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者无疆有感(精选7篇)范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7篇《读行者无疆有感》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读行者无疆有感》相关的范文。
篇1:读行者无疆有感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坚持读书,就是积累天才的一个过程。《行者无疆》便是一本好书。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这种霸气,也是我喜欢《行者无疆》的原因。
不得不佩服余秋雨先生,这位著名的学者,走过了26个国家96个城市,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他在全书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体的张力和自由上,更胜余秋雨以前的几部著作,笔触比《文化苦旅》更优娴、比《山居笔记》更开阔、比《千年一叹》更从容。也还好余秋雨先生是一位善于写作的人,把他的思考与见解写在《行者无疆》上,我今日才有幸读到这本著作。这本让我收到启迪的著作。如果我是诺贝尔评奖人,我真想给余秋雨先生颁发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我是一名旅游爱好者,我很喜欢到有不同特色的地方去,目前虽然我也去过不少的地方,可是,自从我看了《行者无疆》,我才知道,什么是旅行,什么是旅游。旅游跟旅行的意义是不同的,在马赛,余秋雨先生在一碗热腾腾的普罗旺斯鱼汤中思考着主流与逆反的关系;在瑞士,他在滴滴答答的手表指针中,谈论着中国人追求名贵的心理……这思考的深刻性,并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这本书所达到的境界与价值,是我说不清的,这也是我偏爱它的原因,这本书所引发的思考,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也该引发社会的思考。
吸引我的不仅仅是这本书所达到的思想境界,还有那让人叹服的惟妙惟肖的写作手法,我感觉自己并不是在看书,而是已经被余秋雨先生带进了欧洲,从欧洲最南端的亚平宁半岛直到冰天雪地的纳维亚半岛,走过了庞贝古城在熔岩的吞噬下的冲天火焰,穿过西斯廷教堂中米开朗琪罗的壁画下的厅堂,与他一起去那26个国家96个城市。这就是《行者无疆》更神奇的地方。
我喜欢这本书,它带给我很多东西,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宝贵的感受,这本书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还给我精神上的冲击,仿佛感受到那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的感觉,让我受益良多,因为这本书,我喜欢上了余秋雨的其他作品,来年,我要把它们通读,我会不断吸收,不断积累。
篇2:读《行者无疆》有感
罗马假日
都说罗马是一座永恒之城,罗马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岁月蹉跎注定了它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无上的地位和超凡脱俗的价值。走进罗马,那种伟岸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罗马蕴含着历史的深厚,宁谧与和谐,罗马本身就成为了历史的映照。这样的城市,常常令其他城市与之相比便黯然失色,自叹弗如。
罗马曾经有过登峰造极的鼎盛,那个罗马帝国的伟岸气象时至今日仍保留在这座古城的每一个角落,“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它盛极一时的最好证明。罗马有着辉煌的历史基调,也有着它沉静素雅的独特风格。电影《罗马假日》中那种轻松浪漫的神采已经化为一种经典传诵。罗马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的卓越不凡,这种独特的气质是任何一座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罗马,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
常年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意大利人无疑便是经受了这种独特文化的渲染,比不上法国巴黎的浪漫,也绝非英伦式的古典,少了几分大城市的浮光魅影,以原本宁静朴素的面貌示人,倒是增添了许多等级,使人顿生肃穆之意。罗马式的假日,抛却了许多生活与自尊强加在身上的沉重负担,使身心得以暂时彻底的放松,使灵魂得以回归本真,回复那原本未经雕凿,浑然天成的面貌,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境界。
罗马,以其朴素宁静的面貌静静地屹立在世界一端,养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性格气质。据说,那种罗马式的象牙白色,便是永恒的象征。
河畔聚会
巴黎,一个集所有优点与缺点于一身的城市,一个将浪漫彰显到极致的城市。它高傲,它宽容,它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包容、汲取着一切,收纳着一切,于是便形成了今日巴黎的气象。
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中,感受着闲适、惬意的气氛,午后的阳光慵懒的照在身上,便深深地叹服于巴黎人是多么的会享受生活。他们把这种享受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将这座城市建设的无处不洋溢着享受生活的气质。在巴黎这个地方,时间的`脚步仿佛放缓了许多,以适应当地居民慢条斯理的生活节奏。巴黎是悠闲的,但绝不懒散,它遵循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急不忙的处理着一切事物,松弛与紧凑的生活方式相结合,造就了巴黎独特的魅力。
巴黎人是真正会享受生命的人,他们的生活用“享受“两个字就可以完全概括。在他们看来时间就应该是在进餐、散步、喝咖啡中悠闲度过,这样的人生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这座城市浪漫悠闲的氛围感染了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匆忙的脚步放缓了,紧张的神经放松了,从而进一步适应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就连前来这里旅行的人们也不由放缓了脚步,沿着河畔一路细细地品味巴黎的格调与品味。
