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范文
第一篇:《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看了些许时日了,总想写点什么,昨天一以为我对村上的作品理解颇深的朋友就书中几个精彩片段向我发问,我的回答让她大失所望,于是答应她重拾秃笔把我的理解写给她看,于是又有翻开此书的机会。
在我看来,永泽是代表一类“没心没肺”的人,他的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以及自己所谓的成为“绅士”的行为规范带有太多让人触之心凉如冰的冷色,不消说是亲身历练,只是多注目一眼也会让你迅即染上某种病症--刚强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复如初,柔弱者则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不愿面对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边两人所构建起来的让人忧郁的关联让我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所给我们的指引着实黯淡无光,死亡倒不失为一种精神释放的绝佳去处;二是永泽这个太“硬”又带点灰色调“炫”了一点的角色,委实让我阅之如梗在喉,虽然他的话有时对人性的嘲讽往往一语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笔触去缅怀六十年代的动荡,无聊,压抑,彷徨,消沉,以及对爱情的无望,时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纪的时空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将来时时,人们总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希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一则笑话云:一对穷人夫妇,一日得到神仙帮助,可满足他们三个愿望。饥饿的农夫立即说要是有根香肠吃就好了,话音刚落,香肠出现了。他的妻子见他就这么浪费了一个愿望,都快气疯了,遂诅咒他,让这根香肠长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实现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第三个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该死的香肠。这个笑话在我看来是如此残忍:你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这个机会。 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己:如果给我三个机会,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健康要快乐,远离失意。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现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时网球;也不乏快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快乐岂不乏味?
第二篇:《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死亡阴影-《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
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
是的曾经的目标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喜欢直子,喜欢渡边君,喜欢《挪威的森林》,这种喜欢让我觉得迷失,因为没有任何的一个人可以让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会落入枯井,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爱直子的渡边一样深爱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于是就在那样的地方,就在那个阴惨惨湿漉漉的枯井里一个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挣扎着死去。
而我的记忆,最终也将在记忆堆那个昏暗场所里化为一摊烂泥。
一直喜欢描写死亡,那种生活终结时的无奈而又放松,那种莫可名状的心绪,我既不能将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将其深藏于内。
于是只能自己压抑着对死亡的恐惧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来证实我此生的目的。
爱是那样的一个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无数的人却在亵渎着它,我爱是因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爱此时却是多么的虚无,可许每个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页书上的一张白纸。图然有着忘却的失落,却也只是无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泽说:“人生中无需理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图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为这样,死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
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
路渐渐的远去了,心却还在开始的地方挣扎着,这种痛一如离开母腹的婴儿,非要那么痛彻心菲的哭上几声才能证实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这样无声的啜泣着,虽然她很想哭出声来,可是女性的虚荣在阻止着她,不想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压抑。
曾说过以前我是这样活过来的,往后也只能这样活下去。一旦放松,就无可挽回了。
是的曾经的目标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将不复存在,活着就是为了那一虚渺的幻想,尽管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完成。
喜欢直子,喜欢渡边君,喜欢《挪威的森林》,这种喜欢让我觉得迷失,因为没有任何的一个人可以让我知道只要跟着他就不会落入枯井,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爱直子的渡边一样深爱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于是就在那样的地方,就在那个阴惨惨湿漉漉的枯井里一个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挣扎着死去。
而我的记忆,最终也将在记忆堆那个昏暗场所里化为一摊烂泥。
一直喜欢描写死亡,那种生活终结时的无奈而又放松,那种莫可名状的心绪,我既不能将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将其深藏于内。
于是只能自己压抑着对死亡的恐惧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来证实我此生的目的。
爱是那样的一个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无数的人却在亵渎着它,我爱是因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爱此时却是多么的虚无,可许每个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页书上的一张白纸。图然有着忘却的失落,却也只是无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泽说:“人生中无需理想这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他又说:“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应做的事。”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冷漠的人群中,图有网络的温暖,却不需要绅士,我们只需要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脱离了社会性那样的一个单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为这样,死的阴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领地,等察觉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样的后悔着,也无事无补。
于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边亲身将挚爱的直子送进了坟墓,送到了木月的身边。
第三篇: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从我读《挪威的森林》到今天写读后感已经很久了,我已忘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记得大致的情书。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让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模样,一副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三点。
1、 小说中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和孤独却用性的生活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来减轻疼痛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持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持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引起的负面效果?
2、 渡边是不是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门去读书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渡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3、 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已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所以我看到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苦闷与孤独一定是与它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时代与时代的代沟吧!
