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书笔记(精选多篇)范文
第一篇: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笔记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组词
搞() 详() 咳()
稿() 祥() 核()
二、多音字
扎绷冠挨号
三、注音
殡()仪()馆追悼( )镊( )子水浒( )传吊唁( ) 绷()带敷()药硼()酸水张冠( )李戴挨()打复()杂女佣()佣()人
正()月囫( )囵( )吞枣模( )样淌()血怒()号
四、按要求做题
1补充词语
()呑枣( )经风( )()大悟北风()
三( )半夜张( )李( )失声()马马()( )忙忙 2解释画——的词语并造句。
(1) 囫囵吞枣:
(2) 恍然大悟:
(3) 饱经风霜:
(4) 张冠李戴:
造句:
囫囵吞枣——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张冠李戴——
五、填空。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写了( )个故事,分别是()、()、()、(),这四部分与第一部分是()关系。
2、“四周围黑洞洞的”表面指(),实际上指()这句话采用了()和()的修辞手法,从中体会到()。
3、鲁迅是一个()的人。文章表达了作者()。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a“这句话”指()这句话体现了()。 b这句话说明()。
5、他()胡子,(),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a这句话表面是(),实际上是()。
b这句话抓住鲁迅()、()、()的描写,表现了鲁迅()
6、伯父去世了,他的??都有。
a给加点字注音:殡()仪馆追悼()挽()联
b从()()()可体会到()。
7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叹了一口气。
a两个“清清楚楚“的含义是:()。
b这段通过对鲁迅()()的描写,表现了()。
c鲁迅此时会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答:
8爸爸跑到了伯父家??扎好绷带。
a写出表示爸爸和伯父动作的词语:()
b“扎”在这段中读()还有一个读音(),组词()。
c这段话(这几个动作)使我们感受到鲁迅()的感人形象。
六、抄写鲁迅名言。
1、
2、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三、组词
搞(搞笑) 详(详细) 咳(咳嗽)
稿(稿子) 祥(祥和) 核(核桃)
四、多音字
扎绷冠挨号
三、注音
殡(bin)仪(yi)馆追悼(dao)镊(nie)子水浒(hu)传吊唁(yan) 绷(beng)带敷(fu)药硼(peng)酸水张冠(guan)李戴挨(ai)打复(fu)杂女佣(yong)佣(yong)人正(zheng)月囫(hu)囵(lun)吞枣
模(mu)样淌(tang)血怒(nu)号
七、按要求做题
1补充词语
(囫囵)呑枣(饱)经风(霜)(恍然)大悟北风(怒号)
三(更)半夜张(冠)李(戴)失声(痛哭)马马(虎虎)(匆匆)忙忙 2解释画——的词语并造句。
(5)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的笼统接受。
(6) 恍然大悟:忽然一下子明白过来。
(7)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
(8)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着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造句:
囫囵吞枣——读书时要认真,不能囫囵吞枣。
恍然大悟——听了他的一番话,我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奶奶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张冠李戴——这件事涉及的人要对号入座,不能张冠李戴。
八、填空。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写了(四)个故事,分别是(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四部分与第一部分是(因果)关系。
2、“四周围黑洞洞的”表面指(碰到墙壁),实际上指(鲁迅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这句话采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从中体会到(鲁迅不怕挫折和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4、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a“这句话”指(“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体现了(鲁迅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爱护。) b这句话说明(“我”听明白了伯父在委婉的批评我读书马虎。)
5、他(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a这句话表面是(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伯父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
b这句话抓住鲁迅(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表现了鲁迅(风趣幽默和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
6、伯父去世了,他的??都有。
a给加点字注音:殡()仪馆追悼()挽()联
b从(挽联多)(花圈多)来追悼的人多)可体会到(鲁迅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7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叹了一口气。
a两个“清清楚楚“的含义是:(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这段通过对鲁迅(表情)(动作)的描写,表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c鲁迅此时会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答:鲁迅想到了千千万万像车夫这样的穷苦人,他们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鲁迅制度原因所在,但又无法解除穷苦人民的痛苦,所以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8爸爸跑到了伯父家??扎好绷带。
a写出表示爸爸和伯父动作的词语:(扶蹲 半跪 拿 夹 敷 扎)
b“扎”在这段中读(za)还有一个读音(zha),组词()。
c这段话(这几个动作)使我们感受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
九、抄写鲁迅名言。
3、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第二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预习单
一,搜集有关鲁迅先生及时代背景的资料
二,查资料或工具书掌握课后生字词
挽联 囫囵 搞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详细逝世咳嗽张冠李戴深奥
三,思考:课文写了伯父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了解,但不够深入,需教师引领(请继续关注:WwW.HAOwOrD.COM)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走进鲁迅先生。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拟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
本课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拟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
