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缘缘堂随笔有感(汇总11篇)范文

(作者:aaa5555时间:2024-02-27 15:46:15)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1篇《读缘缘堂随笔有感》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读缘缘堂随笔有感》相关的范文。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汇总11篇)

篇1:读缘缘堂随笔有感

巴金先生曾说: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与世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而丰子恺先生的这本《缘缘堂随笔》便将巴金脑子里的这个“丰先生”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主要散文选。1927年,丰子恺先生皈依弘一法师,也就是他曾经的老师李叔同,他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住所取名。尊弘一嘱,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他喜欢并且可以相互搭配组合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他拿了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遂其寓所起名为“缘缘堂”,他的散文集也因此名为《缘缘堂随笔》。

这本书里所收的文章并不多,但篇篇精致。大都叙述他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和事。比如由瓜子而联想到的人生小哲理,比如小时候在私塾里的趣事,比如做学生时的寄宿生活,比如看家里的孩子们欢笑嬉戏……丰先生文风率真朴素,而又常常诙谐幽默,在不经意之间令人忍俊不禁,然而欢笑之余更多的却是让人自然而然地就拥有一种安闲而又丰腴的生活幻想。

郁达夫曾经评价过:对小孩子的爱,是丰子恺散文里的特色。的确,这本散文似乎就是写给孩童看的,里面没有暴力,没有欲望,没有纷争。反而是雍容恬静,平和悠远。文章里充溢的也是面对孩童那种真诚而又不事雕琢的笔触,这本书的取材也极为平常,所讲述的道理亦十分朴素。似乎丰子恺先生在写散文的时候就将他的读者受众确定为儿童,也或许,他觉得所有人都拥有孩子那样单纯而又不蒙尘的心灵。

读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的时候,你会感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位心地异常善良而又坦率的老者,你在听他既无保留,也无顾忌地倾吐肺腑。他会因为女儿阿宝成长为一个少女,离开儿童时代而倍感忧伤。他这样写道:“所悲者,你的黄金时代将要度尽,现实渐渐暴露,你将停止你生活的美丽的梦而开始生活的梦。旧日天真烂漫的阿宝,从此永远不得再见了。”“我怪怨你何不永远做一个孩子而定要长大起来,一刹那我心中感到深痛的悲哀。”读到这里,心中难免生出恻隐之感,为这大自然人必生老病死的法则令得一位睿智乐天派的老者伤怀而颇感心酸无奈,于是禁不住掩卷流涕。同样的悲伤之情也见于另外一篇名为《白鹅》的小文里,文中的白鹅是作者一位朋友送给他的,他亲自抱了回家,养在他在重庆自建的小屋院子中。在他居住于此屋时,这白鹅是给予他陪伴令院子里有了生气的一个朋友似的所在。而后,他卖掉了院子,将白鹅送给了另外的朋友,彼时,他写道:“这感觉与诀别一个人的时候所发生的感觉完全相同,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现在我写这篇短文,就好比为一个永诀的朋友写传,写照。”丰先生对于万物来自于内心最初的博爱,由此可见一斑。

林清玄曾经说过,从丰子恺那里,我学到了朴素。在变幻莫测的世俗世界里,丰子恺先生是真实而又纯粹的。他写文着笔从不追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勇之致。纵使他会表达一种惋惜哀痛之情,而在大多数时候,他还是守着他寂静的家园,平静得就像是没有波浪声的湖面。如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静、安详、淡泊。

宋山东道节度使李翱亲自上山登门造访药山禅师,问道,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李翱毫不掩饰说:不懂。药山禅师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指“道”在一草一木,一山一谷。宇宙万物中,要做到淡泊高远,快乐逍遥,必须要保持本性,消除本性,消除欲望。

或许人们应该先一步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栖居大地。让精神无拘无束地漫游于天地之间,应该是我们理想的生存状态。《华严经》中有这样的四个字,叫做“不忘初心”。这样断章取义的一句话在网上有诸多解释,然而我还是倾向于理解为“不要忘记最初时候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博爱、进取之心”。星月杳杳路迢迢,多少旧事已经消磨。所以要感谢丰子恺先生留下这本《缘缘堂随笔》,好以此唤回世人金子般的赤子之心。

如今我将丰子恺先生的这本《缘缘堂随笔》置于枕边,每每捧而读之,脑海和心灵都如冬日清空一般历历分明。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在它们固定的位置闪烁其辉,而丰子恺先生就恍如灵魂的先知,启明星一般地为我指引人生的方向。仿佛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了回家的路。也教会我:不忘初心。