巴黎是宽容的,但决不纵容。巴黎人也是如此。正因为它的宽容,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卢浮宫这些格调迥异的旷世作品才能相依相存,坐落在同一座城市中,形成了一幅奇特而和谐的画面,共同给这座城市以自己的方式添光加彩。当然,在那些些许的突兀刚刚形成的时候,也曾招来过铺天盖地的声讨,甚至是谩骂。埃菲尔铁塔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但时间的流逝最终将所有的不和谐转变为和谐,更何况巴黎人原本就有着一颗宽容的心,他们从不躲避自己所厌恶的东西,从来都是大胆地直视着,嘲讽着,谩骂着,直到某一天,那些嘲讽者停止了对建筑的嘲讽,转而嘲讽起自己的眼光,那便是这座建筑最终经起了时间的考验,转而升华成为巴黎中的一员的证明。所有的攻击、侮辱此后便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属于这座城市崭新而美好的历史篇章。巴黎,以自己的宽容,为自己迎来了世界的喝彩。
于是人们便记住了巴黎这个名字,它让时间为之停留。
与平庸一起栖宿
跟诸多繁华的大城市相比较,位于比利时的布鲁日显得那样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但它的确有别的城市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一份远离尘世的宁静与安详。
布鲁日是比利时保存最完好的中古世纪小镇,里面大部分的街道、建筑保留了几个世纪前的原貌,整个城市显得古朴而端庄,颇有历史遗留的古风。在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除了平静还是平静。
走进布鲁日就像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街道,哥特式的教堂,平缓的运河与河面上成群的白色天鹅,令徜徉的旅客感到闲适而又惬意。在滚滚前进的历史长河中,唯有布鲁日像是被时间遗忘在了某个角落,在千百年的时光中保持着它完好无损的容貌,供无数人前仆后继地前来瞻仰。但它始终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无为外来的浮华和喧嚣所动,千年如此。
欧洲是一个奇特的地方,有人说这里就像是移步异景的风景画。在欧洲,即使是两个互相比邻的城市彼此之间也有着迥异的不同风格,在这里走不了几步,抬起头来便又是另一番天地。而布鲁日这个小城,它在欧洲并不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被时尚与繁华摒弃在眉眼之外,也正因如此它保留了历史的古风,成为了一个最原始、最自然的整个欧洲追本溯源的核心。它不仅是比利时文化的缩影,同样也是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一个写照。
布鲁日,如同一张年代久远的明信片,静静地躺在某个褪色的角落,见证着历史的流逝。
扼守秋天
说起英国,人们和容易联想到的是绅士和英伦式的风格,彬彬有礼是它一贯对外的名片。
英国的风格,与领居的法国与德国不同,介于浪漫与严谨之间,使得它得以兼有两家的气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一贯与英国皇家的贵族气质紧密相连,它造就了英国绅士般的体面,而这种体面的风格也同时深深的浸透到了英国皇室的血脉中去,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与法国的浪漫气质所造就的骑士风格不同,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专属于自己的气质,这种特有的气质使得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在想到一个国家时同样联想到它的这种气质。
比如想到英国就会想到文质彬彬、知书达理的绅士,想到法国就会想到英勇善战、忠心耿耿的骑士,想到德国就会想到沉默寡言、深思高论的思想家、哲学家……等等诸如此类。一个国家的文化造成了它整体的素养,成为它对内的教育和对外的招牌,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与骄傲,它彰显出了一个国家非凡的气度。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把一个国家单独的从欧洲众多的国家中提取出来,作为一个特例。因为一个国家即使再独特,也无法与周围的一切完全分割开来,不能把它单独的划分为一体,因为所有的国家都是构成了欧洲这个整体的一个个体,它们有着同样的文化根源,都是从同一个基调中衍化而来。欧洲本应一体,无法以邻为壑。
英国,作为欧洲众多国家中的一个,作为璀璨明星中的一颗,以其独特的姿态屹立在欧洲大陆上。曾几何时,英国的女王曾说过:“在我的国土上,太阳永不落下。”多么辉煌而又庄严的宣告,而英国也确有过那样一个盛极一时的时代。尽管如今往日的辉煌不再,但它毕竟曾经以这样一个辉煌的形象站立在历史的最高点,如同曾经的希腊与罗马,帝国的辉煌为历史所铭记。尽管如今的我们总是回看历史唏嘘不已,但逝去的毕竟已经逝去,一个国家的未来总还是要继续。
日不落帝国,曾经的辉煌,造就了今日的宁静。
篇3:读《行者无疆》有感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读余秋雨的文字,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常常被大师的学识和思想所折服。学校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以来,又细读了《行者无疆》,感受颇深。欧洲的文明确实优秀而成熟,值得我们仰望。中华文明倡导“中庸之道”几千年,至今还经常“非彼即比”的极端性思维互损互耗,欧洲文明为什么反倒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穿?漠然于空间也必然漠然于时间。
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行者无疆》此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4卷,每一卷分别用这些词作了精彩的概括:“废墟,大海,海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著,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炼。”欧洲的文明虽然至今深沉于中部,灿烂于西部,却以既不深沉也不灿烂的南部和北部为命脉。
让我惊叹的是,无论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我们很荣幸通过大师的眼睛,知道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沧桑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欧的威尼斯,一个身在现代而无车马的喧闹水城,一个着实让人向往的地方。但是,经历一百屡次被海水淹没的城市,让这座古老的小城显得风烛残年,岌岌可危。归纳起来,觉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总是帮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维,总是把出色者列入强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产生了矛盾之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之中呢?
