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多篇)范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简爱读书笔记1500字
简爱读书笔记1500字
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简爱》读后感1000字。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许正是这样才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以顽强的意志以成绩优秀完成了学业。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故事的重点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爱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作者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简·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爱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顽强的自尊心,读后感《《简爱》读后感1000字》。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简·爱作为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以往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丽温柔、高贵贤淑的女子形象。而简·爱,她"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拥有的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使那些外在的美在这内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为可贵的是简·爱并不因为自己的贫穷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坚定:"我和你的灵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
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也正因为此,简·爱敢于去爱一个社会阶层远远高于自己的男人,更敢于主动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情--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大胆的。幸福不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的专利,她属于芸芸众生的每一个人。只有两个相互对等的灵魂才能组成一份完整的爱情,所以简·爱坚持,自身的独立与追求爱情的完整是不能分离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第二篇:围城读书笔记1500字
当、当、当……”已是深夜班10点了,轻轻合上《围城》的最后一页,内心很平静,夜已悄悄地爬满整个天空。方鸿渐原来是有梦想的,正如我们的每一个人一般,年少轻狂的我们,按捺不住热血的沸腾,无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规的事物妥协。我们总相信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能驾驭。于是鸿渐乘上开往法国的航班,开向自认为的一片新天地。十四岁的时候,我信心满满的,只差没有报告天下,凭海为证,大言不惭地说有一天自己会如何如何。那时候总是很单纯的,没有意识地去做许多事。没有责任的包袱,不懂世间的复杂,指天夸耀自己的伟大,却在深夜独自嘤嘤哭泣,很脆弱的。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犯上一回的狂病,但这又何尝不是一回人生的轰裂呢?几年后,二十七岁的鸿渐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带着一张作假的文凭,心里是满满的内疚。二十七岁的他仍会天真地想起严父,慈母的失望。仿佛当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锁链断了一般,几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场华丽的美梦,终有醒来的那一刻。鸿渐意识到了,当他意识到红海早过了时,他就觉悟的认识,他并不能够完全挣脱那条无形的链子。只不过三年后,当我面对满地的落叶,我再也没有多少伤感之情;当我再也不会为漫天的雪花而欢欣鼓舞时,我已记不清多少年前说过了什么。不是因为时间很久,只是发现那些誓言很飘渺。过去也试着去实践,但当我发现要用一生去允诺时,我放弃了。少了年少时的傲气和心无旁骛的毅力,取而代之的是种顾虑,一种对现实的认识,不知是那位学者曾说过,孩子出生时都有他的角,死去时却是一枚鹅卵石。鸿渐的身边曾留有过鲍小姐的鲍肆之臭,也曾吸引过苏小姐的文质之
香,鸿渐也曾为搏唐小姐的回眸一笑而努力过,但无论是哪一种,他都未好好抓住,任由最后一缕轻烟从指尖划过,没有勇气跨出最后一步,鸿渐学会了妥协。在经过三闾大学一行后,他才真正意识到人世险恶。鸿渐有点累了,于是他选择躺在孙小姐这张柔顺的躺椅上休息一下。父母亲的生活,我一直是不甚赞同的。没有“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爱情,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柔情,有的只是永远为琐事忙碌的身影和时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的声音。我一直很不孝地疑惑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如此甘心地被对方牵绊着自己的后半生呢?平静的海面往往酝酿着巨大的风暴,鸿渐同柔嘉平淡的婚姻也有了一触即发的危机。鸿渐觉得自己很无能,总认为自己是一场悲剧的主角,他要发泄,既然不能对外人那就只能对自己的妻子出气。柔嘉也不是好欺负的人,两人之间的矛盾因为更多人的参与而显得不可收拾,鸿渐看着空空的小屋陷入了沉思。葬礼上,奶奶一直都在流泪,看着与她相伴四十多年的爷爷消失在殡仪馆最后一道门后,最后一滴泪也悄无生息地落地。一直不明白在爷爷去世许多年后,奶奶口中批评着种种不是与眼中流露出的无限依恋竟是如此和谐,和谐地让人辛酸,让人猜不透。就如《围城》中所讲“年龄是个自然里程中无法超越的事实。”凡事一经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况是城里城外呢?后记: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 当 当……”响了六下。六点种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蓄心要对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时闹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家来吃
晚饭,希望他会同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记时器无意中对人生包涵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十一点了”我想“也该睡了”掩上日记本,掩上门,让室外的黑色也浸染入这一室之中。
第三篇: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著,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95年版。
疑问:
1. 堂吉诃德临(转载请注明来源WWw.HAOWORD.COM)死前的觉悟很突兀。这样一个坚信骑士道的人,最后大彻大悟,
而且没有理由的。
2. 前部写堂吉诃德的冒险故事,虽然滑稽可笑,但是他确实是在“冒险”在路
上,但是后部中,堂吉诃德却是被人操纵着,成为一个被人愚弄的小丑,失去了自主性——即使决定仍是他自己做出的,也是在别人假设前提的条件下做出的——是具欺骗性的自主。很可惜!
