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鞭》读后感(共2篇)范文
第1篇:《神鞭》读后感
《神鞭》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神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冯骥才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在他的作品曾经写过,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天津,即便短暂离开也非常不舍,心心念念想回家。所以冯骥才在作品中围绕天津的人和事的作品特别多,包括今年出的《俗世奇人全本》,而这部《神鞭》更是再现了清末天津的社会生活。
《神鞭》的故事展现了当时津门的地方文化,社会风貌。从傻二的神鞭扬名武林,再到列强的侵略,傻二的`神鞭被敌人的洋枪打断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思绪万千。人物刻画方面,故事的主人公傻二鞭子功出神入化,为人憨厚老实,正直勇敢,有反抗精神。他敢于教训皇会上闹事的玻璃花,将在中国撒野的东洋人打的满地找牙。同样有傻二的正能量的人物还有武艺高强,为人刚正不阿的鼻子李。与之相反的,社会混混玻璃花,假洋鬼子杨殿起,恶势力蔡六等负能量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丰富而饱满。剧情的发展,同样贯穿了“变革”、“改变”的思想,杨殿起最后改变了自我,可以预想到的是玻璃花也因傻二发生了改变。还有一处让我感动的改变就是傻二放弃神鞭,拿起了神枪的这一改变。这是具有特别意义的一次改变,体现出的是一种与时代同行的精神,不甘于愚昧落后的思想。放下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但只要你仍然留下“神”,完全对得起老祖宗。“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
留其精华去其糟粕,代表的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冯骥才通过《神鞭》将这种民族进取精神描写的尤为深刻,也是作者精神文化世界的真实写照。
第2篇:
神鞭读后感
神鞭读后感(一)
《神鞭》这本书本来我并没有觉得它会多好看,所以没把它提到日程里。可那天闲来没事想找本书看,碰巧看见了它,被它那精美的封面所吸引,就打开来看了一下。
我看这本书才一周多一点,所以并没有看多少,俗世奇人还没有看完,只看了一半,可仅这一半就让我受益匪浅。冯骥才把那些人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形象,每当读到一奇人的外貌时,他总是活脱脱的浮现在眼前,甚至连他的五官都可以清楚的看到,举手投足间显着自己的本事。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不同。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这是《俗世奇人》短篇中的第一句话,可见正是由于“天津卫”这复杂迥异的环境才造就了这一个个的“俗世奇人”。
在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被刻画出来的手法技艺是出神入化,例如“苏七块”,文中是这样写的“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这句话描写的他比CT拍片都神乎其神。当然,这是属于正面描写,其中还有侧面描写。例如“蓝眼”和“黄三爷”。文中正面描写“蓝眼”技艺高超,眼贼得很,一辈子没看错过,可又写”黄三爷”造假画他愣没看出来还花了许多钱买了回来,这就是从侧面描写“黄三爷”造假画的技艺高超。除了这些另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俗世奇人,比如说“艺高人胆大的”的“泥人张”;“能把死人说活了”的“好嘴杨巴”;“卖东西卖出道来”的“蔡二少爷”等等。
虽然读得不多,单就这一点就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这是学生尹纪越的一篇读后感,孩子有了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我向学生推荐《神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口口声声说学习紧张没空读书,关键还是没有他们特愿意看的内容。冯骥才的《神鞭》所选都是精彩的中短篇小说,他对人物的描写有独到之处。不管学生成绩好孬,一般都能读入迷,从运动会期间那些学习困难生津津有味地阅读就可以看出。
语文老师希求什么呢?大概莫过于学生在自己引导下爱上读书了吧。
神鞭读后感(二)
《神鞭》《神鞭》,听这名字我便对这本书产生了一股浓厚的兴趣。另有作者冯骥才这名儿,里面可有个“才”哩,想来文章也会更入我心。对这书,又多了几分兴趣。
《神鞭》里世俗世奇人为我最爱。
治病的,粉刷的,买酒的,伺候鸟儿的,捏泥人儿的,看假画儿的,口才好的,力如牛的,钓鱼儿的,偷东西的······可谓津门胜地,能人如林。这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一桩桩百怪离奇的事儿,在冯骥才夹着点儿幽默范儿的描写下,让人过目不忘,赞叹不已。
在天津卫,刷子李可谓是公认的能人一个。一身朴素黑衣,刷完一幢房子后,仍是一身黑衣,一个污点儿也找不出。在这年头,做工如此之细,如此之讲究,如此之负责的人,能有几个?不过,如不是此,何能称奇人?如不是刷子李一年又一年地积累经验,又何能称此奇人?因而我觉得,学习若也是如此,估计次次考必会有次次进步者。
再看看“绝盗”。何为“绝盗”?“绝盗”便为偷的人光天化日之下理直壮气地大胆窃取,竟无一人阻拦;被偷的人心情苦闷之余却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到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小偷也能如此聪颖睿智。可是,如若将这些聪慧放在一些正事上,或许也能有一番作为。
再瞧那治牙的华大夫,居然是个“费猜”的主儿。何谓“费猜”?“费猜”竟为认牙,不认人。不过,人家是治牙的,自然是只认牙的。如此对号入座,方显华大夫之医术高明。其实,学习有何不为此?对号入座乃学习之一大技巧也。
看着这本奇书,体会着里面奇人的各显神通。莫不是语言如此之精炼幽默,内容如此之惟妙惟肖,恐怕知奇人之名,而不会知奇人之人。奇书自有其奇之处。奇人,奇事,奇写。莫不是书内描写如此之精湛,其奇人奇事方不会突显其奇。
如此说来,书之作者冯骥才,又何不为奇人一个呢?