1电脑播放纪念鲁迅逝世的视频资料
师:一个人走了,但有成千上万的人这么多年,通过各种方式老悼念纪念他,这就是伟大的鲁迅先生,他没有走,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那么,在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心目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她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
板书 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伯父 我们都好理解,为什么还要称伯父鲁迅为先生呢?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过渡:想必同学们预习的非常充分,咱们先看看这些字词
1 班班通显示生字词(见预习单)
指名读 齐读
2开火车读课文 相机正音或指导错句朗读
3,自由读课文,要求:用一句话说说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细读课文 自拟标题
过渡:本课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为五个部分。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各写了什么事?
生默读课文,师引导反馈交流,注意点拨学生概括简洁
师:我们可以尝试给每部分拟个小标题,因为小标题比概括段意更简练、更传神。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为小标题,拟好后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的更精当。
学生自拟,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师板书:悼念伯父
谈《水浒传》
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四,学习“悼念伯父”梳理脉络
1,师:伯父逝世时,有许多人来悼念他,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想一想有哪些人、以怎样的方式来悼念鲁迅先生?这又表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结合课后“阅读链接”感悟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爱戴,指导感情朗读,齐读本段。
师: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呢?
师引导明确:后面四件事从不同方面表现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谈《水浒传》表现他对青少年的关爱,谈“碰壁”表现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助车夫表现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果,后面几个部分写因,最后一句话点题,揭示本文中心。
五,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对敌人横眉冷对,对人民俯身为牛他的爱憎分明,坚忍不拔赢得人们由衷的敬仰。下节课,我们将深入课文,走进血肉丰满的鲁迅先生,感受他的风趣,智慧,顽强和博爱吧
作业:1,熟读课文,在感受深的地方写感想。
2,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悼念伯父敬仰果
谈《水浒传》
笑谈“碰壁”为自己想得少因
救助车夫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二,说目标 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课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1 掌握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拟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
本课重难点为:整体感知课文,拟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
三,说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要重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本课中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导读法,归纳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法,使学生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1 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 2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3细读课文 自拟标题 4学习“悼念伯父”梳理脉络5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
班班通播放纪念鲁迅逝世的视频,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敬仰,“未成曲调先有情”拉近了学生与鲁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我顺势导入: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人们如此的怀念呢?在他的侄女周晔女士心中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揭题并齐读课题,然后质疑课题:“伯父”我们都好理解,为什么还要称伯父鲁迅为先生呢?感受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爱戴,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为先生理解下文作了铺垫。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良好的预习是学好课文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我首先电脑显示生字词,让学生指名读,齐读,解决字词障碍。
通过开火车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或指导错句朗读。 下面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说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有所思,有所得 为下文进一步理解打好基础。
(三)细读课文 自拟标题
自拟标题是本课训练的重难点之一,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作了梯度设计,首先让学生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我注重引导点拨学生语句简洁凝练,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拟小标题。我提示学生方法:既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为小标题。拟好后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样设计,降低了问题难度,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教给学生学法,让自主学习好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思维与学习能力,通过人本对话、人人对话,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突破了重难点。
(四)学习“悼念伯父”梳理脉络
