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读书随笔范文

(作者:娟娃娃时间:2020-09-25 05:02:31)

第一篇:小学教师读书随笔

小学教师读书随笔

文/殷家兴

摘 要:就阅读一些教育经典书籍,浅谈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教师;教育;力量

“读书”,一个多么温馨的词语。读一本好书,心情放松,杂念尽消。“众里寻他千百变,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徜徉书海中求知的人常会有如此动心美妙的体验吧。

作为教师,没有一天能离开书籍——教材、教参……日复一日,习以为常。于是有人感叹:做了教师,就注定要将一生机械无味地耗在教材、教参上,枯燥之极……

其实,阅读《教育的力量》,就能够给出明晰的解惑之路。教育应该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我们应该竭尽所能,让每一个世界变得生动、快乐、不单调、不沉闷、更不黑暗;在充满阳光的白天帮助孩子呼吸到花朵的芬芳,在漆黑的夜晚也能注意到星空的美丽;即使身处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很快走出茫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的人,这就是教师。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会让我们变得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更加有教育的智慧。

阅读《教育的力量》,我们确切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只有这样,教育才会不断进步。肖川老师的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练就的教育学问。

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我们深深地感动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激励着我们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权力金钱,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小草对春天的回应和礼赞。

阅读《爱的教育》,故事中所洋溢的单纯、美好、永恒的爱的情感,将我深深地包围,涤荡着我的心灵。它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崇高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教育又能使爱不断地升华,它也教给我怎样去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阅读这些经典名著,我总是不断地被吸引、被感动,有些东西便不留痕迹地沉淀下来,沉淀到我的内心深处,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清晰。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教师在一生中要不断提高自我,需要读书好学。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献。四川教育出版社,2014-05.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7.

(作者单位 山东省烟台龙泉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教师读书随笔

读书,才能找到教育的美丽

——读书心得体会

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有的人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有的人只能成为勉强胜任的教书匠,沦为教育的工具,教育的奴隶。这时的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厌倦,对工作的缺乏热情。我们甚至可以畅想:假如拥有一颗善于发现教育美丽的心灵,自己的教育生活也许就不再是枯燥无味、自我重复。

自从县教育局倡导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以来,我读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四本教育专著,做了读书笔记。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当前,教师最大的悲哀就是其自身的价值要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决定、为考而教。学生学不好、考不好,我们教师也就常常埋怨学生不喜欢读书,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读书?根本原因应该从教师自身多找找。试想:现在许多教师不读书或者只读教学参考书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学生多读书呢?学生要通过读书来获取精神食粮,积累知识,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就更需要通过广博、独立的阅读来获得专业的发展、自己的提升、精神家园的营造。

常常听到教师抱怨:“想读书啊,但哪里有时间呀!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老鼠还晚,一天到晚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想说读书不容易啊!”读书成了教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这些也许是实情,但对于一个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不管多忙,只要有一个平静适宜的心情,总是可以为自己找回一个读书的时间的。没时间与其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原因,不如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借口。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读书,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教师丢下教本在办公室可以读书,劳累一天后躺在床上可以读书`````只要不把读书看得过于隆重,只要不把自己当作特殊身份的读书人,大概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进入读书之佳境。好的读书态度,是把读书看成寻常事,如同柴米油盐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再说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要干的事很多,仅仅一个“忙”字来推卸读书,似乎说不过去。可见读书不读书,尽管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愿不愿意读书。其实,教师比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更有条件读书。

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学历,教学经验很丰富,常常满足于现状吃老本。加上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考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还得占主导地位。评价一名教师是不是优秀教师,看的也还是他所教的学生能不能考出好成绩来。”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关键在‘教’,与自身读不读书,知识渊博与否没有

必然联系,‘博士研究生’教不了小学生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经典例子’。乍一听,还似乎理直气壮,殊不知,这是教师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书的浮躁病。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处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教师是否要质疑:一是我们有没有“一桶水”?经年累月的“一桶水”,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还能剩多少?知识的遗忘率和增长率一样是惊人的;二是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三是即使有了“一桶水”,其水质又如何?是活水还是死水?四是有了“一桶水”能否倒满学生“一杯水”?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一缸水”也许都无济于事;五是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时间一样吗?这里有没有效率的问题?是“高投入低产出”,还是“低投入高产出”?六是学生的那“一杯水”一定得由教师“倒”吗?教师是教学生学会“取水”,还是教学生等着“倒水”?我们的学生有“汲水”的本领吗?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离不开读书这剂“保鲜剂”,储备的知识才不变质;离不开读书这个“加油站”,拥有的知识才少损耗;离不开读书这份“催化剂”,沿用的观念才不老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可能比其它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更需要不断读书。

