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读后感范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三峡之秋》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描写三峡的文章,名为《三峡之秋》。
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的景色,从早晨一直到夜晚,每个时间段都描写了不同的事物.如果早晨的露水、橘柚树,中午披着金甲的群峰,像金鳞巨蟒的长江;下午两岸峭壁的倒影、平静的长江;夜晚的渔火、灯标、驳船。把三峡一天的秋景都描绘出来了,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中午的长江像一长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长江比喻成了金鳞巨蟒,一个更加生动、更加形象的长江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通过这一篇写景的文章,我得到了启示:描写景物的作文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生动、形象的刻画一些细节,这样的作文才能称得上是一篇“有骨有肉”的美文。
第二篇:三峡之秋教案
三 峡 之 秋
探究学习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3课
探究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探究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描写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探究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学习的过程:
一、 赏图入境——观景(4)
师:我们生为三峡人,生活在三峡库区,应该热爱三峡、了解三峡。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走进三峡去欣赏那壮美秀丽的风光,领略三峡独特的魅力。请看屏幕?
师:看了三峡美丽的风光,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是啊,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而三峡秋天的美景更是美不胜收。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齐读课题。
二、 品读感悟——赏景(6)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三峡之秋的?并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来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三峡之秋?
(生答师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师:是啊!课文按时间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光秀丽的动人画卷。你最喜欢哪个时候的景色?能简要的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生说)
三、 合作探究——议景(重点)(20)
师: 看来,同学们的欣赏角度不同,审美趣味也不一样,下面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成小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开始分组)
在学习之前,老师给你一个阅读提示,请看屏幕:
问题导思:(课件出示)
(1)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夜)介绍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夜)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探究结果展示: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看看哪一组同学先发言。1
(1)“早晨”小组
1、学生汇报
(板书:明丽)
2、学生朗读
师:听了你们精彩的汇报,你们能通过朗读把三峡早晨明丽的景象表现出来吗?(点课件)
小组齐读
(2)“中午”小组
(板书:热烈)
师: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请看屏幕
你们一定也被这热烈的景象吸引了吧,谁来把这热烈的景象读出来?
个人读——小组读
师:让我们满怀激情,一起来把这三峡之秋的热烈气息朗读出来吧!
(齐读)
师:其实现在我们很不容易看到这样的情景了,因为三峡工程的修建改变了长江三峡的面貌, “高峡出平湖”,三峡展现出了新的美。
(3)“下午”小组
(板书:明净)
师:下午的景色这么明净这么美丽,谁来读读这段?(个别读——小组读)
(4)“夜”小组
(板书:宁静)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体会体会夜晚这种宁静而迷人的景象。
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三峡之秋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明净以及夜的宁静,从早到晚,长江三峡给我们展示了它不同风格的成熟之美。你们喜欢三峡的美景吗?你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你就读读相关的段落,把你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读出来。(板书:喜爱)
四、 拓展交流——说景(5)
师:大家已经非常了解三峡秋天的美景了,其实三峡那里还有许许多多美丽、迷人的景物。我们很多同学也从不同的途径搜集到相关的一些资料,你们愿意说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生说)
五、小结
师:你们搜集的资料真丰富,介绍得非常好,老师也向你们推荐几个网站,(课件)你会了解三峡更多的秀丽风光,你会知道三峡更多的风土人情,你会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
六、练习:请大家再自由美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语句摘抄到本子上。
板书设计:
三早晨 —— 明丽
峡中午 —— 热烈喜
之下午 —— 明净爱
秋夜—— 宁静
第三篇:《三峡之秋》教案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对
三峡热爱的思想感情。
2、 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三峡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观
察、想象的能力。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读懂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三峡美丽的景色,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课前准备:
(1)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搜集有关三峡、长江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略)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橘、柚、漾、曳”的写法。
3、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气象万千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歌颂长江。昨天初读课文后,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描写长江描写三峡的诗句,你们收集了哪些呢?我们来交流一下。 2、让我们大声诵读大诗人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
