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红楼梦范文

(作者:tlliumiao时间:2021-11-05 05:01:29)

第一篇:读书笔记之《红楼梦》

搭载着曹先生的《红楼梦》,我穿越了两百多年的时空,走进了大观园,来到了一群奇特的女性中间,品味着她们的喜怒哀乐,内心激荡着爱的涟漪。

妙玉,大观园中最美丽的女子,似更胜宝钗黛玉,才也极高,在书中她算第一位了。曹先生颂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并把孤傲高洁的性格赋予她,然而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她给宝玉这个男子用的,竟是自己的日用茶杯;作为心止如水的道姑,宝玉向她施礼她会满脸晕红;宝玉生日她会准时送来贺贴,却偏偏署上个不管“槛内”世事的名称“槛外人”。在曹先生的笔下,朦朦胧胧地给情窦初开的古代少女罩上了爱情的棉纱,刻画恋爱女子内心之微妙,在两百年后的今天,有谁能够超越。

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双目流动着感情,闪烁着智慧和性灵,却又令人难以捉摸;如烟一样自然、舒卷、起伏、变幻的双眉,笑靥却荡出淡淡的哀愁,病态反而显出无限的娇美。这样虚实结合、虚多实少的笔法,足以证明曹雪芹深得我国诗画之神髓,而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绝唱。

这个禀呈着我国优秀传统品格和气概的奇女子,愈是身处逆境,愈能不屈反抗,愈是被人践踏,愈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她唱着催人泪下的《柳絮词》,埋葬落花的一幕,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间。每当我坐在电脑前,冥思苦想,一句一句地挤着文字时,我情不自禁地想着黛玉,想着她低低吟唱的:“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春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美丽的文字,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馥郁的芳香, 能不迷恋?

曹雪芹以艺术家的天才手段,把王熙凤塑造成文学史上最有时代特色、最有思想深度,最有艺术光彩的动人形象。她同样是“薄命司”中的座上客。

(1)她的出场为先声夺人式,作者用浓墨重彩正面描写了人物的服饰、体态、言谈、举止、神情、韵味,而且多次用笔,反复皴染,写出一个光芒照人、华贵艳丽的形象。

王熙凤出场于第三回,主要从黛玉的眼中写。当时在场人物“皆敛声屏气,萧萧严整”,在这样的气氛中,“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安排,是着重表现凤姐的得宠和主管的地位。紧接着一再描写她的服饰、体态、言谈、举止等,将一个美丽又泼辣、权重又精明、机灵又放肆的少妇形象,写得光芒照人。

(2)模样儿极标致,言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男人万不及的王熙凤,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中,游刃有余地手操胜券,掌握主动。作者一开始就采用非凡手法,通过“设局”、“协理”、“弄权”等大关节,把王熙凤性格中的几个方面同时抉发出来,表现出女强人的特征。

第三回中写道: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写她的模样,最突出的是她的眼睛,那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一是美,二是情感丰富而又多变,喜时弯弯尖尖,怒时大大圆圆,顾盼之间眼波四射,有威仪有柔媚,有智慧有狡黠。其体态苗条风骚,其打扮则珠光宝气——总之是个锋芒毕露之人。

表现其才能与个性,作者用了“设局”、“协理”、“弄权”三个情节。

“设局”、显示出了她的心思之果决——一撞上贾瑞立即决定了对策:先拖住,再迷惑,然后下圈套;手段之毒辣——贾瑞虽有语言调戏,但并不曾做出伤害她的事情来,她立即想到“几时叫他死在我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其后布下的陷阱果然凶狠歹毒,直至把贾瑞整死。

“协理”宁国府,几天之内将宁国府内上上下下几百人管得服服贴贴,千头万绪的家务事整理得有条不紊,显示出她女强人的管理才干。

“弄权”写凤姐和铁槛寺的老尼合谋,利用官府力量逼死两条人命,坐享了三千两银子。这是第一次写她谋财害命,而且此次得手,以后更加胆大妄为。

这三个情节,既展现了凤姐的才华和权势,也展示出她贪财狠毒的女强人的特征。

(3)不理解环境的典型性,也就不能理解形象的典型性。封建末世货币经济发展的时代折光映照着王熙凤的形象,她表现出对金钱的狂热追求。

书中告诉我们。凤姐这样狂热追求金钱,是封建末世这个典型时代典型环境决定的。当时清代与外国有交流,王熙凤出生的王家与外国官府和商人有交往,使她看到了金钱的作用,。所以是封建末世货币经济发展的时代折光映照着王熙凤的形象。