3. “非作者”式的叙述方式目的。为什么设置一个摩尔人作为《堂吉诃德》的
作者,而且有相关的叙述:怎样找到书稿的细节。这是否多余?
4. 中间几个爱情故事目的是什么?我只是觉得通过这几个故事,对当时的社会
环境更了解了,卡迪纽的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贵族还是很浪漫的,思想和堂吉诃德很像,不一样的疯。堂吉诃德的“疯”和卡迪纽的“疯”的关系很耐人寻味!
一、杨绛的序,很有意思。兼论《堂吉诃德》的叙述语气。
① 语言风格和作品风格一致。一种“讲故事”的腔调。轻松、有趣。作品语言
风格,小市民的语气,故作世俗,聪明却在内里。
② 提出的几点建议:对于读者来说,一个好的译者的建议是很重要的,是我们
阅读的指南,可以明确大概的方向。我的经验是看书首先按照作者的建议来读;然后避开作者的方向,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后面的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容易被作者的思路限制。
二、书中的喜剧效果,如何营造的?
1、主角:住在拉·曼却的一个村上的绅士。
① 村名不想提。拉开了故事和听众的距离,类似于“很久很久以前??”的开
头方式。带上了童话和传说的味道,故事内容通常会偏离生活的常识。 ② 绅士的性格可以从他的生活中看:一些象征贵族传统的东西,通常都是徒具
其形、中看不中用的:“厂枪插在枪架上”说明是“摆看的”,没有实际的用处;“古老的盾牌”更可能是因为看上太破旧;一匹“瘦马”;猎狗也应该是条“老狗”。注意饮食的派头、场面,但是勉强的奢华用去了大部分收入,为了吃而吃,并不是真的对饮食讲究。衣服讲究,但是呆板,勉强。一年到头,闲的时候居多,看骑士小说。
③ 他最喜欢的骑士小说:“会绕着弯儿打比方”例如“你以无礼对待我的有理,
这个所以然之理,使我有理也理亏气短;因此我埋怨你美,却是有理”。洛可可的风格,装模作样的风雅,借用王朔的一句话“见过拧巴的,没见过这么拧巴的”,可见这个绅士的为人也是一根筋的。
总结:基本上,他是一个乡下的小乡绅,收入刚刚够用,或许还稍微有点余裕,没有什么实际的事务需要操心。时间是有的是,多余的时间就用来读骑士小说。因为这样,所以现实对他没有什么意义,每天一样的生活,现实的时间也就停止了。所以他有可能在虚拟的“骑士小说”建构的生活中继续生命。
2、事件:
①夸大的事件:“变卖了好几亩田去买书看,把能弄到手的骑士小说全搬回家。”/“他的马,蹄子上的裂纹比一个瑞尔所兑换的铜钱还多几文,毛病百出。”/费了四天功夫给它取名字,“他心里打着稿子,拟出了好些名字,又撇开不要,又添拟,又取消,又重拟”
评论:用不合情理的事件给书带上一种“戏说”的味道,虽然不合情理,但是有趣,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这就是故事的魅力!
