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误区与对策》读书笔记(精选多篇)范文

(作者:小编时间:2015-02-09 11:35:29)

第一篇:《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误区与对策》读书笔记

业务学习的读书时间,我翻开《儿童与健康》这本杂志,细细品味着“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误区与对策”这篇文章,深有感触。

一、误区

1.教师更关注幼儿的规则行为而忽视规则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规则意识一般都是老师要求的,要求幼儿照着做,这样一来,幼儿就会觉得规则和他们没有关系,孩子们就会缺乏规则意识。教师一般为了班级常规,对幼儿采用高控手段,处处防着孩子,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可是这种高控也促成了孩子们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始终处于他律的阶段。

2.规则教育缺少持之以恒。

应该说规则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平时活动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向幼儿渗透。可能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或是心情影响,很多老师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不利于规则教育的持续性。

二、对策

1.让幼儿了解规则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和遵守。由于孩子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差,因此需要我们耐心地实施,要通过不断地强化,不断地积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收到成效。

2.建立适宜有效的活动规则。

有效适宜的活动规则是活动的前提保障。首先在活动前要制定有效的规则,幼儿在活动中必须遵守,教师在活动前提出来。其次,在活动中师幼可以共同讨论,制定规则,这比较适合于中大班的孩子。

3.持之以恒地进行规则教育。

首先要做到时时提醒,避免孩子遗忘。其次要运用榜样作用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要将规则教育贯穿一日活动始终。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需要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所以,从幼儿园出发,让我们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吧!

第二篇:论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论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对策——从两则案例谈起

先来看一段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实录:

(幼儿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教师展示毕加索的作品“和平”。)

幼儿:真好玩!

幼儿:哇!

幼儿:他们在跳舞哎!我也想跳舞(站起来手舞足蹈)。

教师:好!(拍手示意幼儿安静下来。)现在还是请小朋友坐在自己的小椅予上不要讲话,听老师讲,老师会把画家在这幅画中画了些什么告诉大家。

(教师停顿片刻,等待幼儿安静下来。)

教师:这幅画的名字叫“和平”.是一个叫毕加索的人画的。他是一个大画家,他一生画了很多画,我们大家也要像他那样画画,将来做一个大画家。现在,我们来看看画家在画中都画了些什么。

苏珊·朗格认为,“审美情感是一种无所不在的‘令人兴奋’的情感,是欣赏优秀艺术时被直接激发出来的,是人们认为艺术应当给予的‘快感’。”[注1]因而“任何一种不考虑个体感受的关于艺术的讨论都有可能完全歪曲所研究的现象。”[注2]对儿童艺术心理有颇深研究的加登纳也认为,在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活动中,“只要他的情感生活变化了。那么他便以欣赏者的身份参入到艺术过程中去了”。[注3]在以上这段实录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幼儿的情感被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激发了,他们“肆无忌惮”地表达着自己的激动与兴奋。我国古代文论《诗·大序》中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虽为说诗,但我们完全可以用来描述孩子们处于强烈的高峰体验时的那种状态:有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用“好玩”这样儿童化的语言来赞美作品;有的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用一声“哇”来表达惊奇之感;有的则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运用肢体语言多通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儿童发展得不太成熟的语言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时,他们就运用先前的动作模式和表情模式来“痛快”地表达自己的强烈感受。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是“更自发的、更表现的、更单纯的行动的、更自然的、更无控制和自由流露的”。[注4]而且“嗟叹歌咏”“手舞足蹈”本来就是人类最早与生活相接触、表达自己的主观态度、表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最为自然的方式。所以,我们在研究儿童的情感时必须关注他们语言动作的变化。应该说,这些都是儿童审美情感的自然而真切的流露,具有儿童自身的特点。

