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幼儿的思维》读书笔记范文
第一篇:《读懂幼儿的思维》读书笔记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真希望自己能重新回到童年,因为那样我就会知道我的孩子们喜欢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翻开《读懂幼儿的思维》这本书,似乎把我的这些疑问都解开了,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掌握环境和征服世界使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区里,从出生起,他们就在积极地适应环境,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总是想努力地弄懂他们所遭遇的每一件事情,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来理解它们,建构自己关于周围世界的理论,幼儿自有它们自己的思维,唯有读懂他们的思维,我们才能扩展他们的思维。
这本书和我们讨论了如何和幼儿一起工作的问题,如何促进3—5岁幼儿的高水平的思维和行为等问题,书中除了运用了一些理论的知识,还用了一些生动的事例,能加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反思,并理解幼儿的思维。在第七章中提出了用故事丰富幼儿的思维,书中提到了“儿童早期接触的故事可以帮助他们扩展思维,增长见识,并促进其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幼儿可以从故事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家长、老师和其他早期教育者常常寻找有希望帮助幼儿克服生活中困难和面对时代挑战的书”。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故事本身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成了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故事教学中尝试让幼儿拥有质疑的意识、敢于质疑、学会质疑,能有效地启发幼儿思维的创造性,更能体现教学的多元性、个体针对性和发展的多样性。如故事《猴子和水牛》,先给孩子设置一个焦点问题:河对岸有棵桃树,猴子和水牛谁能吃到桃子,为什么?请幼儿分组讨论,教师每组认真倾听,从中了解每位幼儿的思维能力。如果只说猴子或水牛能吃到桃子的幼儿,说明其幼儿思维方式表现为“客体中心化”,不能同时从两个角度思考问题。思维过程是“单维扫描”,而未形成“双维扫描”。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幼儿获得正确答案,猴子和水牛必须互相帮助才能吃到桃子,幼儿学会了从两个角度思考问题,形成“双维扫描”。再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次语言活动中,当我利用课件,带领幼儿欣赏完一遍故事后,请幼儿针对故事进行提问时,幼儿们争先恐后,纷纷举手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小女孩出来卖火柴,却没有人买呢?”“为什么她奶奶死了还会出现呢?”“为什么她死了脸上还露出微笑呢?”“她的爸爸为什么要打她呢?”……一个个精彩的提问,引着大家共同讨论探索,让幼儿们深深地感到小姑娘是那么的可怜、可悲,幼儿们多想伸出自己温暖的小手去帮帮她呀!
有人说得好,“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孩子的思维充满想象,他们的生活充满神奇,质疑使故事教学魅力无穷。在故事教学中帮孩子播一颗质疑的种子,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闪亮跳动的思维火花,和儿童故事真情相约。
第二篇:《我们如何思维》读书笔记
《我们如何思维》阅读笔记
甘棠中学
付雨辰
我们如何思维
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
第一章:什么是思维
第一节:这一名词的几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种:广泛的,甚至可以说是不严谨的用法:凡是脑子里想到的,都可以说是思维。
第二种:是指我们对于自己并未直观见到、听到、嗅到、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第三种是指人们根据某种征象或某种象征或某种证据而得出自己的信念
第二节:思维的中心因素
先举例说明一种介(更多内容请访问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于用心思考和随便想想的思维活动。得出他们的共同因素就是都是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并未见到的事情。还分析得出思考的中心功能:想到一件事物预示或者显示出另一个事物,从而考虑一件事物能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另一个事物的信念的根据。点明本书所指的思维就是这种思想活动
第三节:思考过程中的要素
通过对第二节举例的解释,谈到思考过程中的一些次级过程:
(1)产生问题,信念受到挑战,变得捉摸不定,出现推测
(2)回答第一步的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查明情况,证实/否定了第一步的推测。掌握和感知新的事实。
第四节:总结
总结前文的论述,总结了思维缘由和激发,联想与以往经验的关系。
第二章: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第一节:思维的价值
1、思维是避免单纯冲动或单纯惯动的唯一方法(即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低级)
2、通过思维,人们还想出和安排出各种人为的标志来提醒大家预见到各种后果,以及获取或避免这些后果的方式(即文明人区别于野人的特征)(属于行为层面,高于前层)(数学符号算不算这些标志?)