(4)凤姐是纵情享乐的少妇,她常常越出封建礼教的界限,表现出肆无忌惮的苗头,这是一种新的畸形。

凤姐虽然害死了贾瑞,但她并不是一个洁身守德的女子。她请贾蓉、贾蔷做帮手来对付贾瑞,却没有告诉贾琏这个丈夫,以及她当着刘姥姥和一家子的面和贾芸打情骂俏,说明她与贾芸这个贵公子关系暧昧。此外,她对金钱的狂热追求都表现出她常常超越出封建礼教,与此种种,说明她是封建末期出现的一种新的人物。

(5)虽不知书却能达理的凤姐,表现出卓越的才干,有些属于传统范围,有些反映了时代的新特点。

凤姐不曾读过什么书,这是她与黛玉、宝钗的不同之处。但她经常听说书看演戏,并且生活在那样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家庭,因而她具有很好的口才,能触景生情令人捧腹,她也有较高的才干。这便是所谓的“不知书却能达理”

凤姐的性格中大多仍属于封建社会少奶奶,但也有新特点:一、对金钱狂热追求;二、管理中不解情面作风,如第十四回中她说:“错我一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清白处治”三、为探春鸣不平,说:“殊不知庶出,只要人好,比正出强百倍呢!”而封建社会是极讲正名,所以这已经是离经叛道了。四、对贵族地主阶级花钱买虚热闹的事,凤姐认为没意思,她讲究小钱生大钱,有点资本理财思想。五、她日常所吃用送礼的多有进口洋物品,因此她身上不能排除商品经济产生的刺激和影响。

(6)王熙凤悲剧结局的深刻意义。

凤姐的才干作派,使她担当起“封建末世女强人”的称号。凭她的才干,应该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来,可是古老的封建社会已没有生命的活力,它窒息了凤姐的才干。

其次,封姐一生害死了不少了,制造了不少悲剧,而她自己的结局也是一场悲剧。在高鹗的后四十回中,她已生不如死,但求早死。曹雪芹的安排是“一从二林三人目,哭向金陵事更哀”,写她被贾琏休弃,回到娘家的日子更惨。悲剧的制造者最终也制造了自己的悲剧,“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和启迪。

(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纯真。

(5)肩负着几千年来伟大孤独和寂寞的诗人。

林黛玉的诗才极高,而且,诗成了她性格中的主要素质,生活中赖以寄情的安慰。曹雪芹写林黛玉,也是为中国历代诗人的坎坷命运表达自己的遗憾。唱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杜甫,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李白,吟出“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二十年”的柳宗元,哪一个有好结果!时代发展到曹雪芹,他也无法为林黛玉设计出一个美好幸福的前途,她的结局只能是悲剧。——作者通过林黛玉写出千百年来文人的共同品格、才华和命运,寄托自己对历代文人的深深同情。所以说,黛玉背负着几千年来伟大孤独和寂寞的诗人

(6)林黛玉的爱情生活——它是作者从所有爱情描写的花圃中,采集了无数的花粉,从而酿造的一种新型香蜜,它谁都不是,而是它自己。

“采集了无数的花粉”是说曹雪芹吸收了以之前《西厢记》、《牡丹亭》等的精华,它们有独到之处。而且林黛玉同崔莺莺、杜丽娘同为官家小姐,身份接近,在写作上容易借鉴。

“酿造的一种新型香蜜,它谁都不是,而是它自己”,林黛玉同崔莺莺、杜丽娘的爱情很不相同,崔、杜终都与情人成婚,黛玉则是彻底的悲剧。而且《西厢记》“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则有混浊味。黛玉同宝玉的爱情不同于秦钟、智能儿式或司棋、潘又安式。曹雪芹创造的是前所未有的少男少女的独特表达方式:他们两小无猜、天真无邪,思想一致,感情极深,是在长期交往中培养造就的。他们的爱情同以往的根本不同:它最终被粗暴地摧残,以悲剧收场——作者还了生活的本来面目。而此前的爱情描写者都不敢正视生活,粉饰太平,创造出廉价的欢娱。

