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作文范文

(作者:yixiudiannao时间:2023-07-13 17:37:08)

【前言】论持久战读后感作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论持久战读后感作文

好范文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论持久战读后感精选作文,觉得不错就分享给好友哦。

论持久战读后感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人物,他的才华不得不让我佩服。仔细读了他的《论持久战》,感触颇多。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应对这种局势,1938年5月,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期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

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能够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期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这篇文章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了轰动。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推荐下,《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在党内传阅,在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后,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光。”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好处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弱点,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制定了正确

的战略战术。他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用心防御,反对消极防御,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还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

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说:我们的战略方针,就应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务必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这并不是说要放下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

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透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比较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光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比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光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个性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论持久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读完这本《论持久战》,我深深地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感到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是祖国的期望,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并且必须要努力奋斗!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论持久战读后感

这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其根本原因就是从这场战争的性质和中日两国、两军的实际状况出发而得出来的,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光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能够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我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样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而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个性是自从徐州会战开始以来,有些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和尖锐。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

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构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能够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用心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光,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必须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

能够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能够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多次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中国会亡吗?不会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速胜吗?不能,战争是持久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总的,基本的规律。这一规律是透过对中日战争双方的特点的全面、客观的分析所得出来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那里”,能够说,毛主席的这一席话可真是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去了,这是因为,第一,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强国,而中国呢,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从敌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力来说,它在东方又是第一等的,在世界上也是五、六个著名的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在当时,我们国家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等各方面都明显地不如对方。从这一点来说,就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不可避免,而中国的抗战不能速胜的基本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持指出的,在“日本方面……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可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

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方”,其次,敌人的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而我们的反侵略战争却是进步的和正义的。这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和中国抗战的持久和最后胜利的主要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我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因素的代表。中国这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调上得到了持久战和这种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是啊,中国这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直至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之后,是一次比一次走向成熟,个性是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给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带来了曙光,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等国内革命战争后,我们的党和人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经验方面,更加走向成熟。同时,也锻炼出了一批能够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这就为我们抗战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太平天

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了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一样于任何历史时期。……同时……(也)锻炼了中国人民”,是啊,从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中国人民,必然会认识到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从而能够更加坚定地打好这场长期的反侵略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虽然,在国力方面,我们在当时还不如日本,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一点,那就是我们的敌国日本是一个小国,它地少、物少、人少、兵少,经不起长期的战争。再有,在国际上,敌人是失道寡助,而我们呢,却是得道多助。这是由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日本虽能得到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其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由此看来,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这些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就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而不是日本。战争啊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观察中日战争,如果忘记了这些特点,就必然要犯错误。

在当时,除了速胜论之外,还有着另一种更加悲观的论调,那就是亡国论。那么,这个亡国论又是怎样来的呢?要真的究其原因,那还得从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徐州会战说起,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国民党军队同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南北的广阔地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这就是之后被史学家所称之为的“徐州会战”,会战一开始,国民党的60万大军就陷入了被动,被敌人所阻拦、分割和包围,陷入败局,不得不向豫、皖、边突围,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的“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又开始传播开来,对此,毛泽东同志指出“亡国论者只看到敌强我弱这一特点,在实践中,亡国论所产生的妥协倾向,什么”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没有两样“,能够这么说,对于亡国论和速胜论,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这两者都是十分有害的,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两论”,它但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打赢这场反侵略战争的关键,如果不能很好地来认识和克服它,那么我们的抗战就无法顺利进行,更不用说能够取得最后胜利了。为此,为了克服“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同志着重指出“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