3、思维会给自然的事件和物体赋予很不相同的地位和价值,远远不同于那些无思维力者对他们的感受(诗歌散文等美的缘由,取决于个人的阅历、经历,是高等文明人的特点)(属于心理层面,远高于前两层)
第二节:需要引导以实现价值
通过引约翰,洛克的话,思维也会走偏,所以需要引导思维
第三节:需要经常加以调节的倾向
正确的思维对人类是有益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识会走偏,只有系统区分自己进行观察的条件和严格调节自己进行联想的习惯才能掌握自己信念的对错。
树立信念犯错的原因
培根的观点:主要有四点1部族2市场3巢穴4剧院。也就是人的错误想法、交
往、特性、某一时期的时尚习俗。
洛克的观点:(两种表述)1不爱动脑筋学别人2以爱好代替理智3思路不开阔,见识不广想的不周全
1 信条的作用2思想闭塞3利我4盲从权威
两者都说了错误思维的社会原因,所以教育工作者就要让人们不但要克服个人的一些毛病还要扭转和纠正社会上千百年积存流传的各种偏见帮助人们端正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信
念。
第四节:通过调节使推理成为证明
需要调节(调节好完成联想功能的条件,调节好队联想到的事物赋予信任的条件)。调节充分即可得证明。
第三章:思维训练中的自然资源
只有有自然资源(一定的经历和实施以引起联想、有迅速,灵活,丰富的联想力、联想要有条理性,连贯性和恰当性)才能接受训练。我们要学的是如何思维而不是思维。
第一节:好奇心
即希望得到充分的体会。我们的身体不论何处都在感受,而不管我们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1)好奇心最先表现为一种生命力的外流,一种丰富的有机体能的表露(即身体接触)
(2)在社会次级因素的影响下,好奇心会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即社会接触)
(3)好奇心上升到体能层面和社会层面之上,就到了智力层面,此时是在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基础上发现了问题而加以探索。(智力探索是建立在前两项接触之上的)
第二节:联想
不论题材重要与否,宽窄与否,人们都会从现在经历的事物产生联想,对尚未见闻的相关事物产生一些想法或信念(不可造就,但无法消灭)
联想有三个方面:
(1)联想的快慢,是人们通常区分聪敏不聪敏的依据(但是不聪敏的人在某些事情上可以很好,对所有事情都反应迟钝和傻里傻气的人还是比较少见的)
(2)联想的范围有宽窄,但这一差别与上述的反应快慢并无关系
(3)深度。表现出他们的反应的实质。
作者是想说反应的越快,联想越宽,就越聪敏吗?我认为只有深度可以表明人是否聪敏,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在看速度。所以我认为,第一项应是深度,再是快慢,三是宽窄
第三节:条理性:它的本质
思维应该连续而有序,在青少年的正确思维习惯训练中要考虑到他们和成人的区别
第四章:学校状况与思维训练
第一节:导言:方法与环境
要注意学校除了有意识地设计和运用智力训练方法还要注意非有意识
地因素,即学校氛围和校务之中能对学生好奇心,反应力及有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学校环境的影响可以分三类:接触的人的态度习惯、学校所授科目、教育的目的和理想。
第二节:旁人习惯的影响
学生会对环境有反应,教师的习惯岁学生也有影响,所以教师本人的思维习惯需要严格注意,防止其负面作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只研究教师的特点而放松对科目的研究
第三节:学业性质的影响
(1) 在侧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科目中,存在一种风险,就是使智力活
动孤立于日常生活之外。如数学和规范语法
(2) 在主要侧重技能的科目中,存在的危险倾向则正好相反,即人们企图
尽可能的走捷径以达到所要求的目的,舅舅会让这些科目变成机械性
的,而不利于智力的培育。如阅读、作文、图画、音乐
(3) 在侧重知识,注重信息量和信息准确度的科目中,也存在着差不多同
样的问题。如地理和历史
三类学业特别容易产生偏差,教师要注意避免
此处为何与前处举例顺序不同?不大符合作者的思维方式啊。
第四节:显示目标和理想的影响
1、在教学中,以外在成果为标准的做法表现在人们只重视“答案正确”
2、在学生的操性方面,外在成果的理想也有重大影响
第五章:智力训练的手段和目的:心理与逻辑
第一节:引言:逻辑的意义
人们通常所说的逻辑(就是从教学课程角度所说的逻辑),实际上是指成年人的受过训练的思维逻辑。实际上,一个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它自己的逻辑。有人以为字的的思维倾向无逻辑可言,是错误的,没有看到即便是在一个小学生的生活中,好奇、推理、实验和检测就已经起着重大作用。
