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范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
青年之精神,则国家之精神:青年之志向,则国家之志向。彼时,正值青年的习总书记毅然放弃在八一中学继续就读的机会,不顾班主任的劝阻,毅然决然地搭上了前往陕北的知青列车。习总书记口中不是反复吟咏着这句诗词,而青年的习总书记不知道,在这七年艰苦知青岁月里,他正逐渐承载起我们祖国之未来,祖国之精神。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习总书记这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程度不再赘述,我辈很难想象。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而恰恰是在这一段艰苦且漫长的知青岁月里,青年习总书记接受了最好的劳动教育,坚持自我磨练,感受到了最好的群众关怀,从基层开始,就得到了党组织的培养。习总书记时至今日,还念念不忘地称“是陕北人民收留了我”。在这段艰苦岁月里,青年习总书记见识了广泛普遍的社会现实,认识到了人民的生存矛盾,从群众的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感性认识。在这种历练与群众的交流当中,青年习总书记在无形之中,有了对群众工作的初步方法。在我看来,这与我们老一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青年时于湖南偏远农村进行深刻的调研不谋而合,这正为青年习近平走上中国最高领导人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也正是习总书记务实作风的重要源泉。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青年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目睹了太多的贫穷与落后,当选村支部书记之后,他不计个人得失,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扎根梁家河村,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五大块坝地等。时至今日,总书记你还帮助梁家河村的村民们成立苹果合作社,搞了一个苹果品牌“梁家河塬上苹果”,当年的贫农现在的年收入都在二十万左右。梁家河的老百姓一步步在富裕起来,总书记当年的牺牲壮志,终换得如今日月新天。
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总所周知,总书记好读书,可是谁知,这是他从青年时代就保留下的良好习惯。习总书记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梁家河插队七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习总书记读书泛且精,极其注重学习方法,对各种书籍进行归类总结,一刻不松懈的吸取其中的精华。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积淀,才有了总书记每年在新年致辞中的旁征博引,才有了他处理国际风云变幻的独到中国智慧。
在这个危机并存的时代,危机常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我们需要习总书记带领中国、中国人民,以他独特的智慧与人格魅力,踏实肯干的作风,勇于创新的胆识,将危机变为机遇,带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天不生习近平,华夏万古如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