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范文
第一篇:《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读书笔记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全家上下都会把他捧在手心里。因此很多孩子就成了掌上明珠,小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助长他的自私心理,“什么都得听他的,要什么买什么,想怎样就怎样,还动不动就发脾气。”为什么孩子的气焰会这么嚣张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家长造成的。
第一,父母把应该属于自己的物质上的所有东西毫无保留的让给孩子,久而久之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父母越是把自己当牛马,孩子便越没有尊重父母的意识,越会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父母的纵容,比如怕孩子在外吃亏,下意识地教育孩子学会自私。
第三,父母经常突出孩子在家中的中心地位。什么活动或者话题都以孩子为中心,在心理上给孩子造成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
怎样才能克制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呢?其实知道了孩子自私的原因,要解决问题被并不难。
1、父母必须承认孩子是自私的。但孩子到3岁以上,还表现出不愿与人分享,或者抢占等行为,家长必须制止和引导。
2、父母别给孩子特殊待遇。比如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或者给它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让他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3、给孩子多灌输正面的思想。如果家长从小就对他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那孩子心里不会装下别人、只会想到自己,长大后会变的贪婪,爱占小便宜,见利忘义,成为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而不受欢迎。
4、教育孩子体谅长辈。从小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第二篇:读《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有感
读《正确引导孩子的自私心理》有感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全家上下都会把他捧在手心里。因此很多孩子就成了掌上明珠,小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助长他的自私心理,“什么都得听他的,要什么买什么,想怎样就怎样,还动不动就发脾气。”为什么孩子的气焰会这么嚣张呢?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家长造成的。
第一,父母把应该属于自己的物质上的所有东西毫无保留的让给孩子,久而久之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父母越是把自己当牛马,孩子便越没有尊重父母的意识,越会以自我为中心。
第二,父母的纵容,比如怕孩子在外吃亏,下意识地教育孩子学会自私。
第三,父母经常突出孩子在家中的中心地位。什么活动或者话题都以孩子为中心,在心理上给孩子造成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
怎样才能克制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呢?其实知道了孩子自私的原因,要解决问题被并不难。
1、父母必须承认孩子是自私的。但孩子到3岁以上,还表现出不愿与人分享,或者抢占等行为,家长必须制止和引导。
2、父母别给孩子特殊待遇。比如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或者给它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让他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3、给孩子多灌输正面的思想。如果家长从小就对他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那孩子心里不会装下别人、只会想到自己,长大后会变的贪婪,爱占小便宜,见利忘义,成为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而不受欢迎。
4、教育孩子体谅长辈。从小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第三篇: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向孩子学习》
《向孩子学习》这本书通过讲述61个关于家人、教师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像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两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 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 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 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 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 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 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象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纯真你还有吗?悄悄的问问自己,失去了,别担心慢慢把它找回来,拥有了记得要珍惜,让我们用一个纯真的心,生活着、工作着,享受着。
在我国,以往由于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孩子往往被认为是幼稚的,需要指导和管教的,根本无从谈起向孩子学习。但作为现代父母,慢慢的发现了孩子身上也有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地方,《欢乐蹦蹦跳》中 “童言无忌逗你笑”版块,孩子天真的话语把荧屏前每个人都逗的笑弯了腰,是的,也只有他们,不会顾忌太多现实的东西,要不,《皇帝新衣》中怎能把骗子的把 戏揭穿呢?