第二节:纪律与自由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培养律己的精神。纪律是正面的和建设性的。
第三部分:思维的训练
第十二章:活动和思维训练
第一节:活动的早期阶段
宝宝的问题决定了他的思考的内容,儿童很少是通过有意识的模仿来学习的,
就是说,他的模仿是无意识的。成人的活动在儿童心智的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控制身体为思维提供真正的训练。社会活动可生成刺激,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较高层次。模仿能引起思维的进步,但模仿不能引起思维。
第二节:游戏,工作及类似的活动形式
在某种情况下,兴趣所在的活动或多或少是偶然的,由于环境中的偶然事件和一时而起的念头,或受别人的偶然的指使,在另一种情况下,活动因有所趋向,有所成就而意义更加丰富起来。
第三节:创造性作业
当前教育上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如何组织和联系这些学科,使它们成为养成活跃、持续、富有成效的理智习惯的工具。
第十三章:语言和思维工具
第一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关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三种典型的观点:第一,认为二者是等同的;第二,
认为文字是思维的外表和衣服,思维本身并不需要语言,只有当传递思维时,语言才是必需的;第三(这是我们这里所要坚持的观点),认为尽管语言并不是思维,但他对于交流思想,以及对于思维本身来讲却是必要的。
第二节:语言方法在教育方法上的误用
首先,只有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境情景的经验才能掌握符号的意
义。其次,没有新事物的计入,文字也能提供新思想,但可能有局限。再次,代表观念的文字,会变成一种单纯的号码,失去本身含义的意义。
第三节:语言在教育上的应用
语言的首要动机是去影响(通过渴望,情绪和思想的表现)别人的行动;语言的第二个用途在于用语言形式与别人更亲密的社交关系;语言用来作为思想和知识的有意识的运载工具,这个用途居于第三位。如何把处理日常事务的习惯转化成为表达精确概念的习惯。要顺利地完成这一转变,需要:(1)扩充学生的词汇量;(2)更准确的表达词汇的意义;(3)养成连贯的口语表达的习惯。
第十四章:观察和思维训练知识
第一节:观察的性质和价值
杰文斯阐述的原则,即科学工作者从来不把积累观察本身作为目的,而是经常把观察作为取得理智结论的手段,这一原则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在教育工作中,对这一原则的力量没有足够的认识,那么所谓的观察就将大体上成为乏味呆板的作业,或者是获取技能的形式,而没有理智的价值。
第二节:学校中的观察方法和材料
观察应具有科学的性质,这种观察要遵循着广博和细致之间的有节奏的变化。科学的观察,并不能简单的代替以享乐本身为目的的观察,后者的观察可以磨炼才智,对于书写、绘画、唱歌等艺术用途大有裨益,而能变成真正艺术的观察,喜欢看喜欢听的人就是最好的观察者。
第三节:知识的传授
1、学校根据合理的假设,即观察使一种主动的过程。
2、适当的观察材料,引起对观察的渴望,能使观察更精密。
3、最初的观察是为了实际目的,或仅仅为了爱看爱听。
总之,观察遵循广播和细致之间有节奏的变化。
第十五章:讲课和思维训练
第一节:指导的阶段
赫尔巴特教学法分析
第二节:讲课中涉及的几个因素
(1) 从学生这一方面说,讲课的第一需要是准备。最好的,实际上是唯一的准
备,是引起一种对那些需要解释的,意外的,费解的,特殊的事物的直觉
作用。
(2) 理性分析的反思阶段的显著特点。
(3) 运用和总结密不可分。
第十六章:一般性的结论
第一节: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
“理解”作为无意识的假定,“询问”作为有意识的构想。不能通过获得平衡来赋予规则,要避免过度分析。对错误的观察和对真理的掌握,需要有意识的陈述。
第二节:过程和结果
再次阐述玩耍和工作的关系。强调不可做苦差事,也不可以糊弄“玩耍”。要平衡玩耍和严肃这种智力上的想法。
第三节:远和近
学生对于过于熟悉的事情不感兴趣。熟悉的和详尽的教材,本身并不能引起思维或使思维做出反应。只有用他们来理解陌生的和襄垣的教材时,才是有用处的。
这一点我部分同意,但有意见。比如我们北京版数学的教材讲有理数的乘法一节时,用到了水库蓄水的问题。这个例子离生活较远,但是同学们都不感兴趣。相反,人教版引入了蜗牛的例子,同学们反倒很感兴趣。还有北师版有一个舞台灯光的例子,也能引起同学们兴趣。有的时候,说一些身边的事情反倒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是为什么?