3、作者方纪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三峡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秋天那份独特的美。(上课,师生问好)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受到秋天1
三峡的成熟之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美景的呢?(板书:早晨、中午、下午、晚上)
二、初读,潜心会文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2—6自然段。读完后,用“△”标出所写的景物,用“”划出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再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媒体出示:学习要求)
三、精读,体情悟道
1、感受早晨的三峡明丽之美
师:在你琅琅的读书声中,在你的静思默想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三峡的独特魅力。首先来分享三峡秋天早晨的美丽多姿。(指名汇报)
师:你找到的景物是什么?你划的语句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师:是呀,绿叶金实,好一派明丽的三峡秋色呀。(板书:明丽 )
2、感受中午的三峡热烈之美、下午的三峡平静之美、夜晚的三峡宁静之美 师:接着来分享三峡秋天中午的美丽多姿! (指名汇报)
(媒体: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通过抓“金鳞巨蟒”、“翻滚”、“呼啸”、“奔腾流去”去体会长江的“热烈”,并能将体会送入朗读。
师:中午的长江让我们感受到它是那么热烈。那么,下午和夜晚的长江又是怎样的情景?谁注意到4-5自然段中描写长江的语句。(指名读)
(媒体:出示
◆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师:小声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建议教师从三句话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点拨学生的发现:比如当学生讲到我发现了长江变化很大,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宁静,老师点拨:对啊,长江气象万千、变化多端;当学生讲到我发现作者第一、二句用了比喻的手法,第三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长江的变化,此时教师点拨:是啊,巧用修辞手法,凸显出同一景物在不同时候的不同特点) (当学生讲到下午平静,夜晚宁静时教师相机板书:平静、宁静)
师:第二句谁来读。指读预设:读得好评价: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长江的这份平静。读得不好评价:让长江流淌得再轻缓一些,你再来读读。你读出了长江的这份平静。
师:第三句谁来读?指读。
师:长江的眼睛是什么?(眼睛变红字)
生:渔火、灯标。
师:夜深了,这儿亮起来,那儿亮起来,人们睡了,长江睡了。一切都归与寂静。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后再读。
师::同学们,把它读得轻些,慢些,不要打扰了这份宁静,好吗?一起试试。
师:长江睡了,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引读),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引读),
师:“摇曳”是什么意思?生:摇动、摇晃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渔火和灯光的倒影随着江面晃动
师:同学们,渔火和灯光的倒影随着江面晃动,江面的宁静不是被打破了吗? 生:打破了(没有打破)
师:这就像王唯在《鹿柴》中写的那样,空荡荡的山谷非常寂静,人的声音更能衬托出山谷的空灵寂静。生背。
师:你真会学习,能够联系前面学过的古诗来理解文章的写法。这中写法就叫“以动衬静”。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使用这样的方法。
师:长江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宁静,真是变幻莫测啊!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变化吗?(生练读,请读)——这是一个回归整体。
3、再次感受夜晚月光下的三峡神秘之美
师:说到这宁静的三峡的中秋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闭眼边听边想象)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说,此时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我看到月亮慢慢地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三峡。
生:我看到起先四周还是一片漆黑,月光是突然间才有的。感觉到了月光,再抬头一看,圆圆的中秋月亮就已经挂在山头了。
生:我看到了月光一泻千里的情景,四周的景物,悬崖、树木仿佛一下子都变得温情而柔和了,我也好像陶醉了。
师:是啊,多么独特的三峡的月色啊!你还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月色吗? 生:神秘、神奇、美妙、迷人、皎洁、令人陶醉
师:(板书:神奇)是啊,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皎洁,如此迷人,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学生练读。教师引读:建议教师按照月光的变化进行,师读“起初——” “而不知在什么时候——”“这时——”。)
(媒体: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师:(教师点“泻”字)大家在看看这段话中的“泻”字,你能换个字吗?用哪个字更好呢?为什么?
师:月光如水,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直泻而下,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谁来读?(视学生的朗读进行点拨)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
师: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啊!
四、拓展,超越文本。
1、欣赏三峡的风光片。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语言文字,我们领略到三峡之秋那如梦如幻的美。让我们
一起欣赏一下实实在在的三峡风光吧。(放三峡风光片)
2、师:都说“百里峡江诗万首”,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其间,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大家拿出课前花老师发的课外阅读文章,它就是被誉为100年中
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之一的余秋雨先生在游完三峡时写下的一时感受。请大家静静地欣赏吧!
(学生在音乐声中静静地赏读)
4、 师:大家读得多么认真啊,沉醉其中吧!是啊,三峡如诗如画,如梦如
幻,总让人浮想联翩。古人郦道元说得好啊!(师激情朗诵)来,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吧。(齐诵)
5、 作业:
媒体显示:1、拓展阅读:阅读与三峡相关的诗文。
2、朗读积累:有感情读课文,积累精彩句段。
师:这样的好诗美文数不胜数,同学们下来可要去收集品读啊。好,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让我们带着对三峡的神往走出礼堂,走向生活吧!
