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堂堂皇叔是如何沦落成一个卖草鞋的?范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孙仲谋‘坐断东南战未休’;刘备在长安街上卖草鞋,但是对照族谱,竟然是汉献帝的叔叔,凭借这个身份,开动宣传机器,为自己捞足了政治资本。
摁下暂停键,咱们先想想,堂堂皇叔刘备是如何沦落到卖草鞋的地步,故事要从汉初的一项政策说起,那就是推恩令。
1
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觉得还是老刘家的人靠得住,自家的兄弟子侄封王的封王,封侯的封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实力越来越强大,对中央政府爱答不理的。
很多诸侯王的心理活动是:皇上也没什么了不起,论出身,大家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论能力,我比你小子强多了;你就是运气好,咱老爹当年偏心,把位子传给你。哪天有机会,我他娘的也干一笔,皇上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面对这种情况,每任皇上都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有时甚至捅出大篓子,比如汉景帝任用晁错,强力削藩,结果吴楚七国直接造反,险些把景帝屁股底下那把椅子抢走。诸侯王这个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2
到了汉武帝这里,事情慢慢开始变化。有个绝顶聪明的的大臣叫主父偃,给皇上出了一个断子绝孙的好主意‘推恩令’。我敢肯定,听到这个消息,诸侯王肯定问候过主父偃的祖宗十八代。因为‘推恩令’一出,桀骜不驯的各路诸侯立马变成了乖宝宝,完全看中央脸色行事。‘推恩令’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下令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所有子弟。当时诸侯王一般都有十几个孩子,但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大老婆生的第一个男孩有权利继承土地和爵位。其它孩子最多是不愁吃不愁穿,其实没身份,没地位。现在中央政府看不下去了,替这些没继承权的孩子出头,命令他们的王爷父亲把土地和财产分他们一份,推私恩分子弟,美其名曰推恩令。
这项政策一实施,受到了广大诸侯子弟的热烈欢迎,毕竟嫡长子只有一个,绝大多数都是次子或庶子,本来只能当一个有名无实的王子,这一下又能封侯又能封地,真正的当家做主。真是爹亲娘亲不如汉武帝亲呀。
3
但是诸侯王傻眼了,本来一个沃野千里的诸侯国,要粮有粮,要钱有钱,既有枪杆子,又有钱袋子。被这么一折腾,不出三代就分割成几十个巴掌大的小国了。别说对抗中央,一个县委书记就把你管的死死的。
所以当时淮南王刘安和他弟弟衡山王就不配合,秘密商量谋反。可是淮南王的孙子刘健不乐意了,进京把他们给告了,造反这事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刘健为什么要把他的爷爷送上断头台呢?因为他是淮南王庶子刘不害的儿子,他爹都继承权,他就更不用说了,在王府里跟个下人差别也不大。推恩令一来,突然可以裂土分侯了,天上掉一个大馅饼,肯定都乐疯了,睡着都能笑醒了,结果他爷爷竟然不配合中央政策,暗地里谋反。谋反成功了,没他什么好处;谋反失败了,他要被杀头。风险和收益一点也不对等,还不如举报给皇上,提前立一功。
4
推恩令实施后,各诸侯王有苦难言,如果不听中央政府号令,他那些等着封地封侯的儿子孙子都会急眼,只好硬着头皮听从政府,之后的实际效果可以拿中山靖王举例。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武帝的哥哥,封地很大,推恩令实施后效果如下:
刘胜(中山靖王)→ 刘贞(陆城亭侯)→刘禄(漳侯)→刘恋(沂水侯)→刘英(钦阳侯)→刘建(安国侯)→刘哀华(广陵侯)→刘宪(缪水侯)→刘舒(祈邑侯)→刘谊(祈阳侯)→刘必(原泽侯)→刘不疑(丰灵侯)→刘惠(济川侯)→刘雄(无地可封,职业不明)→刘弘→刘备(卖草鞋)。
推恩令是一个阳谋,明知道是来杀你的,但是毫无破解之法,只能眼睁睁的等死。
附上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提出推恩令的原文,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是不是让人拍案叫绝。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尾声
其实汉武帝的爷爷文帝在位时,有位著名的政治家贾谊就提出过类似的建议,叫‘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意思是在同样大小的一块土地上,要尽量多封几个诸侯,这样,每个诸侯国的力量就削弱了,可惜的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小时候一直问题很困惑,民国时候我们是五大名族(满蒙回藏汉),到了新中国建国,怎么冒出来56个名族,这差距也太大了吧。看到贾谊这个建议,我似乎明白了点什么,还是老一辈革命家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