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书报告范文
读《无声告白》有感
一、内容简介:
全文围绕莉迪亚的死展开,用插叙的手法把整个事情还原。父亲詹姆斯一直都活在对自己的身份不认同中,因为自己是中国人,从小就会受到很多的歧视,最后娶了一个美国人玛丽琳,玛丽琳的母亲从来都不曾看得起他,从他们结婚之后到玛丽琳母亲去世从未见过面。在玛丽琳母亲去世期间,整理东西的时候,玛丽琳突然意识到,她特别想当医生,现在的生活根本不是她想要的,于是不辞而别。她写了一封信说出了这个离开的理由,但是撕掉了,选择直接离开,詹姆斯把信拼接起来看过之后,越发觉得连妻子也认为他们在一起是个错误。玛丽琳躲在一个租房内学习医学课程,但是很思念家人,最后在医院查出怀孕了则被送回家了(在离家之前已经生了内斯和莉迪亚)。之后一直把她所有的梦想放在莉迪亚身上。詹姆斯也经常告诫女儿要合群,多叫交朋友之类。然而莉迪亚从来都是一个人,成绩也越来越差,她并不喜欢医学课程,学的特别吃力成绩还不理想。他之所以愿意听从母亲的安排,是因为怕母亲会再次消失(她在母亲消失的那段时间里祈祷过,只有让她母亲回来,她做什么都可以),她一直活在恐惧之中。这是第一个导火索,也是最重要的。
第二个导火索,是内斯考上了哈佛要离开家了,虽然他们几乎不讲话,但是她知道哥哥内斯一直是理解她的,明白她被爱的负担的,所以她难过,而且内斯表现的是特别想早点离开家里,逃离这里。再者就是她在坐父亲的车时,发现路易莎和父亲的举止过于亲昵,猜测父亲可能出轨了。其实那时并没有出轨,是在莉迪亚的葬礼之后才出轨的。
在查找莉迪亚的死因时,内斯觉得,隔壁的坏小子杰克肯定脱不了关系,于是一直对杰克充满敌意。因为在莉迪亚去世的前几个月都是和杰克在一起度过的。在莉迪亚走向湖面的前一段时间,她才知道原来杰克喜欢自己的哥哥内斯(同性恋)。他说:我一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在前文一直不知道杰克这个角色到底出现有什么作用,现在猜测是借杰克这个角色来道出莉迪亚一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至于总是听从父母的安排。最后揭示出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印证其中一个主题)。
之所以三个小孩中,父母更关注、偏爱莉迪亚,母亲是因为在她回来时听莉迪亚说把她的那本烹饪书抛掉了,认为莉迪亚知道自己并不喜欢做一个家庭主妇,而是有自己的想法。父亲则是因为,莉迪亚的性格太像自己了,他想对莉迪亚的关注就像自己小时候想得到的一些东西。
詹姆斯之所以会出轨路易莎,其实是在印证自己内心一直恐惧的,自己就应该和一个中国人结合,而不是外国人。
二、阅后感想
这一本是在探讨家庭教育。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成为真正的自己。看完了整本书。在看完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愤怒,而又带着解脱。莉迪亚一个人承担了来自父母双方的压力,父母对哥哥和妹妹几乎不关心,即使哥哥接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妹妹在家里活得像一个幽灵。母亲希莉迪亚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成为一名医生。而父亲希望她可以不要像自己像个异类,努力的融入社会。是什么成为了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许是唯一的战友―哥哥可以离开这个让人窒息的家,也许是发现杰克暗恋自己的哥哥,也许是父亲和助理之间的暧昧,也许是母亲日益严重的带着关心色彩的压迫,也许是她想要成为真正的自己。
在我看来,莉迪亚是聪明的,她的死,打破了这个家庭脆弱的平衡,亲人经历种种重新更加团结的生活,这可能也是她自杀的一个原因,她希望自己的自杀能够打破这种众人拼命维持的假惺惺的和谐,能够让父母意识但这个家庭的问题。
但无疑她又是懦弱而勇敢的,她没有勇气去面对这种失去平衡的一切,尽管她明白这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她的前16年都在为别人而活,活在父母的期待里。但在她跳湖的那一瞬间,她是真正为自己而“活”的,终于成为了真正的自己。
这本书中令我映像深刻的第二个人便是汉娜。作者给她的描述不多,但都给我孤单和怯懦的身影,这个小孩儿活的可怜,让人心疼,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关注,母亲竟会忘了还有这样一个小巧懂事的女儿,忘了给她摆碗筷。父亲和哥哥各有事忙,没有理她的功夫,姐姐成了全家的关注点,她连个陪衬都没有资格。只能躲在黑暗中,做个隐形人,譬如桌子底下或是自己房间里。挺心疼这样的孩子,心里孤单,渴望被爱,在自己家里蹑手蹑脚的生活。
作者的写作手法十分巧妙,她可以把种族歧视,同性恋,家庭教育这么多深刻的主题写到一起,而且这么的引人入胜。故事的本体就是一核心事件——莉迪亚跳湖自杀。我认为,这个故事如果让我来写,三五千字大概就是极限了,但伍绮诗凭着细腻的文笔、巧妙的结构、恰当的节奏、细致深刻的洞察,将家庭的压力、种族的偏见、个人道路的探索与取舍,打碎,又糅合,汇聚在这篇精彩的长篇小说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细节描写十分出彩。第一章开头的第一句话便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第一句话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引人深思!莉迪亚死了,或许她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死亡,物理意义上的她还活着,父母眼中刻画的莉迪亚还活着……那么为什么她死了呢?是莉迪亚真正地自己死了,她活着成了父母未完成梦想的完成者,还是为自己的梦想而活为自己而生的她已经死了呢?在写到“她还是觉得后腰刺痛,仿佛有成群的甲虫爬过脊柱”时,我竟能感同身受,可见其描述十分贴切。焦躁不安像背后爬满虫子,恶人在淘气放肆,本人却难以将其除尽,难以解痒,挠,也挠不尽,不挠,只会越发难受。“每次这样的相聚,都不啻于小小的奇迹”,平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热恋的美好,屋子的逼狭仿佛能够聚集更高的激情,爱情太美妙!“上午的阳光洒满房间,有着柠檬戚风蛋糕般的细腻质感,照亮了碗柜、空衣橱的内部和光洁的地板。”这一细节的描写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柠檬戚风蛋糕般的细腻质感”,光是这样一句话,就有被暖暖的太阳光包围着的感觉。
正因为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父母的期待中,慢慢的,我们会迷失自己,忘记自己,从而苦闷。这本小说揭示了美国的种族问题的影响有多大,使他们一直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詹姆斯幼年的经历一直是他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不敢去面对,只能把更多的期盼留给孩子,让他们“交朋友”,可是他却不了解他的孩子,而玛丽琳只是一味的希望莉迪亚朝着她想要的方向发展,可她对莉迪亚也没有了解,她把自己所有的期盼给了莉迪亚,却忘了,自己曾经也讨厌着这种期盼。这样的关系在父母子女之间延续的时候,也就是悲剧开始的时候。愿我们能更多去关心周围亲人朋友的生活状态,我们也要独立自强、有能力独挡人生的雨雪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