(7)林黛玉之死。

首先,林黛玉事迹上是被封建势力逼死的,她已忍受了很多痛苦,而最后的希望——同宝玉的爱情被摧残之后,她被剥夺了生活的支柱。

其次,黛玉临死前的笑,是作者找到了最真切自然的表现方式——像项羽临死前的笑一样,是对死亡的蔑视。

其三,黛玉虽然死得很惨,但她再读着人们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其四,黛玉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时代悲剧、社会悲剧,它产生巨大的反封建的力量。

(8)曹雪芹之写黛玉是一种独创,这是创作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伟大的艺术诞生。

黛玉的性格中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种种富有魅力的特征,以及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中国文人性格的完美样式。曹雪芹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把民族智慧和才华发展到极致,而注入到林黛玉的身上。

第二篇:读书笔记之细读红楼梦

读书笔记之细读《红楼梦》

看红楼,不知看了多少遍了。从懵懵懂懂地翻看,到略知一二的通读,平时随意地翻看,再到对语言文字的细细品读。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红楼梦》最耐人寻味之处,便是故事之中另有故事。很多人,很多事,都不似表面描写那么简单,这便使众多学者沉浸在红楼故事中无法自拔。

细读之一。人名。

《红楼梦》中有几百个人物,为这些人物取名便是十分繁琐之事。更令人惊喜的是,曹雪芹先生在诸多人物姓名上,竟然也是有着深刻含义的。

开篇第一回,一僧一道且行且谈,遇上甄士隐。这甄士隐,便是“真事隐”的谐音。而他的女儿乳名英莲,则谐“应怜”,暗含英莲身世让人怜惜。

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便是贾府四女的名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原应叹息”。暗含几个女子的结局让人叹息。

细读之二。诗词。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全书的亮点之一。这些诗词不仅在词句上令人如痴如醉,更是隐含着许多故事。

书中第一回,僧人见到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念了四句言词,道是“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菱花一句,暗指英莲后来改名香菱,被薛蟠纳为妾。“雪”指薛蟠。好防二句,不只是香菱命运的暗示,也与全书结局吻合。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里,贾宝玉所翻看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判词,更是清楚地描写了这些姑娘们的命运结局。且以我最喜爱的几位为例。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便是晴雯的判词。

从“霁月难逢”可见,雪芹先生对晴雯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正是晴雯的身世。她有着普通丫鬟没有的思想,志向。可是,她生在封建社会,丫鬟便只是丫鬟。纵然心高,地位却是极低的。而她偏偏相貌出众,风流灵巧,多得宝玉喜爱,如此便不入了别人的眼。尤其是那圆滑世故,外表温顺却极有心机的袭人。一些含沙射影的话引起王夫人的疑心,再加上那些婆子的添油加醋,病中的晴雯终被赶出贾府,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只留多情公子宝玉空牵念。

“才子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几句探春的判词,便是清楚地概括了探春的一生命运。探春的才能,不在凤姐之下,探春的志向,更是极高的。可她,偏偏是个庶出的女儿,又生在这般末世。最后也只能远嫁他方。身不由己,令人唏嘘。

第五回末,警幻仙递与宝玉的《红楼梦》曲更是引人入胜。《终身误》中,“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以宝玉的口吻分咏宝钗、黛玉。直接写出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则指宝玉最终娶了宝钗,心却一直留在林妹妹身上了。

我最喜爱的《枉凝眉》,更是感叹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在《红楼梦》的众女子中,黛玉的才情是无人可比的。她的诗,空灵飘逸,情深意切。一首《葬花吟》,更是让人为之心动,唏嘘不已。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为写落花,却更多地写出了黛玉自身的身世。“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及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几句写出了黛玉身在贾府的处境,虽然表面上大家对她很好,可在她敏感的心灵里,这些,不过是表面的。那些丫鬟婆子的轻视,寄人篱下的苦楚,皆如那风刀霜剑一般。“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险渠沟。”却是对黛玉结局的暗示了。而最后的发问:“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是黛玉对自己未来的预测吗?

