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典文心》心得体会范文

(作者:dadatest时间:2020-04-21 14:37:56)

读《中国古典文心》心得体会

按照机关支部读书活动安排,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交流的是《中国古典文心》的读书体会。我简要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下我的读书心得:一是为什么读?二是读到了什么?三是读后的思考。

首先谈一下为什么推荐大家读这本书?

《中国古典文心》是国学大师顾随先生的讲坛实录,也就是顾随先生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讲授中国古典散文的课堂实录,是由他的学生叶嘉莹记录的。

顾随先生是一位不被人熟知的国学大师,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学术界、文化界,知之者也为数不多。我也是先知道他的学生叶嘉莹先生,再了解顾随先生的。(叶嘉莹先生,今年已经97岁高龄,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被尊称为“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她师从顾随,并深得顾随的赏识。)

顾随先生(1897-1960),河北清河人,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年称驼庵。他是中国现代最富影响的学者之一,是中国韵文、散文作家,理论批评家,美学鉴赏家,禅学家,书法家,教育家,文化学术研著专家。长期任教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

顾随先生中学毕业后报考了北京大学国文系,但后来他读的却是英文系,这是因为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审阅学生的入学试卷时,发现顾先生的国文水平优异,再读国文系,学业上不一定有更大的突破,于是亲自找顾先生谈话,建议他改学西洋文学,以求扩充眼界,拓宽知识领域,这样才能在今后中国文学的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就。顾先生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建议,到天津北洋大学预科读了两年英文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北京大学,顾先生不仅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而且在饱学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新文化,从而形成了他融汇中西、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治学基础。

关于顾随先生,他的学生周汝昌(红学泰斗)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是一位正直的诗人,而同时又是一位深邃的学者,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

关于他的教学方式,叶嘉莹先生说:“顾随先生是我平生所接触过的讲授诗歌最能得其神髓,而且也最富于启发性的一位难得的好老师。顾先生讲课是重在感发而不拘泥死板的解释说明”。

“他讲课时用很多的比喻,联想也很丰富……他讲课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常常把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

“当时也有人认为顾先生之讲课是跑野马,没有知识或理论规范可以遵循,因此上课时不做任何笔记,但我却认为顾先生所讲的都是诗歌中的精华,而且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彩。顾先生讲的是诗歌的生命,是诗歌里那种生命的感发。所以我在听课记笔记的时候,那真是心追手写,一个字都不肯放过。凡是老师说的话,我都要记下来。……像录音机一样,一个字不漏”。

她说:“我之所以在半生流离辗转的生活中,一直把我当年听先生讲课时的笔记始终随身携带,唯恐或失的缘故,就因为我深知先生所传述的精华妙义,是我在其他书本中所绝然无法获得的一种无价之宝。古人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所予人的乃是心灵的启迪与人格的提升。”(“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出自《礼记》,意思是能以其精湛的专业知识传授他人并不难;而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修养去教人如何做人就不那么容易了。)

可以说没有叶嘉莹先生七十多年前精准详实的听课记录与此后半个多世纪的精心存护,就不会有今天这部《中国古典文心》。

第二个方面谈一谈这本书的内容。

说实话,读这本书对我是个挑战,因为内容比较杂,前后我看了好几遍,因为个人文学水平、古文水平有限,一开始不容易看进去,但是经典终究是经典,我从一开始的囫囵吞枣到略有开窍再到有所感悟,慢慢地感受到了知识的增进、思想的启迪以及艺术的享受。

顾随先生讲授的中国古典散文,有数千字的煌煌大篇,也有几十字的精微小品。其中,严正者有政论史论、厚重者如陈述心曲、优美者富诗情画意……那种学究式的千篇一律的文字、段落、主题等教条的讲法,在他的讲坛上,找不到一点踪影。中国古典散文在他的讲述中,不仅挖掘出深邃的思想内蕴,也彰显出与中国古典诗歌一样的或雄浑或秀雅的艺术之美。这是因为顾随先生一直亶承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凡讲学的若成为一种口号(或一集团),则即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和生命”。

如顾随先生讲授《论语》,主要从思想角度出发,着意于人格的修养与学业的提升。

讲授《文赋》《文选》等,虽以散文创作为出发点,但能从不同的视角,找出其中真正的精微的名义与价值,着意于历史的思考与现实人生的写照。

就思想出处及一生行事而言,顾随的根底在儒家,他说:“余虽受近代文学和佛学影响,但究竟是儒家所言,儒家之说。”他推崇儒家的两种精神:一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他说“想,容易;做,难。坐在菩提树下去想高深道理,易;在冬天将自己衣服脱给人,难。”二是“着眼不可不高,下手不可不低”。他认为“只向低处下手,不向高处着眼,结果成功必不会大;只向高处着眼,不向低处下手,结果根基不固”。

顾随与儒家思想最为契合处在于入世进取的精神,顾随以曾子代表儒家,他认为,犯而不校的“宗教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高远大气、“吾日三省吾身”的苦行功夫是曾子精神的精髓。他说读《论语》曾子中“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段话,“可以唤起我们一股劲来,想挺起腰板做点什么”。

