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多篇范文

(作者:cbfsw时间:2023-06-28 10:33:32)

【导读】《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多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1

读罢《把栏杆拍遍》,辛弃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文武双全,可以说是全面发展,伟岸的身躯中镶嵌了一颗赤胆忠心。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一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为何词风如此豪放不拘。一位爱国却又报国无门,令人痛心!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诗人辛弃疾。虽然辛弃疾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所以辛弃疾也可以说是可怜的人,如他所说“栏杆百遍,终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2

最初对于稼轩的认识是在小学的课本里读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那时对他的印象只是停留在知道中国历有这么一个人罢了。而第二次是在中学课本上,从老师的介绍中得知他生平资料的一点皮毛,前两次都在课本上遇见他的,而今天却是在一张充满了平凡气息的纸上再次与他对话。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一个题目,让人眼前浮出一片景象:一个政途不顺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心情是复杂的。他想建功立业想让自己的满腔热血注入到国家发展的坛子中。但是梦想有时虽然离现实很近很近,就是中间隔着一堵墙罢了。南宋的皇帝没有练就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以至于老是看见一些像浮藻之类的东西,而终不知那从淤泥中破水而出的荷花才是真正值得欣赏。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朵荷花并没有因为无人欣赏而马上枯萎凋谢,而是用它的芳香,它的仪态,最重要的是它的品性——一种不在乎有没有人注意的但始终是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的品性——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从未动摇过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历史这本书里慢慢去翻阅去找寻,壮志难酬的人真不少。陶潜也是有建功扬名之心的,只不过官场对他来说是一个黑黑的染色坊,所以他及时的抽身,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清新秀丽的田园诗作,不再执着于自己曾经的建功立业。“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在仕途不顺的时候,也只能在小亭子里举着杯子,望着斜阳,喝喝闷酒,曾经的理想变成了自己闲置时的偶尔的回忆。但辛弃疾不同,因为他是真正操过刀的人,正如文中说道的“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这说明他的诗词真的是从刀刃上用血洗蘸过的,是真的从铁蹄黄沙的洗礼中抽出来的,带着对于“希望再回沙场”的无限渴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只是拿着剑或是举着酒杯在某一个容易勾起回忆找寻感觉的地方写下诗或是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情。

如果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若宋朝是一棵参天大树,那辛弃疾则是一片树上的叶子,而且不是长在树的冠头,天天都能够享受阳光的充分爱抚,恰恰是长在最下端的没有阳光没有充分的养料,但就是这样的一片叶子却是不停地向上生长,从未停止过自己心中的信念,一种追求功业,追求北伐的爱国信念。这种执着又何尝不是可贵的呢?这种执着的心又何尝不是神圣的呢?

也许我们当代人,特别是当代的青年人,也应该去试着拥有一颗执着的心呢?试着向一颗种子学习,学习一颗种子是怎样的从硬如土石的大地下钻出来,然后是怎样从一株小芽去努力地汲取养料从而历经岁月风霜地长成为一颗参天大树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困难的,也是阴霾笼罩的。所以,你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向一颗种子学习,学习它的执着,也勇敢地去尝试!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3

《把栏杆拍遍》,多么有诗意的题目,它就出自辛弃疾的《水龙吟》。读者题目,就让人产生一片联想:一位壮志未酬的词人在一排安静的栏杆前轻轻拍过,怀着复杂的心情。

看了这篇文章,首先会被辛弃疾的精神所感动,其次就会被作者的文字所折服。辛弃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取得大成就的却是他的词,这在历也算是很少有的了。不平凡的遭遇,强烈的爱国之心,让他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更让他写出了千古绝唱,深深的让我们折服。正如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能与之媲美,还有哪个词人能写出这金戈铁马的战场场景,谁还能像他那样,有如此深的感触?