篇2:读缘缘堂随笔有感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特别是丰子恺先生那渴望再次回到童年,十分羡慕自己的三个孩子能拥有那么一颗赤红的、幼小的童心。

特别是书中:“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表皮。这表皮的质量与重数,依个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纸包,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时纸要破,露出绯红的一点来。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破,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和下一句:“我家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这两句话深深的'烙印在我脑里并且令我深深反思。这两句话蕴含了鲜为人知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都有包皮”的确就是这样,表皮越厚重数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骗,更坚强,但与别人交往的想法与欲望就会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数越少就会容易被人欺骗,更脆弱,但会给人感觉很真实,别人就愿意与你交流、沟通。而瞻瞻呢,却又不一样了,他那一颗没有表皮的、赤红的却是童心。天真、善良这两种性格正是拥有一颗童心的表现。 丰子恺先生又崇拜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是丰子恺先生学艺术的教师,又是他学宗教的导师。他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还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而弘一法师则住在了第三层上,他住在了第二层上,只能在第二层里徘徊,有时能去望望第三层的风景,却不能入,不能真正地进到里面。

丰子恺先生总是能够把任何事写的透彻,就拿吃瓜子这件事来说吧,作者把瓜子的来源、包装、形状、吃瓜子的方法全部描写了出来。有他嗑瓜子时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时,便会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咸的香味会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没有办法。可再次嚼碎的时候他又会停下来,甚至把瓜子拿到离自己稍远的地方或转过身去,但又和朋友闲聊时,又会发现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经吃了好几粒了。在这之后便对瓜子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

在丰子恺的笔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写成这样正是我喜爱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的缘由。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或者,人世并不缺少深刻,而是缺少丰子恺这样的思考吧。

篇3:读缘缘堂随笔有感

曾在小学的时候,就接触过丰子恺的作品。还记得那篇文章的名字,叫《白鹅》。至今还能记起他那幅可爱的白鹅像和那以贬代褒的文字。当我每每在公园见到有白鹅游动,心中便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吃一口饭、啄一口草、再衔一口泥的白鹅先生。没办法,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

而今天,当我拿到期待已久的这本书时,心中竟有一丝见到老朋友似的感觉。打开书,顾不得看目录,随手翻开一篇,便像一只蚕一样大嚼起来。他的笔调仍是那种与众不同的冷幽默的感觉,不过读起来却一点也不像在开玩笑。我以前很讨厌那种质量极差的书,但今天竟喜欢上了那种透过第一页直接能看到第三页的小册子。看着看着,我发起了呆。每一篇文章,都只有那么3、5页,可说得却都是我似乎知道又似乎不知道的道理。在一种兴奋,怀疑与反复思考的矛盾结合中,我看完了它。

轻轻地把书合上,却觉得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首歌,一首听上去那样熟悉的儿歌,一首叫人思考的怨歌,一首记录人生的悲歌。正像文中所述,孩子才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他们才能用最纯洁,最真实的眼睛看待这并不美丽的世界。也许所谓的成熟,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失去罢。可令人奇怪的是,我们为什么怀着一种残缺的心灵,去质疑孩子们能穿破重重迷雾的眼睛?怀着一种疑惑的态度,他扔掉了多数作

家喜欢的无病呻吟,转而从一个有着青枣一般眼睛的孩子的角度上,叙述那些个令他搞不懂的大人、令他搞不懂的事。没有悲伤,没有失落,因为它们不属于一个尚未被世俗迷惑的人。倒是我们该好好想想,是孩子的世界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童真不等于懵懂,或许当我们指着一个小孩,说他很傻很天真的时候,我们并未真正地成熟。真正长大了的人,眼睛里应该是有一把刷子的。这把刷子,可以描出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可以涂掉世界的丑陋,可以画出一个小小的世界。我们在小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这把刷子,可“大人”们呢?他们也曾有,但是,它和童真一起被丢在了成长的长河中。

我突然感到一些被我逐渐遗忘的东西一点点回来了。

伴着落了些灰的回忆,伴着熟悉却许久未闻到的叶间清香,孩童的阳光,乐观,淘气回来了。在这本书里,我找回了自己,找回了童年,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什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之类的话,其实是一样的。它们只有一个意思:把握自己,相信自己,坚持做自己。当我们明白了那些功名利禄、尔虞我诈背后并不是真正的人生,那些苦行僧一样的隐居者也并未真正体会人生时,我们才是真正地长大了。