对《挪威的森林》一书我没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就如同你不能强求我接受你们的观点一样,知人论世或者论世知人同样重要,压滤机滤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接受时代的影响,那么渡边的颓废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与合理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直以来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到底是谁让这本小说浮出水面并如阳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着?如果真是村长自己的实力的话,我想很多文学爱好者应该知道很多的大师们他们的作品一开始是无人问津的,比如毕加索,卡天卡,司汤达,……,因为某些知名的评论家发现了这些金并使之袒露于尘土之外,然后众人发现这块金,看来伯手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的传世滤布,作者、读者、评论缺一不可。如果说作家的文本如鹰的话,那么读者与评论者就是鹰的两翼,只有三者够强劲才能飞的更高更远,
所以我们的评论家在评论《挪威的森林》的话是否全面,这是一个问题,至少我没有看到有关这本书的不好的评价,可能是我见识短浅吧,但是我愿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发表意见你喜欢而我不喜欢,你不能因此指责我浅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才会满园春色。
第四篇:挪威的森林 读后感
且听风吟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几年前在读过《挪威的森林》后就试着写了一篇感悟,我记得当初用的也是这个名字,内容很是干燥,大部分都是用看到的比较有感觉的语录拼凑出来的,那时我尚不能跟这个经典之作碰撞出任何的共鸣,总觉得作者勾画了一个离我太过遥远的世界,遥远得就只能当做故事来听或读很难过后回味并有所获,如今再读,却截然不同了。 因为看过一遍,所以故事的骨架早早建立起来了,只待填充血肉来使之生动了。为此我特地读了《萤》——《挪威的森林》的初始版本,这两者的跨越使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作家天马行空的本领。再小的故事只要你把它当做树干,一点一点拓展开来它也会枝繁叶茂。《萤》并没有使我获得除了《挪威的森林》所带来的以外的收获,可是因为看到了它,我目睹了一个作品的成长,从雏儿到健壮,这使我更加容易、准确地找到了作者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东西。
我并不想一味地重复故事情节,甚至到现在我都无法给这本书一个清晰地定位,它使我长时间地困在某种悲恸的情绪里。直子和渡边、渡边和玲子,开始我无法理解他们是如何跨越横亘在他们中间的风花雪月的,后来想想或许共同承受的悲痛使他们不得不惺惺相惜,痛苦最后蒸发成契合。因为需要取暖,所以提供温度。木月的死、直子的死、“敢死队”的消失、绿子的伤害,这些安排始终都带有宿命的悲哀和铅灰色的沉重,使我在读时一直压抑着,读后久久不能平息。
有人说,我们唯一不能抗拒的便是所谓的命运。你信或者不信,生命到处都是未知和意外,一旦发生在你身上,你除了体会那种只能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的绝望,还学会了向命运屈服,为此你改变了原本既定的人生轨迹。直子和渡边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都相似地选择了逃避,也并不都是因为懦弱,更多的是因为只有逃避这一条路。他们都太过刻意地覆盖事故所带给他们各自人生的颠覆。正因为这一切无法用公平或不公平来衡量,于是故事深刻起来。“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也许记住本身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比如说,记住你我曾相互爱惜。
故事里,他们一边把死当做微尘般吸入肺里,一边活下去。无论是直子还是渡边,他们都背着命运所赐给他们的十字架,匍匐在生命的经途。后来,一个经受不住精神压力连同身体一起屈服了,一个战胜了斗争却不一定能见到预期的光明。“你总是蜷缩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却一个劲儿‘咚咚’敲门,一个劲儿叫你,于是你稍微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复原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很多事情,只有当你想要出去的时候,你才会找到出口。
我们无法不被任何东西束缚,所以我们永远无法达到那种理想的状态。而二十岁的年
纪恰是开始真切地感受到束缚的时候。我记得渡边因为这些责任的显现竟消瘦不少,绿子则认为能体会到这个实在是太好了。因为经历和阅读的不同,于是我们有了与别人不再雷同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太出奇的方式则是个牢笼,能够困住你以及心甘情愿被你困住的人。世界一天变一个样儿,我们得不断调整自己慢慢适应这些或大或小的变化。
突然想起一句台词:活着的人得好好活着。死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我们总会这样或那样地死去,你也好我也好。所以要趁着尚能把握住的岁月好好善待自己,既不要孤独也不要失望,不丢掉回忆,更不能因为回忆丢了自己。
道路漫漫,我更愿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且听风吟且珍惜。