70年前,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的这首诗十分形象生动地把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表现了出来。在陶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
应当说,向孩子学习,是今日父母与教师的一大课题,也是教育成功之必须。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是一本内容极 其丰富的书,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例如,生活在网络时代,孩子们顺其大流,在网里遨游,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该首当其冲,对网络要有一些适当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知道孩子。如果你连“ 886”“7456” “顶“等一些网络术语不明白的话,那你和你的孩子也会产生隔阂。了解孩子的前提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规律,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尊重孩 子的各项权利,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这是向孩子学习的重要保证。当孩子的言行令您不能理解时,切忌匆忙下结论反对,应三思而后行。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是不可能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则是最有效 的教子之方。欣赏导致成功,训斥导致失败。“你能行“如果你能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孩子,那么相信他一定行,我们不可忽视每个孩子的潜能。
向孩子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教育的新理念,孩子成长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这个背景里面所产生的许多未知的能量对于教育而言也是陌生的,一个有时代意识的教师或者任何的成人应该务实的去向孩子学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教师成为什么呢?一个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生命个体,互相汲取对方的力量,包括信念、精神和有限的知识,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
第四篇:幼儿教师《习惯左右孩子一生》读书笔记
“习惯”这个词,我们天天会挂在嘴边。习惯就像一把钥匙,人的一生都会随身携带,好习惯可以开启成功和幸福之门,带领你走出扑朔迷离的大海,为你的人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坏习惯则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功之门,把你带到堕落和颓废的路上去。 因而“习惯”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看了《习惯左右孩子一生》这本书,我突然觉得小班年龄的孩子习惯培养是那么的至关重要。是的,现在有很多成人就是因为小时候习惯没有培养好而造成了许多的累赘和陋习。
记得在这本书中一位记者采访一位中国名人时,记者这么问:请问您的成功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呢?这位中国名人说:我最想感谢的人是我年幼时刚踏进园地的老师和我的父亲。记者觉得很奇怪继续追问:这是为什么呢?他笑着回答:因为是幼儿时的老师她教育我东西哪里拿的就要放到那里去;吃饭之前要洗手;伙伴之间要友好交往;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认真的注视对方;而我的父亲同样也在我年幼时就告诉我,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以拿回家,不该说的话不能乱说;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在场的所有记者都被他的回答所打动。是的,一个好的习惯如果在你年幼时没有形成,那么它将影响你的一生。所以幼儿时,作为一名教师,你的行为习惯对身边的孩子是影响一生和至关重要的。
记得我在带小班时,我常把教育孩子注意卫生,爱护自己的教室挂在嘴边,但直到进入中班我还是不能改变孩子们随地扔垃圾的习惯。一次,小胖把一张吃好的早餐垃圾随手扔在了走道上,但小胖似乎又意识到了什么,回头看了看,乘这一个契机,我并没有给与批评,而是自己走过去捡起了这个垃圾,也许是我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小胖带动了别的孩子,他走进了教室对别的小伙伴说:我把垃圾丢外面了,是老师帮我捡的!于是我笑着说:这是我们中二班的教室和走道,我可不想让它变脏哦,我爱我的孩子们,还有这个教室!然后我自信的走开了。从那后,孩子们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的习惯就这样养成了,也许,这样的习惯只要成人的一句话和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但它确实那么的重要。所以,教师你的形象和行为习惯对孩子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有很多的教师和家长总觉得孩子坏习惯总那么难改,不知道大家自己意识到了没有,其实改变孩子们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在他身边那位最重要,最模范的你。也许你也会把垃圾随手一丢,也许你和朋友交流时也会随口一句脏话;也许你把用好的东西也会随手一放,但你的孩子就是把你当做模仿对象,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他们的世界里都影响一生。