②缩小的事件:擦洗祖传下的一套盔甲,发现没有掩护整个头脸的全盔,光有一只不带面甲的顶盔,巧出心裁,用纸板做了一个面甲,一剑斫下,就把一星期的成绩断送了,用铁皮衬着重新做了一个,自以为够结实了,不肯再检验,就当它是坚牢的、带面甲的头盔。/“他没把心上的打算向任何人泄露,也没让一个人看见,他瞧见自己的大志初步行来竟这么顺利,非常得意。”
评论:我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大人的愚蠢,而是一个孩子的天真可爱!整个过程就像是个孩子在办家家酒。随便找个东西,就可以充当他心目中的那件宝贝;害怕现实的检验,而自欺欺人;他要做的那件事,是孩子心里的“伟大事业”,为了恐怕大人的责怪,他偷偷地进行,还偷偷地乐着。
③时空错置的事件:第二十二章,堂吉诃德释放了一群罪犯,并解释“我认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做奴隶未免残酷??”/堂吉诃德第一次出门,碰到两个妓女,“美人应该举止安详,况且为小事大笑也很愚蠢。”/当堂吉诃德要求商人向他的高贵女性致敬时,一个商人开玩笑,要瞧过才能承认。堂吉诃德说,“我要是让你们瞧见了,我说的就是明摆着的事,你们承认了有什么稀罕呢?关键是要没看见就相信,死心塌地地奉为真理,坚决卫护”/堂吉诃德和桑丘就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岛屿,说得有板有眼,分析得头头是道。
评论:思想和行为的矛盾:堂吉诃德说的话(做的事就不算在内了!)经常会涉及到普世价值,但是他所处的环境却是乡间村民,最高雅的人也就是牧师和学士,所以,他的普遍价值便在实际生活中遭遇困境,变得可笑。这令我想起“飞越疯人院”,平淡的实际生活无法承受旺盛的生命力和狂欢的精神,所以那些具有狂欢精神的人只能是“疯子”。/岛屿是一个假设的前提,具有虚拟性,这是因为这样才显得堂吉诃德和桑丘的谈话滑稽可笑,如果海岛总督是个真实可行的事物,那么堂吉诃德和桑丘也就失去了其可笑性。
④ 经典的非正常场景:第一次和商人的战斗,因为在和对手交战之前,劣马先把堂吉诃德摔倒了,所以堂吉诃德被暴打一顿,最后被老乡拖回家。/风车大战。评论:场景描写,给人最强烈的视觉感受,就像看电影的感觉。“他满不理会,横着念头那是巨人,既没听见桑丘叫喊,跑近了也没看见是什么东西,只顾往前冲。”把浪漫骑士的行为写得可笑而且可爱。
3 、叙述的语言:①太阳都上升得很快,而且炎热得可以把他的脑子融化掉,如果他有些脑子的话。/勇士堂吉诃德的打不平,原来是这么回事。关于那匹劣马的描写真的绝妙!②运用俗语,民谚。今天失掉的,明天会到手;有时候好人替
坏人受罪;出去剪羊毛,自己给剃成秃瓢等。③唐僧的句式:堂吉诃德声明说“不论桑丘喜欢怎么哼,或什么时候哼,不论他是忍不住要哼或不哼也可,反正他尽管哼好了,因为他还没有读到什么游侠骑士的规则不准侍从哼痛。”第十四章,玛塞娅的话也很有唐僧的精神:我天生很美,还你们不由自主地爱我;因为你们爱我,我就应该也爱你们??
评论:①叙述者的口吻,是个促狭的小市民,表面上总是拿堂吉诃德开玩笑,把他当作一个傻瓜。但是结果,却把堂吉诃德写得如此可爱,不得不说,作者真的很厉害!②这些民谚,朴实却说明了最智慧的哲理,这种矛盾也增加了本书的戏剧性。③唐僧式的句子会有什么效果?小妖都自杀了!——因为实在太恶搞了!
4、一群性格幽默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第一次出门时的店主、半路上碰到的商人,还有他故乡的理发师、神父,以及他后来碰上的一些人。“恰好”,他们都是一些一下就看出堂吉诃德“有疯病”,但是性格幽默,喜欢开玩笑的人。
评论:一些爱捉弄人的人往往喜欢逗着堂吉诃德说话,或者做什么事,这样我们的“奇思妙想的骑士”才有舞台表演,否则,他很可能会像“飞越疯人院”中的主角一样,成为一个无人理会的疯子,一旦他给人惹麻烦,就被切去脑叶,成为植物人、白痴。从这个角度来看,堂吉诃德所在的社会比“飞越疯人院”的时期要好一点,还允许狂欢精神以疯狂的行为存在!酒神时期,狂欢是人性的正当表达,是正当的;堂吉诃德的时候,理性压抑人欲,狂欢成为一种疯狂;当疯狂都被禁止的时候,也就到了黎明前的黑暗,势必引起最强大的反抗!