然而,教师面对幼儿的反应又是怎样做的呢?“好!(教师拍手示意幼儿安静下来。)现在还是请小朋友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不要讲话。听老师讲??”言下之意是欣赏美术作品时只能安安静静地坐着。“老师会把画家在这幅画中画了些什么告诉大家。”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位教师看来,学习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审美活动也不例外。儿童要学习的就是关于美术的知识,而不是自己对这幅作品的感受与体验。同时,“我们大家也要像他那样画画。将来做一个大画家”这句话也充分显示出这位教师的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大画家”,说明这位教师还不了解美术欣赏活动的特质以及对于儿童发展的价值。此外,“老师会把画家在这幅画中画了些什么告诉大家。”“这幅画的名字叫“和平”.是一个叫毕加索的入画的。他是一个大画家,他一生画了很多画。”这些话也隐含着教师的另一个教育观念,那就是教师的职责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儿童,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自己“水桶”里的“水”倒到儿童的“杯”里。这位教师关注的是教师教的行为,而不是幼儿学的行为。也就是说,在她的心目中,教师是权威,幼儿应听从教师的讲解,而不能有在她看来是“不对”的那些知识和行为。

下面是一个类似的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片段实录:

教师:蓝印花布还可以做什么?

幼儿:可以做新衣服。

幼儿:好去举行婚礼。

教师:这样漂亮、快乐、欢喜。

幼儿:我想做成蹦蹦床在上面跳。

幼儿: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做好了去航海。

教师:你好好想一想,布能做船吗?布是不可以做船的,会沉掉的。[注5]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回答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幼儿面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可以做新衣服”“好去举行婚礼”的回答时,教师不是进一步引导幼儿产生情感体验,而是用自己的体验代替幼儿的体验:“这样漂亮、快乐、欢喜”。这样做无疑是将教师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幼儿,剥夺了幼儿作为主体主动体验的机会。第二,当幼儿说到“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做好了去航海”时,教师却说:“你好好想一想,布能做船码?布是不可以做船的,会沉掉的。”其实幼儿在说“我真想把它做成一艘美丽的船”时已知这不可能是真实的,但教师忽略了幼儿的这一假想前提,把审美活动当作科学的认知活动,用科学知识学习中对客观事实作“正确”与“错误”判断的标准来衡量艺术审美活动中的想象。殊不知。艺术是一种创造,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你给他一个世界,他立刻可以创造出无数世界来还给你”。[注6]“孩子们对缪斯充满了渴望,这种渴望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深深地培植在他们生命的胚芽里,又在与父母、

兄弟姐妹们的相处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中得到加强;但是现在,这种渴望突然与强大的约束力量相遇,而且这种力量似乎处处与它作对。”[注7]试想,假如吴承恩的老师也对他说,“你好好想一想,汗毛能变成人吗?汗毛是不可以变成人的!”那么,很难说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西游记》这部经典巨著!吴承恩恐怕也只会成为“缪斯天性意义上的残废人”。[注8]

通过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归纳出美术教育中的几个误区。

1.把审美教育作为德育、智育的工具与手段,较多地挖掘审美对象的真与善的内涵,强调“辅德与益智”功能。忽略审美教育自身本质性的功能。

2.重视美术模仿,忽视审美感受,以致完整的审美教育体系不复存在,幼儿人文素养的培育无处落实。

3.采用学习科学知识的一套方法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使艺术作品成了一堆与幼儿鲜活的生命毫无关系的、被肢解了的“死”知识。

4.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以艺术文本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艺术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幼儿,尤其强调创作者原义或批评家的观点的权威性,忽略幼儿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体验,忽略幼儿与艺术文本所进行的平等的心灵对话,久而久之,幼儿除了被动认同教师及其知识,没有自己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根本不可能产生审美愉悦。丧失了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培养是一句空话。

因此。要想成为“具有缪斯灵性的教师”,就要深入了解幼儿,思考艺术审美活动的特质,真正以富有成效的艺术审美教育促进幼儿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1.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把握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审美情趣这一核心价值。我们既要关注幼儿美术教育作为手段的价值,更要关注其目的性价值;既要挖掘它的“辅德与益智”功能,更要注重它对幼儿艺术修养养成和审美情趣提高的价值。在美术活动中,要把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幼儿对审美对象的视觉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感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那种只注意目的性的美术教育或只注意对象性的美术教育都是失之偏颇的,都容易割裂幼儿的整体化发展。

