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旁观者读后感范文
第一篇:《旁观者》读后感
读书笔记:《旁观者》
书评人: 仇勇
我是一个保守派,总是抵制一切流行和畅销的东西,有时这会导致我错过一些好东西——好东西呐!
比如,我最近才看完德鲁克的《旁观者》,那知道原来写得这么有趣,这么好,立刻进入我最喜爱的书籍的前10名?? 嗯。尽管它真的已经是一本很红很红的书,但我仍要记下我特别有感触的部分,也推荐大家来读:
1 奶奶还时常语重心长、若有所指地告诫孙女辈:“姑娘啊,出门时要换上干净的内衣裤哦。天晓得会发生什么事。”——多么懂得体面和体贴的奶奶啊,真是生动而严肃的人生第一课!所以,真正的着装品质体现在内里。
2 他们的世界很小,但是自成一格、团结一致,而且敬业、自重,虽无财富可言,但都懂得中庸和节制。 ——这些形容欧洲17世纪纺织手工业者的词汇,是已经失传的可敬的职业品德,不过我觉得,在我工作周围的媒体圈里,还是有这样一批人存在的。
3 纳粹却是一股来势汹汹的“未来的浪潮”。 ——一般观点认为纳粹暴露的是人性中深藏已久的恶的一面,是旧世界里的鬼魅阴影。但我亦同样确信,这其实是现代社会的现代病,它是与工业时代的文明相伴相生,也是大众人的暴政力量的显现,即个人被集体所统治,被吞没,和不得不屈服。
4 因为她的教导,使我一生都懂得欣赏工艺,看到干净利落的作品不禁为之欣喜,并尊重这样的技艺。 最后我发觉,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让我学到:高品质的教导与学习,充沛的活力与乐趣,这些都可并行不悖。 ——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吧,它不是让你学到具体的知识,而是让你了解到如何去欣赏、接纳世界并与之互动。而所谓学习,并非是苦难的行军,而应是学会如何生活。
5 千真万确的是:没有人忽略弗洛伊德。大家都很郑重地讨论他,然后决定加以排拒。 ——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许知远,尽管有许多人崇拜他,也有许多人故意在提到他时表现得不以为然,但毫无疑问,他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代言人,他的优点和缺陷都代表了这们这一代人的特征。我相信,多年后,大家还会这样谈论他。
6 但我还是要说,这样的理论仍然非常迷人,透露出不少玄机,而且深深地触动人性。 ——这句话仍是评论弗洛伊德的,尽管后者的学说有时代的局限,但仍是19世纪最重要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而我尤其被最后一句“触动人性”的评语所感。
7 那次战争带来的最大的伤痛,并不是毁灭了想要创造另一个世界的希望,而是杀死了许多本来能拯救欧洲的人。 ——优美的贵族传承和文化积淀,如果你想找到同样的人一叙,恐怕只能去那些沉睡着亡灵的墓穴中了。
8 那件事不提也罢。我们5年前就知道会发生了。 ——德鲁克在这里描绘了一位牛逼的杂志主编,在1927年年底,这家名为《奥地利经济学家》的杂志在准备年终特刊,这位
波拉尼主编为此提出的4个主题是:中国形势(张作霖、将介石们的军阀内战)、全世界农产品价格滑落(意味着将面临严重的经济不景气)、俄国的斯大林和共产主义革命、凯恩斯的经济主义。编辑们纷纷表示不解,认为应该在年终特刊时塞入一篇论述当年夏天奥地利进行的内战的文章,或是德国战后赔款的评论,但波拉尼先生的回答就是:这些我们5年前就知道会发生了。 所以,我们应该讨论更重要的话题,那些注定从现在开始到5年后会发生、会影响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的事情。
9 一种没有糖分的男性魅力。他那无可比拟的风骨与内心的纯正比起学术分量所造成的冲击力要来得深远。 ——说到糖分,我就会想起大学时的一位同学??号称小男子汉??
