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反思范文
《陋室铭》教学反思
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在教授一篇古文时,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传授,应该是韩愈所说的授业解惑。但细思之下,我们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传道,是让学生慢慢掌握了阅读古文的能力后,与往来于千年的古代圣贤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所以我觉得在《短文两篇》的教学中,可以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拓展,让先贤的思想助益学生的未来。
下面我以《陋室铭》为例,具体阐述。陋室铭的主题是表现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我们如果停留在此,学生可以应对考试,但却未必能真心认同。我们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对主题进行拓展,以期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刘禹锡出生于世代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才学过人,21岁中进士,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史,相当于中央纪检官员;屯田员外郎,相当于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后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屡次被贬官。这篇文章写于被贬和州刺史,是按当时的制度,也有三间厢房居住。但知县因他被贬落井下石,房间由三间相继变成两间、一间,仅容一床、一桌、一椅。陋室铭即写于此时。
回顾刘禹锡的一生身居要职,只要做好“安稳”二字,仕途就可以一片光明。但他却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参与改革风险极高,历朝历代无数名臣因此被贬官,被放逐,甚至像商鞅、谭嗣同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刘禹锡一定能明白这种风险的存在,但他却依然坚持去做。义无反顾,为什么?因为他求的不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而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刘禹锡用自己的选择践行着“达则兼济天下”。
不幸的是,变法失败,刘禹锡从此一生颠沛流离。“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二十三年的贬谪,实在太长太长了,刘禹锡也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世态炎凉,什么是人情冷暖。可贵的是人生的悲苦,并未导致刘禹锡人性的堕落。种种悲欢离合、荣辱沉浮并没有让他悲观消沉,却让他迸发出汹涌澎湃的生命力和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他身居陋室,却依然可以骄傲的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面对萧瑟的秋景,他依然可以乐观的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儒家的另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正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下,他才能做到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我对文章的主题进行这样一些拓展,希望学生学过之后,依然能时时记起。在他们人生顺意时,能像刘禹锡刘禹锡一样积极进取,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使命,将个人奋斗交融于时代前进的命运交响,如果有能力,就活成一束光,照亮别人;在他们失意时,也能想一想刘禹锡的豁达乐观,退守精神的田园,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
我希望古人穿越千年,传达给我们的思想,能够深埋于学生的心田,待日月累积、生根发芽、蓬勃生长,为学生去遮蔽未来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