2.为达成上述目标,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学科内容与幼儿已有经验(日常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契合点;既关注幼儿对艺术作品、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的欣赏与感受,又关注幼儿个性化的表现与创造,并倡导幼儿用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来表达思想情感,美化生活。通过参与艺术活动进一步体会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幼儿在意义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要注重幼儿自身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想象等,强调幼儿与审美对象的对话,鼓励幼儿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意

义世界。审美活动就其本然状态而言,突出地表现为体验性,而不是认识性。情感体验性始终是主要的、决定性的,而认识性则是次要的、从属的。审美活动以主体的情感体验为基本特征。审美对象也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经验的对象,人的审美经验是在审美阐释的过程中逐渐丰富的。美术的审美功能是美术的认识功能、德育功能、娱乐功能的安身立命之所在,美术的其他功能始终是以审美功能的发挥为基础的。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教师不应给幼儿提供明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幼儿在目标和问题情境之间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当幼儿遇到困难时,作为引导者、支持者的教师应对幼儿学习特点和问题本身作深入的理解。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但教师始终应明白,“无论何种技术,其应用不应该是为技术而技术,而应该以促进艺术学习成功与否。以学生达到艺术的和智慧的目标如何来衡量。技术的目标不在于学生使用某特定技术的程度如何,而应该以增强学生在丰富的新资源和新信息中融会贯通和建构新意义的能力为宗旨。其有效的成果应该表现在学生对技术手段、艺术技法和艺术追求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注9]

4.要关注评价的价值。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与内在的激励机制,要让幼儿人人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个个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展。能拿着自己的“杯子”用自己的方法不断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水”,即要求幼儿自主地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力。要注意将过程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可以采用幼儿自述(反思)、教师欣赏(提供“支架”)、同伴欣赏(去自我中心)等不同的评价方式;特别要注意从幼儿个体的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积极地、具体化地评价,以鼓励幼儿取得的进步为主。同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建议。 主题活动是许多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面对丰富多彩的自然事物和社会生活,哪些才是值得并且合适作为幼儿园进行主题活动的内容呢?

“过新年"主题。“过年”是幼儿十分向往而开心的事情。幼儿的寒假生活充实而快乐,吃团圆饭,看春晚,放鞭炮,穿新衣,拜年,拿红包??在开学的第一天,当孩子与教师、小伙伴又聚在一起时,我精心组织、安排了主题活动“过新年”,包括“过大年啰”“快乐的小老虎”“气球与彩灯”“放鞭炮”“新年糖果”“祝福歌"“幼儿园里的新年”“给大家拜年”“包糖果”“搓元宵”“做鞭炮”等。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活动平台,充分关注并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再次让幼儿回顾、体验了过年的快乐,让他们在分享同伴带来的新年信息和快乐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第一,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生活是课程内容的源泉。幼儿园主题活动应追随幼儿的生活经验,只有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才能真正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只有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世界,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

第二,主题内容要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对于幼儿的发展价值及其可操作性。比如“过新年”这(感谢访问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个主题活动安排在第二学期的第一周,内容丰富,又延续了孩子在过年期间的感受与体验,非常符合幼儿的兴趣与心理需要。这一主题活动适合在农村幼儿园开展。幼儿园需要因地制宜,从教材中选择符合自己条件的活动内容,真正使幼儿参与其中并得到相应发展。

二、生成主题时考虑的因素

在幼儿园,孩子们的活动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他们的兴趣、需要以及所关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捕捉幼儿的兴趣、需要及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生成主题活动。我们来看看小(3)班第二学期的两个生成主题活动:“我有多能干”“夏天真乐”。

1.“我有多能干”主题。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后会面临许多挑战,他们需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要与同伴交往,需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这使那些原本依赖性强、能力较弱的幼儿感到紧张甚至害怕。一天午餐吃虾,很多幼儿不会剥虾,教师便耐心地指导幼儿剥虾。不一会儿,一些自己乐意动手的幼儿已把饭菜都吃完了,乐乐碗里的虾却原封不动。教师鼓励乐乐尝试学习剥虾,可乐乐带着一脸的不自信,坚决地摇了摇头:“我不要试,我就是不会剥的。”

