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范文
甘做百姓志更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这段时间,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又重温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自己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深深的教育和感动。感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感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感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从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跟着老乡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几乎什么活都干过且积极带头干。在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不经历风雨那能见彩虹,习近平经过这7年来的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种地的好把式和村里夸赞的农民百姓。后来在习近平回忆时说:“这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爱民的精神
全书都展现了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时时刻刻都心怀百姓事,一心一意为民解难题。后来习总书记回忆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正是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三、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少年成长为一名理想信念坚定、果敢担当实干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发展历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和血脉。梁家河的7年艰苦磨历,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自己在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意志于坚,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在被团组织、党组织考验考察合格后,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后来被大家推荐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担当起了带领全村人进行脱贫致富的路径探索。在他后来回忆讲:“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通过拜读此书,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奋进在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学习贯彻领悟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