第五篇:《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认识你自己--生存机器与谜米机器
-------------《自私的基因》读书笔记
引言
生命有意义吗?人生目的何在?人是什么?我们在面对这些深刻的问题时,无需再求助于迷信。十八世纪的达尔文通过《物种起源》科学地解答了这个问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残酷的自然,无情的选择,才造就了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多姿多彩的自然和顽强生命力的生物。然而这种选择是在什么水平上进行的?不同于以前达尔文主义者提出的个体选择,群体选择或者是种群选择理论,道金斯认为,从发生在最最低级的水平上的自然选择—基因选择出发是解释进化论的最好方法。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自私的基因》一书从基因选择入手,对进化论进行研究,提出了“自私的基因”理论。并运用此理论对“自利”与“利他”行为的生物学本质进行探讨。
此书自问世以来引起巨大影响,褒贬参半,误读 者也不少。自私一词,毫无人性。很多人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人类绝望,对世界绝望,认为人不管活的如何,总是徒为基因作嫁衣裳。然而,正如作者在文末所说的那样,“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可以看出,作者明显不持有极端的“基因决定论”,排斥人类的文化,排斥人类的思想。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构造出一个冰冷的宇宙。
那么,《自私的基因》到底描述的是怎样一种世界?本文试图重构作者在文中描述的基因的世界,了解在作者眼中,基因到底是如何“自私”的。
几点解释
本书所谓的"利益"指的是"生存的机会"。“自私”是指基因所做的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提高自己生存的机会,虽然用这样一个人类道德领域中的词来修饰基因不太合适甚至荒唐,然而从全文看,这确实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在本书中,所谓的"我们"和“生存机器”并不单指人,它包括一切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适用于一切在进化历程中形成的生物。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利己,利他和自私都是就行为维度上而言,与指主观意识如何认识无关,道金斯在本书中的讨论仅涉及行为的效果,即是该行为是降低或提高利他者或利己者生存的可能性。不讨论该行为的动机。作者所使用的"欺骗"、"说谎"等字眼也只有直截了当的含义,是在功能效果上相当于欺骗的行为。
第 1 页 共 7 页
一、基因的起源与其功能—自然选择的最基本单位
“我们都是生存机器--作为载运工具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禀性自私的分子。”作者开门见山,开篇就直接给出了本书讨论的主题。其论点是,“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我们自己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其目的是“研究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虽然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但是不同的适者其适应度也有所不同。要深入研究自然选择理论,就必须弄清楚其基本选择单位到底是什么。作者从正反两面论证了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
在本书中,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之辨起源于对于利他主义者主体水平层次的讨论。有“群体选择理论”和“个体选择理论”(作者称之为“基因选择理论”)两种观点。一个群体,其层次有界门纲目科属种,那么,哪一级水平上发生的利他行为才是重要的呢?如果说选择在同一物种的群体之间以及在不同物种之间可以进行,那么选择为什么就不能在更高一级的群体之间进行呢?狮子与羚羊同属哺乳纲。为了不致使这一纲灭绝,狮子应该去捕食鸟类或爬行动物而非羚羊。以此类推,为了使脊椎动物这一门全部永恒地存在下去又该怎样呢?道金斯看出群体选择理论在利他主义自然选择的水平层次上表现出来存在着混乱状态,运用归谬法进行论证,揭示了群体选择无法自圆其说的理论缺陷。在这个基础上,道金斯完成了对“遗传单位--基因才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和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这一论点的正反论证。
在作者笔下,基因从“原始汤”(可能是海洋)中开始发展,在这个阶段,“基因始祖”是单纯的化学分子,在竞争中长寿,生育力高,复制力强的基因胜出;随后,外界环境改变,为自己构造了保护已以安居其中的基因胜出;在积累和渐进的过程中基因制造出结构日臻复杂的生存机器,能够制造出适应外界环境的生存机器的基因胜出。
在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不同的基因开始尝试着生活在同一个生存机器内。他们组成了基因联盟,这就是dna。dna分子在进行自身复制的同时也在间接地监督制造了不同种类的分子--蛋白质,进而间接地控制了生存机器个体的一切。基因作为一个dna的基本组成部分,对生存机器的控制是从他们彼此间的合作展开的,道金斯称这些基因为统一的“基因复合体”。
在基因的彼此配合之下,生命诞生,成长开始在这个星球上留下印记。当然,生活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生命做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其危险性的。或者说,生存机器的每一决定都是赌博行为,我们无法预测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自己的行为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因此,基因会事先为脑子编好程序,以便脑袋作出的决定多半能取得积极成果。另一方面,基因也赋予了生存机器一种学习能力。以便他们可以根据基因的事先编程和后天的经验做出合理判断。但是这种经验,不可避免的已将带有先天编程的痕迹。