看着乐乐不自信的神情,联想到平时他在画画、穿衣等方面不肯动手的情况,再联想到班里这样的幼儿不在少数,教师觉得培养他们积极尝试的意识,提高他们自我服务的能力非常重要。于是,在下午点心后的谈话活动中。教师首先表扬了孩子们一直以来的自理自立行为,并请幼儿说说自己能干什么事,接着让幼儿回家在家长帮助下调查记录自己能干的事,第二天带到幼儿园来交流。第二天,孩子们在交流时非常踊跃,包括乐乐也说出了能自己一个入睡觉,帮爸爸取报纸、拿拖鞋,给奶奶捶背等许多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生成了“我有多能干”的主题活动,包括“自己吃饭、收拾餐具”“自己穿衣穿鞋”“自己整理玩具”“我学会的本领”(结识了新朋友,会画画、剪纸,会帮着干家务等)“我有能干的宝贝”(灵巧的手,灵敏的鼻子,甜嘴巴,亮眼睛,机灵耳)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意识,而且促进了幼儿的心智发展,使幼儿充分体验了成长的快乐,提高了自信心,体现了该活动在小班第二学期的独特价值。

2.“夏天真乐”主题。一天中午,太阳慢慢躲入云层,天空逐渐阴暗下来,不一会儿便下起了雨。因为活动室里比较闷热,孩子们便试着探出身子:“哇!雨真大!外面肯定很凉快!老师,我们能出去玩玩吗?”这时教师忽然想到,今天孩子们刚好因为美术活动“小花伞”都带了伞,不正好可以让孩子们出去感受一下夏天的雨吗?于是教师招呼大家脱下鞋,光着脚丫,撑伞来到操场。也许孩子们从未尽兴地踩过水花,他们在雨中忘我地跑着、跳着、笑着,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夏雨的快乐。

这一情景让教师意识到其实夏天也有许多乐事、趣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于是,教师在这次活动之后生成了“夏天真乐”的主题活动,包括说说“你知道的夏天”,品味“戏水池中玩水的乐趣”,撑上小花伞“踩踩雨”,学学荷叶上“蹦跳的小青蛙”,尝尝“美味的西瓜”,动脑筋想想“变凉快的新招”,哼一曲“美妙的夏天”,聊聊“大家吃过的冷饮”,展望“夏天过了,我也该上中班了”,等等。所有活动围绕夏天的乐事、趣事展开,孩子们对夏天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联系以上两个案例,我们认为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或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生成主题活动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幼儿的某些兴趣、需要或存在的问题在班上具有普遍性。如果教师发现某个幼儿的兴趣、需要并不能发展成大多数幼儿的兴趣、需要,或这类问题并没有在班里其他孩子身上出现,那么这样的兴趣、需要或问题便没有普遍性,也就没有必要生成为主题活动。像前文中所提到的乐乐不愿意自己剥虾的情况在班上具有普遍性,以此为契机生成主题活动有助于解决此类问题。

第二。幼儿的兴趣、需要或身上存在的问题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比如,小班幼儿入园不久,在经历了第一学期的常规养成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之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仍是第二学期的重点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乐乐不肯自己剥虾的举动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提高幼儿的自我认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有多能干,树立自信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案例中的教师正是抓准了这一点。生成了“我有多能干”的主题活动,这在小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第三,幼儿的兴趣、需要或关注的现象特别贴近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幼儿来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较大的探索空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许多现象或事件会引发孩子们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与当时当地结合得特别紧密的事件或现象不仅给予幼儿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机会,也给他们提供了探究的条件和空间,有利于生成主题活动。比如前文提到的“夏天真乐”的主题活动便是如此。教师支持、引导幼儿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夏日活动中,充分探究、表达,使幼儿享受到了特别的快乐。