缘缘堂随笔,发出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感慨。你从中能找到的,是你渴望已久的东西。

篇4:《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经过半个学期,计划已经看到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了。对于这本书的前面部分写道关于亲情,关于作者家的孩子们一些故事让我颇感亲切。

“唉,我们本来也是同他们那样的,谁造成我们这样呢?”这样一个成功的作家还有什么疑问,还会什么样的深刻哲理要请教于不懂事的孩子们呢!恐怕是那天真与纯真吧。

在这篇文章第一部分中一个四岁小孩眼中最快乐、最喜欢的一件事竟是大人眼中的“逃难”,一次紧张而忧患的经历。看到这里时,我着实也心中一惊,那种枪林弹雨的状况,当作是一次一家人的旅行这也是内心足够强大了吧,一个小孩的眼中所有景物和人的色彩、情调都是自己调配的。就像这个四岁小孩他眼中的快乐并不爱别人的惶恐不安所影响,他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别人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本身的真相。他是创造者,能赋给生命于一切的事物。”为什么他能,而我们都不能呢?他们是大自然的宠儿,而我们在他们面前显得渺小。那有人说我们是城市现代的宠儿。不,城市现代没有宠儿,只有为这城市中的金钱所奔波的奴隶。

要说起大人与小孩子的区别,那可是表现在众多方面,就比如说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人说话时的语气很委婉,而小孩是口无遮拦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两个孩子争着说自己好的行为也是众多普通的。那时,我也只是摇了摇头默默离开,认为下孩太过于骄傲自满,不懂得人情世故罢了。现在读后深感自己的错误之大。大人们总是会拐弯抹角地说自己好别人不好,是以一种虚伪的、阴险的方法,然后把谦虚、聪明、贤惠等美名揽在自己的身上。好不丑劣的行为。

其实这种状况每一个人都是有的,在我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嬉戏的时候,如果有不高兴的时刻,我不会隐藏,要不就大声地哭闹,大声地呼叫,从来不会隐藏在心里。这几年来,当我遇到别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冤枉我时,我不再像曾经那样冲动了。我想这或许就是丰子恺笔下我们所谓的”童蒙“与自己的差异了吧。

其实,这样想来我们这些不是孩子的人在一步一步走向真正的昏蒙。孩子们是诚实的,相反的,我们则为一种虚伪,一种社会所厌恶的恶习,是社会价值观所不赞成。

想着想着就不愿再想象自己这个恶人,只想回到从前阳光下想说就直说,也不需戴着有色眼镜看世间万物!

篇5:《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有时,我常常会想,我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是做一名授人知识的教师,还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我就在这样忧虑的环境中生存着,又迫于来自父母的压力,无法脱离。我的心在痛苦的挣扎着。但它的出现,散去了我内心的浮躁。

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一名出色的漫画家,这便是我尊敬的丰子恺先生了。他的作品多之又多,却又都富含哲理。其中最令我喜爱的便是那《缘缘堂随笔》了。它的语言不是那样的华丽,却是那样的形象,令人回味。在书中,我看见了童年的丰子恺,在私塾上课的他,做父亲的他。在书中,我还看见了不同于其他大人的丰先生。

人生就好比是一张网,丰先生这样写道:“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的显现在我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大人们在做事情总是会掺杂入一些不必要的事物,不必要的因素,不能直观地去看待,本是很简单的事物却变复杂了。大人便是处于人生这张网的最中心了。孩子们便是如此天真,不掺杂任何因素,很快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事情的根本,孩子们也就处于这张网的最边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时间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将孩子们带入社会,磨去他们的天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残酷,满怀正义的青年为了能有立足之地,变成了冷酷的成人。社会将人们磨砺成了我们自己不希望看到的那一面,人们的欲望改变了社会,而社会又改变了人们。使充满正义、天真烂漫的青年们,变得奸诈,变得狡猾。