问题,就是红色标志的地方。
1、 第二章,第二节,数学符号算不算这些标志?
2、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小条目下,作者是想说反应的越快,联想越宽,就越聪敏吗?
我认为只有深度可以表明人是否聪敏,在深度相同的情况下,在看速度。所以我认为,第一项应是深度,再是快慢,三是宽窄
3、 第四章,第二节,作者此处的说明与之前的综述顺序不同。作者是逻辑非常清晰的
人,此处顺序的颠倒是否有什么意味?
4、 第十六章,第三节。对于熟悉与陌生,这一点我部分同意,但有意见。比如我们北
京版数学的教材讲有理数的乘法一节时,用到了水库蓄水的问题。这个例子离生活较远,但是同学们都不感兴趣。相反,人教版引入了蜗牛的例子,同学们反倒很感兴趣。还有北师版有一个舞台灯光的例子,也能引起同学们兴趣。有的时候,说一些身边的事情反倒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是为什么?
收获太多了。我知道了
1、 什么是思维,
2、 为什么会有思维
3、 我为我经常胡思乱想找到了借口:人是不能控制的
4、 对于利用思维对学生的影响,安排课程,有了些初步的认识
5、 对于思维对于学生的不利影响,如何规避,有了一些想法。
6、 。。。。。。我以后会多读几遍,这本书真是我看过的学术界的书中最好的了,不枯燥,
还有用。希望以后有多多收获。
读书时间:不固定。一般是每天下午很安静的时候。我之前在百度文库中看过一部分这本书。之后百度文库被告了,因为他们侵犯了版权,所以我也没有读完。这次终于有机会读完了。我2~3天就读完了,刚刚又重温了一遍,并写了这篇。
第三篇:《思维的乐趣》读书笔记
《思维的乐趣》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这本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并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 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恩格斯说过,思维之花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正印证了关乎思维具体而清晰的美——新奇、有趣、自由、平等。在这个年代有人用感情写作,有人用政治写作,到后来还有人用身体写作,但在王小波看来,能够用思维来写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思维的乐趣》自有它的耐读之处。因为讲的不是乐趣,而更多是时代与政治环境带来的思维的恐慌与孤独。插队年代里“痛苦的顶点,不是被拘押在旅馆里没有书看、 没有合格的谈话伙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间同样寂寞,面对和你一样痛苦的同伴。”这种反思的境界,正是王小波的力度所在。在那个年代里,思考是件充满恐慌与致命孤独的事。要么是不能跳出桎梏思考,要么是走出来,却看不到可以对话的伟大心灵,空荡荡的,被孤独淹没。
有趣在王小波的写作里,是一件顶重要的事。他从来不把道理说得太清楚,但你仔细一琢磨,也能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说清是他给你的,不说清是你想明白的,而这琢磨的过程,也就成了一种思考的趣味。写作和阅读一样,都需要有趣味,都需要把一切庄重和崇高拉下台来,戏语一番,落下满纸荒唐言。说俏皮话、讲黑幽默、讽刺而不怒骂、谈笑而不猖狂。王小波对于有趣的定义,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可见王小波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他讲的道理不很大,但足够他被称作异端;也可见王小波是一个重独行的人,他走的路不很长,但到今天,却少有人能够重行。王小波说过,趣味是感觉这个世界美好的前提。这种美好之中,也就糅合着冷静严谨的思索和奔涌而出的热情。如果需要打个比方,那我们 可以说:这世界上有趣的思想就正如王小波蓬乱的头发,永远交错杂乱,但是自由生长。而在王小波看来,最不幸的,就是被扼杀掉这种有趣了。也就是说,当有一天没有办法讲道理了,在他看来比尸横遍野更遭;又或者,别人的思维被强加在你头上,人丧失了自己作出判断的能力和掌握话语的权力,这也是极其痛苦的一件事。然而王小波恰恰目睹和经历了这样的痛苦,在他父亲的身上,在他自己的身上,在文革跃进的口号中,在上山下乡的山路上。于是,王小波仿佛很痛苦地看到,乱糟糟的头发被一根根地拔去,又被别人植上了假头发。这头发不是他的,终究水土不服,估计后来都掉光了。于是,王小波自喻为一个时代的幸存者之一。王小波说过:“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如今,不知道王小波的这个愿 望实现了多少。倘若看到很多人还在争取这样的空间或者不自知有这样的空间存在,我想他会不耐烦——我们进步也太缓慢了一些;倘若看到我们还把他挂在嘴边, 我想他也是会不乐意的——说自己的话才更有趣一些。但是我想,记挂他,总比记挂别人要好一些。
《思维的乐趣》从关注现实、正视历史、剖析人性诸 方面阐述了思维的重要,没有积极的思维,人类就会故步自封,安于现状,何谈新奇与乐趣,就更不用说得到自由与平等
了。《思维的乐趣》除了给人思想,给人精神,给人趣味外,它语言上略带调侃的轻松的聊天式风格,也往往让人忍俊不禁。读《思维的乐趣》,不仅有思想上的犒劳,同时还有语言上的爽而不腻的享受。
第四篇:《我终于读懂了您》教师读书笔记