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无论是幼儿的生成还是教师的预设,都离不开幼儿自身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教师只有多角度去关注、了解幼儿,才能真正明白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经验水平,支持和推进幼儿的学习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获得全面发展。

第三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读书笔记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读书笔记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并不容易,而作为一名深受幼儿和家长亲睐的教师更不容易,其肩负着是无数人的希望和重托。对新时代的教师也无疑是一次对知识、教养能力、综合素养的考验,其中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就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一节成功的活动设计,不仅能教会幼儿许多本领,对我们老师也是一种成功,那么如何设计一节优质的教学活动是我们老师值得思考的,在我们选择一节活动时,选材很重要,同时也需要教者有过硬的教学能力。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在论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原理的基础上,从幼儿园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和幼儿园各学科(领域)的教育活动两个维度详细陈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在论述了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选择和组合等问题。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曾念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圆圆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上幼儿园时选择了一个学画画的特长班。有一次老师留了一幅作业,要求画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的画面,并承诺选出画的优秀作品放到幼儿园长廊里展览一段时间。画家之后圆圆用彩笔画的非常用心,甚至连吃饭都不愿意停下来。画出来的画面非常的漂亮,红红的太阳,绿色的草地、蓝色的云,上面有几个玩耍的小朋友,旁边还有一条“粉色的河流”,为了表示出是河流还画了几只鱼儿。画完了,她的妈妈表扬她画的非常的漂亮,并问她河流为什么要画成粉色的?圆圆说因为她觉得粉色特别的漂亮,就画了。这幅令圆圆非常引以为傲的图画结果没有被幼儿园老师选中,原因就是“河流不能是粉色的,应该画成蓝色的;白云也不能是蓝色的”。圆圆回家后把这个原因跟她的妈妈说了,并问妈妈“河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的妈妈从自来水里接了一碗水让圆圆说是什么颜色的,圆圆说是白色的。然后妈妈又把水放到了一个红桶中,让圆圆看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答不出来。妈妈把水一边倒出来一边让她分辨是什么颜色的。她的妈妈说对,水流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那没有颜色的水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彩笔来表示呢......如果要求我们要画的准确无误,就永远找不出一根可以画出河流的笔。妈妈接着说了,一幅画只有好看不好看,没有对于错。你可以运用任何大胆的颜色,只要你喜欢,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用任何的颜色!——圆圆妈妈企图用这种观念来影响圆圆,呵护她的想像力,却没有能力带着弱小的孩子一起去迎接中国当前教育中的束缚及桎梏的东西。中国教育中这种条条框框的方式禁固了孩子们许多灵光突现的想象力,甚至抹杀了他们敢于去想像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及喜好的能力。是啊,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也很喜欢画画。可是每次画画时,爸妈都是以画的像或不像来评价我画的好坏。以致于我幼小的心灵中只认为画画就要画的像,不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会用画笔来表达我心中想象着的东西了,只会照着某物,用我稚嫩的画笔尽量把它画到最像。是什么扼杀了我还是孩童时本应丰富多彩、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恐怕就是当代教育中的那请所谓的“应该”和“不该”吧。

我们无力和宏观的教育做斗争,只能尽量的做好身为家长的责任,好好保护孩子幼小、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大教育家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反思。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和反思能力对专业成长的作用,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点

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即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与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也要善于通过阅读思考反思比较自己的实践效果,从其中发现差距。

在实践与反思中,我觉得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必须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教育活动设计应适应幼儿水平,对所提出的教育目标,既不可任意拔高,也不能盲目滞后。内容应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成熟程序为基础,注重幼儿的学习准备。幼儿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活动设计应促进幼儿内部矛盾的产生并解决,促进幼儿尽早尽快地获得发展。教师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幼儿今天知道了什么,明天将学会什么,而应该着重考虑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如何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学习,以及该活动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什么作用等方面。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生活化,就是要使幼儿园的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要求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生活经验,把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增加教育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对幼儿来说,生长是重要的,他的发展是随着生命运动而进行的。儿童在自己的亲身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学习,由此获得各种生活知识,习得人际交往的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活动设计,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活动,爱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天性。活动化原则是指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其本质是通过调动幼儿积极进行外部活动而引发积极的内部活动。这种内部活动不仅仅是智力运演,也是情绪调节、态度形成、知识结构化过程。