有人说:读历史可以使自己聪慧,读诗歌可以使自己灵秀,读数学可以使自己精细,读自然可以使自己深沉,读伦理可以使自己庄重,读逻辑和修辞可以使自己善辩。作为教师,可以放弃平时休闲的时间去读读教育经典,去结识思想的伟人、结交理论的巨人、寻觅行动的大师。“经典”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和考验,是给我们滋养和启迪最多的作品。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读这样的书,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说过:“一不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象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我在不断的阅读与思考中,调整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重塑自己积极的教育生活。“假如每天你能有15分钟的读书时间,一年之后你就可以感觉到它的结果。”我在读书中,与大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发现教育生活是一个个细小的片段、细节组成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和片段都意味着一个教育时机。如果我们教师敏锐地抓住这样的教育时机,就可以充分体现自己对学生行为的关注,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机智。在对学生这种细小行为的关注中,教师感觉到自己很重要。教师的职业魅力就会从这里体现出来,会从对教育细枝末节的关注中体现出来,会从对师生间发生的细微生活片段的反思中体现出来。这时,在你的心中定会升腾起立志做一名研究型教师的渴望,感到教育的财富就蕴藏在自己的教育生活里,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幸福敢,实现自己教育生活的增值,这就是教师的美丽,教育的真谛。

如果一位教师能把“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思想理念植于心田,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良好的、持久的读书习惯,那么他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智慧迸发,情怀豁达。他的精神生活会天天充满阳光,并让其学生受益终生。

读书,我们才能找到教育的美丽,感到前进的道路没有坦途,只要拥有理想,激情还没有泯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教育、爱上教学、爱上孩子,那时候,身为人师的幸福将荡漾在眼眸中,充盈在每时每刻的行动里,会尽享在风浪中扬帆。

第三篇:李桂花小学教师读书随笔

小学教师读书随笔

吴邵小学 李桂花

“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而我们教师知道的东西又有限。常言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吧,老师们!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给你指点迷津,给你排解烦恼,,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老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你以帮助,让能充满信心。

书中谈到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卫生,完成班级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钻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 1

楚的!

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小 学 教 师 读 书 随 笔

李桂花

吴邵小 3

第四篇:小学教师读书随笔走进心灵,享受教育

走进心灵,享受教育

——读《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在教师读书活动中,我先后读了李镇西、张文质、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查斯特菲尔德勋爵、汪中求、管建刚、张万祥、万玮等作家的部分著作。不敢说收获很大,只觉得感触不小。其中,最让我喜爱的书应该是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李镇西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一员。我因教育在线认识了李镇西,不知不觉中也成了李镇西老师的追随者。从读他的《教有所思》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见他的书就读,读《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读《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渐渐地感到读李镇西的著作已上了瘾,尤其是读《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时,简直是痴迷了。

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曾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有人把它称为活的教育学!因为它不是在书斋里推演出来的,而是充分田野化的。当翻开《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扑面而来的恰恰是田野气息。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教师是如何陪他一天天地走过,并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的成长过程,古老的教学相长在这里被真正实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活生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从中可以窥见教育的整个动态的过程,可以看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提升学生,提升自己,是如何处理教育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在随心所欲的同时又不逾矩的。这本书又不仅仅是对教育生活的原生态的再现,来源于教育实践但又远远高于教育实践,里面渗透着作者的思考,而这种思考仿佛急流中的船只,时而潜入河底,时而跃上水面,但却从未缺席,一直贯穿始终。这种理性的思考与具体生动的教育实践相得益彰。板着面孔的教育原理在这里变得鲜活,变得伸手可触。这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论文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全书以手记形式带领读者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条民主教育理念的主线渗透于每一个章节。在作品中,你看不到刻意说教,看不到空洞论理,看不到故作高深装腔作势。有高屋建瓴的见解却无凌驾众人之上的架势,有操作经验却不是简单记录事实,它是在教育实验中实证、领悟、反思、提升教育理论的过程,它能给人最真实深刻的触动和启迪。读这样的书,仿佛李镇西老师就坐在你的面前,热切地而又舒展地向你娓娓道来,时而神采飞扬,时而凝神深思??