因此,对于本书讨论的目的“研究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可以看出,生存机器的行为,不管是利他或自私,都在基因控制之下。这种控制尽管只是间接的,但仍
然是十分强有力的。基因通过支配生存机器和它们的神经系统的建造方式而对行为施加其最终的影响。但此后怎么办,则由神经系统随时作出决定。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脑子则是执行者。他们按照这样的方式决定了一个有一个的行为。
然而,就像作者所说的“个体和群体象天空中的云彩,或者象沙漠中的尘暴。它们是些临时的聚合体或联合体,在进化的过程中是不稳定的。”作为遗传单位的个体因为体积太大而且寿命也太短,而不能成为有意义的自然选择单位。种群因为内部演化的影响而且不断地同其他种群混合,也会逐渐失去它们的特性。它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也不足,不能优先于其他种群而被"选择"。更何况,它们也无法全部继承上一代所拥有的基因。因此,在每个实体仅有一个拷贝的情况下,在实体之间进行选择是不可能实现进化的!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可能是个体水平以上的生命层次。
至于dna或者是“基因复合体”,在有性生殖的遗传过程中,它们在从亲代到子代的“迁徙”过程中就可能会被分裂,或者倒位,对换等基因重组的形式所改变。因此,它们也无法成为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
排除掉其他之后,基本单位只可能是落在基因或者基因以下的水平层次了。道金斯在这里论证,基因之成为合适的自然选择基本单位,其原因在于它的“潜在的永恒性”。
基因--进行高度精确复制的复制基因,作为一个极小的单位,“接近于不可分的颗粒” 以极大的概率离开一个体进入下一代。世界上的基因可望生存的时间,不是几十年,而是以千百万年计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基因是接近永恒的,这种永恒性即是基因的特性。虽然从直观上看,自然选择总是以个体形式表现出来,但通过对物种生长繁殖死亡的本质后果的观察,而我们可以发现,其影响最终体现在基因库里基因频率的变化。
因此,每当我们想要解释某种特性,如利他性行为的演化现象时,最好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问问自己:"这种特性对基因库里的基因频率有什么影响。
二、博弈中的基因
对于任何事物,外界条件总是有限的,基因也不例外。基因要争取生存,同它们的等位基因的竞争无可避免。因此,对照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定义,从基因的水平上讲,利他行为必然是坏的,而自私行为必定是好的。那些在基因库中挤占其等位基因而使自己生存长久的基因,往往都会生存下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在基因身上得到充分体现。然而我们也会看到,进化更多的是“战略”的博弈而不是简单的弱肉强食。基因本身是依它和它的环境中的其他基因配合的能力而被选择的。因此,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其自私的目的,在长期的积累和演化中,基因维护自我进化利益的技巧和策略也逐渐地加以改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滋长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正是在这样一种自私和利他的冲突中,基因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战略”博弈,为他们的未来而战。在这里我们必须重新明确,不管是“自私”还是“利他”,都是只谈效果不谈动机。
正如前文所说,基因是主要的策略制定者;脑子则是执行者。因而,基因间的博弈其外像化就是生物个体之间的博弈。这样的策略主要是指导性或者是战略性的策略。事实上由于
时滞造成的困难,基因也只能这样做。在具体环境中他们只能冷眼旁观。它要求个体在采取某种行为时必须考虑利益最大化。也就是最能增加自己的生存机会又不会冒太大的风险。在基因战略策略的指导下,生存机器 成功地“沦为”基因生存逻辑的物质载体。
在这里,道金斯引进了“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以下简称ess)”这一概念。他认为,“凡是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采用某种策略,而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比不上的,这种策略就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或ess。” 它一旦形成,就会稳定下来,任何举止异常的个体的策略都不可能与之比拟。偏离ess的行为将要受到自然选择的惩罚(在正常情况即自然条件变化不大时)。为说明这个概念,作者列举了鹰、鸽、还击者、恃强凌弱者、试探性还击者混合策略和“消耗战”,来说明只有按一定比例组合的基因,或按一定比例组合的复杂策略才是生物进化的稳定策略(ess),才能获得进化上的优势。于是我们看到基因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一面,有残暴的一面,也有温和的一面,这就是“基因的多态性”。
在另一场博弈中,一开始说谎者处于有利位置,于是它们的数目增加,在说谎者成为多数时,自然选择就又会有利于那些能够迫使说谎者摊牌的个体。因而说谎者的数目会再次减少。在消耗战中,到最后,进化上的稳定策略就变成了面部表情不动声色。
这就是基因博弈的基本体现。