这是学生姚雪的读后感,我觉得写《神鞭》读后感这应是比较好的一篇了,真正能欣赏到文章的美,并且能把这种美付诸于笔端。尤其是结尾一句,这是别的孩子怎么也想不到的呢。
神鞭读后感(三)
“嘛是神鞭?我只是个炸豆腐的。”骥才爷,您给我添的这名号,真可算“丰富”了我的生活,傻二读完了《神鞭》,操着浓厚的天津味对着封面作者反复地说道。
“这位大爷,你老开心顺气,抬抬胳膊放他们几位过去就算了。”傻二初遇玻璃花,干裂的嘴唇里不太利索地吐出奴颜媚骨味的言语。傻二土生土长在我们眼里的传统中,打小深受顺民思维的熏陶,头脑里塞满了清规戒律,他的这段话已经可谓是用尽练就了几年的胆量而偶生出的一时淳朴。“戴爷,您要再打我也决不还手。今儿咱们算交个朋友,不算比功夫。您不过打几个弹儿玩玩罢了。”傻二碰上想大败他的戴奎一,依旧是传统子民们不变的说话套式。“眼下,只有一条祖宗传的规矩得牢牢把住,便是不收徒弟。”傻二像这样无数次地拒绝收徒,也正是对“祖宗至上”的忠诚恪守、竭力维护。
傻二重读了上述书中的三个场景,冥思半晌,拍起大腿。兴奋地大呼:“骥才爷这书写的真好!是啊,不管世道怎么变,我们这群小百姓一定不能变。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挖掘、继承民族的传统,不要被洋鬼子和假洋鬼子们蒙骗,嘛洋事、洋物、洋人都别太在意,有钱我们也不去那什么叫‘太……太平洋的’。我们要彻底地回到远古,恢复我们天朝上国的最初模样。”许多的人(包括初读《神鞭》时的我)也极力推崇傻二的想法,读了《神鞭》后,认为老冯就是在颂扬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结束人们对西方花花世界的崇拜与向往,走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阳关大道。还不时地为自己能在多元化的社会找到一份“相当正确的价值操守”,寻得一个“美丽、安宁、祥和、理想的精神世界”而暗地窃喜。褪去洋装,穿上傻二也穿过的一种带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子民使命感”的“纯中国风”袍子,我和这群人继续做着那个其实仍在弥漫着民族屈辱的白日梦。
从玻璃花到戴奎一,从王砍天到柳梆子,从索天响到佐藤秀郎,再到那义和拳,傻二通通显露了他的“神鞭”,不同于他爹的“一辈子都没用过”,连连违背了他家祖传神功中的规矩。他迫于生计,开武馆收徒弟,“收徒那天,傻二向祖宗烧香叩头,骂自己大逆不道,改了祖宗二百年不变的规条,但又盟誓,要把辫子功发扬光大,代代传衍,这才是真正不负古人,不违先辈创造这神功的初衷。”直到最后,那个北伐军中的光头神枪“傻二”也正是同他的祖辈“革新拳术、创制‘神鞭’”异曲同工,身体力行了“敢于割舍祖宗的东西,传承好祖宗的真能耐”。
朔风劲吹,刮出了傻二脸上深沉的笑容。他深读了几遍《神鞭》后,很是欣赏那几个“真正意义上的尊祖”片段,脸上写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们也渐渐地体会到了他的心情,思想上也发生了逆转。为误读老冯而感到愧疚,原来“寻根派”们并不是复归传统,而是深挖民族文化传统进而找到根源上的民族文化心理,为学习吸收西方现代文化奠定好基石,最终实现韩少功所说的“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本文姑且撇开寻根文学的局限)。老冯的《神鞭》正是在这一思潮中孕育出的,给严肃的内涵穿上喜剧甚至有点荒诞的外衣,神奇地将“鲁迅风”移植笔端。带血的调侃更是使得这部看似质朴的中篇小说气魄雄浑、鞭辟入里。
嘛样的《神鞭》?嘛样的未来?傻二、老冯、你和我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并做着不同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