一首《游子吟》道出了世间多少母爱,又有多少人能像诗人那样感受到母爱的如此之深?今天读了《我终于读懂了您》一文,让我想起远在他乡的母亲。
在我们五兄妹年幼的时候她也像文中的妈妈一样做着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就是这些小事,当农民的妈妈用她的言传身教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她每天起早贪黑的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回到家还要忙家务事,喂鸡喂猪,煮猪食,清洁被鸡呀猪呀弄得乱糟糟、脏兮兮的庭院,清洗七个人用过的碗筷和一大盆脏衣服,等忙完一天的工作已经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了。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夏天的夜晚,晴朗的夜空镶着钻石一般闪闪发亮的星星,多美啊!哥哥早溜到楼上去了,爸爸外出了,胆小怕事的我老是缠着妈妈要她陪我睡。妈妈就让我把椅子搬出来排成一字当床。我躺着看着满天的星星,听着妈妈讲故事,多么温馨多么美好的夜晚啊!我至今难忘,难忘夏夜的美,难忘母亲的辛勤劳累,难忘那好听的故事,更难忘母亲那慈祥的目光,温柔的声音,难忘……当时我没有读懂这一切,上小学、初中我还是没有读懂,到读师范离开家里独自一人在学校寄宿,我读懂了您面对生活的压力,为一家七口人的衣食穿着的操劳。到了出来工作,我读懂了您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别人的做人准则。生了小孩,我才读懂了您为了我们五兄妹所付出的一切一切。
当我读懂了这些,我懂得珍惜。珍惜每次您回家乡的团聚,珍惜每星期的通话。虽然您现在老了,又与我们远隔千里,可您还是时时把我们当小孩,每年新年照样给我们兄妹压岁钱,在电话里照样提点我们小心身体,别晚睡了,当心这几天会下雨,别着凉生病……
母爱就是这么简单,它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来表达,也不需要多少金钱物质来衡量。它不介意别人的眼光,也不在意别人的理解。它就是这样无私的奉献,就是这样不求回报,只要我们能感受就已经足够。
第五篇:《学会正面思维》读书笔记
看完《学会正面思维》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务实的励志类书籍,书中各章节主题也都是用现实生活中的例证来加以证明的,鲜活可见,触手可及,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一位的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质。这良好的自身素质包括很多内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识,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当然还应包括身体素质,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倘若病怏怏的,喘气都嫌累,那还能干别的事没吗?恐怕不行!)第二位的重要因素就是处世态度了。面对你的人生,你是积极应世呢还是玩世不恭?是开朗上进呢还是悲观厌世?其实,你生活得好与不好,成就的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处世态度所决定的。这种态度就取决于你的思维方式。你用积极的正面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生命中的一切,即使你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所建树,那么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你已经享受到了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其实就是付出、是奋斗的过程、是到了老大而无所憾。相反,如果你用负面思维去面对一切,那么生活所能回馈给你的也只会是负面的。你的人生会很灰暗,你也只能在郁郁寡欢中等待生命尽头的到来。对你来说人生只不过是一段毫无意义的非常令人不愉快的旅程,有的人甚至会提前回到上帝那里去。
《学会正面思维》一书所想达到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学会用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用成熟老练的处世之道使读者能有所作为。当处在顺境的时候,我们需要用正面思维来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不要被眼前的一切所迷惑。要知道任何胜利都是暂时的、容易失去的,如果你不去好好经营和维护、这种胜利就得不到巩固和发展。
当处于逆境的时候,我们就更需要用正面思维来鼓励和引导自己。遇事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多看看多想想,不断地在反思和总结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始终都保持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