关于文学的本质,顾随特重“文心”、“诗心”,他认为“有此心始有此文”。《文心雕龙》所谓“文心”乃“天地之心”,是有“科学的,唯物的根基”,是以生活为根基。

关于做人与作文的道理相通,说起来简单,可真要将两者的贯通之处讲得头头是道,并非易事。但顾随在讲文学时总能联系到做人的道理上去,又能信手拿人生讲文学。如《文赋》“伊兹事之可乐”一句,陆机本意为文学创作是有趣之事,顾随则借题发挥,认为事无论大小,皆要有所乐,这样干着才有意义,才有力,为己为人,皆须达到“可乐”的地步。又如对《文赋》中“在有无而黾勉,当浅深而不让”这一句,原指创作上不应当避难就易、避重就轻,顾随认为做人、作文皆是如此。他还引用《西厢记》惠明和尚说“我从来欺硬怕软、吃苦不甘”,《水浒传》武松说“专打天下硬汉”,以及《孟子》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佐证作文也须如此知难而上。

在讲授的过程中,他不但对古典散文创作原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发,而且处处讲到文学的本质,讲到做人与作文的相通道理,直抵人性深处。他说“修辞立其诚”,“你不骗人,别人也不负你”,“作伪的人永远是刨坑埋自己,作伪愈久坑愈深”。

在整个讲述中,我们能够想象出先生上课时的神彩,时而典肃,时而诙谐,时而凝重,时而舒徐,引人思考又妙趣迭生。正如他说的“书若不在人心里活起来,也是死书,我们读书,不是想记住几句话为谈话时装自己门面”,“人人未必天生有文人天才,然人人几乎可以修养成文人”。

第三方面谈一下我读这本书后的思考。

顾随先生之所以称为“大师”,在于他能把中国古典文章讲深和悟透,在于他能汲取并传播古典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力量,使读者不仅在学问、写作、知识等方面得到启示,还在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得到裨益。

中国人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古人讲“为政以德,譬于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古代讲的崇德修身,更多的是从克己修身,自我修养这方面说的,我们今天谈立德修身,应该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要求。世间行业有万千,师有师德,医有医德,商有商德,艺有艺德,对为官从政者来说,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时,恪守基本的职业道德、政治操守及为政底线,这便是政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明大德,就是要对党忠诚,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的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这是党员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谷文昌到廖俊波,他们之所以成为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能被广大人民群众铭记于心,正是因为他们恪守了为政之德,是信念坚定、为民务实、勇于担当的楷模。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把对党忠诚融入血液、浸入骨髓、铸入灵魂,拧紧思想“总开关”,始终保持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筑牢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清代郑板桥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古代良吏清官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精神境界。当今社会,为民书记郑培民说:“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平民书记牛玉儒说:“我不是‘大家’的家长,我是为‘大家’服务的,这个位置一定要摆正。”他们都是当代党的干部的优秀代表。正是因为有无数默默奉献的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事业才蓬勃发展,我们的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严私德,不仅仅指党员干部要涵养谦虚、善良、诚实、勤俭等普遍性个人品德,更强调要自觉定位和清醒认识党员干部的特殊社会身份,严格约束自我,时刻警醒自身,始终保持高尚的操守和气节。《论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在位者他的德行就像风一样,而一般百姓的德行就像草一样,风向哪边吹,草必然会向哪边倒。所以,党员干部的德行表现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向标,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强有力的导向作用。我们党员干部都要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坚决预防和反对腐败,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怎样做到立德修身,提高我们的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平,关键就要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一是要勤学。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带头学习,是新形势下胜任本职工作、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要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坚持在学习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在学习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在学习中把握规律、探求真理,使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睿智。要向书本学习。在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广泛学习哲学、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学习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要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实践育人才。要把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作为砥励品质、增长才干、提高本领、开拓创业的最好课堂和广阔舞台,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要向群众学习。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深入群众当中,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虚心向群众请教,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二是要善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善于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善于做出选择。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有些人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三是要笃行。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古人说“已所不欲,勿施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

当我们扼腕于社会转型期的“人心不古”、喟叹市场经济对精神世界的巨大冲击之时,别忘了每个人都是文明的使者,比如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担负起一分道德责任,社会的道德水准就因此而托起一分。

就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耄耋院士到“90”后甚至“00”后,不计其数的干部群众全身心投入战斗,有人远征前线,也有人守护家园;有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英雄,也有默默无闻、点滴奉献的身边好人,我们看到听到了太多普通而感人的故事:

4万多名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

千千万万志愿者、基层干群用爱心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坚固防线,用行动践行了雷锋精神、奉献精神……

丹心寸意,皆为有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正是每个人都担起了一份责,奉献了一份力,这才筑起了阻击病毒的铜墙铁壁,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这些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总书记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在这里也与大家共勉,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做品德高尚的人,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以上是我个人的读书体会,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word该篇读《中国古典文心》心得体会范文,全文共有564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读《中国古典文心》心得体会.doc》
读《中国古典文心》心得体会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