场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啊,唯心论和机械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才能指导我们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另外,刚才我们提到亡国论,这有些人之所以能提出亡国论这个论调,决不是偶然的,它也和我们的历史发展有关,你们大家伙想一想,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之前,我们和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打仗,不都是打一仗败一仗吗!这除了我们在军事和经济上落后,没有实力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当时的中国政府和统治者的腐败和软弱无能,要不,能在几年内签订那么多个不平等条约吗!但是啊,在这天,这一点可就大不相同了,这国民党蒋介石虽然是不情愿抗战,但是,全国四万万觉醒了的人民却坚决要求抗战,个性是有了为了人民利益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共产党,更是抗日的急先锋,她抗战最坚决,同时更是唤醒了千百万不愿做亡国奴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起来抗日,这股抗日浪潮确实如排山倒海之势,虽然在经济力量和武器装备上我们还不如敌人,但是,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必须会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因为我们有了一个好的领导,就不愁打不败日本鬼子。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中日两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战争。在我们的敌人方面,首先,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它已处于退步时代,不但和英灭印度时期英国还处于资本主义的进步时代不相同,就是

和二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也不相同。此次战争发动于世界帝国主义首先是法西斯国家大崩溃的前夜,敌人也正是为了这一点才举行这个带最后挣扎性的冒险战争。所以,战争的结果,灭亡的不会是中国而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集团,这是无可逃避的必然性”,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灭亡是必然,但是,这需要我们坚持抗战,而且还要坚持长期抗战。因为,正如我们在前边所提到的,由于日本在当时无论是在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方面都比中国要强大,所以,它能逞凶一时,而我们呢,就需要花费更大的力量、更长的时光才能最终消灭它。

前面我们提到了敌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上也是当时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而我们国家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等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这是日本侵略战争之不可避免,中国抗战之不能速胜的依据。但是,这也不要紧,敌人虽然在实力上超过了我们,但它所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而我们的反侵略战争却是正义的和进步的。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必然失败,中国抗战的持久和最后胜利的主要依据。再有,这日本本来就是个小国,它地小、人少、物少、兵少,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我们(国家)呢,却是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此外,在国际上,敌人是失道寡助,而我们却是得道多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失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由此看来,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这些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决定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战争就是这样特点的比赛。我

们观察中日战争,如果忘记了这些特点,就必然要犯错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持指出的,这亡国论这是只看到敌强我弱这一点,把它夸大起来并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看不到其他特点;而速胜论者则根本忘记了敌强我弱这个矛盾,而夸大其它特点,两者看问题的方法都是非科学的,即主观的和片面的,因而得出的结论也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亡国论产生妥协倾向,而速胜论呢,却“因为估计不贴合真相,行动就无法到达目的;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没有两样”,因此,两者都是十分有害的。为了克服亡国论和速胜论,毛主席指出“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综上所述,透过通读《论持久战》这篇文章,使我更加感到,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是我们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锐利思想武器,他从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无可争辩地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和“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两大历史命题的客观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同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了抗战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制订了一整套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极大地武装了全国抗日军民,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在以后的抗战实践中,中国人民正是遵循了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机智、勇敢、艰苦、顽强的斗争,并最后取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毛主席的这篇文章能够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具体地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功地揭示了中华民族战争和民族解放的特殊规律,构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抗战理论,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论持久战》又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它从中国抗战的特殊规律入手,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战争与政治、武器与人、

战争中的能动性等一般的军事原则和战争规律,尤其是针对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特殊的战争现象,及其深刻地论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的人民战争思想、转劣为优的灵活的战略思想,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理论,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带给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除此之外,《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能够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能够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这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好处。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带给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务必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具体地说吧,《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所

阐述的军事理论,对于我们这天开展军事科学研究,建设国防现代化,应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我们此刻一再强调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这军事斗争的准备中,战略战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这一点,《论持久战》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这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装备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会有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一旦发生侵略战争,我们在军事装备上仍将处于劣势。因此,毛泽东同志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一整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指导我们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不仅仅如此,对于这天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主席的这篇文章,也仍然具有其现实好处和指导好处。能够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国家在建国几十年来以前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走过的道路能够说是相当曲折,究其原因,这问题的主要根节就在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国情,违背了客观规律。所以,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失误,我认为,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中,毛主席当年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根据国情制定战略的方法,

对于我们这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论持久战读后感作文范文。

word该篇论持久战读后感作文范文,全文共有1014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论持久战读后感作文.doc》
论持久战读后感作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