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松看美国读后感范文

(作者:jhon时间:2021-01-30 05:01:17)

第一篇: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我对美国的认识,完全来自电视、周围的人和书,岩松看美国读后感。作为一个从未踏上美国本土的人,不能够亲自解读美国,那我就通过这些方式来看美国。这个假期读的第一本书,是《岩松看美国》。(下文中提到的所有译名均以本书翻译为准。)

这本书是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所做的年度特别策划。(我认为奥运会后央视完成了一次蜕变,通过转播奥运会赛事,能够做到更自由的转播各种新闻事件,可喜可贺。)他们派了一个摄制组到美国去,采访一些人物,关注一些现象,我认为做得不错。其中最主要的记者是白岩松,我很喜欢这个人。建议大家看看每周六晚10:15开始的《新闻周刊》(不是美国的那个《新闻周刊》),这是他主持的。(当然还可以看之前9:30开始的《新闻调查》,虽然柴静已经离开了那个组。)

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我将本书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种是访谈式文章,他们访问了约翰·麦克(摩根士丹利董事长兼ceo)、威廉·罗兹(美国花旗银行高级副董事长)、骆家辉(美国商务部部长)等等金融界的人物,询问他们对于金融危机的看法。他们还访问了我们熟悉的大卫·斯特恩(nba总裁)、我们不熟悉的默里·普拉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更多的是对美国文化、民生的拷问。第二种是新闻稿式文章,是对一些专题的讨论,例如美国校车、公民持枪。

访谈式文章因为大多涉及美国的金融体系,我对此不了解,所以这些文章会被我无情的掠过,特此声明。

一、 黄色的特权

采访地点:一个叫“梦露”的美国小镇。

“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都应该知道,电影以一辆黄色的校车作为开头和结尾,象征着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而校车到底是什么呢?

校车承载着学生上下学。“全美国每天一共有50万辆的汽车要运送5200万左右学生,这些校车每年行程达四亿英里”,“在过去一百年中,美国校车至少运载了5亿名学生”,这足以说明美国校车的重要性。校车不仅方便了学生,还给了家长以更多的自由。不住宿的同学可以问问父母每天接送你上下学累不累,耽误不耽误时间。这就是一种先进。

既然校车如此重要,美国人是如何保证他们校车的安全的呢?“校车业是美国少数几个由政|府严格规范和介入的行业”,“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校车的基本生产标准”,“当时一辆悍马和一辆校车追尾,悍马的前驾驶舱几乎撞毁,但校车安全无恙”。不仅如此,美国人还设计了“过路闸门”,“校车停住后,这个过路闸门就打开,孩子们下车在路边等候,校车司机给他们一个手势,孩子们从闸门前边走过,读后感《岩松看美国读后感》。这样校车司机就能看见孩子们过马路的全过程。”真是精妙的设计!美国人真正明白了有校车是为什么。

校车使美国孩子更多的明白规则意识。从幼儿园开始,校车玩具就告诉他们应该怎么乘坐校车,怎样才能安全。这样孩子上到小学、中学后真正乘坐校车时,就能很快形成习惯。

大家都听过石国鹏老师说过的美国校车的stop sign,一打开,双向前后25米内禁行,如果有车超越,就是严重违章。这保证了美国孩子的安全。这可是在乡村!这事放在中国,不敢想……

再来谈钱。“纽约州负责57%的经费”(以纽约州为例),“美国政|府平均每年要为一个正常孩子坐校车支付520美元,为特殊儿童支付2400美元”,“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如何既节省费用又保证校车正常维护和更新……是教育部门面对的问题……为纳税人呈递出一个合理的预算……希望可以得到纳税人的同意。”

这件事是由教育部来做的,美|国|政|府保证每一分钱都不会被浪费,他们为纳税人负责。如果相同的事情放在中国,这得是多大的一个工程!教育部负责生源,交通部提供校车,公安部保证安全,财政部拨一些款,随随便便就四、五个部委了。怪不得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什么“五部|委联合发文”。这势必影响效率。不是天天说保民生吗?这就是一条值得发展的道路。学生安全,家长放心,双方解放,提高效率。

