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读后感多篇范文
[引言]《我的大学》读后感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我的大学》读后感1
“十一”假期,我抽空拜读了高尔基的《我的大学》。
《童年》、《我的大学》和《在人间》是苏联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著名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命运的描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我们上一代人的成长。作者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沙俄专制下的黑暗与罪恶是他成长的独特的社会背景,也铸造了他独特的成长方式。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
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接受方方面面的生活考验,受到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这所大学为他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世界。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作者是一个孤儿,没有人给他呵护,没有人给他引导,独自成长在一个底层世界,他大敞着年幼的心,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他的观察不成体系,甚至杂乱无章,但就是这样的观察使他倔强地成长了起来 。作者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他会很早发现这位可怜的妈妈的厨房哲学,分给他的每一块面包,在他心中都“如岩石般沉重”,由此他决定“出去找点活儿干,自个儿养活自个儿”。在暴风骤雨的日子里,躲在废墟底下的大地洞里,他顿悟“上大学——美梦而已”,而他又动情地写道:“这个地方令我永生难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个成长片段。面对苦难的生活,他没有一点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满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难的日子很漫长,他对自己说:“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了,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年少单纯,在苦难面前,他更深切地觉察出的是苦难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财富!
他生活在沙皇专制的时代,他那双敏锐的眼睛见证了当时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及思想真实——底层民众庸俗、空虚、无奈、亵渎,同时又具有在苦难的洗礼中积淀出的善良、乐观、吃苦等美好的人性。他们的丑陋与美好无掩无余地裸露在作者观察的眼睛里,对于人们那些粗俗甚至低级下流的举止,他流露出淡淡的悲伤和无奈,但他富有同情心,他满眼都是善,所以,那些丑陋甚至不显得肮脏;他极力赞美人们的美好,美好的思想,美好的歌声,甚至是一点点美好的流露,在他眼里,这些美好闪烁着高贵的纯净的光泽——他几乎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一讲到女人,他就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情绪激昂,从他那被打得残疾的身体里发出一种令人作呕的痉挛。即使如此,我依然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话,凭直觉我知道他的语言很美”;“他的声音并不美妙,还略带沙哑,但语言十分动人,真像夜莺在歌唱”;在他眼里,劳动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战斗,“我真想跑上去这两条腿的动物,亲吻他们,他们干活时那么机智灵活,真让我心驰神往”,在简单的纯净的心里,他学不会去在意生活的艰辛,更多的他会直接发现苦难中的美丽,感恩它,赞美它,并在这些荡漾在苦难的河流中的真、善、美中寻找成长的底气。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只是一只空空的口袋里面没有善,同样也没有恶。成长的过程就是充实这只口袋的过程。当还不会辨是非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把恶当作宝贝珍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直接发现并深刻地记住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重重叠叠的抱怨,那是因为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变得成熟起来,不安分的心积极地追求如同世界般的复杂。当遇到麻烦甚至苦难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为苦难所累,而是为我们面对苦难的态度所累。纵使世界万般复杂,我们时常会身不由己,但我们仍需要保持一份浓郁率真的心气,成长从这里开始,也必将在这附近达到它的极致。如果成长照应这个回环,我们会活得更洒脱而有意义。
作者从小渴求新知,追求自由,立志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为了追求他心中那个不太清晰却十分美好的前程,他迈力地积极探索。但成长中的人的招架能力毕竟有限,各种各样的思潮向他涌来,而他也越来越发现真正的生活现实。浩浩人流中的大多数人都遵循着狭隘的生活准则,先进分子的努力甚至不堪一击,他被卷入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的纠缠中,他在这个旋涡里情绪波动,惊恐莫名。纷繁的意念冲撞着他,无论如何也抓不到真正的要点,他觉得“我就像被什么人拖到了一个阴暗的角落,让我饱览了大千世界的假、丑、恶,我受够了”。这种混乱竟让他下了自杀的决心——也许永远的退出是最好的解脱——但他没有成功,他还要活下去,并且要好好地活。几乎每个人都有陷入混乱甚至濒于崩溃的时候,告诉自己,这决不是终点,耐心坚持,耐心同周围的环境交流,总会找到突围的出口。没有不止息的风,就看自己能不能顶风前行。穿过这段恶劣的天气,就迈上了成长高楼的新一层。