10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得考虑到傻瓜——因为事情到最后总是要经由一些傻瓜来完成。 好的商人,以及杰出的艺术家或科学家的思考方式都像亨利伯伯,起自某一个特定的、非常具体的东西,最后终于得到一个准则。 凯尔斯达特之所以反对这个计划,就是因为其中太过复杂、太多假设。 我们已经过度依赖没有经过试验的定量分析、倾向对称而纯粹的正统模式、从假设而非从经验去推论,并且从一个抽象到下一个抽象概念,离具体事物越来越远。 从很早以前开始,我就不靠自己的小聪明赚钱了。我希望自己是因为做 对的事情 而获利。 我们已经把“符号”看做是“真实”,而所代表的物体却成了影子。 ——德鲁克在这里描述了他24岁-27岁时所服务过的一家神奇的公司里遇到的神奇的人,并由此学到了商业的第一课。这里有很多条箴言我把它们合并在一起,但老实说,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思索半天。
11如果我们不用4个小时好好地安插一个职位,找最合适的人来担任,以后就得花几百个小时的时间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我可没这么多闲工夫。 你们说的这位史密斯先生的记录可真是辉煌灿烂,但是,请解释一下为什么他会碰上这么多的危机,之后又处理得天衣无缝? ——以上这两句话都出自通用汽车历史上最伟大的ceo斯隆。在我看来,摘自不同地方的这两句话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我们总是看到危机出现才意识到制度设计的重要,而好的制度设计的最大效用就是避免危机出现;同样的,我们总是看到灾难发生时的救火英雄,却常常忽略那些把火苗歼灭于萌芽状态的优秀的日常管理者。
12 他在这儿树立了这么多的敌人,连我都看他不顺眼,这样他是无法发挥才干的。 ——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年轻且口没遮拦的小伙子提出了一项大胆而鲁莽的建议,结果惹恼了包括斯隆在内的多位通用汽车的高层,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叫他滚蛋。但斯隆却把他调往另一个有上升空间而自己并不直接管理的部门,容人之量,爱才之心——看到这里,人人都会心生敬服之意吧。
13如果一个决策的层次高到要我亲自参与的话,最好多花一点时间。要是不值得这么做,我们自会把这个问题丢回去。我们做的决策实在是不多,没有人能做出一大堆决策而做得好的。我们最好了解我们必须决定什么,以及关于这个决策的所有重点。——身在最高位的领导者如何掌握细节,以及知道应该掌握哪些细节。
14 常常有人问我,最佳“管理工具”是什么?答案就是:斯隆先生的助听器。
第二篇:旁观者:德鲁克大师管理回忆录书评
管理者,应该是一个具有深度洞察力的“旁观者” “旁观者注定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管理者亦是如此。”这在《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封面上的一句话。拿到这本书,因为以前没有对这本书表示过太多的关注,便以为这和德鲁克大师之前的书籍一样,在直白的教人们怎么管理。但是细看之下,原来这真切地德鲁克对于个人经历的回忆,只是讲述了众多有趣的故事。当看到德鲁克在书中说到,这不是他最重要的一本书,却是他最喜爱的一本时,我心里开始对此表示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怀着愉悦的心情看完第一遍时,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耐人寻味。但是为了找寻出德鲁克对于管理的蛛丝马迹,我再次翻开了这本书籍。第二遍阅读,我从故事本身找寻到了很多东西,终于明白,这本书不仅是德鲁克在默默回忆,也在向我们传达着管理的真谛。
《旁观者》这本书刻画的都是德鲁克生命中曾经出现过的人,他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初读之下,我们首先是被这些有趣的故事吸引的,无论是看是愚笨的奶奶,还是倔强固执的郝姆,亦或给予作者巨大帮助的两位老师,当然还有给了德鲁克众多思考的名人们。这些,不仅是德鲁克带给我们的有趣的故事,也让我在阅读中思考到了细微却又无比深刻的管理哲理。似乎德鲁克就是用一个个看似生动的故事,带领读者走进一条条管理思考当中,去寻找那些耐人寻味的管理技巧。 读《旁观者》这本书,还应该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一个深刻透彻的认识,才能够逐渐从每一个故事中领悟作者那种细致入微、无孔不入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当然,德鲁克这个管理学大师对于众多管理者来说,都是值得崇拜的偶像,他一生致力于管理学的研究,写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管理的实践》这些管理学上的著作。这些书籍,都让管理者们找到了众多的管理知识和技巧。但是,正如德鲁克自己所说,在众多管理学的书籍当中,《旁观者》也是我读过的最喜欢的一本,因为,我从这里面读到除了生活,还有无比深刻的管理思想。
作为一个石化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一个党政工作的带头人,我深知管理工作的重要,在团队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管理方法,都会给党政工作带来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孜孜不倦地寻找着能让我做好党政领导工作的方法,这些,在
我看完《旁观者》这本书后,终于有了一些看似模糊却又清晰的认识。