三、关于桑丘。其实这个问题,是我感觉难以把握的问题。
1、桑丘·潘沙和堂吉诃德的一致性。
评论: ①作者叙述 第一次出场:假如穷苦人也可以称为“好人”,那么这人该说是个好人,不过他脑袋里没什么脑子。作者一次写到堂吉诃德“太阳都上升得很快,而且炎热得可以把他的脑子融化掉,如果他有些脑子的话。”两处惊人地一致。这样他们就都是当时自以为聪明的小市民眼中的“没脑子的人”。②事实证明 第七章,“一切齐备,桑丘没向老婆和孩子告辞,堂吉诃德也没向管家妈和外甥女告辞,两人在夜晚离开了村子,没让人和人看见”。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是堂吉诃德和桑丘商量好一起不告而别的,这种不约而同的一致行为,只能说明,他们主仆真的很默契、很合拍!③互相需要 堂吉诃德和桑丘有不同的目的(堂吉诃德追求骑士道的精神,桑丘只想获得世俗的好处)但是手段却是相同的——冒险。④本质相同 堂吉诃德的闹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其言行和实际生活的错位,桑丘亦是。他说,“只要有好吃的,自己一人站着吃,不输坐在皇帝身边吃,还吃的更香呢”这些都是实情,但是却是不应该说出来的真理!
2、对于海岛,他有自己的看法:“我就不信。我自己肚里有个计较,即使老天爷让王国像雨点似地落下地来,一个也不会稳稳地砸在玛丽·谷帖瑞斯头上。”对于堂吉诃德所称的治伤神油,“我估计一两油至少值两瑞尔,哪里都卖得出,单靠这种油就够我下半辈子过得又体面又舒服的了。不过我得先问问,这东西的成本贵不贵?”
评论:桑丘是个很实际的人。他想问题、办事情时,有一个思路是逃脱不了的,就是生活教会他的实用主义。同时他还有一点狡猾。“以后我就在袴裢袋里给你装上各种干果子,因为您是一名骑士;我呢,不是骑士,我就给自己另外采办些鸡鸭之类和经饱的东西。”
3、下部桑丘形象的改变
在上部中,桑丘基本上是一个别动的侍从,因为他的主人堂吉诃德的言行异于寻常,而他的身份和教养与堂吉诃德差距也大,所以闹出一连串的笑话,但是在下部中,桑丘突然变得如此聪明,不仅看出堂吉诃德的傻,也洞悉世事,而且自己会主动逗乐凑趣!反差太大!
四、关于思想内容
1、第五章,他瞧自己实在动弹不得,就应用惯技,默想他书上读到的那些情节。而且他应用得很对景。/在风车大战中,他看到的风车就是几个挥舞着手臂的巨人。/在两群羊经过时,他看到的就是两支军队在战斗。
评论:堂吉诃德是那么相信他所相信的,但是在别人眼里,他却是疯了。换个角度来看,做个“荒谬的假设”:堂吉诃德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事情。这样,堂吉诃德就不再是一个戏剧角色,而是一个悲剧角色。而且是布鲁诺似的“伟大的”悲剧角色。当“太阳绕着地球转”是所有人的共识的时候,布鲁诺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无疑就像堂吉诃德说,你们看到的风车其实是巨人!到底是风车,还是巨人?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2、“硕士先生,请您屋里洒上圣水吧。咱们要把书里那许多魔术家赶出人世呢,别留下个把在这里兴妖作怪,对咱们报复。”“硕士瞧管家妈那么实心眼,忍不住笑了。”
评论:堂吉诃德把魔术师当成是现实的存在,那是一种平等的存在,而管家妈平时把堂吉诃德言论斥为“荒谬”的人,居然如此相信他的力量。和堂吉诃德不同的是,管家妈是把他当作一种异己的力量,类似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本来最应该相信异己力量的人,却笑了,认为圣水,妖魔之说最不可信;这些对比颇可玩味!