我认为“悼念伯父”是本课画龙点睛的关键部分,是理解本文的触发点,所以我引导学生重点赏析这部分,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鲁迅先生逝世后有哪些人,用怎样的方式来悼念鲁迅先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结合“阅读链接”使学生感性理解各行各业、男女老幼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与爱戴。我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齐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通过设置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人们如此的爱戴呢?启发学生找出中心句,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我引导学生简要分析下面四件事中所体现出的鲁迅先生的这种崇高品质。学生就明白了鲁迅先生受到人们如此爱戴原因,理解本文的因果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鲁迅先生爱憎分明,所以我的结语紧扣本课内容,采用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赞颂他是一位具有侠骨柔情的斗士,他的崇高风范赢得人们由衷的敬仰,下节课我们深入课文,走进血肉丰满的鲁迅先生,感受他的风趣,智慧,顽强和博爱吧。结语简练充满激情,为下节课学习蓄势。
作业:1,熟读课文,在感受深的地方写感想。
2,抄写生字词。
作业侧重字词和读文,即是巩固本课,也为下节课理解作铺垫。
第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两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在鲁迅逝世九周年时所作。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作者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一个侧面。
二、教学目标:
立足于以鲁迅文化为核心的课程观。在深入研读此文的基础上,着力于打开学生的视野,通过相关文本的穿插和引入,构建开放的、有内在紧密关联性的课程视野,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三、课程资源:
备课时曾参照下列资源: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箫红《回忆鲁迅先生》、林贤治《人间鲁迅》、臧克家《有的人》、周海婴、鲁迅本人的相关作品,如《“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
四、教学设计:
一、不能不说鲁迅
师:同学们,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生:我们学过的《三味书屋》上提到,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他就在课桌角上刻了一个“早”字。
师:从小就爱学习,通过课文知道的。
生:我知道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他妈妈姓鲁,他为了纪念他妈妈所以取名叫鲁迅。 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我知道鲁迅写的文章非常尖锐,如果有谁写了批评青年的文章,他就说在苗圃里面遛马,如果谁写了爱情小说,他就说鸳鸯蝴蝶派,有人唱流行歌曲他就说是亡国之音。我看过他写的小说,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章。
师:你知道得更多了!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生:《呐喊》小说集。
师:厉害!也读过他的杂文是吗?我通过你的发言就听出来了。的确,鲁迅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
大家知道书本上对鲁迅评价的最常见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师:你看课文了是吗?在我国,在所有提到鲁迅的资料当中,都有这样一句话: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就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一个评价。但是闫老师在这里并不是要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概念灌输到大家的脑子里,我想通过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是自己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是不能不说鲁迅?
二、向鲁迅走去
师:1945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之际,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采撷关于伯父的点点滴滴,一起去感受那份字里行间的深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请学生任选课文一个自然段读读,随机纠正、点评。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关于鲁迅先生,在侄女周晔的记忆中,哪些情景最令她难以忘怀?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将有关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痛别伯父谈《水浒》 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三、人们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周晔眼中的鲁迅
师:不论是痛别伯父、谈水浒、谈碰壁,还是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一幕一幕都令作者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周晔的记忆走进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看在周晔的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先谈哪件事?我想把选择的权利给最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就把选择的权利给他。
一生举起手来:我想先谈第二件事,谈“碰壁”。
师:好,尊重你的权利!我们就来谈谈“碰壁”。自由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
学生自由读这部分课文;交流:
生:我看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周晔兴致勃勃地与伯父谈起“碰壁”这件事。 生:我看见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师:谈笑风生!一家人团团围坐,共进晚餐,伯父与“我”谈鼻子,谈碰壁,众人忍不住哈哈大笑。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好吗?
师生共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个夜晚充满温馨,这个夜晚谈笑风生。但是,我们在感受这份充满幽默与风趣的同时,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或者说哪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鲁迅真的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吗?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要跟周晔说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注意听了,把这个问题再说一遍?
生:鲁迅是不是真的走路不小心把鼻子碰扁了?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师:他听得多仔细啊!还有问题吗?