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而现实却将这一切无情的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失去了钢刀利剑,有的只是一支羊毫软笔。他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一遍一遍的呼喊,一声比一声悲壮,为国为民的心,从来没有迷失。可留下的只有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那又怎样呢?软弱无能的南宋政府永远不会是辛弃疾那钢刀利剑的盾牌,它也永远不可能打压到辛弃疾的爱国之情。所以在他的诗词当中,纵有悲叹、遗憾、自嘲,大家记住的,最多的还是他沙场点兵的场景,和他爱国爱民的光辉形象。

其实,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实属正常,从辛弃疾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一种崇高的信仰:对自身责任的担当精神。正是这份信仰使他的一生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都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支撑他勤学苦练保持节操的源泉。现代人如果能从这点上体味自身真正人生价值的取向,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终身,哪怕是失败,也失败的荡气回肠,也不会后悔自己毕生的追求,因为信仰的力量足以让他从精神上得到慰藉,我想这就是辛弃疾眼中的人生吧。

我经常思索,辛弃疾一生坚持理想,坚持信念,面对重重阻力,经历各种失败和失意的打击,仍然能够独自坚守着心中那片绿苗,等待着春日阳光的滋润,到头来等到的却是无尽的苦雨。这样值得吗?这样值得吗?现在我会回答:值得,值得!这个社会正是有千万个像辛弃疾这样的痴心苦命的平凡的人认定守候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即使失败也始终不渝,我们才能看到这个社会希望的亮光。即使是现在一无所有,即使是无比失落,即使是被别人看扁,可只要心中有梦,我坚信也一定会成功。

看了《把栏杆拍遍》,让我仿佛重回了那战乱的年代,重新去了解、感受辛弃疾。眼前,一位英雄默默地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4

积北宋两三百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题记

想起宋政治之黑暗,心中一阵悸动;但想到辛弃疾,仿佛又看到了曙光。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从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确定了他的词除了文学气质之外还有一种特点。

当年,人民不满于金的侵略,辛弃疾在22岁时也便拉起一支义军,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他奉劝耿京南下归宋并亲自联络,不想这几天又生变故,部将叛乱,耿京被杀,他擒叛将,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余人南下归宋。不料世事难测,他南下归宋之后,失去了快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辛弃疾愿为国弃疾,可当大权由一个昏庸的人掌握,忠臣是否还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将谏言咽下,将忠心深藏,登危楼,怒拍栏杆,痛拍栏杆,这时的他对朝廷仍抱有一丝希望,可到了晚年,便明白报国无望,只得哀叹: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心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辛弃疾的词,是在时代的运动里,磨出来的。他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到一边,被迫冷静思考。正是寄予宋几百年动荡,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5

我认为中国外国各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是李清照,另一个便是玛丽·居里。

看过小学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我认识了她——一位为寻找“镭”元素的美丽女科学家,但细细品味,她的美丽可不仅于此。更是在于她的伟大精神。

她可以不顾名利:当她得到很多很多具有非凡意义的奖牌时,她并没有珍惜这些名利,而是更上一层,去探究更深奥的科学知识,当她的奖牌被她的女儿玩耍时,她并没有斥责她的女儿,不仅如此,她还将许许多多的奖金捐出去,去捐给科研事业的法国。

她可以不顾外貌:莫泊桑说过:“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门庭的标志!”但居里夫人辛苦地为寻找镭而操劳时,她的外貌已不知不觉的被大量的化学材料所侵蚀。当她找到“镭”元素时,她本大大的美丽的眼睛早已凹陷身体虚弱。早已没有了姿色,妩媚。但她为找到“镭”而高兴,为人类付出而高兴。

现在“镭”依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但人们不仅记住了“镭”——略带蓝色荧光,还会自动放热的伟大元素。更记住了“那个淡淡的生活,静静的思考,执着的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的驾驭规律,而永保美丽”的美丽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6

也许这个故事你并生疏——一位老人,在一个山住了15年,与许多人一起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与风沙抗争,虽已经81岁了,但他依然留在这里,准备好了棺材,在付出心血的山里等待死亡。

也许他没有周恩来总理的为人民服务,即使生病也在病床上批改文件的令人感动,也没有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道别的隆重,有的只是在山沟中绿化便留在这绿色遍野的山沟中,等待死亡。他用这样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

山沟里的树没有白杨的挺拔,没有街旁边树的公整如一,为城市增添魅力,而只是稍微倾斜,有的已被被雨水冲刷的七零八落,但他们所在的山坡上,已经形成了一层一层的梯形。老人说:“这些树下有2米多的淤泥呀。”那些树便像老人一般坚守自己的职责,付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老人从中年到老年,身体渐渐虚弱,拄着拐杖,每一天在自己的小院门口看着自己的成果,有时拿起自己快不能拿动的锄头与树苗,一种下,浇水。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坚守。15年做成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巨大任务。并还将自己的辛苦换来的钱全给大家,一冬天,便为村民一人买下了一个彩电。