西欧的巴黎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傲慢,气宇轩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师在描写巴黎时用的'最多一个的词是“聚合”——财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审美气氛的聚合……确实,柔情万种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让这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自在。
即便是于欧洲文明有着太多的历史恩怨的中华文明,也不会一味执着于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来谋求自我复兴,它渐渐明白,自我复兴的主要障碍是近处和远处蒙昧与野蛮,因此更需要与其他文明互相探索、互相学习、互相提醒,然后并肩来对付散落处处的憧憧黑影。
《行者无疆》真的是一本好书,在这里,我不便多述书中的细节内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赏读、细细体味、好好享受。
篇4:读《行者无疆》感想
今天终于把余秋雨老师的《行者无疆》看完了,前后大概花了半个月时间,整本书是余秋雨老师游历欧洲的所见所思,底蕴丰厚的大师写出来的游记融入了很多欧洲的文化历史,看完之后不禁感叹原来人的脑储量还可以这样开发,余秋雨老师犹如百科全书一样解释着那一座座古堡、一座座城市、一个个熠熠发光的名字,对比余老师的游历,我们平日里的出游走马观花都配不上,只能算是曾经足迹到了而已。
合上这本书,刚好好友发来微信,问我再做什么,我说正在做欧洲梦,想再去欧洲,尤其是北欧,那童话般的梦幻一直深藏在我心底,我小时候并没有读过多少童话,一千零一夜只是听到的书名,小时候知道的童话只是语文课本中的那卖火柴的小女孩,也许是小时候童话的缺失,现在竟然对那童话般的世界及童话的家乡充满着好奇与憧憬。
刚好对前两年的欧洲之旅回忆还差英国尚未记录,今天带着这份尚未走出书本的心情给欧洲之行画上一个顿号,希望以后有机会再继续感受触摸那片世界的文明与典雅,沧桑与苦痛。我们在英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剑桥,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让世人认识到了剑桥的美。
一提起剑桥,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剑桥大学这座蜚声世界的顶尖名校,事实上剑桥是一座很古老的大学城,位于伦敦北部50分钟车程的地方。自13世纪末创办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以来,剑桥一直作为一座大学城存在至今。导游告诉我们,在剑桥一不小心碰倒的人可能就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这里才真是人才济济。知名学府、顶尖人才、古老小镇,优雅安静且有着浓郁的学术氛围,真有不想走的感觉。
篇5:读《行者无疆》感想
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手捧一本书,静思生活事。这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我曾经历过一次。手捧《行者无疆》,感受旅途之美。余秋雨的《行者无疆》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作品。它记录了余秋雨在欧洲一些国家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算是一部考察西方的随笔集。余秋雨曾在书中感慨“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成熟,能把古典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这是作为一个学者对于文化的由衷的评价,更是余秋雨值得人称赞的地方。
一本书,最成功之处无疑是引起读者思考,并让读者产生共鸣。毋庸置疑的,余秋雨做到了。令我最佩服的便是,余秋雨在描绘一座城市风光时,不仅仅是在写景,更多的是个人的思考。正是他深入地思考与剖析,才成就了《行者无疆》这一传世珍宝,我很庆幸我有读过这本书,也很庆幸可以通过余秋雨的视角去领略欧洲国家的风土人情。
篇6:读《行者无疆》感想
喜欢余秋雨先生的书,他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的传递。他带给了我们一场世界各国的文化盛宴。让我们了解那段历史,那段被风沙掩埋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了,但历史应该也值得被我们铭记。不管那段历史是屈辱还是辉煌,它都已过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吸取教训,正确的大步向前。文化不是空洞的华丽的辞藻,不是富丽堂皇的建筑,是那种真正能触动心灵的事物。《行者无疆》这本书,每一篇游记篇幅不长,却总能给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间。每一方异乡土地似乎在作者笔下都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气息,授人以探索的启迪。这便是脱俗于一般游记散文的轻描淡写,抑或走马观花式的长篇累牍。因而在回味中夹带着思索,在思索中让人明智。
捧起一本记叙了漫漫行程的游记,便仿佛打开了一扇引领我们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户。世界之大,我们无法想象,尤其是文化的差异,更让我们向往。因为之前从未企及因而渴望已久,不必为如何到达那远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发愁,只需面对充裕的文字,我们想象的翅膀已在不知不觉中伸展。
《行者无疆》这部书主要以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为线索,穿去许多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遗址、杰出人物、艺术、饮食等实实在在的文华的载体,有令人震撼的庞贝古城,文艺复兴时期以弗洛伦萨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为中心的米开朗奇罗、达。芬奇、拉斐尔、伽利略等杰出人物,有法国的饮食,瑞士的钟表,西班牙的斗牛场等等。然后,作者在赞叹惋惜,羡慕哀伤过后,与我国的历史文化暗暗地进行冷静的比较,在比较中进行反思,反思我国现有的文化为什么与西方存在那么大的差距,我国文化为什么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纳、所理解。