生:周晔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这件事为什么会让她记忆深刻呢?
师:是啊,周晔回忆伯父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下这件事?还有想问的吗?对于伯父所说的话同学们都明白吗?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鼻子的高与直,扁与平,与碰壁真的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很显然,这是一个常识。鼻子的高与直,扁与平与碰壁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既然如此,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这样回答周晔的问题呢?他究竟想说什么呢?我想先不讲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先试着说,看大家能说出多少。
生:其实我觉得“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中国旧社会都是非常黑暗的,所以人们都想走出黑暗这堵墙,鲁迅先生经常被封建思想束缚了!当时周晔比较小,对伯父所说的话领会不到其中的意思。我想周晔长大了以后就能渐渐领会到其中的意思了。
师:这个同学回答了几个问题?大家注意听了吗?
生:第一个问题是成年后的周晔为什么还要把这件事写到文章里来,第二个是伯父所说的“碰壁”隐含的意思。
师:他隐含的意思是结合什么来谈的?
生:结合封建社会的黑暗来谈的。
师:也就是说是联系当时的——
生:环境!
师:我们把这称为社会背景。这个同学读书很多,他在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尤其是思考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谈。我想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也是从这个角度来想问题的?
生:那时候的中国很黑暗,穷人走不出黑暗,他对周晔说这些就是希望周晔长大了以后能够建设祖国,帮助祖国走出这种黑暗的境界。
生:我觉得他现在说的“碰壁”有自己的意思。比如说你很有才华,但周围的人都不理你,你就觉得你的才华是白费的。当时的人对鲁迅的看法是这个人不值得一提,还给他处处设置障碍,鲁迅的才华就无处发挥了。
师:你是不是课下查了相关的资料?
生摇头:没有啊!
师:那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靠脑子想出来的!(听课教师与学生笑。)
师:这是他的猜想,他的猜想有道理。鲁迅作为一个用笔猛烈抨击当时黑暗统治的文学家,作为一个苦苦寻求民族解放之路的思想者,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人,鲁迅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处处碰壁。他的文章被禁止发表,他多次面临被暗杀的危险,为了顺利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鲁迅对“碰壁”真是有切身的体会啊!他曾经愤然写下了《“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文章,与黑暗势力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师:当你结合这一段历史来思考这一段话的时候,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从这个谈笑风生的场景之中,在这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坚持不懈、不怕艰险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拥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鲁迅!
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我是从文章的涵义体会出来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你怎么想到了爱国呢?
生:他希望自己的侄女能够建设祖国,走出这片黑暗。
师:所以你就想到爱国了是吗?好,你能自圆其说。
生:我想把鲁迅比作一种动物——裹在茧蛹中的青虫!
师(惊讶):再说一遍?
生:裹在茧蛹中的青虫!
师:为什么呢?
生:青虫如果要变成美丽的蝴蝶,就要挣脱茧蛹的束缚,要拼命地冲出茧蛹,才会变成美丽的蝴蝶。鲁迅先生当时就处在一个黑暗的茧蛹中,他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拼搏才能冲出黑暗! 师:大家觉得她的比喻怎么样?
生热烈鼓掌表示赞赏。
师:这个比喻太好了,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你。鲁迅先生曾经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比作一座铁屋子,他的比喻与刚才这位同学的比喻有相似之处。我还在想,鲁迅先生处境那么危险,多次面临被暗杀,连发表文章都不自由,还要使用120多个笔名,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在与侄女一起谈笑风生,这是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一个乐观的鲁迅!
生:一个坚持不懈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鲁迅!
师:一个坚强不屈的鲁迅!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鲁迅!
师:面对危险坚强不屈,处处碰壁还是不屈不挠。但是面对家人,他又表现得充满了乐观精神。刚才有一个同学提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碰壁和鼻子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伯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去说,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周晔?
生:如果直接说了,周晔可能还不太明白,而且这样对她会是一种负担,如果她慢慢长大了她就能够承受这种负担,她就会慢慢明白的!