(下课)
板书设计:三峡之秋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下午平静
夜晚神秘
第四篇:三峡之秋教后记
《三峡之秋》教后反思
这学期学区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我考虑了很久才选择了《三峡之秋》。因为我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没太大的把握。我知道,许多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后来,为了挑战自己,我还是选择了这篇课文。
选课之后就慢慢着手备课了:《三峡之秋》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笔虽优美,篇幅却较长,对于小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它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篇写景散文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琅琅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在定教学目标时,针对学生朗读能力欠缺的特点,设置了朗读欣赏,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朗读能力这一条。主要目标则紧扣单元目标:在读文中感受方法,在读文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在学生想象的同时展示以画面,并配以明了的文字说明,既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考虑到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我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决定课前要求学生去网络或图书馆等地方搜集、整理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边读边思考,通过默读去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文、写了
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的。之后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汇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第三大环节就是感悟品读,力图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三峡秋天景色的无穷魅力,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课内学习的延伸也是必需的,我用仿写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他们在练笔、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
《三峡之秋》课堂上,出现了我预料之外的两个情况:1、我班部分学生的默读速度及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较为欠缺,“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和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这个大目标的达成费时很多,虽然我随即把幻灯出示这个预设环节拿掉了,但后面的几个环节还是显得仓促了。有老师在评课时问我为什么不使用表格,对于我曾经想到却因为忌讳“繁琐”而放弃的想法提出了批评,她认为只要有效,就是好的。使用表格能帮助学生更快速地理出所写景物。2、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或是课文不太熟,“导”后还读不出感情,我连忙借用准备好的音乐来“领”着学生读(这些音乐我只是拿来备用的,如果学生朗读得好,我就不用),音乐一起,朗读的效果有了明显好转。对于本节课所选的轻音乐,包括“告别写话”时的笛子曲《梅花三弄》,老师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音乐能对学生起到暗示作用,比乏味的语言要求“该怎样怎样读”来得巧妙。
总体感觉这节课是对略读课文的总体把握较好。我认为还可以大胆取舍,角度站得高些,只精读好一个点(一个时段),再进行回顾
(联系所有学过的写秋的文章,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方法更灵活,有更多的选择),彻底使学生悟到写作的内容和方法,其他的时段可以让学生回家学。此外作为语文老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要具有语文老师真正具有的气质。
第五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据老师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你们中有谁去过长江三峡?
生:没有去过。
师: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
生一: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生二: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的南津关,全长189公里。 生三:三峡的特点是“瞿塘?雄?;巫峡?幽?;西陵?险?”。
二、放录像,欣赏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三峡的水又是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
师: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放三峡风光片]
师: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真想去游玩一番。
师:不仅是你,连老师也想去游览了。
生二:我觉得三峡的山特别多,特别奇特,每一座都不相同。
师:看来,你对三峡的山印象很深刻。
生三:我觉得三峡的水特别清,特别美。
师:你抓住了水的特点来说,不错。
三、初步感知
师:刚才大家看到,录像中的三峡真美;那么,课文中描绘的三峡又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文,读完后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自学]
[全班交流]
师: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回答):时间顺序。
师: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早上”、“中午”、“下午”、“夜”。
师:对!这些词作为段落的开头,明确显示了文章的层次。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生一:早上。
生二:中午。
生三:下午。
生四:夜里的三峡。
四、深入自学
师:同学们再次打开课本,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试着将景物的特点介绍给小组成员;开始自学。
五、全班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生一:我最喜欢“下午”的三峡。我觉得这部分写的“下午,太阳(本站推荐:WWW.haOword.Com)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一句写出了独特的景物“雾”。
师:你找到了下午的景物:雾,很好!谁能给他作一下补充?
生二:下午的三峡还有一个特点:黄昏来得很早,去得很迟。还有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水,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我这儿有一幅画,画了“一线天”。[投影仪显示]
师:你介绍出了黄昏来去时间上的特点以及山、水的对比,讲得很好。其他同学怎么认为? 生三:下午的三峡,长江平静轻缓,像一条小溪。
师:哦,你注意到了长江的水势变化,非常细心。你能把这段读一读,读出长江的平静、轻缓吗?