当然,人家发展了100年了,我这么比有些不厚道。他们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也必然有过阵痛。我们现在没有这个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学习。这是美国社区文化的一部分。美国人的社区文化很发达,而中国的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

二、 自由穿行(free to all)

谈到社区文化,不得不说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free to all”,这是挂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大门上的字。直译过来就是“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白岩松从图书馆出来时把它译为了更传神的“自由穿行”。我本人也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翻译。

在中国,最重要的东西,是身份。没有身份什么也办不成。(还好收容制度消失了。)我们有时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证明,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像我身上,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身份证。我不会记得很多数字,但我会记得我的身份证号码。其它的证据就是学生卡、学生证、团员证。美国人好像就一个号码:医疗保险号码。似乎什么事都是用这个号码的。(连用“好像”、“似乎”是因为这些还都是道听途说。)

在中国用图书馆,可麻烦了。学校图书馆还好说,大的图书馆可谓极其繁琐。办证成了必要程序。我虽然没去过美国的图书馆,但去过新加坡的国家图书馆,也体会到了“自由穿行”之意。进是随便进的,只要不偷书,出也随便出,证是不需要的。但这还是不及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自由穿行”。

“美国的社区公共图书馆制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全国有公共图书馆上万家,其数量占美国总图书量的8%左右。服务涵盖几乎所有人口,藏书8亿多册,人均藏书量达到2.8本。”(引自此书,我本人对此数据有疑问。美国人口已突破4亿,对于人均藏书量的表述也不清。)“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平均45.9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一年购书经费人均不足3毛钱。”对这个数字我很有感触。以前在看杂志时也有过文章说某欧美国家年人均读书量50本,中国0.5本。对于这个0.5,我认为农民伯伯有很大责任。我一年读的书何止20本,那传说中的9亿农民就算每年读一些农业方面的书也行啊。

这或许还和书价有关。一般一本书至少20元,有的价格就比较恐怖了。《激荡30年》,48元。70年前就出版过的《经典常谈》22.5元,可是全书只有8.9万字,不能因为是三联书店出的就那么贵啊!而且作者朱自清先生已经去世,也无需付版税,不应该卖这么贵啊。当书价太贵的时候,到图书馆借书就成了不二选择。但是在中国农村,你听说过公共图书馆这个东西吗?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48年3月。(我一下被此数字击倒,并且实在无话可说。)由政府拨款、免费对公众(不是“公民”、“群众”)开放,被称为全美国第一家对外开放的公共图书馆

第二篇: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美国,从小到大,给我的印象就是,是个强国,美国人就是开放的,富有的;美国思想是自由的。因为也没有看美剧的习惯,所以剩下的印象就是一片空白。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只要是美国片或者说是外语片吧,就会直接跳台,因为由衷的觉得还是汉语好,听着有感觉,所以即使是要看美剧,也得要汉语发音的。但是随着慢慢长大,开始学习外语,开始自己去了解一些新的东西后,发现自己的观念完全转变了。美国电影必须是纯美口音的才看,也会经常跟一些美剧。说实话,不是我崇洋媚外,确实美国电影的特效还有一些剧情确实是我们比不上的。说多了,接下来开始描述下我对白岩松写的这本《岩松看美国》的读后感想吧,纯属于个人观点。只为记录下读完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的描述里面,最令我感动的是美国的校车和图书馆。在美国,你经常会看到一辆辆黄色的身影在马路上行驶——校车。校车在美国已经做成了一种行业,或者说是一个体系。不管是整个国家还有个人都已经把它当做一项生活的必需品。

曾看过一则新闻,一辆悍马与美国的黄色校车相撞,悍马破损不堪,而校车却只是有些小损伤,至少里面的人是安全的。这跟前段时间海南海航发生的那个校车事故相比,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不要觉得这则新闻夸张,在美国,对黄色校车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总统出行的轿车。它的安全系数是得到很大的保证。美国有自己的一套校车管理制度,包括维修保养,定期检查等,都有非常完善的系统流程。因为这辆车载有的是国家的未来,一位校车司机这么说。