一、享受用童心赢得的信任。

当你看到李老师那充满童趣的头像,看到他的签名:“不愿长大”,总能感受到他在孩子的世界里那副天真烂漫。正因为有了“不愿长大”的童心,才永远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书的扉页的每一张相片都充满着毫不矫情的快乐:无论是在合影中开怀大笑的李镇西,还是和学生一起把“一班”“写”在峨嵋山之巅的李镇西;无论是被学生“活埋”雪中的李镇西,还是在草地上无所顾忌地大嚼特嚼着食物的李镇西;无论是在青青竹林间和学生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李镇西,还是在教室里和学生比“扳手腕”的李镇西??一组相片把我们带进了李老师的教育生活中。在书行里,仍能读到他晶莹剔透的童心:那个在青城山森林中的小木屋旁和同学们“合伙”用“毛毛虫”把张宜宜吓哭的李镇

西,那个在小河里和孩子们“酣战”的李镇西,那个在熊熊的篝火旁和男同学进行摔跤比赛的李镇西,那个在南京市中央商场买女孩子毛衣的李镇西??一个个李镇西从字里行间跳出来,天真烂漫。正因为这一颗晶莹剔透的童心,赢得他远游归来孩子们的掌声,赢得了他犯了班规时孩子们对他的“依法处罚”,赢得了他在异地他乡孩子们为他写的那一首首小诗??

二、享受用信心点燃激情的神奇。

在《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中,处处充满阳光,处处充满激情!我们随处能读到李老师激情飞扬的文字,他用信心去点燃孩子们心中的激情。许多在外人看来做不到的事情,在李老师那儿能做到。在几乎没有游人的瓦屋山脚下,饭店老板说:“你们?不怕野猪把你们吃了?再说,你们从哪儿上去呢?”而他和他的学生们却走进了瓦屋山的怀抱,领略它的博大与神秘、原始与豪放。面对“文科班就是瘟班”的舆论偏见,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却偏不信这个邪,用潇洒优美的韵律操和笔挺漂亮的西装在校运会上赢得了尊严!“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爱迪生的这句话在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那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我翻开书的目录时,视线接触到“手记一:谷建芬与‘未来班’的字样时”我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急切地翻开书,最先看的是这个故事,心绪也被李老师的文字调拨得激情飞扬,是啊,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试,就已意味着在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下用行动去实现想法!在翻动的书页中,常常能听到李老师爽朗的笑,常常为李老师大胆的设想而叫好,常常被李老师那种“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信心感染。

三、享受用虚心向学生学习的乐趣。

作为学生,也许在知识上暂时不如老师,但在道德上,绝不比老师差,在许多方面你们甚至远在老师之上,因为你们有一颗童心啊!”在他的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信念:“学生总是对的。” 他也不断地实践着这样一个口号:“向学生学习。”这个渗透着民主教育理念的口号在今天还远未普及开来,远未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时,他却从胡夏融处学宽容;从尹萍处学克制;在拳头挥向学生之际,他深深地自责;在侯伯俊的《痛》面前,他深深地内疚??一个没有博大胸襟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只有一个虚怀若谷的人才能说出““面对学生晶莹剔透的童心,我们会常常感到自己心灵的斑斑锈迹”这样的话!

四、享受用细心捕捉教育契机的美妙。

读《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李老师是一个既豪爽又细腻的人。他独具慧眼地把学生生活中的平常事,巧妙地变为一个个教育的契机。你看,在学生开学前,他想到的是一群对中学生活心怀憧憬的孩子急切的心情,为他们发出了第一封信;在开学的第一天,他送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是一句最有凝聚力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在彭艳菜票失窃后,他不是马上去查窃贼,而是把坏事变成促进良好班风形成的好事,发动大家为她募捐;在罗兰的《恰同学少年》丢失后,他巧妙地借助安徒生帮助“破案”??这样的事例在李老师的教育生涯中太多太多了。是啊,一个细心的教育者总能“化腐朽为神奇”的。