师;处境的危险,斗争的残酷,形势的复杂,这些都是伯父不想让周晔知道的。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在幼小的孩子面前,鲁迅又表现了他的慈爱。别小看这简短的几句对话,我们却读出了一个这样复杂的鲁迅。我们现在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师生合读这部分课文。)
师:这一幕充满温馨的情景,多年之后的周晔回想起来,她可能和我们一样已经了解了伯父谈笑风生的背后面临的危险处境。伯父的那份苦心她已经体会到了,现在我们也已经体会到了。现在我们再读这部分课文,试着与鲁迅先生那颗伟大的心灵靠近些,再靠近些。 (学生再读这部分课文。)
师:与伯父谈鼻子谈碰壁这件事,在周晔的脑海中记忆非常深刻。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还有哪些也让她难以忘怀?
生:一起谈读书!
师:谈的是一本什么书?
生:《水浒传》。
师:周晔读过这本书吗?
生;读过!
师:但老实说她是怎么读的?
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师:其实只用一两个词语就可以说明“我”是怎么读书的,你能找到吗?
生:“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这两个成语其实很容易理解,不用当场查字典,也不用问老师和同学,你只要再读读这段话就能明白什么是“囫囵吞枣”,什么是“张冠李戴”。
生:“囫囵吞枣”就是读书只把大致的内容看一看,不注意其中细微的情节。
师:用周晔的话来说就是——
生: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这就叫“囫囵吞枣”!师:后来人们就把读书等不加分析的笼统接受叫做“囫囵吞枣”。
生:“张冠李戴”就是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师:比如,我说“林冲景阳岗打虎”,你同意吗?
生大笑纷纷摇头。
师:你们都笑了!是啊,哪来的林冲打虎,应该是武松打虎。我刚才犯了个什么错误? 生:张冠李戴!
师:是的,后来人们常把这类弄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的事称为“张冠李戴”。正因为读书囫囵吞枣,所以才张冠李戴。面对周晔的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生:“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这是批评吗?这是怎样的批评?
生:这是婉转间接的批评。
师:或者说这是委婉的批评。
生:伯父用风趣的语言教育“我”读书不能马马虎虎。
师:用风趣的语言去批评是一种批评的艺术,这种批评的效果如何?
生: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师:这种批评尽管委婉,但效果奇佳。周晔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养成了一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透过这样一件小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
生:善于教育子女的鲁迅先生。
师:教育人的方法很高明!
生:非常风趣幽默、教子有方。
生:非常关心下一代的学习。
师:很好!幽默风趣是鲁迅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使是批评人他也是如此幽默,而且效果很好。这件事在周晔的脑海中的确印象深刻,因为这件事使她养成了一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但还有些事情也让周晔难以忘记,尤其是对一位车夫的救助。其实,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情节,但有些细节却让我们不能不怦然心动。你看看,是哪些细节打动了我们?默读这部分课文,边默读边圈划。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教师巡视;集体交流:
生:伯父不想让“我”懂得当时社会这样黑暗,当“我”要他详细解答的时候,他也没有回答“我”,而是皱起眉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你是说伯父当时的严肃和沉默给你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打动了你!
生:我找到的是“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要他在家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我觉得那时候他们这些拉黄包车的是受人鄙视的,而鲁迅先生认为他们也是人,所以他非常关心这些穷人。
生:我的理解是伯父和爸爸不认识这个拉黄包车的人,已经帮他扎好绷带了,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可是他还把自己的钱给他,让他接着去治疗,我觉得伯父是十分关心穷人的。 生:那时候拉黄包车的是受人鄙视的,是迫不得已,情况肯定是十分迫急??
师:十分窘迫。
生:十分窘迫,家里比较贫穷,如果鲁迅不给他钱的话,他可能伤还没好就会急着出去拉车。 师:鲁迅不仅给他包扎了伤口,还给了他以后养伤的钱。对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鲁迅的帮助是无私的、周到的。
生:我觉得鲁迅给他的这些帮助可能救了这个拉黄包车的人!
