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范文
比之于我之前看过的长篇作品,路遥的这部长篇小说给我的震撼是更大的,之后多次重新读这部作品,感情仍难以平息,时常回味。较之于作者呕心沥学的这部文学大著,觉得自己无论写多少文字,都难以表达对作者的敬意,难以嚼尽小说的内涵。但是,积沙成塔,同很多读者一样,愿写下一些感想来学习、挖掘这平凡却实际不平凡的世界。
这篇小说视野广阔,我都觉得难以尝试着去一一细致深刻地咀嚼。正是作者全面的描绘、长远的叙述、真诚而严肃的思索让读者感觉恍若时空流转、身临那个奋进的年代。这部小说是描写了改革开放前后北方农村、城郊、城市各阶层人的生活历程,特别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为生活观、价值观而奋斗的历程。书中人物性格特点之丰富、鲜明,人物内心活动之真实具体,人物命运之坎坷、曲折,农村城市面貌之广阔多姿,文学语句与作品旁征之优美丰富、社会数据引证资料之真实多样,作者思索评论之真切、深刻等等都令人叹为观止,在平凡的世界里有太多值得回味沉思,有太多的感动。
我在想,路遥是怎样一个真性情的人,整部小说都饱含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与对人类生存命运的沉重思索。可以说,作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社会学家,也是一位瞥见灿烂星河、冥思人类生存价值的哲学家。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剖析与对人生、世界宏大深远的追问都使人受益匪浅、启发良多。这样一位如香草般洁美,如霜菊般凄苦,如寒梅般坚强,如向日葵般执着,如参天大木般深沉厚重的作者太难得,太令人怀念。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显总结。
(1)小说的思想价值。在后记中路遥写到,“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做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我认为这句话表明了人生存于世的终极态度与不朽价值。在《人生》中,路遥也曾说过“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现在看来,劳动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诚实、正义的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劳动使人保持清醒,劳动改造劳动者本身,也改善了客观世界。对于个体而言,劳动不断使我们的文明意识从蒙昧物质中分化脱胎出来,实现意识的自我更新升级。只有人们普遍自觉地的参加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自食其力,才能实现人类自我意识上的不断更新,实现人们在精神上的不断超越,实现人人平等互助、相亲相爱的民主局面。当代社会中的人难以形成平等民主的局面,主要障碍在于部分人思想与精神的麻痹、意识的混沌蒙昧,原有的一些文明之意识被混沌蒙昧的物欲尘染玷污,已存的文明之意识放缓了更新升级的步伐。文明之意识就好比一块通灵宝玉,而混沌蒙昧之意识就比之于未经雕琢的顽石。但是就像猿猴会进化成人类,文明之意识终将脱胎于蒙昧混沌之物质而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在小说中,孙少平在田地里劳动,在建筑工地上劳作,特别是在煤矿上的艰辛锤炼使他不仅在身体上脱胎换骨,更使其在意识精神上实现日久弥新,形成坚定、深沉的信念、意识。这一个意识就是难以穷尽的苦难严酷磨砺结晶而成,所以也就具有了更为优越的种种特性。而田晓霞对其在思想上的引导无疑是在他这个意识锤炼过程中预置、优化了结构,加入了抗压力、增塑性、提效率等各方面性能的必要元素,促进他快速成长。正因如此才觉得这部小说也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给我以震撼和激励。
我想民主包含物质财富与思想精神两方面的民主,坐拥财富却精神贫瘠不是高级的民主,物质贫乏却精神高远也难谓有力持久的民主,只有物质与精神协调有力持久的民主才可以长久。而必需强调的是精神必需快于物质才能实现持久稳定的民主,物质必需隶属于精神文明,只有这样物质才是民主的。在物质民主与精神民主两条进程线上,都需要人去开拓。
孙少平和煤矿工人以坚韧之躯掏煤,环境恶劣,如同在刀尖上行走,顽强地开拓着物质民主,他们正站在人类社会文明向混沌物质开拓的物质民主最前线,这里是战场,进行的是殊死的较量,要从凶猛的张着血盆大口的大地黑洞中夺取黑金,所以田晓霞看到那流转的都是黑,也都是血,而黑成了她最喜欢的颜色,因为生命的底色正是黑色的,沉重的黑色,无言的黑色,重过所有颜色的黑色,有力的黑色。只有沉重的黑色才足以反衬出五彩的斑斓,只有有力的黑色才足以撑起生命的质量。没有黑色作为底色的五彩斑斓,是没有质量的五彩斑斓,昙花一现;没有孕育出五彩斑斓的黑色,是没有灵魂的黑色。煤矿工人正是将黑色的有力特质释放出来,让它孕育出有力的五彩斑斓。晓霞怎会没有感受到少平那里源源不断的转化能量,怎会游走出那强大有力的气势磅薄的物质拼斗征服与酣畅淋漓的精神挥洒涅盘的磁场?生活正是这样的,坐拥财富却好逸恶劳的人怎会理解艰苦奋进、辛勤劳作之人的巨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