将一个个看似奇特、不且实际的故事讲述出来,却让读者在深思之后,发现其实这些故事都与自己的生活或者管理工作有着出奇的相似,透过这个相似点,读者可以清晰地从故事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点,受到启发,让思维豁然开朗,这就是这本书的一个独到之处。正如大多数的感受一样,做管理,首先就要学习德鲁克这样的做人方式。在《旁观者》中,我们看到了德鲁克讲述的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对于我们认识德鲁克而言,这只是一个表象。为什么德鲁克能够有着这么多多姿多彩的回忆,并且把每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都经过了深层次的思考和解释。就像是在奶奶的那个故事里,奶奶那些愚蠢的举动在于我们看来,似乎是很搞笑的事情,但是,细想之下,诸如奶奶要银行存一堆杂物而言,这切切实实在现实当中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奶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经质人物。而奶奶的众多行为如果搬到现实生活中的确是不被人们理解的,但是,德鲁克却没有单纯的叙述这些“可笑”的故事,而是在一笑置之以后,展开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当我们都为德鲁克的这个本奶奶感到莞尔时,德鲁克偏偏从他这个笨奶奶这里领悟到了很多深刻的道理。而德鲁克回忆的关于奶奶的这些故事,又让我对德鲁克细致入微,深刻透彻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深深折服。他的这种洞察力,正是如今众多管理者们需要的东西。这个故事的关键就在,如果我们每一个领导都对身边的同事和下属们保持密切的关注,观察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并且从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中找到一些自己该学习或者该指正的东西,这样的领导关系似乎会很快成为一种融洽的伙伴关系。这种管理方法,才可能才各式各样的工作状态中,找到难得的一丝清明。可见,不仅是德鲁克那些轰动的管理思想,他具有独到的观察力的人格魅力同样是我们学习管理方法的一大法宝。
借助故事的力量传达作者的观点、想法和思想,这是这本书又一个突出的亮点。阅读管理方面的书籍,我们习惯了条条款款的陈列,习惯了讲道理摆事实的文字。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却与之前看的那些管理类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了呆板的说教,没有了生活中高管白领一类的管理故事,但是这本书给读者带去的管理方面的思考却是毫不逊色。比如,奶奶的大智若愚,这是管理中需要培养的一种状态,奶奶对服务生的那种态度,证明她在为服务生的前途考虑。在管理中,我们就需要这样的精神。不管你与同事们的关系是什么,都应该像奶奶
那样,及时指出他们的错误,保证他以后的工作能够做得顺利,毕竟,他还要每天工作。奶奶对妓女的态度,也是一种值得学习的精神,因为,每个人都是人,都是平等的,平等的思想,在管理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此外,对于郝姆的叛逆和执着,有些时候我不敢苟同,但是,也正如德鲁克的父亲所说,这样的人才能做成很多我们做不成的事情。在管理中,郝姆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需要有一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一种坚持的信念,有一种必达的决心,就像他和国王也不妥协的那种精神,一个领导,就应该有这样的强势和坚决的态度,才能打造出一个坚硬果敢的团队。
此外,这本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之后,很轻易地就联想到自己,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所遇到的情况和自己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这本书不像一般的管理类书籍,要么讲述的故事太过专业性,有着明显的职业划分,不是这个职业的管理者阅读会觉得有或多或少的鸿沟,而这本书则存在着无论读者是处于哪一个管理阶层,哪一类职业的管理者,都会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现状,从而受到启发。在《旁观者》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怀恩师的那一篇,除了那个故事,我从中看到了党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党政工作与教育工作如出一辙。埃尔沙和苏菲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正是党政管理工作需要的方法,在党政管理工作中,应该为自己团队树立起信心,就应该不断给予思想上的教育。利用两位老师的方法,敢于肯定别人的成绩,勇于找到别人的缺点,同时,就像苏菲老师交给学生特长,埃尔沙老师交给学生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纪律,党政工作也需要这样的方法。当然,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的故事都对管理非常重要,特别是通用汽车的那个故事,给我们敲响了一个用人的警钟,这个故事大致是德鲁克在写作《企业的概念》时与通用汽车总裁斯隆交住所遇到的。德鲁克记录的斯隆如何用人的故事大概已为管理者们熟知,但依然值得重述。一次,通用汽车众高层主管对一个基层员工工作和职务的分派问题讨论了好几个小时,而这个职务不过是一个零件小部门的技工师之职。德鲁克因而问斯隆:“您怎么愿意花四个小时来讨论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职务呢?”斯隆说了一番话,其中最重要的一句是:“如果我们不用4个小时好好地安排一个职位,找最合适的人来担任,以后就得花几百个小时的时间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我可没这么多闲功夫。”是的,这个故事就让我们学到用人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无论岗位如何,职位如何,都应该予以高
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当然,放在管理当中,这个法则依然有用,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应该重视,每一个错误我们都应该正视,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不至于走出许多弯路。