从丰先生的笔下,我真的读懂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充满信心。在丰先生看来,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是多么可贵。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可能是那么好笑。但我认为,孩子们的一言一行是上天给我们送来的最珍贵的礼物,他们天真烂漫。在他们眼中,周围的一切事物却是那样有趣,那样新鲜。在他们心中,对大人说的名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孩子们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是那样的美好。我真想问一问那些大人:“你们的童年过得怎么样?”现在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子成凤的。每天将自己的孩子压进学海,几乎不给他们一点空余的时间。家长们,难道你们童年吃过的苦还不够多么,难道你们觉得童年吃那么多苦还很快乐吗?我在这里劝一劝各位家长,不要将各位童年的苦转移到孩子们身上,去回忆过去的心情,好好去体会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吧!请不要认为你们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活泼可爱,出言不讳是由于自己把他“调教”好了,他们只是过早受到了压力,将自己的可爱,封存在那心灵的最深处,请不要用大人的规则去约束孩子,令孩子过早的体会到社会的残酷,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也请不要过于放纵自己的孩子,对他做什么事情都不理。那他很可能会走上一条不归路。请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这世间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离别了。丰先生与缘缘堂的离别让我记忆犹新。虽然缘缘堂并非为人,但在丰先生心中,他已经成为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迫于战火,丰先生才含泪与他离别。

泪已打湿我的双眼,这才从书的世界中清醒过来。我在想:“我长大后会不会变得那样冷酷,那样阴险,我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自己要去实现梦想的原因呢?”

“不!会!”

如果丰先生是一名建筑师,那么它(《缘缘堂随笔》)就是一座灯塔,指引我前进。有了它的陪伴,我将穿越暗礁,击退狂风,朝着目标努力前进。

如果丰先生是一名面包师,那么它就是在我饥饿时的一块面包,给予我力量。有了它的陪伴,我将只顾风雨兼程。

如果丰先生是一名教练,那么它就是在我失望时一句鼓励的话语,给予我自信,我将只顾与时间赛跑。

它也在不停的提醒我:不忘初心

篇6:《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寒假里读了《缘缘堂随笔》一书,从书里认识了这位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他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敬佩万分。从书中《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和《渐》这两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孩子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对孩子纯真心灵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讲述了四岁小孩华瞻对“逃难”二字的理解,在他的眼中,逃难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可以坐汽车、爬假山、戏水,可以在救济院中尽情地玩耍,一九二六年是国民革命的战争时期,枪火连绵,逃难是多么恐怖和慌张的一件事,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可是孩子们却把这看成是多么丰富多彩的事,那孩子为什么会将一件可怕的事看得如此有趣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这纯真的童心让他们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你如果拥有这么一颗纯真的童心,也许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事物是多么美好,于是,丰子恺从华瞻的身上得到这样的启示: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学会懂得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这样或许能得到短暂的快乐,表达了丰子恺先生对孩子纯真心灵的赞美。有一句话说得好“童心无价,拥有了童心,你便会拥有天真纯洁、无私无邪的品格,拥有了童心,你便会忘记生活中的琐碎愁事,快乐地面对人生,拥有了童心,你便会懂得如何面对生活享受生活”,而大人们由于生活阅历的丰富看待事物当然要比孩子深刻得多,有时候你会发现,大人也会被很多表面现象所迷惑,可爱的童真!当一个孩子将自己的感情毫无保留地展露在你面前,你会怎么想呢?恰恰有些事的真相也许只有通过小孩子“狡黠”的目光才能发觉,“皇帝的新装”不就是吗?

但孩子的这份纯真在一个人的身上能永远保持下去吗?不能,为什么?这就要谈到《渐》了。丰子恺说:“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不可能再像孩子那样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探究本质的,其实《渐》这篇文章又延伸到了时间的问题,我觉得《渐》很像朱自清的《匆匆》,这两篇文章都是叹息时光来去匆匆,渐渐消逝,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是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很多事物离去了都会再回来,不管是什么,都遵循这个规律,但是世界上有一样东西,一去就再也不回来了,那就是时间,毎一天的每一刻都在流逝着,朱自清抒发了对时间的惋惜。“渐”,你看不到它的形态,只能随着光阴的推移来看出它的变化,“渐”,不可捉摸,只有等到了你尝到了滋味,才能感慨它所带给你结果,一朵花从盛开到凋落,一棵树从矮小到高大,一个人由失败走向成功,甚至一个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这都是“渐”带来的变化,“渐”的本质是时间,让人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把握,不可挽留,“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

人生就是“渐”的过程,“一秒一秒地、一分一分地、一时一时地、一日一日地、一月一月地、一年一年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而“渐”无时无刻不在你身上,你却怎么也感觉不到,这也正是人生的精妙所在,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老态龙钟的老者,说长亦长,说短也短,回首童年,往事依稀,只有在“渐”字里悟出了生活的真谛,感叹人生的所悟之后,才知道有多少的完美和不完美,想必在苍茫人海生涯中,能悟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丰子恺、朱自清和一等僧人了吧!