《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会半途而废。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这部书是1923年完成的,此时作者已55岁。对于一个投身革命且年过半百的人,用笔真切地再现少年时代的生活,他笔下流出的全是记忆的精华,含着倔强而又谦诚率真充满智慧的气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心总被某种东西激荡着,思维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闪亮,我不能抑制自己,我要留住这些火花——这些成长的箴言。《我的大学》——我的大学!我感到很幸运在上大学之前接触了这部书,又在大学的实际生活里反复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它们对我是如此地重要,我要赶快留住它们,并把它们献给同我一路成长的人。
《我的大学》读后感2
《童年》、《我的大学》和《在人间》是苏联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著名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作者透过对自我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命运的描述,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我们上一代人的成长。作者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沙俄专制下的黑暗与罪恶是他成长的独特的社会背景,也铸造了他独特的成长方式。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好处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
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理解方方面面的生活考验,受到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对人生的好处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初步探索,这所大学为他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世界。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最终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作者是一个孤儿,没有人给他呵护,没有人给他引导,独自成长在一个底层世界,他大敞着年幼的心,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他的观察不成体系,甚至杂乱无章,但就是这样的观察使他倔强地成长了起来。作者从小善良懂事,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他会很早发现这位可怜的妈妈的厨房哲学,分给他的每一块面包,在他心中都“如岩石般沉重”,由此他决定“出去找点活儿干,自个儿养活自个儿”。在暴风骤雨的日子里,躲在废墟底下的大地洞里,他顿悟“上大学,美梦而已”,而他又动情地写道:“这个地方令我永生难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个成长片段。应对苦难的生活,他没有一点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满了感恩和期望。他明白苦难的日子很漫长,他对自我说:“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了,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救渡,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年少单纯,在苦难面前,他更深切地觉察出的是苦难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财富!
他生活在沙皇专制的时代,他那双敏锐的眼睛见证了当时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及思想真实,底层民众庸俗、空虚、无奈、亵渎,同时又具有在苦难的洗礼中积淀出的善良、乐观、吃苦等完美的人性。他们的丑陋与完美无掩无余地裸露在作者观察的眼睛里,对于人们那些粗俗甚至低级下流的举止,他流
露出淡淡的悲伤和无奈,但他富有同情心,他满眼都是善,所以,那些丑陋甚至不显得肮脏;他极力赞美人们的完美,完美的思想,完美的歌声,甚至是一点点完美的流露,在他眼里,这些完美闪烁着高贵的纯净的光泽,他几乎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一讲到女人,他就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情绪激昂,从他那被打得残疾的身体里发出一种令人作呕的痉挛。即使如此,我依然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话,凭直觉我明白他的语言很美”;“他的声音并不美妙,还略带沙哑,但语言十分动人,真像夜莺在歌唱”;在他眼里,劳动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战斗,“我真想跑上去这两条腿的动物,亲吻他们,他们干活时那么机智灵活,真让我心驰神往”,在简单的纯净的心里,他学不会去在意生活的艰辛,更多的他会直接发现苦难中的美丽,感恩它,赞美它,并在这些荡漾在苦难的河流中的真、善、美中寻找成长的底气。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只是一只空空的口袋里面没有善,同样也没有恶。成长的过程就是充实这只口袋的过程。当还不会辨是非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把恶当作宝贝珍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直接发现并深刻地记住善。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重重叠叠的抱怨,那是因为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变得成熟起来,不安分的心用心地追求如同世界般的复杂。当遇到麻烦甚至苦难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为苦难所累,而是为我们应对苦难的态度所累。纵使世界万般复杂,我们时常会身不由己,但我们仍需要持续一份浓郁率真的心气,成长从那里开始,也必将在这附近到达它的极致。如果成长照应这个回环,我们会活得更洒脱而有好处。