3、堂吉诃德袭击了两个教士,桑丘还抢了其中一个的东西。然后当他们知道袭击的是教士后,堂吉诃德“呵呵地笑了”,说按照教会的条款,应该被驱除,但是他又狡辩“可是我确实知道自己并没有动手,只动用了这支枪,而且当时没想到是冒犯了教士或教会的什么东西”还引用熙德·如怡·狄阿斯的故事,说他“当着教皇陛下把一位国王使节的椅子砸了,因此给驱逐出教会”可是按照他那天的这种行径“实在是一个很有体面、很勇敢的骑士。”/堂吉诃德写了封信给他的意中人,然后对桑丘说“你可别去找法院的文书,他们那种公文字体连魔鬼都看不懂的。”
评论:堂吉诃德对教会的态度可以说是“漫不经心”,他并没有把教会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甚至,他认为侵犯教会的行为是很体面的、很勇敢的。这里透露出的是堂吉诃德身上的桑丘的特征——狡猾的实用主义思想。/在堂吉诃德看
来,教会、魔鬼都是一路的,没有什么不同。
4、堂吉诃德和桑丘总是就那个根本不存在的海岛说得津津有味。但是作者又说,“桑丘喝着酒一路走去,早把东家许他的愿抛到九霄云外,觉得四处冒险尽管担惊受怕,也不是什么苦差,倒是很舒服的。”
评论:其实桑丘骨子里和堂吉诃德一样,是喜欢“在路上”,但是生活使得知道要遵循实用主义的原则,这是一个矛盾。作为联系二者的纽带“海岛总督”是作为物质好处出现的,但是实际上,它又是虚拟的、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一个矛盾。
5、在讲述牧羊的青年因为爱情而死的时候,前半部分是由牧羊人说的,后半部分是第二天去墓地的路上听到的;在讲述卡迪纽的故事时,设置卡迪纽讲到一半的时候发疯,后半部分在神父和理发师面前讲出来。
评论:运用故事中套故事的方法,在讲述各人的故事的时候,适当地运用某些手段断开,后面继续。这是讲故事的好方法。
第四篇:堂吉诃德_读书笔记
徐炎华11321033化学2+2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在第10周之后我有幸看了《堂吉诃德》一书,我从这书里可谓获益良多。首 先我先简要介绍一下这书的作者吧。作者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最著名的作家,他的经历非常复杂,当过小吏,当过兵,甚至在一次海战中连胳膊也残废了,这在他的小说里也有描述。他也曾不止一次被捕下狱,原因是不能缴上该收的税款,也有的却是遭受无妄之灾。就连他那不朽的《堂吉诃德》也有一部分是在监狱里构思和写作的。1616年他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塞万提斯50余岁开始了《堂吉诃德》的写作。《堂吉诃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书中堂吉诃德在游侠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抨击教会的专横,揭示人民的困苦。他塑造的堂吉诃德和他的仆从桑丘,是西方古典文学中的两个典型形象。
《堂吉诃德》原名《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台·拉·曼》,作者在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3]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地盘完全摧毁”。但实际上,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超过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在这将近一百万言的作品中,出现了西班牙在16世纪和17世纪初的整个社会,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侣、牧师、兵士、手艺工人、牧羊人、农民,不同阶级的男男女女约七百个人物,尖锐地、全面地批判了这一时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私有财产制度,使它成为一部“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
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书中写道,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小贵族,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洛稷南提,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除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恩主,给她取了名字叫托波索之达辛尼娅。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他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把老板当做寨主,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店老板乐得捉弄他一番,拿记马料账的本子当《圣经》,用堂吉诃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着实打了两下,然后叫一个补鞋匠的女儿替他挂刀。受了封的骑士堂·吉诃德走出客店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冲上去和它大战一场,弄得遍体鳞伤。他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面,打落了牙齿。桑丘·潘沙一再纠正他,他总不信。他又把一个理发匠当做武士,给予迎头痛击,把胜利取得的铜盆当做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他把一群罪犯当做受迫害的绅士,杀散了押役救了他们,要他们到村子里找女恩主去道谢,结果反被他们打成重伤。他的朋友想了许多办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继续去冒险,又吃了许多苦头,弄得一身病。他的一位朋友参孙·卡拉斯科假装成武士把他打翻了,罚他停止游侠一年。堂吉诃德到死前才悔悟。
这个人物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他越疯疯癫癫,造成的灾难也越大,几乎谁碰上他都会遭到一场灾难,但他的优秀品德也越鲜明。桑丘·潘沙本来为当“总督”而追随堂吉