《缘缘堂随笔》这部作品不仅告诉了我一种独特的人生观,还让我增长了许多见识,儒雅、随意等优美自然的风韵在这部随笔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这是本让人受益终生的书。

篇7:《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感触很多,虽不能说完全看透,但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

吉川幸次郎说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而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直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我对他给丰子恺的评价完全赞同。

《缘缘堂随笔》中收录了丰子恺的41篇随笔,包括缘缘堂随笔和山水间的生活,以及6篇缘缘堂往事。字句间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而且妙趣横生。

春日是Mendelssohn,夏日是Beethoven,秋日是Chopin、Schumann,冬日Schubert。

论文学的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论绘画的人说,“天机勃露,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美”都是“神”的手所造的,假手于“神”而造美的,是艺术家。

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轨迹!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于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

在浩劫中,人生原只是一跳。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人生了。

宇宙间人的生灭,犹如大海中的波涛的起伏。大波小波,无非海的变幻,无不归元于海,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宇宙大生命的显示

以上只是我选取的部分妙语,一本好书,只有真正读,认真品,才能体悟其深刻。

篇8:《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丰子恺先生以三层楼为喻,将人的生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普通的人,停留在物质层面,抱着安安稳稳锦衣玉食的人生观,过完一生就满足了;第二层,是学者,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他们有自己思想的自由;第三层,是宗教徒,注重灵魂,想要探索人生的究竟。

处在不同楼层的人,思想不同,自由也不同。第一层楼的自由,是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二层楼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思想可以洞穿时间空间,是善是恶随自己心情。第三层楼的自由,是可以随时与自己在一起,忠于自己,哪怕短暂地被某种思潮绑架,也能及时清醒过来,和自己聊一聊来龙去脉。

一个“渐”字,道出了人生的演变过程,也点破了人生境遇变化的秘密,大自然至高无上的法则。芸芸众生,有几人能意识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由生走向死?又有几个看到自己是在“渐渐”的由无知走向丰满?不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每个人都在“渐渐”中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影响,从而渐渐成善或成恶。自然枯荣,人事沉降,都含在一个“渐”字中。“渐”无形,相差极微极缓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渐”又有形,令人惊诧于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这宇宙中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因为“渐渐”,人们的感觉变得模糊,直到沧海桑田,蓦然回首,才发现原以为不会改变的,早已面目全非。这世间不变处,只有无常而已。

渐,多么舒缓,又多么无常,那样无理残忍,稍有踟蹰,就偷梁换柱,叫人撕心裂肺,再难回头。也只有那些处在第三层楼的人,才能看破“渐”的秘密,不为造物所欺,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在一刹那中窥见永恒。

“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的明晰的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剪网,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是为了认识这世界的真相,丰子恺先生终是一个热爱生活又想要看清人生本质的人,也是一个处在第三层的人。

丰子恺先生,以他作为一个画家一个散文家的敏锐的洞察力与独到的见解,解读这世间。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谷崎润一郎也评:“他取材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

那种风韵,平淡温和却深永,殊不可思议。

篇9:《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着实让我敬畏万分。

他在书中写道:“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表皮。这表皮的质量与重数,依个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纸包,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时纸要破,露出绯红的一点来。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破,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和下一句:“我家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这些话语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让我沉思良久。在它里面蕴含了鲜为人知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都有表皮”。的确就是这样,表皮越厚重数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骗,更坚强,但与别人交往的想法与欲望就会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数越少就会容易被人欺骗,更脆弱,但会给人感觉很真实,别人就愿意与你交流、沟通。而瞻瞻呢,却又不一样了,他那一颗没有表皮的、赤红的却是童心。天真、善良这两种性格正是拥有一颗童心的表现。

另外,丰子恺先生又十分崇拜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是丰子恺先生学艺术时的老师,又是他学宗教的导师。他的一生,受法师的影响很大。他还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而弘一法师则住在了第三层上,他住在了第二层上,只能在第二层里徘徊,有时能去望望第三层的风景,却不能入,不能真正地进到里面。

此外,丰子恺先生总能够把任何事写的透彻。就拿吃瓜子这件事来说吧,他把瓜子的来源、包装、形状、吃瓜子的方法全都描写了出来。里面有他嗑瓜子时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时,便会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咸的香味会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没有办法,可再次嚼碎的时候他又会停下来,甚至把瓜子拿到离自己稍远的地方或转过身去,但又和朋友闲聊时,又会发现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经吃了好几粒了。在这之后便对瓜子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在丰子恺的笔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写成这样正是我敬佩丰子恺先生的缘由。所以,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受益匪浅,因为里面充满着太多太多的人生哲理了。但给我印象最深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童心,他是一个佛教徒,但他对童年、童心的渴求也同样是重要的。童年在丰子恺的笔下充满了快乐与欢笑,即使他不能跨入生活的第三层他也希望能再次拥有童年,拥有童心。所以,我们也应该珍惜现在的时间,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