作者从小渴求新知,追求自由,立志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为了追求他心中那个不太清晰却十分完美的前程,他迈力地用心探索。但成长中的人的招架潜力毕竟有限,各种各样的思潮向他涌来,而他也越来越发现真正的生活现实。浩浩人流中的大多数人都遵循着狭隘的生活准则,先进分子的努力甚至不堪一击,他被卷入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的纠缠中,他在这个旋涡里情绪波动,惊恐莫名。纷繁的意念冲撞着他,无论如何也抓不到真正的要点,他觉得“我就像被什么人拖到了一个阴暗的角落,让我饱览了大千世界的假、丑、恶,我受够了”。这种混乱竟让他下了自杀的决心,也许永远的退出是最好的解脱,但他没有成功,他还要活下去,并且要好好地活。几乎每个人都有陷入混乱甚至濒于崩溃的时候,告诉自我,这决不是终点,耐心坚持,耐心同周围的环境交流,总会找到突围的出口。没有不止息的风,就看自我能不能顶风前行。穿过这段恶劣的天气,就迈上了成长高楼的新一层。
《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并且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应对,甚至会半途而废。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我: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仅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仅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这部书是1923年完成的,此时作者已55岁。对于一个投身革命且年过半百的人,用笔真切地再现少年时代的生活,他笔下流出的全是记忆的精华,含着倔强而又谦诚率真充满智慧的气度。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心总被某种东西激荡着,思维的火花一次比一次闪亮,我不能抑制自我,我要留住这些火花,这些成长的箴言。《我的大学》,我的大学!我感到很幸运在上大学之前接触了这部书,又在大学的实际生活里反复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它们对我是如此地重要,我要赶快留住它们,并把它们献给同我一路成长的人。
《我的大学》读后感3
当我手捧本报第37期认真拜读《我的大学》一文时,二十多年前,山西师大校园里的几个片断,便浮现在我的眼前。这些时经二十余年,仍然保鲜保美保营养的心灵盛宴,又让我饱餐。
这是一道学理交融的大餐。作者田夫志存高远,是一位“生活有目标,有追求,有的放矢”的有志青年,在大学时代就树立起美好崇高的人生理想,似“旭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又如“一位美丽的少女……翩翩从远方走来”,作者“为之入迷,为之陶醉,为之癫狂”。但他的理想又是实实在在的,他希望自己能“走出一条学者的道路来”,希望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希望自己能“集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于一身”。他同时又清楚:“理想既是迷人的,也是磨人的”,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需要不懈的追求和顽强的毅力。
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他“忘掉那遥远的模糊的过去,着手做手边的眼前的事情”,努力“把今天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深知“知识在积累”。于是忘我地“读书、读书,再读书”,在学海中畅游。他并非一味地读死书,而是“读万卷书,识人间事,明高深理”,充分“发挥想象、联想、猜测的能力,使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重新组合,搭配”。“思想的火花在头脑中迸发”——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创造”。“生存固然是人生伴侣,但死亡赋予生命更重要的意义”。——这是作者的价值观。
“生活在痛苦中比生活在安乐窝里更有意思”。——这是作者的人生观。
“不仅要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而且要建立新的体系。但是,不对旧思想、旧体系进行反思、修正,要建立新体系,是不可能的”。——这是作者的世界观。
这些包含着思索和哲理的语句,正是作者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最好诠释。
对知识的渴求,决定了作者对时间的珍惜,他深知“时间像滚滚东流的长江水”,逝者如斯夫。他呼吁“珍惜青春岁月吧,在鲜花芬芳的季节里,做一只蜜蜂吧”。并身体力行,常常“像追赶春汛的银色的鱼”,“像雨后山溪”,去听报告、学英语、学哲学、练书法、读沙翁、梅利叶等大家名著,即是“白天,白白地过去了”,也要《挤》时间,在“晚上学习一会儿”,只有这样,方能“充实一些”。
树立远大的理想,不一定非要实现。虽然作者最终走向了政坛,但青年时的良好修养和渊博知识,使他不减学者风范和儒雅气质。
这又是一道情爱交融的佳肴。篇篇日记洋溢着作者田夫对亲人,对友人,对恋人的赤子情、真挚爱。
怀念亡故的父亲,他写道:“父亲坟墓景可明?群山环抱坐中堂。独创家世还独葬,为使儿孙幸福长。可怜天下父母心,早起晚睡一生忙。秋天即来却去也,长使全家泪满裳”。含辛茹苦的老父亲在即将品尝收获的时刻,却离去了,一天福也没享过啊,怎不叫人肝肠寸断?
挂念家乡的母亲,他恨不得“变成一只鸟”,不是“飞向天南海北、湖泊山川”,而是要急切地“先飞向妈妈的身边”,报答高堂老母的养育之恩。这份血浓于水的真情,深深地感染、打动着我的心。
“今天是星期六……在这个时间,我可以和我的小伙伴玩耍、摔跤”。这是对远方友人的想念。寥寥数语,足见率真。
“你使我焦虑不安/你使我深夜难眠/你使我鼓起勇气/你使我思绪缠绵……我愿意/永远停在你的身旁/用我结实的胸膛/给你关注给你体谅”。这是对心上恋人的思念。发自肺腑的语言,表达的是纯洁真挚的情感。
深爱、博爱贯穿全文。“当父母喋喋不休时,他没有抱怨,没有不耐烦,更没有顶撞,想到的这是‘父母的关心和爱抚’,‘父母年纪越大,越希望得到尊重’。”这种贴心、知心的理解,不正是一个孝子对父母的深爱吗?
