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天空》有感范文
读《教育的天空》有感
幸福是什么?是身边有一群可爱的孩子相伴,是每天生活在孩子天真无邪的世界里,是为了热爱的教育事业而奋斗。“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不断成长追求的动力。
前一段时间,我阅读了人大附中肖远骑老师的《教育的天空》,从中我又学到了很多,有很大的感触。书中他以教师,教育者,家长这些不同的角度发出“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今天,我们怎样看教育”“今天,我们如何当家长”这种种扣问,然后他又以自身多年来的感悟与思考作答,让我十分受教。作为新时期的教师,面临许多挑战,教育不应该是扼杀儿童梦想的地方,而应该是儿童梦想的乐园。如何让教育成为儿童梦想的乐园,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我也从书中渐渐找寻到答案。
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说,肖老师说到“老师要有一双‘婴儿‘的眼睛”,这样你的面前永远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你永远保持着一种黎明的感觉,每天都是新的,你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每天都是新生,过了一天,就会又进步一点。我们的孩子永远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举动,对于他们的各种“挑战”,我们应该给予的是微笑和鼓励。我们要好好呵护孩子的创造性,让创造性在富饶的沃土里不断成长,而不是被扼杀在摇篮里。我们还要学会等待。我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土地,每一棵小草都会开放出自己的花朵,每个人都可能是优秀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书中肖老师还写到:“罗素有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拥有幸福的人生,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请相信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一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开放季节,就会开放得无比绚丽。”
然后是课堂。书中肖老师在“我理解的课堂”中说起他对课堂的认识,第一,课堂不应是知识的“交易所”,而应是学生的精神家园。第二,课堂不应是学生“克隆”文化的场所,而应是学生探究生成文化的场所现代的课堂,不应让学生复制式的接受,而应让学生在批判、反思与解放、创新中生成;第三,课堂上教师不是“独奏者”而是“伴奏者”,学生不是听众,而是演员。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使命是给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装满知识,而新世纪的课堂教育我们要重新审视师生关系。书中肖老师还提到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关于对课堂是否理想划分六个维度的分析: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度,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五是练习度,六是延展度。这个章节让我特别受用。我参加工作已有五年的时间,这五年是在不断摸索中成长的。传统的课堂模式深入人心,而新的教育改革又势在必行,新的教育理念也必须重塑。作为一名年轻的幼儿教师,面对幼小无知的孩子,我该怎样设计我的教学活动呢?除了自身准备关于知识的储备,还要设计好环节,另外自己多引导,少参与,让孩子多参与,多表达。就比如四月份的公开课,我选的是大班数学活动,数学活动一般比较枯燥,动手的机会很少,参与度不高。如何让孩子动起来,参与进来呢?我设计了孩子们自己寻宝的环节,每人发一张寻宝图,通过图上排,列的提示,来找寻宝石。在寻宝时,我还采用了孩子们喜欢的刮刮乐的形式使他们乐于参加。就这样,孩子们都乐于参加,动起来,在快乐的寻宝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关于排列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要以孩子为出发点,把孩子当中心,也以孩子的发展为归宿,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最后,借用肖老师文中的语言,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必须赋予“童年的纸飞机”的一种轻盈,一份生命,一份智慧,才会使儿童的理想飞向蓝天,自由翱翔。我们期待!有了这份期待,才会使我们更自觉地让自己努力进步,细心呵护每个孩子的“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