,要发挥广大干部的作用,落实好政策、措施,把资金用到实处,项目落实到村到户。作为领导干部,首先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科学分析,认真研究,找准对策,自觉履行党和群众交托的重任。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脚踏实地的为群众谋福利办好事实事,要有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要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第三加强对业务知识特别是脱贫攻坚等惠民政策的学习,提高服务本领,强化政治担当,突出政治作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坚持精准方略,改进工作作风
《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第二至第七部分系统总结了我国新时代扶贫开发的宝贵经验。一是“精准”。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要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总书记强调,要将条件差、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分类施策,实施“五个一批”扶贫开发路径,要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保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就要求在深刻认识贫困问题复杂性的基础上,既要注重分析致贫的共性要素,以共性要素为依据,因地制宜探索多层次扶贫脱贫路径;又要考虑贫困个体致贫的具体因素,开展多层次、精细化的针对性帮扶。二是务实。习总书记在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提到,“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尽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扶贫工作最终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在精准识别、精准扶贫方面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味靠材料、表格来开展工作,这些具体的工作方法,反映了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三、开展精神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精准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当前,在中央脱贫攻坚顶层设计的正确引领下,许多贫困群众物质脱贫有了很大改善,但“精神贫困”的现象则愈加凸显。不少群众受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法治意识的制约,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这些思想如同贫困内在的“病根子”,脱离了扶贫的初衷。因此,要深入开展扶贫扶志双扶行动,激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培养贫困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引导贫困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增强脱贫的决心和信心。作为文化旅游部门,要扎实开展“扶志、扶智、扶德”活动,着力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不断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生活,补齐“精神短板”提振群众精神面貌、提升群众道德水平。一是以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为主题,积极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下基层演出,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致富光荣的社会风尚。二是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平台,结合非遗传承人“传帮带”工程,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推动贫困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三是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文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贫困群众送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为群众撒下文化种子,厚植文化根子。
悠悠天下事,扶贫为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奋进的动力。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一定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认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科学谋划好扶贫开发工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