在《基因道德》一章中,道金斯还讨论了汉密尔顿的近亲选择。他认为,即使近亲之间的“爱”也是受基因生存策略支配的结果。他指出,近亲选择并非是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之间的中间形式,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因为近亲间基因的相似让近亲作为传递基因载体,来使体内的基因增加生存的机会。因此近亲间的利他行为普遍存在。当然基因在做任何事时都会有“风险评估”,近亲也不例外。“亲缘指数”是评估时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因为相隔四代的个体从基因相似性而言与陌生人相差不大。然而,若是单单从亲缘指数上看,姐妹之间与亲子之间在亲缘关系上是一样的,然而事实上,人么对待子女肯定比对待兄弟来的“亲密”。这又存在一个认证的风险性和经验的重要性了。亲子关系总是比兄弟姐妹更好确认。所以“亲子之情”相对比较亲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从基因繁殖的角度上看,有更多的子女,则其基因生存的机会更大。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发现,生物都会控制其生育率。这样不是给其他个体繁殖的机会吗?按照道金斯自私基因理论,生物个体控制其生育率,绝非出于利他性动机,而是涉及到生育后的抚养问题。其目的还是在于提高基因的生存机会--最大限度的增加其子女的存活率。因此,自然选择肯定倾向于那些能够控制生育规模使子女存活率达到最高的个体。这就是一种生存的博弈策略--繁殖与生育的平衡。
当然,在抚养过程中,也会存在有“世代之间的斗争”。亲代目的是使自身拷贝基因最大程度的生存繁殖。要么对自己投资,使自己长存;要么生育并养育子女,使子女长存并进行生殖。当然,从长远角度上看,生育子女将会有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之中,由于资源条件的有限性,亲代总会选择某几个子代增加投资,使得其投资的回报率最高。
当母亲的因为不知道该把一些食物给小的吃还是给大的吃而感到左右为难。它最有可能把食物给小弟弟,因为大哥哥可能可以凭自己的力量去寻找食物,它不一定会因此死去。但是母亲把食物给了大哥哥,小弟弟饿死的可能性就更大。这样其“亲代投资”的回报无疑就会小很多。在另一种情况下,家属之间也会互相欺骗,扎哈维指出,有一种幼儿(小布谷鸟)讹诈母亲的手段特别可怕,它放声大叫,故意要把捕食者引来。它在说,“捕食者,捕食者,快来吃我和我所有的小兄弟姐妹吧!”父母只好用食物塞住它的嘴巴。在动物世界,这样的欺骗很常见,当然,道金斯在这里只是描述这样一种事实,他只想最终表明,促使幼儿进行欺骗的基因在基因库里处于有利地位。而不是论证,这种行为符合道德准则,这对人类而言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说体内有 50% 的基因是相同的亲代同子代之间还有利害冲突的话,那麽相互毫无血缘关系的配偶之间,其利害冲突该会激烈到何种程度呢? 生育及抚养为两性带来利益的冲突,博弈自然也存在于两性之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两性和平相处之道基本上是建立在互利条件上子女体内基因各自拥有来自其父母 50% 的基因遗传,相互合作共同抚养这些孩子明显对双方都有好处。他们的争斗焦点在于,谁应该付出更大的投资。一般而言,雌性个体在选择和谁交配的问题上比雄性个体更爱挑剔. 因为生育往往要占据雌性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如果生育失败,其损失比雄性而言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雌性动物会发展出策略,保证他们的投资获得回报。它们会在繁殖前就选择优秀的雄性进行性交,或者是在性交前要求对方筑巢,喂食,进行昂贵的投资,使其不会轻易抛弃妻子。这种结果最终导致了两性的平衡发展。
由最原始的亲代关系和两性关系说开去,群居动物之所以选择群居,肯定也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好处足以抵掉风险。在群居动物中,有时生物会表现出出一种友好的相互利他行为,这是否说明了种群利益的存在?道金斯指出,这里没有任何利他行为,有的只是每个个体为了私利而利用其他每一个个体。如瞪羚在种群面对捕食者时的跳跃看似一个高尚的自杀行为,但是道金斯指出这种跳跃其实是个体的夸耀,它向捕食者显示它的身强力壮,向其暗示应该转移目标。在否定了物种利益存在可能之后,道金斯拓展了“共生”的含义,将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利他行为称为互利共生现象,共生现象虽然从直观上看来对个体不利,然而从长远看都是使得自私的基因得以长久生存。
基因之间的博弈,特别是发生在亲子代之间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你死我活”毫无感情的博弈,使得生物世界披上了冰冷的的外衣。
三、文化基因—meme
道金斯并不认为人类仅仅是基因进化的产物,他有超越其他生物的特殊属性存在--文化。然而这种特殊属性其实也具有相当的生物特性。本书用meme(文化基因或译谜米)来表示。meme概念的提出几乎给人类文化的进化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人类中的进化,是基因和文化的双重进化。
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就像生物世界里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一样。而且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基因选择的范围了,因为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可以扭转基因造成的影响。使得外
界环境依旧为我所用。在这里,文化基因的出现就是自然而然的。道金斯认为文化基因有其生物性是基于与自然基因的对比。
基因的繁殖方式是复制,逐渐提高其他基因库中的频率,觅母则是通过模仿从一个脑子转到另一个脑子,从而在觅母库中进行繁殖;基因为了争夺复制的物质资料来源而竞争,觅母则是为了人脑有限的储存空间和时间等限制性因素而相互竞争;基因相互配合,共同控制生存机器的的性状和行为;觅母同样选择了结合的方式共同支配文化的传播;除此之外,文化基因中也存在着一把剪刀,在自私的觅母支配下,强势文化也会扩张、繁衍,挤占其他的文化在觅母库中的位置。
在文末,道金斯指出,人类可能还有一个非凡的特征——表现真诚无私的利他行为的能力,他觉得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抗拒我们那些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我们甚至可以讨论如何审慎地培植纯粹的、无私的利他主义!