因为深爱她,也就深爱各种颜色。“因为你服装更换/同时错觉也是常见/当你穿红色衣服的时候/即使我走到天涯海角/明知没有你的身影/看到红色便抱有希望”。这种爱屋及乌的感觉,唯深爱独有的幻觉。让人读出一份真感情。
对社会,对芸芸众生,作者有着浓郁的博爱之心。他关心妇女的地位,关怀教师的待遇,关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关爱祖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
众爱者,首推博爱。从这点看,大学时代的作者已具有从政的开阔胸襟,高远眼界和工作方法。“有一个人刚提拔担任某校一把手,就急急忙忙调整一批中层干部,结果学校大乱,因此,新官上任切记:勿调班子,过一段,了解各方面情况后,再做调整”。1987年10月25日的日记,可为佐证。
这更是一道诗画交融的美食。纵览全文,文笔流畅,满纸锦绣,精彩语句,引人眼球。如“生活啊生活,生不容易,活更艰辛”。“我企望你用眼色奖赏,我的诚实、才能和追求”。“唯其环境恶劣,更显人的精英”。又如“脾气,可以成全一个人,也可以败坏一个人”。“真情能打动人,但并不是能打动所有的人”。“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教师是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等等,句句充满了辩证法,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有些诗文,作者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有着自己的个性见解和别样感受。把雪喻为“天上的垃圾”,“少妇们厌恶地戴上口罩”。而“我独自徘徊”,“任风把雪摔在我的脸面/任雪把我埋没吧/太阳出来/我自会出来”。我们通常把雪喻为天使,赞美她的高尚与纯洁,在这里,越看越像埋没误解人才的流言蜚语,只能待阳光消融,让人可气复可恨。其余如《就是你——致友人》、《礁石》、《难忘》、《自尊的回答》、《心的呼唤》、《少女的泪》、《嫉妒和猜疑》、《落日》、《诗人的独白》等,均不失为上乘之作。
文如诗,诗像画,是这部日记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表现了作者不俗的文字动力和审美趋向。如“在生活的激流中,没有波涛,便没有浪花,我喜欢汹涌的波涛,更喜欢纯洁的浪花……”。又如“清晨,我喜欢在高高的城墙上漫步,眼望着遥远的东方,让想象的骏马自由驰骋,禁不住神思飞扬……”。再如“鱼儿呀,我真羡慕你独来独往,自由自在。鸟儿呀,我真想像你一样,有一双翅膀……”等等,这岂止是文,分明是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歌嘛!
“激动过后的村庄慢慢变小了/村口那棵长满皱纹的槐树变小了/妈妈的身影变小了/……一切都变小了/变成了一个忘不掉的黑点……”《妈妈》
“云淡,风轻/小湖中划游船/水绿/船晃/笑声漂/坐船头,摇船浆/波动船动春心动/低头笑把湖水看/湖水笑着把我望”/……我笑,你笑/我哭,你哭/是我摹仿你/还是你摹仿我……”《问湖水》
“夜,悄悄,悄悄/楼角处,你我,悄悄,悄悄/唱完沉默的歌/你说,最好别……/我摇头,一下,两下……”《夜》
这岂止是诗,分明是一幅幅生动传神的写意画嘛!
这种诗画交融、情景交融、文理交融的春秋笔法,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我们奉献上一道丰盛的文学艺术大餐,让人百看不厌,百读不厌。可学,可仿,可赞!
作者田夫在《心中的乐土》中写道:“我大学时的日记本……是我宣泄感思的圣地,……是我生活中最最亲密的伴侣,……她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我找到了一个有棱有角的我,是她不断地充实我的精神生活”。我权且引为:在这个世界里,我看到了一个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敢恨敢爱,敢作敢为,自信自学,自强自立的作者。她不仅充实了作者的精神生活,更充实了我这位读者的精神生活,她也一定会“照耀我的人生之路”。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我的大学》读后感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