第五篇: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 介绍稿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篇小说,以及谈一谈我对这部小说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小说名取自甲壳虫乐队的同名单曲。作者是日本的村上春树。这本书并不新,它于1987年出版,影响至今。这本书在中国很有名,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或者看过。
这是一本村上春树所说的“青春恋爱小说”。但其实真正的不过是年轻人对于成长的害怕以及青春时期残酷的现实。主角是一个男子,渡边谦。小说的开头,37岁的渡边谦在飞往德国汉堡的客机上,因听到歌曲《挪威的森林》而引发的,对于过去的青春时期的悲伤回忆。小说运用插叙倒叙的手法,将那段痛苦的,逝去的爱的回忆娓娓道来。《挪威的森林》充斥着满满的清冷气息,将那些孤寂缓缓流散。
这部书的主线是渡边谦与女主角直子的爱。他们之间的爱情穿插了太多的东西,就如清晨浓厚不明的雾。他们在雾中踌躇,相守,相望。他们的爱从始至终都是朦胧的,并带着永不可磨灭的苍茫哀伤。
《挪威的森林》中谈到最多的便是死亡。大概是与作者的境遇相关,这部作品充满了对死亡,消逝的深深思索。就如渡边在木月自杀后,悟出的那句冰冷的箴言——死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它的一部分永存。
而主角渡边谦被这浓浓的死寂之感所包围,不可挣脱。
木月的死,静美的死,以及最终直子的那场静默凄凉的葬礼。渡边在这残酷的青春中迷失,沉寂。
作者村上春树的文字是独出一格的。他一扫日本传统文学的粘重暧昧之感,以一种简练纯美的笔调刻画出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田园优雅恬静的美好,城市疏离苍白的冷寂,以及渡边周围,鸣叫的飞鸟,清冷的雪,微凉的风。
以下为大家挑出几段文字,是我认为写很经典的。
第一章中,渡边回忆与直子散步的场景:
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蔚蓝的天空。天空高踞顶上,只消定睛凝视一会,你便会感到两眼发痛。风吹过草原,轻拂着她的发,然后往杂树林那头遁去。树叶沙沙作响,远处几声狗吠。那声音听来有些模糊,彷佛你正立在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一般。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声响。不管是什么声响都无法进入我们的耳里。再没有人会和我们错身而过,只看到两只鲜红的鸟怯生生地从草原上振翅飞起,飞进杂树林里。
以下是另一章,渡边在送永泽【渡边的大学同学】的女友静美回家,在车中被静美的美丽深深吸引时的感受。
我之所以想起那是什么感情,乃是十二、三年以后的事。当时我为了访问某位画家而来到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他非市,傍晚时走进附近的意大利披萨店,一边喝啤酒啃披萨,一边注视看美如奇迹的夕阳。整个世界都染红了。从我的手到碟子桌子,触目所见的一切都染红了。就像把一杯特制的果汁从头浇下来一般鲜艳的红。在那样震撼人心的暮色中,我突然想起初美。然后领悟到当时她带给我的震撼到底是什么。那是一种无法满足,而且以后永远不可能满足的少年期的憧憬。很久以前,我把那样纯洁无垢的憧憬撇弃在某个地方,而我甚至想不起它曾经存在我心间。初美所震撼我的,乃是长期沉睡在我体内的“自己的一部分”。
以下是最终章,直子死后,渡边因不堪忍受失去的痛苦而在北海道进行旅行。
在睡不著的夜晚,我会回想直子的各种风姿。我不能不想,在我体内储存了太多对她的回忆,只要撬开一点空隙,那些记忆就会一个接一个地跳出来,而我根本不能阻止它们往外涌出。
我想起那个下雨的早晨,她穿看黄色雨斗蓬清扫鸟屋,搬饲料袋的情景。想起溃不成形的生日蛋糕。直子的眼泪弄湿我衣衫的触觉。对,那一夜也下着雨。冬天时,她穿看骆绒大衣走在我旁边。她时常戴发夹,时常用手摸发夹。经常用一双清澈的眼睛凝视我的双眼。
她穿著蓝色晨衣,在沙发上弯起膝盖,下巴放在膝上。
她的形象就如涨潮的波浪般接踵而至地涌向我,把我推向一个奇异的地方。我在那个地方与死者一同生活。在那里,直子是活的。和我聊天,甚至可以拥抱。在那个地方,死不是系紧生的决定性要素。在那里,死不过是构成生的无数要素之一而已。直子常看死在那里继续生存下去,然后她这样对我说:“没关系。渡边,那只是死而已,不必在意。”
我们活看,同时在孕育死亡。不过,那只不过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真理的一部分。直子的死告诉我这件事。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
小林绿子是小说的另一位女主,渡边大学的同学,在与渡边交往数月后,爱上了渡边,与直子的娴静不同,绿子是完全的开朗活泼,可称得上是火般的女孩。
以下是《挪威的森林》的最后一部分渡边终于开始努力摆脱因直子而产生的痛苦,决心重新开始。他打电话给绿子。
阿绿在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彷佛全世界的细雨下在全世界的青草地上似的,沉默无声。那段时间,我闭起眼睛,额头一直压在玻璃窗上,终于阿绿开口了。她用平静的声音说:“现在你在哪里?”
我现在在哪里?
我继续握住听筒抬起脸来,看看电话亭的四周。如今我在什么地方?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我猜不看。到底这里是哪里?映入我眼帘的只是不知何处去的人群,行色匆匆地从我身边走过去。而我只能站在那个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
唤阿绿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