“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的,是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在作者眼中,人类是有其尊严的。生存机器和觅母机器是与生俱来的,然而我们后天如何发展取决于我们的意志,我们的思想。这些才是人类尊严得以存在的根本!
四、对《自私的基因》的评论
1.自私的基因理论—人类的生物性
《自私的基因》问世以来,批评者甚多。他们认为道金斯将人类所歌颂发扬的个体之爱和利他行为全部无情的化为了基因自私的遗传策略。“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人性的世界里那么崇高和辉煌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在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里完全是不合情理的。”(北京大学 吴国盛)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因为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毫无意义。但是纵观全文,作者很少以自私的基因的视角去看待人类,他更多的是以非人类的动物世界去观察和演绎其自私的基因理论,谈及人类社会最多的也是“觅母”一章,他也是在这一章正面提及人类的独特性。文化将使得人类摆脱基因的控制,发展出自己的人格,展示人类的尊严。在这一章的最后,作者也说明了人类是可以推翻基因的暴政的,因此,作者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他想用它的理论证明的仅仅是人类种种特性中的生物性,而这种生物性某种程度上已经被人类的主观意识所掩盖。正是主观意识的产生使得人类从主宰他们的基因那里解放出来,变成有执行能力的决策者。批评者的错误在于将道金斯所描述的人类的生物性理解为人类的全部特性。
2.基因自私的道德混淆
另一方面,对“自私的基因”最普遍的误解是,把“基因自私”和“生物个体自私”混为一谈。基因自私是客观事实,而个体自私则涉及到的判断。作者在文初就已经提过,他只是想表述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是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我自己也觉得,一个单纯以基因那种普遍的、无情的自私性法则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生活在其中将会令人厌恶之极。然而我们无论怎样感到惋借,事实毕竟就是事实。”事实是不需要有道德这样的价值判断的。
批评者也将两者混淆了从道德伦理维度来驳斥自私的基因理论,而这正是道金斯最担心的事情。
3.语言表述的模糊
作者曾在书中明确提到反对目的论,然而却使用了“自私”这一个带有极强目的性的词语使其“表述方便”。进行论证时,作者的语言表述也带有很强烈的目的性色彩。这样的模糊论证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读者的迷惑与误解。
4.理论模型构建的缺失
在本书中,作者进行论证时有些并没有充实的事实基础,而仅仅是想象臆断的结果,充斥着“如果。。。的话”这样的字眼。例如,在解释炫耀性行为时,道金斯这样说,“如果动物个体会对种群密度进行估计而降低生育量,那么的个体都会伪装出密度很大的样子”这里只是想象却无明显的证据支持,这样的论证其逻辑的严密性也存在缺失。
5.关于文化基因的论证缺失
作者在文中论证了觅母和自然基因的相似性,而自然基因并未表现出道德的特性,而觅母却使得人类产生有崇高的道德呢?作者并未对此提出自己的论证。而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基因与道德这一对关系的讨论可能促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私的基因》一书或许正预示着学术界的一场大的变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自然界“无为”的统治下,世界朝着多元化的发展,这个小小的行星上竟然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而不仅仅是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惨烈竞争,最后残留下已是残兵败将的幸存者,自私的基因间的竞争也并非如此可怕。
更何况,我们人类拥有文明和教育,我们的命运并非完全由基因决定,人类的自我意识和尊严会将人类从基因的工具中脱离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私的基因》从来没有忽略人类社会独有的道德价值体系,相反,它使得这一道德体系更加光彩夺目。
参考资料:
《自私的基因》(英)里查德?道金斯著卢允中,岱云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