诃德,后看无望,仍不舍离去也正为此。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过这一典型,塞万提斯怀着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义的终结。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旧的信仰解体、新的信仰(资产阶级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断裂时期的社会心态。
在创作方法上,塞万提斯善于运用典型化的语言、行动刻画主角的性格,反复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人物的个性,大胆地把一些对立的艺术表现形式交替使用,既有发人深思的悲剧因素,也有滑稽夸张的喜剧成分。尽管小说的结构不够严密,有些细节前后矛盾,但不论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欧洲在此以前的小说前进了一大步,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创作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欧洲许多著名作家都对塞万提斯有很高的评价,歌德说过:“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宝库。”
记得以前在中国文学批评家的嘴里听到的堂吉诃德形象,总是那种庸众的代言人,他们用庸俗的眼光把伟大的堂吉诃德评论成一个深中“骑士小说”之毒的傻瓜。堂吉诃德先生假如在世,他听到中国的文学批评家对他的评价,他一定会愤怒地告诫他的外甥女:“你要是嫁给那些蠢驴,就休想得到我的遗产。”堂吉诃德发这样的火气是很有道理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位真正的勇士和智者,他已经用过人的胆识穿越了庸俗的世界,他已经看清了庸俗世界那荒唐和充满欺骗的丑陋嘴脸。堂吉诃德所谓迷恋的“骑士小说”,其实就是人类迷信的世俗观念。
堂吉诃德在没有做出挑战世俗观念之前,他跟所有沉沦在世俗观念里的庸人一样,对世俗观念是深深迷信的。不过他很伟大,他的伟大在于他敢于用实践来检验自己迷信的世俗观念。他带着桑丘和骑着老掉牙的驽辛难得,去挑战世俗观念寻找真理。
堂吉诃德的“游侠骑士梦”在他的实践寻找中,一次次的失败和不断闹出荒唐的笑话,其实这正是整个人类沉沦在世俗观念里的悲剧缩影。
堂吉诃德的精神之所以万岁,是因为他敢于用实践来检验自己迷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且在真理面前他敢于面对现实,而决不是那种逃避现实一条道走到黑的迷信者。
我深深地喜爱上了堂吉诃德的精神:
追求理想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人们似乎丧失了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权利。堂吉柯德的行动也说明他不安于平凡闲暇的生活。他不仅有理想,而且为了实现理想可以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失败。有人说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柯德是一个可笑的人物:“他骑着一匹瘦马,手握长矛,心中爱恋着他的情人开始了他的骑士生涯。”但正是他这种“单枪匹马”的形象,才向我们展现出一种坚持理想、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和斗争精神
所以最后唐吉诃德回到自己家里后,他被作为一个受人爱戴的、心灵高尚的绅士与世长辞了。
坚定信念
与其说他是幻想者,不如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那个“黑暗的时代”
里,他遭受了无数人的讥讽,却依然坚定自己,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有着高尚的一面,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在众人的讥讽之中,有多少人能够坚定自己的理想,始终为之努力奋斗,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我,在茫茫人海中不随波逐流,又有多少人能够微笑面对挫折,越挫越勇。虽然他幻想的事物也许是可笑的,但这种坚定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五篇:读书笔记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有感
庄喻涵
六年二班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得人谈话;读书如交友;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这些有关书籍的名言警句,一直鼓舞着那些求知如渴的人们。
说到这,使我不由得想起,前几天我读过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也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他看过上百本的骑士小说,幻想着成为一名骑士,他是一个生活在幻想中的人物:他释放了一群知恩不报的坏蛋,而这些坏蛋却偷走了他的灰驴;他为了那个“尊贵无比”的小姐,脱光衣服去创石头;他自以为受了魔术师的影响,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自己丢失的头盔。他是多麽愚蠢!
读了这本书,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人不能生活在幻想中,要生活在现实中,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务远。否则,就会像唐吉诃德一样,闹出笑话。
现实生活中,我虽然没有唐吉诃德那样可笑,但静静的想一想,有时也有他的影子。记得小时侯,曾经迷上了“还珠格格”,认为那里的人物,既美丽,又快乐,还不用学习,整天无有无虑。真让人羡慕。于是我整天模仿剧中得人物,模仿他们的语言;模仿他们的动作;连他们的思维方式都要模仿。弄的妈妈哭笑不得。现在想一想,真的很好笑,那毕竟是虚构的人物和情景,脱离现实。现实生活需要努力、勤奋、拼搏。痛苦、快乐都有才活的更真实,更精彩。
亲爱的同学们,你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