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奋斗 不青春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范文
今年,正值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借此契机,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总书记对人民群众无时无刻流露出的关怀和对这片土地的爱,深深打动了我,感染了我,这一腔热血、一片深情也勾起了我自己的青春岁月。
首先,第一个感觉是苦。未满16岁的少年一路从北京来到陕北的黄土高原,从繁华的首都到漫天黄土的山沟,除了心里上的不适应外,更多的不适应也体现在了生理上。书中提到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就是让现在的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心里也不免来一句,“太苦了”。更别说当时还是一群孩子的知青们。即使在面对当时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当地的群众对这群年轻的知青们还是慷慨解囊,把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都给他们做上,哪怕他们自己出去要饭。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消沉。反而促使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这一待就是7年。在这7年时间内,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这也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语: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里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
其次,第二个感觉是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上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青年习近平即便是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也不是泛泛而读,经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佐证,不断地扩展阅读书中的知识。且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现在,反观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来仔细读书,常常把不读书的借口归于生活太累了、工作太忙了。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是否真有那么累、那么忙?还是真的懒了,不愿意读了。活到老、学到老,这不应该是一句空话,更应该是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正如书中所言,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
第三,第三个感觉是实。毛主席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都没有让青年习近平放弃最初的理想。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被大家推举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在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在7年的知情岁月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能深入群众,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建沼气池、挖水井等等,无不体现着他敢做敢当、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一步步实现了梦想。这也足以启发我们党员干部要真正把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把远大目标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立足平凡敢为,做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把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黄土高原,同时也让自己找到了人生目标。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近70年的风雨前行,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开拓前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然而,我们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环境的更为复杂严峻,如何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等等成为重要课题。
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进取,埋头苦干,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一步一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