山,绿色与微风相映成趣,满山的翠绿,生机勃勃,老人已与这山融为一体。他的生命更已经转化成了青山,永远不老。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7

学过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我从词的字里行间中领悟诗人当时的那种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对国家无限地热爱和拥护之情。今天我又阅读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一文,对辛弃疾这位诶大的词人更增添了许多敬佩之意。

文中写道:“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确,辛的词掺杂了太多的内心深处的情感和自己的抱负与胸襟,让我们今日重读他的文章时,仍会像作者一样,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作者写出了辛弃疾的《破阵子》,那恢宏的气势和那其间流露出的爱国热情,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作者写道:“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它的一生大都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修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我们为辛弃疾而叹服,为他而痴狂,但我们更要坚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8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谁,独自高登危楼,痛拍栏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谁,以这幅对联为座右铭,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抛开那些花草闲情,丢弃那些所谓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历史震撼,那真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啊!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梁衡笔下的辛弃疾,却让我真正认识了一位悲壮的,执着的他。

他愿为君王收复失地,他有一颗比火还炙热的心,他也有单枪匹马,利剑斩人的经验,只是,他错在了时间,他没有遇到明君。那时动荡的南宋,只图苟安,不求收复失地,他欲上战场,只有泪双流啊!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无处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词人的长叹,无语东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

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秋白一样,像林则徐一样,像稼轩一样,在历史上站起来,将一腔豪迈保存下来,千年以后,浩气犹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9

梁衡笔下的辛弃疾有着与众人眼中不同的精神与性格,在他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梁衡独具一格的赏析,他认为,辛弃疾是一个刚毅的军人,是一个爱国的政客,是一个有才华的词人。不光是辛弃疾这个人,他的词也在梁衡的笔墨下,更加有声有色,就如破阵子一词,梁衡写到:“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瞧,他将辛弃疾的这首词所表达的铮铮铁骨,用简洁深沉的笔触从内之外的为读者展现。

梁衡的构思很是巧妙,他把大部分重点笔触放于辛弃疾的“愁”,写他应贬而愁,应国而愁,应姓而愁。其实,也不能说他应姓而愁,只能说应“辛”而愁,无数的“艰辛”、“酸辛”、“悲辛”、“辛辣”,在他的人生中绘制出一幅令人概叹的画。

辛弃疾他刚毅、辛弃疾他柔情。但说到底,他也只能说是一个由武从文,由文从政的政客兼词人。

辛弃疾他爱国,但就是被“国”所局限了自由,在20多年间他有37次频繁调动,可到了最后,都是因为他的过于尽职,导致了皇帝忌用他,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开始无数的作词,表现他的愁,表现他的哀,表现他的喜,表现他的愤慨,他将自己胸腔里的所有激昂、慷慨、悲愤,全部通过一支笔和一张纸,融合了千千万万的情感,倾注于一首词中。

梁衡说:“辛弃疾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这句话说得着实有道理,的确,在命运的折磨下,辛弃疾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10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习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有了自己的实力,与侵略蹂躏的金人抗争,在屡次奔走战场,器宇轩昂的之后,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报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中,而他,诗中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谁能品味?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近五十,只能回家种地。这位豪放派的诗人只能叹息。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而辛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11

“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仿佛跃然心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又仿佛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东风的场景,这位哲人,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还能看到他为蜀国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

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他便是死的重于泰山,深深的记载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篇12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可为国王》。一开始其便写了国王的权高位重,一国之财任其所用,一国之民任其役使。所以很自然就成了人人的目标。

但接着梁先生就说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的时候长短并不是绝对的,王亦有局限。王也有其所不能得到的。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想成为王,有的人只喜欢游山玩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不被权势而折腰。但其实如今的社会是多元的,国王也是多元的,每个人在其行业中在其领域内都可成为王。接着告诫我们只要努力,人人皆可称王。正如北宋的刘永,虽被仁宗贬谪,但其在他的领域??词域中成为了他的王。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埋怨社会的不公平,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会成为自己的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谁也不用自卑,更无须骄傲,努力便可成为自己心中的王。

这就是我读梁先生的散文的感想,相信之后我会真正的学会读书,学会发现美,学会努力,不怨天尤人,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会更加美好。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多篇范文。

word该篇《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多篇范文,全文共有862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多篇.doc》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