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范文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这是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为我们阐释了生活的意义。路遥在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正是这块贫瘠的土地,造就了那些敢于求索,奋斗不屈的人们。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手握一抔黄土尽是苦难,他是穷且益坚的奋斗者,是苦难的挑战者。
少安是一个崛起于社会底层的农民,他凭着勤劳肯干、踏实奋斗、善于思考和接受新事物的性格,几经奋斗、碰壁、挣扎和觉醒,使得他和他的家族从贫苦中走了出来,最终成为了一个农民企业家。路遥先生笔下的孙少安,有高大的身躯,修长有劲的双腿,蹬在漫天的黄土中,发出铿锵有力的平凡之声。“上善若水,静水流深”看似平凡无声的奋斗却承载着最锋刃的力量。他幸运的传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勤奋务实、坚韧顽强的优良品质,艰难困苦的人生又赋予他不断抗争的品格。他在屡遭失败中重新崛起的顽强意志和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懈追求、勇敢创造,去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少安给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下的年轻人,上了生动的一堂课。一个人要想摆脱自己的生存困境,在生活上获得新生,首先应该对生活的前景充满信心,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奋斗、去付出。在奋斗的途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把挫折当成人生的垫脚石,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会让你走的更远。活着就意味着抗争,进取就意味着挑战,苦难注定是探求者忠实的人生伴侣。
——为理想倔强的反抗现实,他是超越自我的抗争者,是梦想的追求者。
书的开头,孙少平是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穷困的农村学生;书的结尾,孙少平是个身有残疾的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从头至尾,孙少平都没有能够脱离所谓的“社会底层”。可是时至今日,每每想起孙少平,最让我动容的是它教我认识了一个平凡人的自尊。作为一名接受了现代文化教育的农村知识青年,他在精神层次上大大偏离了原来的生存规定,他没有遵循命运为他安排的安宁却空虚的农民道路,而是决心要到城市闯荡一番,明知道路艰难,也要冲出去,哪怕碰的头破血流。孙少平的精神追求,是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的个人选择。儒家讲“慎独”,是在没有监督时的道德自律。他的周围工作环境不是一个能够欣赏和奖励他的这种追求的环境;他也没有如许多“爱书之人”那样陶醉于自己的才情;他甚至不是因为专业上的纯粹的热爱而去学习。他对精神世界的一丝不苟,仅仅是因为他对知识的追求,这样的态度比任何话语都有力量,这样一个有梦想的普通人比任何社会角色都更令人诚服。他让我们认识到,人可以独立于成败,独立于世俗的价值评判,独立于他人的褒贬臧否,而自己尊重自己,做个有追求的人。
——不论经过何种风浪,不论遭到多大苦楚,亲情这朵精神之花将永远在黄土高原上尽情绽放。
孙玉厚的家庭生活是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农民家庭传统生活的缩影:主人孙玉厚上有八十多岁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下有不争气的弟弟孙玉亭,还有孙少安、孙少平两个儿子和兰花、兰香两个女儿。亲情是联系每个家庭成员的纽带,也是每个人奋斗的力量源泉所在,孙家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生存状况里,却充满着催人泪下的真挚情感,任何一位家庭成员都敢于并乐于为其他家庭成员牺牲、付出,勇于承担家庭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被利益或金钱所迷惑,但人性不可泯灭,人情世界的美好不能丧失。孙玉厚的一家,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人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就是他们最大的财富。他们家那种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亲情,不正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吗?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路遥的文字,对他的领悟也很有限,但是我很感激他们这一代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者,他们执著于土地的热情,他们青春的勇气给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生长在现在这个安逸而危机重重的社会,我们需要他们的点拨。这是我们父辈的力量,我们父辈的旗帜,在他们的青春岁月里,悸动与冲劲远比我们大得多,我们这批纠结于无谓苦痛的年轻人,所需要的、所缺乏的究竟是什么?我非常喜欢书中提到的叶赛宁的一首诗: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经不再是青春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