最后,这本书中总能给人留下许多不甚理解的地方,或者是悬疑,或者叫留白,抑或者是作者故意吊人胃口,引人深思,故意留下问题让读者放飞思维自由思想。郝姆的那种与家人做对的性格,书中的犹太人强烈的反犹情绪等,都让我对此不是很理解,也许还需要更加深刻的阅读,才能找到德鲁克描述这些的真正用意。但是,《旁观者》也教会了我,在管理中,学会做一个旁观者,做一个具有深度洞察力的旁观者。
第三篇:读:彼得德鲁克《旁观者》有感——未到的清风
做思想特立独行者
——读:彼得德鲁克《旁观者》有感
“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觉:人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因此,我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彼得·德鲁克
《旁观者》主要叙述的是德鲁克一生中曾经遇到过的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有政府要员,有市井小民。有历史名人,也有无名小卒。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的人给了德鲁克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人。这也正是他的管理思想的来源。也就是说,这不是一本管理学的书本,而是一本方法论,一本关于管理方法论的书籍。
在分享前,先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彼得德鲁克本人。
人物简介: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界是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他一生共著书39本,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30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文风清晰练达,对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年逾九旬还创作了这本《德鲁克日志》,无怪乎《纽约时报》赞誉他为“当代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家”。2014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家中逝世,享年95岁。
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管理学者。他曾发誓:“如果我能活到80岁,我要写到80岁”。
荣誉:
? 管理学科开创者,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自称“社会生态学家”
? 7次获“麦肯锡奖”
? 2014年获得当年“总统自由勋章”,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 克莱蒙特大学的研究生管理学院以其名字命名
? 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其最高奖“伊万婕琳·布斯奖”
认识了德鲁克之后,我们就来谈下关于《旁观者》这本书,德鲁克一直认为对于管理,不是简单的对人员进行控制,考核,而是用管理的思想来领导。
第一次的转变——“旁观者”
德鲁克第一次有了“旁观者”的角度是在小时候的一次游行,他被安排在队伍的最前面,举着游行的大旗,被队伍簇拥着走在通往市政中心的大道上。那是一个雨过天晴之后的早上,道路上有些小水坑。在路过一个水坑时,他被簇拥着踏过水坑。在平时这在平常不过了,可是他却调头把旗子交给了身后的一个人,然后自己返身回家了。在那样的情境下,他发现自己要跳出来,从第三者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看清事情的原来模样,而不是在队伍里面,别逼着前进。
由此,便产生了对他影响一生的一个观点,也是他在此后人生中能够用独特而犀利的角度去观察,并成就管理理论的基础。
管理者的重要特质
1、 各种职业,各种背景,各种命运,各种性格,强调人的多变、多元及独到之处。书中描写了多个形象,无所不包,而最重要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是各种各样的。
2、 “倘若你能够对自己的同事、伙伴的行为、态度及价值观,有如此敏锐且练达的洞察,你就有了成为管理者最重要的特质”。在职场,每天面对自己的同事、上级下级、客户、老板,我们同样也要做一个思想的特立独行者,这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洞察每个人的性格特性,这样在沟通的方面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的,当你去领导你的团队的时候,也是能够有更好地效果去激励你的员工,带来好的业绩。
对人的尊重
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说,真正最重要的事情,是记住德鲁克对人对事的观察方法,像他一样“从不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以关心别人作为出发点”,去挖掘自己每一个同事、部属和合作伙伴的有趣之处,通过深入有效的交流,激发他们自我管理的激情。这比凭空制订计划、控制、协调、审查等各种管理办法,为管理而管理,要凑效的多。
未到的清风
2014年7月18日星期五
第四篇:旁观者读后感1
最近在看《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这是一本2014年3月由机工出版社发行的好书。花了两个晚上将其读完,原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一些管理学最新的观点、理论和方法,第一遍读完后没有这种收获,因为整本书读起来很轻松,不乏味,有些象文学作品,描述了一个个人物故事, 吸引人一直读下去。但我再读第二篇以后,我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并逐渐领会“旁观者”涵义。中国有句老话“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作为管理学大师,只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才能领悟出超越现实的思考并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领先,德鲁克的伟大就在这里,如果他只研究现有管理界的常规思维和做法,他只能被称之为管理学者,成为不了照耀管理学界多年的大师。