第四篇:《幼儿园科学教育》读书笔记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本专业性比较强的书,记得还在读书的时候,有位老教师就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科学领域的教育很深奥、也是比较难把握的一门学科。当时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只是心里对科学这两个字有了点模糊的印象。

后来学校专门开设了《幼儿园科学教育》这一课程,一个学期下来,虽然从字面上理解了“儿童的科学”与“成人科学”的不一样:“儿童的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他们所理解的科学知识,并不是我们意义上所指的抽象的、概念化的科学知识,而是具体的科学经验,是经验层次的知识。它是直接的、具体的,而不是间接的、抽象的;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释性的,所以一旦要让幼儿说明具体事物背后的间接联系,或是解释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幼儿就显的无能为力。其次“儿童的科学”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孩子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影响着他们现有知识结构,并且通过不断地同化和整合改变着知识结构,换句话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过程中的科学认识。最后,“儿童的科学”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因为他们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如认为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很勇敢),这既是它的不成熟之处,也是其独到之处。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如何制定科学教育的目标,如何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并介绍了一些科学教育的方法。特别是集体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如观察认识型活动、实验操作性活动、科学讨论型活动、技术操作性活动都逐一做了详细的阐述并附了很多实例进去。

虽然当时“接受”了,但真的遇到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时,却仍然觉得很茫然。特别是这学期,我尝试着带了几个科学活动:小班的《水果全家福》、《苹果丰收了》、《树叶妈妈和孩子》大班的《庄稼妈妈的好帮手》等,就越觉得自己迷糊了,尤其是经过了《庄稼妈妈的好帮手》这一活动,从原先的《田野漫游记》到最后的《庄稼妈妈的好帮手》,整一个的磨课过程让我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无论是从对科学活动的目标制定,还是活动的过程制定,都比原来有了一个深一层次的了解。

从书中的角度看这个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它并不是让幼儿操作型的科学探究活动,但又区别于一般的语言讲述活动。它是建立在幼儿对小动物已有的或从其他途径(如从成人、电视、书本等一些渠道)建立的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科学交流学习活动。通过收集资料—共同分享来展开活动,并利用视听媒体的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扩大他们的眼界。

其实书中还有提出了很多其它类型的科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如观察认识型的活动、实验操作型的活动等等,此外还有如何对科学活动进行评价等等的详细描述,感觉书中的一些知识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真的比较有用,值得大家阅读欣赏。

第五篇:《幼儿园数学教育》读书笔记

《幼儿园数学教育》读书笔记

很长时间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了,借着这个寒假有点时间,我静下心来,想好好读读这本《幼儿园数学教育》,也许是因为从小喜欢数学的原因,在幼儿园工作这么多年,我一直非常喜欢教授,虽然数学教育非常的枯燥。

我在读了阅读了《幼儿园数学教育》这本书书后使我感受很深,这本书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为老教师提供各种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这些建议和一些观点,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又有多少教师真正思考过,数学教学,我们应该追求什么?

我想,数学教学内容首先要精简和目的明确。一个活动三十分钟左右,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抓住活动的本质内容,就会显得既精又简。作为教师把握了这三个核心问题,也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课堂内容就相当清爽、简洁。其实,教师若能抓住这三大问题,教学内容就一定能处理得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要简化。数学学习本来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有些教师的课堂设计使许多原来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有些教师为了"作秀",特意设计一些障碍与陷阱,搞到孩子大半天摸不着头脑,反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使用教学媒体要适当。其实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把握好孩子,活动照样可以很成功。 总之, 我读了《幼儿园数学教育》这本书,我受到很大的启发,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中更成熟。

word该篇《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误区与对策》读书笔记(精选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135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误区与对策》读书笔记(精选多篇).doc》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误区与对策》读书笔记(精选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