生三:[读文]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四:没有错字,流利。
生五:语速平缓,读出了感情,挺好。
师: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你觉得下午的三峡概括地说有什么特点呢?
生六:青色、透明。(课文中词语)
[师:板书:下午──青色、透明]
师:其他同学谁愿意接着介绍自己喜欢的部分?
生一:我喜欢“早上”的三峡,因为早上空气好,还有露水,像一颗颗珍珠。
师:你加上了自己的比喻,真好。
生二:早上,柚树、橘树上有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
师:你找出了早上独有的景物:霜,又用两个词点明了特点,概括力不错。
生三:早上,“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
师:我们发挥一下想象力:阳光照耀下,橘树柚树的枝叶越发地绿,果实的颜色越发地金亮,相互映衬, 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
生:(齐答)明丽。
[师:板书:早上──明丽]
师: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生一:[读文]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二:有一个错字,柚树的“柚”应读“yóu”,不读“yòu”。
师:你真细心。
生三:语速有点快,不够轻柔。
师:你愿意再读一读,争取超过她吗?
生三:试试吧。[读文]
师:不错,你确实读出了三峡早上的明丽。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
生一:我最喜欢中午的三峡,因为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师:板书:中午──热烈]
[教师出示投影图片:中午的三峡]
师:你概括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提炼文章的能力不错。谁再给他补充介绍?
生二:中午,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整个峡谷波光荡漾。
师:你说说:为什么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呢?
生二:因为中午的阳光把长江染成了金色,长江又很长,所以流动时,像一条金鳞巨蟒。 生三:我给他补充:另外,中午时长江的水势很急,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师:你能把描写水势的词句读出来吗?
生三:[读文]
师:谁来给他的朗读点评一下?
生四:太棒了,把山的“静”、水的“急”都读“活”了。
师:确实如此,我们要向他多学习读课文的基本功。自己试着,像他那样读一读这段课文。
[全体学生读文]
师:只剩下“夜”没有介绍了,谁愿意试试?
生一:夜晚,有渔火、灯标,渔火像星星一样眨着眼。
师:你用得比喻,很恰当。
生二:夜里还有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师:为什么像惊醒了一般?
生三:因为夜很静。
[师:板书:夜晚──宁静]
师: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生四:夜里还写了“月”。这里的月来得迟,不知不觉中就出现了。
生五:我给她补充。月出的景色很美,我想给大家读一读。“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生六:我还有补充,“这一天,正是中秋”。我这儿有一幅课前画的画──《月底下的三峡》[展示画卷]
师:面对如此朗月夜,你觉得这种氛围──
生七:有一点儿神秘,让人产生幻想。
[师:板书:神秘]
师:我们了解到了早上、中午、下午、夜晚的三峡各有不同之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
生:(齐答)成熟的气息!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一: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两岸的橘树柚树上结满了果实。
师: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生一:早上,橘树和柚树…
师:作为导游,先给大家打个招呼。
生一: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正行驶在长江三峡的第一峡──瞿塘峡,现在正是早晨,大家看:满山的橘树和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耀着,仿佛撒下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今天恰逢中秋节,祝大家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美满!
师:大家觉得这位导游合格吗?
生:(齐答)合格!
师:不错,尤其是最后的祝福,充分显示出一个优秀导游的良好素质。
六、扩展
师:其实,三峡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刚才导游介绍的这些景物,它的美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关于它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大家拿出自己搜集到的诗歌、故事、图片等资料,相互交流一下。 生一:我找到的资料是诗词,毛泽东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
师:你认为哪几句是关于三峡的描写?
生一:“高峡出平湖”。
师:很好。
生二:我找到的资料是《巫山神女峰的传说》;
生三:我找到的是歌曲《长江之歌》;
生四:我找到的图片是《葛洲坝水电站》;[投影仪展示]
生五:我找到的是《三峡名胜古迹》明信片;[投影仪展示]
师:大家搜集到的资料都很好,还有许多同学的资料没有展示,以后有时间再相互交流。最后,
让我们在一首描述三峡两岸风光的古诗中结束这次三峡之旅吧!
全班齐诵:《早发白帝城》
七、谈感受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先讲。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师:不必等长大,假期有机会就可以去。
生二:我觉得作者写的这篇课文很好,很有特色,很吸引人。
(随机掌握)
八、作业
师:现在正是暮秋时节,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一下身边的景物,借鉴本课的写法,完成“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