篇10:《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一部书,这部书分成四小册,每小册有许多小故事,篇篇短小精炼。四册叠在一起是厚厚的,实际翻开却毫无负担,每篇故事笔墨不重,大多三四页。偶有一两篇长些,语言也毫无累赘之感,读到结尾反意犹未尽了。

“过年”,可谓是其中的长篇了,每段讲述了一件件小事,把过年里每天的习俗都交代得干干净净、明明白白。丰子恺先生写的过年,连年酒上摆鸡的摆法都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过年廿三晚上要拜灶神,家家烧赤豆糯米饭,送灶后要忙着打年糕。廿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要忙着烧祭品,晚上要买花炮来放。这花炮种类繁多,有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从它们的名字就不难想象光彩夺目的样子。廿七的夜晚,远近各处的炮竹之声不绝,丰先生廿七夜的感受与我们是不同的。我们窝在家里,一脸不耐的抱怨炮竹声恼人,丰先生却形容“想见这时候石门湾的天空中定有无数年菩萨餍足了酒肉,腾空驾雾归天去了。”同是爆竹声中的夜晚,一个如此无趣,一个却带着奇幻的色彩,神秘而美丽。

文中我们感受了一个熟悉的传统节日里遥远的传统习俗,复杂而绚烂,繁琐而热闹。依稀记得儿时的我们虽然过着简朴的年却也是有着种种童趣和年味的,一群伙伴会在夜晚提一盏灯笼走在夜色中,虽然忘了那时的童谣,却还是有一丝韵味的。那时的烟花也是简单的,一盏蝴蝶烟火都能让我们看的欢呼雀跃,但时下漫天的烟花纵然绚丽却少了观众。镇上的人家已经没有了送灶神、烧猪头、摆年酒等习俗。无奈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如今过年,几乎都是几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各自回家,孩子们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大人们则大多在打牌麻将中消磨时间。似乎只有打牌能让气氛活跃起来,更时尚的过年方式就是外出旅游了,我宅在家里无趣,倒是发现古镇上一些环境、节目都透着年的热烈气氛,只是走到哪里都是人头攒动,匆匆折回算是感受了一番年味。

“过年”蕴含了生活中的文化,展现了一段段故事,讲述了许多人的辉煌与黯然淡,也讲述历史的厚重。丰先生常从漫不经心的闲谈中点出文章的主旨,洒脱的文字中透出深意。借书中一段话“这部作品的魅力已入他的抒情漫之。初读十分清浅——像清茶,然细细玩味,竟余味无穷——如米酒。”

篇11:《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两三棵,夜长人奈何。古人说经常害怕秋天到来,花黄叶衰,悲秋之为气也。关于悲秋方鸿渐的老爹这么说过,当是汝校男女同学,汝睹色起意,见异思迁;汝托词悲秋,吾知汝实为怀春,难逃老夫洞鉴也。由此看来悲秋和怀春是分不开的,毕竟没人听说过悲春和怀秋。

对于秋,丰子恺先生也有一番理解。自觉而立之年后,看惯了莺歌燕舞,看惯了升平歌舞,对春事和花事再没有先前的“漫卷诗书喜欲狂”,亦失去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动,甚至见到桃红柳绿产生既可笑又可怜的同情之感——“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变成了秋天”。所谓的经历过了,体会多了,感悟深了,情感就变了。就像蒋捷《虞美人》说的那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既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同丰子恺先生一样对秋感情以冷色调为主的人很多,包括我,除了刘禹锡。

我不讨厌任何一个季节,即使是停电的夏天和没暖气的冬天,因为先人的夏天和冬天都是停电和没暖气的。但是对于秋天,着实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没有“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沧桑,没有“寒烟衰草满地秋”的悲凉,没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无奈,更没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情。或许见识短浅,不能理解教材里金灿灿的无论是油菜花还是野菊花的丰收喜悦。或许自是情到浓处情转薄之人,更能体会什么叫做“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或许也是近而立之年,也能明白夏目簌石说的“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word该篇读缘缘堂随笔有感(汇总11篇)范文,全文共有1237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汇总11篇).doc》
读缘缘堂随笔有感(汇总11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