美国的图书馆,用作者的话就是freetoall自由通行。因为它是完全免费的面向所有人的图书馆。在美国,基本没隔多远就能看到一座图书馆,这点让我感到很惊讶。

美国的图书馆,可以说是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因为无论何时何人,就是你是一个流浪者,你都可以进去享受免费的阅读,并且图书馆还提供插口和无线等免费的服务。每周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去充实人们的生活。尤为重要的一点是,美国的居民们都相当配合和喜欢这种活动。

不过唯一缺点是因为写作背景在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时期,所以并没有太多的从人们的生活习惯,还有民族特点,美国教育等方面去进行访谈。所以只是比较宏观的对美国进行一些介绍,不过还是挺不错。

第三篇:岩松看日本读后感

感觉像个小学生或中学生命题作文似的,想起了当年被老师逼得焦头烂额半夜游魂在客厅想第二天参加作文大赛参赛题材的某个晚上了~~~~

事出偶然,办公室的网络连接两天断网,加上一向白痴的某人竟然赶上在这个节骨眼休假,导致联网希望变的越来越渺茫,岩松看日本读后感。反正我不是一个人战斗。总会有人急的,咱不急。

说了这么多废话,最终要说的就是,因为,1,断网了2,手头没有需要急于处理的工作。既然上不了开心网淘宝网果皮网天涯猫扑人人网~~~我该干点啥呢?

跑去阅览室找本杂志,花花绿绿的cancan太刺眼,跑去av中心找个电影,目标忒明显肯定会引起鬼子侧目。不得已抽出这本不起眼封面的《岩松看日本》,一溜烟儿跑回座位打发时间去了。

看了几眼,浑身不舒服。我呢一向是能够以影画方式了解某事的话就不倾向选择用文字方式去了解。也许楼下那几张《岩松看日本》的专辑会出乎意料的好看呢?总之,这书,实在是不怎么样。。。。

现在我还没有看完,举两个印象深刻的例子,一个是p2~3出现的“我们下榻的酒店”。我们下榻??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自己说自己下榻的。是我太孤陋寡闻的吗?我寻遍网络未果,但是从google出现的例子来看,的确“我们下榻”的说法,但极少。我仍然固执认为用于第一人称肯定是错误的。

第二个是p60讲述转战大阪取材相扑选手的环节。莫名其妙的在讲述前插入一个莫名其妙的花絮,说他的同事赵海燕过安检时因为腰带有个大金属扣的原因导致报警器一直在响,不得已把腰带解了下来,大家看后哈哈大笑~~

不莫名吗?还是我理解能力太差?这个小花絮跟大阪相扑有关系么?还是说这本书就是个流水账啊?

看到80页左右的时候,我准备放弃了。觉得这类电视解说的文字版,不深入、太浅显,叙述的基本上都是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所熟知的日本的情节,比如相扑、比如垃圾分类等等。当然,应该因为我是学日语的,我了解这些知识,而这本书针对的是不接触日语日本人的大众,所以内容上讲目的在于普及知识。但即便成功达到了这个目的,文笔也太不过关了。采访渡边淳一的环节除外。这个环节肯定是翻译过来的,所以貌似还比较有深度。我对《失乐园》类一向没什么兴趣,在此不多加评论。

----------------------

这本《岩松看日本》的书大部分是在坐地铁和公交车的时间里看完的,比我计划要看完的时间早了不少,当然也是sunny催着我快看的缘故。看完这本书,感觉不知该怎么描述,总体认为一个国家就像是一个人,你不去亲身地体会一下,想通过电视或者报纸来观望,终究是不能了解清楚地,就好像一个人你没有很深入地交往,是没有办法真正看清楚他的本质。还有就是一个国家是由很多面组合起来的,所以有时候没有绝对的真理与对错,就像一个多面体,只有全部感觉之后,才能有一个真实的总体的评价

我只能是记录几点对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节点或者说画面来陈述一下了:

1、关于防灾,无处不有的国民意识。日本是一个处于地震带上,所以地震频发的国家,所以他们从小就教育和培养小孩的危机意识和应急意识,每年3月初的第一周是日本的全国消防周,每一所中小学都会举行一次和地震火灾有关的预防和宣传活动。而且日本还有很多的防灾生活用品店,里面各种各样的防灾急救用品是应有尽有,读后感《岩松看日本读后感》。 而且每个家庭都有备有一个急救包或者紧急时候需要用的包裹,等真的发生事情了,拿着就去避难室躲避起来。而我们这方面确实挺欠缺的。

2、关于环保和垃圾处理:在很多城市,家庭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的已经细分到17类了,比如说瓶类还要分为无色瓶、茶色瓶、其他瓶等,这些垃圾被分放在不通的袋子里,而且一周只回收两次,固定的垃圾有固定的丢放地点和时间。她的垃圾处理厂外部看上去像一个安徒生童话里的美丽庄园,内部又像一个儿童科技馆,所以处理的工序都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可以让来参观的儿童直接看到整个过程,还建有一个关于环保的科普观摩走廊,不仅美观清洁,而且各种关于环保的科普动漫琳琅满目,很受儿童的家长的欢迎,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

3、老年人的问题:在日本很多老年人退休之后,还会自己出去工作,比如出租车司机中几乎看不到年轻人,这个目的有很多种:第一,有事情做,有利于健康‘第二,感觉被社会需要,心理上更自信。而且很多城市都有这种老年职业介绍所,是免费服务的,政府掏钱。我想这个在中国还很难形成,那么多年轻人还没活干呢,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老年人就应该休养生息,都干了一辈子了,该歇一歇了,谁知一没事干,一歇,很多病就找上门来了。

4、细节决定品质:转述一下书里的话,在日本无论是2个人还是200个人,只要去做同一件事情,肯定都会规规矩矩地排起队,绝不会有人上前插队;乘上下滚轮电梯时,所有人都会站在一边,留出另一侧让他人行走,绝不会并排站立;交通拥堵时,看不到开车的人会抢道并线,或者按汽车喇叭;无论有什么约会,都有准时到达,从不迟到;虽然很多人吸烟,但街上看不到一个烟头,抽烟的人自己都会备一个小小的便携式的烟灰缸,将烟灰弹在里面,用完合上后再装进衣袋里......

前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这样说:中国人有大局观,擅长宏观思维,从官员一直到退休工人、出租司机,都能谈论一番国际国内大事,但中国人没有谈论和琢磨小事情。小细节的习惯,这一点与日本人正好不同,日本人很少谈论宏观问题,他们的思想大部分都集中在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精。所以中国人自古读书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热衷于谈论甚至争论政治大事”,而日本人平时想的和说的大多是怎么做菜最好吃,怎样洗衣最节水,怎么用车最省钱,怎样干活最有效等。中国人做事情常说的一句话是“差不多就行了”,恐怕日本人是不敢说的,他们是差一点都不行。

5、几个生活场景:每天坐地铁上下班的人很多,但秩序井然。车厢里都非常的安静,没有人说话,更没有人使用手机,接手机也到车厢结合部,甚至还有女性专用车厢;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地方,一个废庙旁边的简易厕所,发现有刚换不久的新手纸,洗手的时候发现洗手池是马桶的水箱盖,这样,洗手的水又流进马桶的水箱,水资源就这样被循环使用;过街红绿灯真的起作用;服务业的人员是真的为您服务,那谦卑和顺从的态度甚至有时让你不自然起来;几乎每一个残疾人的设施都被很好地维护着,而不是被占用......

这样的场景需要我们一点点去体会,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实现,建设一个良好的文明国家实属不易,那句话说的真是很有道理,当每一个中国人都很文明,素质很好的时候,才可以说是中国真正强大的时候,国民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点点地去完成和提高,我希望那一天不会来的太晚。

第四篇:感想——白岩松美国耶鲁大学演讲

感想

——白岩松美国耶鲁大学演讲

听了白岩松的演讲,其实这段视频我在课下就已经看过了,白岩松的某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给我最深影响的就是“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中国人在用望远镜看美国,把美国给扩大化了,认为美国这个好那个好,什么都比中国的要好;而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可是却拿反了,把中国给缩小化了”。我想美国人看到的只是中国社会中一些阴暗和不良的社会现象,但他们把中国看“低”了!

