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厦门》读后感范文
阅读完《习近平在厦门》这本书,我感触颇深,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习近平同志的亲身经历,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向我们青年传达出的精神和品质更令我感受良多,我真切感受到了总书记青年时代的胸怀、格局与担当。本次的读书心得,我将从立志做大事、“自找苦吃”、为事业发展做长远规划三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立志做大事。在本书中,据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时的同事回忆,在1985年11月市委常委的组织生活会上,参会人员各自谈了自己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习近平同志的发言给大家留下很深印象,他说:“我来厦门工作,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心怀梦想,脚踏实地,为厦门发展做“大事”,是习近平同志到任厦门时的一份初心。他立志要做的“大事”,不仅包括那些把脉改革发展大势、擘画宏观工作思路的“高大上”的事,也包括抓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整治筼筜湖水质的难事,关心教育事业发展、帮助以军营村为代表的落后村镇精准脱贫等一件件关乎民生的贴心事。从习近平同志当年这些施政作为中,作为青年人的我们可以深切领悟到:立志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虽然目前的我处于平凡的岗位,还不曾遇到危难险重的事,但我应始终怀着一份“士不可不弘毅”的担当精神,立足本职,埋头苦干,胸怀长远抱负,从点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把小事干成大事,尽己所能,成就我的精彩人生。
其次,“自找苦吃”。习近平同志一直非常关心青年成长,在这本书中的一位受访者张宏樑当年是厦门大学的一名学生,访谈期间他就多次提到:“年轻人就应该要求进步,积极入团入党,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习近平同志提倡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自找苦吃、为老百姓做事”作为一种信念,凭借这种信念,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跨过“五关”,懂得农民群众的疾苦和心愿,让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之所以离开北京去正定,他的考虑是:“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准备入‘苦海’的。”他在正定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县里每个村落,扎实细致地了解县情、发现问题、收集民意;他在厦门主动请缨分管“三农”工作,切实提出要做好“内引外联”,充分借助各方力量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自找苦吃”对于他而言,是成长路径,是人生信条,是深深扎根大地之后的成熟与绽放。“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青年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开端,前进途中不可能一马平川,总有高山急流或风雨雷电,我相信,能够带着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态砥砺前行,就没有什么能够难住我们。只要我们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份不断攻坚克难的心态,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就一定能收获阳光,无愧于我们的青春。
第三,为事业发展做长远规划。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始终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无论是当年与习近平同志共事过的班子成员还是工作人员,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厦门工作期间能干、肯干、善干、实干,从不为个人计得失,只为事业发展计长远。当年,他主持编制《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结合当地实际谋划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战略,毫不松手地抓当时很多人认为“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心甘情愿做铺就未来发展的基石。他说,作为领导者,就要“着眼于长远,甘做铺垫之事,甘抓未成之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这些话语,也将在我的未来不断告诫着我。我很幸运,成为一个“兵”,能够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一棒接着一棒不断努力和奋斗,每一个人都为“功成”作出奉献,每个人也都因为奉献而升华了“小我”,最终成就“大我”。所以作为“小我”,我坚信,在我未来发展的道路中,我所走的每一步,只要脚踏实地、竭尽全力,定能不负自己,也定能为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沐浴党的思想理论光辉的青年,我会努力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中、工作中,努力练就过硬本领,积极学习岗位专业知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遵守条令条例。同时,我也会心系人民、立足本职、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将立大志与做实事有机结合起来,将大志贯穿于做实事之中,用一件件实事担当书写大志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