德鲁克自己说,从他写第一本书开始至今,他“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他要对抗的是一个集权当道、讲求统一与一致的时代。他笃信只有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才能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领导力和公民精神。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德鲁克不愿意悲剧式地进入历史,不管是被指派为一个丑角,还是证明为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他选择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这里的旁观者,是一个不与强权者进行权利游戏的人,是一个不放弃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不媚俗的人,是一个尊重人性价值的人。
这本书写的是人,德鲁克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清华大学杨斌教授理解为世界上没有无趣的人,却有着大量的不善于(愿意)观察,不能够以移情心去体会的人。德鲁克对人的观察,给所有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样板、楷模。倘若你能够对自己的同时、伙伴的行为、
态度乃至价值观,有如此敏锐且练达的洞察,你就有了成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基础特质。
德鲁克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中曾说,他认真地研究了当时(20世纪50年代)大学中所开设的课程,发现其中只有两门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赏析。诗歌帮助一个学生练习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而短篇小说的协作则培养你的那种对于人以及人际的入微体察。
读者写信告诉德鲁克:“你的著作,我几乎都读过了,对我的帮助相当大,特别是在工作上。但是,在你这么多作品里,《旁观者》给我的乐趣最多。德鲁克也说这是他最喜爱的一本书,也是他写作最快的一本书,从起笔到完成全书,不到一年的光景。我明白之所以读来流畅的原因了,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无需构思,随手拈来,但正是这些真实的故事造就了这位影响全世界的管理学大师。
第五篇:旁观者读后感2
《旁观者》读后感
今日中午,卓越网送来了订阅的一些管理书籍。下午和晚上一口气看完了其中一本《旁观者》,颇有感触。
《旁观者》是彼得.德鲁克的著作之一。管理学院出身的想必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现代管理学之父”,首创管理学概念,对公司治理,企业结构方面均有突出成就。代表作包括:《公司概念》,《管理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
但是本书却是一本例外。正如作者及序者所言,本书并非一本管理学著作,只是作者对成长过程中一些人,一些事的琐碎回忆而已。所以,此书并没有常常出现在关于彼得,德鲁克的作品作品清单中。甚至这次出版,也是打着悼念德鲁克辞世的名义。(1905-2014).
但是一个能做满汉全席的优秀厨师就不能做两道凉拌小菜么?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一个优秀厨师,即使做一个刀拍黄瓜,也会做出不平常的味道。诚如黄蓉对洪七公所言,越是简单,越显功底。何况德鲁克本人也对此书格外推崇。以我的浅见,该书尽管没有推出或强调一些管理学理论,但通过对自己生平的记述,间接的描述了自己管理学思想的形成。考虑到德鲁克乃是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首创管理概念,经历了管理学从无到有到兴旺的发展过程,此书实为难得的一本学习大师思路的好书。
在一个下午的仓促阅读中,我所看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管理学的兴起及在中国发展的不足
德鲁克成长的时代,正式数量被引入经济管理的时代。19世纪的经济管理,也还是一个婴儿,充满了种种猜测,但也充满了创新。德鲁克正经历了这一时代。在这一时代,规范化被引入经济管理,正如书中所言:这是一个符号学逐渐掌控一切的时代。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从苏格拉底起(由书中多次提到苏格拉底可以看出德鲁克深受这种传统的影响),就充满了逻辑思辨。然后经历了千年积累,再经过人们的实践,管理学才应需而成。这种出现是充满必然的。因此西方传统中的管理学,尽管表现为高度概念化,抽象化,模型化,但是都有一定的逻辑理论为知道。如德鲁克所言:没有逻辑理论的模型或者实验都是胡扯。
在中国的研究中则常常会忽略这个问题,被表面的数学所迷惑。我们做一个实证研究,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实证研究,而没有认真思考它的理论基础在哪里。
(2)以人为本
作为管理大师,德鲁克始终坚持: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多元化的。与他持相同观点的还有ge的缔造者:斯隆。他们认识到,每个个性迥异的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尤其是斯隆,对于那些他不认可的人依然给予保护,哪怕是调到外地公司。正是这种与大工业的对抗,使得他们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