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方志敏《我们临死以前的话》读后有感范文
钢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
---方志敏《我们临死以前的话》读后有感
拿起《红色家书》,我直接便翻到了方志敏同志的这篇《我们临死以前的话》,原因无他,作为方志敏同志战斗过的根据地上的后人,我们从幼儿起便一直受教于方志敏同志的战斗事迹以及坚定意志。而近年来我市掀起的“争当方志敏式好干部”的活动,更让我从内心中,对方志敏同志有更厚重的一份敬仰之情。
方志敏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面对苦难多舛的祖国,无论艰难困苦、艰途险阻,都义无返顾、秉直前行,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用热血和忠诚奏响了励志报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三部曲,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仰是贯穿其整个生命乐章不变的主旋律。
在读完方志敏同志在南昌军法处囚室里写的《我们临死以前的话》,心中五味杂陈,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读完一遍,忍不住又朗读一遍,试着探究内心这股复杂感情的根源?
今天,我们生活在无数个方志敏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新中国,享受着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的物质文明成果,踏步在伟大民族复兴的大路上,脸上洋溢着“厉害了我的国”的自信。
诚然,我无法体会人七天没有吃东西是怎样的感受,也无法得知一个病得瘦骨如柴的人哪来力气拿起笔继续革命,但是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的无畏无惧;读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中央路线坚定的拥护和执行;读到了全党同志团结在中央领导之下的诚恳希望,读到了钢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
记得,在读梁衡《方志敏最后的七个月》时,谈到方志敏当时是可以不死的。1935年1月15日,他已与参谋长粟裕带八百人冲出重围,正如他自己在文中所写,“急于转回赣东北,一方面是接受中央的批评和指示,检查皖南的行动,做出正确的结论。另方面整顿队伍,准备再去执行新的任务。”为了党的事业,他们就是这样不避危险,不顾雨雪和饥饿,日夜兼程,冒死前进。
在面对死的时候,他抬起头颅,宣誓的是作为共产党员对死的无惧和对信仰的坚定,痛惜的是不能用尽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继续为党工作。
想到十八大以来,查处的那些“冒牌党员”,置党和人民的事业于不顾,信仰缺失,道德沦丧,拿人民赋予的权力做“买卖”,开权钱交易所,觉得自己为党做了贡献,私人得点好处理所当然。觉得国家的项目是权力和私利的象征,我不角逐拿点好处,便宜了他人,岂不亏哉;觉得为党的事业选拔人才是照顾下属,收点下属的心意也是人之常情;觉得机关清闲无聊,不如地方权大有意思。
试问,不知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几十年前,国民党囚牢里成千上万受刑吃苦流血的同志,有没有想过我们党立党的初衷,有没有想过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期待,有没有想过自己和家人何德何能,可以如此心安理得地坐享用权力换来的利益,然后到人民群众中去作威显摆。
对标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党员,还是“冒牌党员”。是不是真正的党员,不仅仅入党时划定的那些条件,不仅仅是嘴巴上说说严格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是一个经常变化的过程,可能今天符合党员的标准,明天放松要求就达不到要求了,所以需要一日三醒吾身,时刻自我革命,锤炼党性。
方志敏烈士的清贫美德和忘我献身的精神,是他坚强党性和崇高人格的本色表现。正因为他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己任,所以他自觉地将个人苦乐、荣辱融于追求真理、坚守信仰的不懈奋斗中,视富贵如浮云,视享乐如轻尘,万难不辞,万死不避。也正因为他将金钱看得很淡很轻,所以能将气节看得很重很重,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这种高尚的革命情操,对于当下党员领导干部修炼人品和官德,具有重要的教育和警示意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清贫而洁白的生活和工作,正是共产党人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所在。借用群众的话说,“官员太舒服了,群众就会不舒服”。追名逐利、贪图享受,无疑是领导者脱离群众、腐化变质的温床。而越是贪婪,越会欲壑难填。这样的人一旦遇到政治风浪特别是生死考验,很难会经受住考验。高尔基曾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如果党员领导干部能像方志敏那样,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自觉克制小我、张扬大爱,就不难获得睿智、坚定和勇敢,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在反复诵读了《我们临死以前的话》以后,对于市委倡导的“争当方志敏式好干部”活动的初心,感觉体会又深了一层。什么是方志敏式的好干部:追求真理、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坚贞不渝,身陷囹圄、至死不屈。无一不体现出了方志敏同志钢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对比方志敏同志的革命情怀,自我感觉不及其万分之一。但是,在当今的和平年代,我们只能不忘初心、恪尽职守、砥砺前行,在平凡小事中争做表率,展现出伟人故地的革命干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