师:你可能联想到了什么是吗?
生:我想到了这些拉黄包车的人就是靠拉黄包车吃饭的。
师:也许他家里??
生:也许他家里还有老母和孩子都没有人去养他们,所以他要拉黄包车去养活家里人。他脚上已经受伤了,但他为了养活家里人,他可能还会带着伤出去拉车,拉到最后直到自己累死! 师:由此可见,鲁迅对黄包车车夫的帮助可谓雪中送炭!刚才同学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黄包车车夫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常受人鄙视,可是在鲁迅的眼里黄包车车夫与他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无论干什么职业,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实,最让周晔难以忘怀的还不仅仅是这些细节,多年之后她依然还记得,她依然还清清楚楚记得??
出示句子,学生读: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那严肃的表情,那深深的叹息,最令人难以忘怀。虽然伯父没说一句话,但是,这严肃的表情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呢?这深深的叹息里又有着多么复杂的情感呢?鲁迅究竟在为谁叹息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学生默读这段话,思考;交流:
生:鲁迅先生是为社会的黑暗而叹息。拉黄包车的车夫受伤了,这么多人在街上来来往往,却没有人去关注他,他为这个社会的黑暗感到非常惋惜。
生:他在为拉黄包车的而叹息。那时候社会黑暗,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分差很大,这个拉黄包车的人就连一双鞋也买不起,光着脚在冷得像冰的天气里跑。
师:他在为黄包车车夫而叹息。
生:他一是为了旧中国而叹息,二是也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因为他想这么多人来来往往已经看见这个车夫了,但没有人去管他,好像他不存在一样,他就想改变这个旧的中国,但他有感到自己没这个能力,所以他就感到非常无奈!
师:一种无奈的叹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命运而叹息,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而叹息!刚才你还提到了鲁迅——
生:他感到无奈,他觉得回天无力!
师:是啊,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呢?他在为自己而叹息!
生:他在为所有的中国人而叹息!当时的中国人被视为下等人。
师:被谁视为下等人?
生:被西方国家。
师:被帝国主义列强视为下等民族。
生:他当时也怀着一种希望,希望整个民族团结起来拯救中国。
师:他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流血,正在哭泣。面对这些,一生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在为民众呐喊、在执著追求光明的鲁迅先生,此时他的内心思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都化作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请再读读这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学生再读读这段文字。)
师:也许以同学们的年龄和阅历,现在还无法真正深入鲁迅先生的内心,对那份复杂的情感也只能揣摩到这个程度。但是这都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之后再来思考,可以在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生之后再来思考,也可以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思考! 板块二:与伯父诀别的时刻——别人眼中的鲁迅
师:刚才,我们与周晔一起回忆了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到了周晔眼中的鲁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那么别人眼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听一听鲁迅先生家里的女佣阿三是怎么说的吧!
(学生接读阿三的话。)
师:听了阿三的话,我们再联想到鲁迅对那位黄包车车夫的救助,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的关心和同情是真挚的,无私的。其实,这其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荐同学们阅读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
师:听了阿三的叙述,回想鲁迅先生对那位黄包车夫的救助,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
生: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是啊,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是鲁迅先生高尚人格的一个侧面。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体现。
第四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反思
1、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相益得彰”的:
但在教学中,我只顾着讲教学设计步步为营地进行实施,对教学现场学生提出的一些疑问,以及产生的认识和感悟,没有做到及时捕捉,只是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地点到,甚至忽略不计,没有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用作新的生成资源。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知识水平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这个问题的感悟也就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是,我拘泥于寻求惟一的答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缺乏敏锐的洞察和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去。
因为上述原因,本课的教学显得教条而不灵动。
其实,课堂上即时呈现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格外可贵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以上的生成资源面前,倘若能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感悟,组织教学,学生不才能不但读懂、悟透,而且更有兴趣,课堂也会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
第五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从中知道鲁迅先生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你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深受人们的爱戴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吗?
是呀,鲁迅先生的善良,他的助人为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