有差异,就有根源,作者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文华的隔膜。然而,这个隔膜,不在古典学理的译文不同,不在陶瓷、丝绸的喜好不同,也不在社会数据的把握不同,在中国人的个人日常情感方式的不同。因为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中国文化的基座,既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血色,又带来了耻辱和尊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思考的过程总是相辅相成的,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人生,在行走的过程中感悟人生。《行者无疆》给我们打开了欧洲的文化之旅的窗口,让我更是向往自己能亲身去体验一下,欣赏欧洲的一路风景,体会欧洲的独有文化风情,感受文化带来的心灵之旅。
篇7:《行者无疆》读后感
《行者无疆》读后感
思者无疆――读《行者无疆》有感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第一次看到时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
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知道,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个城市。我没有感叹他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去闯北极,也没有感叹他竟可以独立走完如此漫漫长路,让我惊叹的是,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他用“行者无疆”给书命名,却让读者做了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
转眼到了南欧的威尼斯,一个身在现代而无车马的喧闹水城,一个着实让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让这座古老的小城显得风烛残年,岌岌可危。归纳起来,觉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总是帮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维,总是把出色者列入强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产生了矛盾之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呢?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人生才称之为人生。
中欧的奥地利虽然也有深远的文化,却不像南欧的意大利那样颓墙残柱,而是处处都被收拾的齐整光鲜。有人评论说,这是没有文化的做法。其实又何必让所有的建筑都沉浸在历史里呢。看看今天有着“天堂”美称的'杭州,除了保留一些极具历史意义的古迹外,到处都体现出新世纪,不一样的天堂美。我喜欢眼前的杭州,也喜欢书中的奥地利,喜欢两者共有的古今共存之美。
西欧的巴黎是我意识中最熟悉的城市,作者笔下的巴黎和我想象的一样高傲,气宇轩昂而且神采奕奕。作者在描写巴黎时用的最多一个的词是“聚合”――财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审美气氛的聚合``````的确,柔情万种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让这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自在,而巴黎人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巴黎的程度也让作者惊讶。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北京申奥成功时,北京人的狂欢或许也会让巴黎人惊讶。喜欢自己的城市,就像喜欢自己一样,没有错!
北欧的冰岛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国家,因为它的名字听起来孤傲,冷漠,与世隔绝。而且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冰山下是有火种的,那儿的火焰最耀眼。作者把冰岛形容成恬然隐者,而冰岛人对自己国家的描述似乎也透露出隐者的恬淡。其实,和大部分欧洲国家一样,冰岛也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比如萨迦(Saga)――冰岛中世纪的一种叙事散文――一直以一种不张扬的状态默默的存在着。现代的世界需要冰岛这一种独特的恬淡之美,像是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一份对平淡的渴望,也许在心中最隐秘的地方。
最后,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
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走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看完整本书,我脑中似乎留下了什么。
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例如,中国倡导“中庸之道”几千年,但至今还经常为“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互损互耗,反倒是欧洲文明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社会公德融会贯通。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固然珍贵,但祖先们留给我们的应该是基础,而非枷锁。如果老鹰在争得一片天空后,就在同一个地方徒劳地盘旋,那么它只能累死在过去的荣誉中。那一片天空可以成为他炫耀的资本,但继续搏击长空才是它继续强大的唯一选择。
相同的道理,从初中到高中,通过中考,我赢得了一片天空。但我的旅程还远未结束,我也相信我的天空也远不止这些。高级中学是我的下一个起点,而绝非终点。余秋雨在自序中说:“花那么长时间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还有哪一座城市有资格作终结?”我又何尝不是呢,当我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上了读书这条路,有哪一个终点算得上终点呢?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
行者无疆,学者无疆,思者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