五、享受用爱心包容一切的博大。

“学生总是对的”。爱一切学生,贯穿在李老师的整个教育思想中,正因为有爱,才有童心才有信心才有细心,没有“爱”,这一切又从何谈起?因为爱心,他才会从离平地十多米的地方为学生们表演“首滑式”;因为爱心,他才可能在自己的干嚎声和“看客”们的欢笑声中,被男生们“活埋”在雪堆;也因为爱心,他的影集里才会多了一张“向李老师遗体告别”的“历史镜头”??爱学生,推而广之,爱传达室的老人,爱邻家的老大妈,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在书中,他以自己的教育失误真诚地告诫:“永远不要对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你是不可救药的!’”

《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字里行间都闪现着作者的影子,而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李镇西老师自身的修养,来源于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爱与执着,或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质吧!李老师说“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心灵的交流、心灵的共鸣,心灵的和谐甚至心灵的碰撞,都会产生一种精神的美”。是的,教育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的交流,教育是一门心灵的艺术。我们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心灵的交流,产生心灵的碰撞,享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一书的价值不止于告诉你他怎么做了,有什么效果,怎样反思,更能牵引你与他一起思考,一起从教育案例延伸开去,从得失利弊中寻找理想的教育路径。它的价值正在于让我们从这些案例及反省中延伸许多思考:教师,应该做“真人”还是冒充“道德圣人”?班级工作,是教育还是辖制?对学生,是宽容信任,还是视之为敌?教师职业,是激情投入感受快乐,还是身心煎熬痛苦难当?教育者,是袒露童心交出真诚,还是自以为是道貌岸然?

李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像一盏明灯让在教育路上迷途的羔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心与学生的心交流。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我相信,沿着李老师的这条路走下去,我们也会在教育工作中奏响一首首和谐、动听的歌曲,享受到教育的美丽。

第五篇:读书随笔——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程

读《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程》随笔2014年4月12日参加了潜江市初中德育中层干部培训,在培训

过程中,我细细的研读了培训教材《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程》

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更深的认识到:教师要教书育人,必先要提高

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成为一名合

格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而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最根

本的建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

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

的未来。可以说: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

成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

就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

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

用。做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德,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

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才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育学

生。

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

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

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认为: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

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

们的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处境,

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高尚的师德境界。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功的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我在教师岗位中发现,教师的一言一行的确能深深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举止言谈、道德修养、处事方法、性格爱好,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没有很强的是非观念,模仿能力特别强,所以他们往往把教师当作自己的学习楷模。正是在这种模仿与影响的过程中,他们的性格、爱好、品质、修养等也在逐步形成。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甚至是终身的。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说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更应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严格地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自己工作态度和方法,给学生做个好榜样,用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师德修养去教育感染学生,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修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

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对知识的第一印象会给学生留下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的教授内容必须准确科学。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教书育人是一项职责重大的严肃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和马虎。不允许含有不清和错误的概念出现。要保证学生掌握真正知识,作为教师不能用照本宣科,满堂灌等方法来教授知识。这样,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当有渊博的知识,通达的学识,应当能够对科学知识的严密系统有通透的理解,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钩深致远,游刃有余,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接受理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完成了知识传授的过程。因此,较强的综合能力是教师素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与

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更大的贡献,会使社会的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职业理想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动人们朝着职业生涯的高层次不断攀登的强大动力。职业理想对一个人全部职业道德的形成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社会信念,把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为己任,树立为中华腾飞而努力的职业理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有了这种信念,我们就会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看作是崇高的事业,而全身心的投入,就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淡泊名利,奉献自己,把强烈的责任感化为强大的动力,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人身价值,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这是师德的首要条件。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

增添光彩。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前,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立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政府呼吁建立学习型社会。倡导活到老学到老。这就要求教师要顺应时代潮流并在学习型社会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转变传统教育观,树立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重新思考、定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学习好的教育理念,内化有益的教学经验并自觉探索、改革教学方法、教育技巧。教无定法,不进则退。因此,教师不能安于现状,满足于自身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那一套”,只有把不断进取创新的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全心投入到教育事业,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普通的教书匠,才能不负国家、人民对教师寄于的厚望。

word该篇小学教师读书随笔范文,全文共有11717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小学教师读书随笔.doc》
小学教师读书随笔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