以前很多人认为中国什么都比不上美国,美国的什么都好,好的方面好,不好的方面也好,当然我也不例外。但现在的我逐渐转变了这样极其幼稚的看法。然而,我要说的是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你生在中国,成长在中国,将来还可能在这片土地上离去,可能永远不能去美国、成为美国人。因此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就应该为自己能为中国人而骄傲。中国人就应该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感,我们要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却不该总是称赞美国而贬低自己的国家。

我虽然现在还年轻,但中国近十年的变化震撼着我。我看到了中国一直在努力让十三亿国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增加每个人的收入,提高每个家庭的幸福指数,为每个中国人尽着一个国家应尽的职责。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用有限的土地养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的农民能拿着国家的补贴在种粮;中国的国民在国外受到战乱的影响,中国就能调动全国的力量进行几万人的世纪大迁徙;在遥远的索马里海域的商船上,你可以看到中国海军在为你护航;在不久的将来,神秘的太空中将有属于中国自己的空间站。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能是个中国人而自豪呢?

在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中,都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与矛盾,这是个必然的结果。我不得不承认美国现在的发展水平确实比中国要好,在某些领域的技术水平比中国还要先进得多,但是我们仍在努力,问题与矛盾会逐渐得到解决与化解,中国会越来越好,当然这是每个中国人都愿意看到的。

在国际社会中,中国离不开美国,美国更离不开中国,希望这两个国家都能和谐发展,彼此互惠互利。借用白岩松的一句话就是:中美的面对面总要好于背对背。

李然人文法2班

第五篇: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

丹东九中附小

赵丽丹

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的幸福教育活动中,校领导煞费苦心地给我们全体教师每人发了一本白岩松的《幸福了吗》一书。我一看书名,就以为一定是一些关于怎么做才能让人幸福的理论教材,又想一定有是某位写作高手的代笔,现在名人出书不都是如此吗?随手把书带回了家,准备闲来无事翻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地被书里面的一些内容打动了,原先的一些主观想法,完全彻底被否定了,于是它成了我茶余饭后的消遣。直到元宵节的一个午后,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合上书,我的心情难以平静。

从这本书,我了解了白岩松和白岩松的思想,白岩松是一个时代的思考者。他有个性,爱思考,爱写点东西。做为一位新闻主持人,最重要的是敏锐、勇气和方向感。这些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难怪一些重要的场面他的身影都会出现。他的主持风格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白岩松在书中以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独特角度,通过一件件发生在中国和世界的大事件,不断探索每件事给我们的带来的思索,探索幸福的真谛。从这本书看出了他的成长足迹,看到了他深厚的写作功底。一个北广新闻系学生的才华,他能把自己的情感世界完全通过笔端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是那么真实,自然,朴实。他的语言表达是那么准确,生动,让我不得不从心底里敬佩他。于是我对写作又有了一种新的感悟:不要浮夸,不要臆造,只要把内心的想法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好文章。

从书中我知道了白岩松兴趣爱好是那么广泛:足球,音乐,阅读。他正是从这些爱好中体验到了人生的幸福,正是从对工作的热爱中找到了幸福。他在书前面的代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也因此,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我很欣赏这句话,是呀,你只要内心平静祥和,你就是幸福者。在成天的忙忙碌碌中,在追逐事业、操劳家庭中。有时停下脚步,整理思绪,可能会对人生有新的思索。还有“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所以物质的

富足并不代表人的真正幸福。我想,简单生活,身心平静,真心满意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是真正的幸福吧。

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幸福呢?在学校工作得到领导的肯定,学生感到满意,家长觉得放心。在家里,为人妻为人母,尽自己的职责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一家人其乐融融,这就是幸福,获得幸福就这么简单。

2014年2月7日

word该篇岩松看美国读后感范文,全文共有861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岩松看美国读后感.doc》
岩松看美国读后感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