细读之三。言语。

在《红楼梦》中,很多人物不经意的一言一语,其实都是寓含深意的。若粗略读过,便不能品出其中意味。细细品味,便不得不对作者心生敬意。

自读了多遍《红楼梦》,我更加愿意去寻找那些不经意的词句,从中去品味人物的心理,情意。自觉口齿生香,略写几处,与人分享。

本书第七回,周瑞家的来送宝钗给的堆纱花,黛玉问道:“这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佳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足见因寄人篱下,黛玉的性子过分敏感。也足见府里的下人素来对黛玉也是不热心的。

接下来,宝玉问宝姐姐在做什么。周瑞家的说“身上不大好呢”,宝玉听了,便和丫头说:“谁去瞧瞧,就说我和林妹妹打发来问姨娘,姐姐安??”这里宝玉以两个人的名义慰问宝姐姐,可见宝玉心中的亲疏之别,待黛玉不同旁人。

第八回,宝玉去见宝钗。宝钗要看宝玉的玉。把玉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又回头责怪莺儿不倒茶。莺儿嘻嘻笑道:“我听着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由此引起宝玉的好奇心,借此引出金玉之说。主仆两人,一唱一和,竟似事先预备一般。可见,宝钗从进贾府就存了做贾府二少奶奶的心,这不过是个引子。

第九回中,宝玉要去上学。辞了父亲和贾母后,忽想起未辞黛玉,忙至黛玉房中来做辞。宝玉道:“好妹妹,等我下学再吃晚饭。那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唠叨了半日,方抽身去了。足见宝玉与黛玉感情深厚。而黛玉忙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来呢?”黛玉的小小得意,小女儿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十七回,宝玉身上的佩物被众小厮解去,黛玉听说,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了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又赌气把没做完的香袋铰破。宝玉见了,却也可气,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衣襟上所系荷包解了下来,递与黛玉道:“你瞧瞧,这是什么东西?我可曾把你的东西给人来着?”黛玉见他如此珍重,戴在里面,可知怕人拿去之意。自悔莽撞,低头一言不发。由此可见宝玉对黛玉送的东西格外珍重,可见感情也与众不同。

第二十三回,宝玉悄悄看《会真记》被黛玉发现,黛玉也将次书看过后,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宝玉借此表达的对黛玉的爱情。两人的感情,从懵懵懂懂开始了爱情的萌芽。

二十六回末,晴雯和碧痕二人拌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把气移在宝钗身上,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的睡觉!”如果宝钗是所谓“封建淑女”,就该在自己的闺房里待着。“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虽是晴雯的气话,却也说明宝钗到怡红院来得勤。可见宝钗并不是人前那副模样,她对宝玉的心思足可体现。

又有二十七回中,宝钗偷听到小红坠儿说话,又见躲不过,便使了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却又故意说方才黛玉蹲在这里弄水,问二人是否见到。

宝钗这一招,不但把自己撇清了,还将黛玉扯进去,让小红坠儿怀疑黛玉。前者是有情

可原,后者就有些阴损了。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紫鹃用玩笑话说黛玉明年回家去。宝玉听后,竟然满脸紫胀,再无知觉。黛玉听到宝玉的情况,推紫鹃道:“你不用锤!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反应如此强烈,写出两人感情已深入骨髓。也让大人们明白了宝玉对黛玉的感情之深厚。

《红楼梦》博大精深,语言、心理描写技巧不胜枚举。以上例子,只是深海一粟。细细品读,自觉妙处繁多。也难怪那么多人沉迷在红楼世界中无法自拔了。

第三篇:红楼梦读书笔记之湘云详解

红楼梦读书笔记之湘云详解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雄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 曲:乐中悲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此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是红楼梦中没人太多,我们都或多或少的淡忘了这样一个角色,她叫湘云,那个襁褓之中父母违的孩子。

被曹雪芹评为han的史湘云的确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在影视中,我们看不出史湘云有什么可悲之处,只在老版电视剧红楼梦之中,最后一个史湘云出现的 场景是史湘云被卖到花船之上悲唱。之后看到贾宝玉站在桥头哭喊:“爱哥哥,你一定要将我孰出来。”场面甚是悲凉,这是影视当中表现史湘云之悲的唯一一个镜头。其余场合中出现的史湘云,包括在曹雪芹的文本著作之中,都没有正面描写过湘云之悲,只是偶尔借他人之口说湘云之婶母如何苛刻,湘云身为小姐却还要自己做针线换取生活费之类。众人皆见湘云之憨实,却不见其悲苦。史湘云跟林黛玉命运一样,襁褓之中父母违,甚至史湘云的命运不及林黛玉。我们先来理清他们的关系,老太君是黛玉的亲外孙女,

而老太君只有一个爱女贾敏,便是黛玉之母,贾敏去世,老太君自是将疼爱女儿的心绪全用到了黛玉身上。而史湘云却只能算是老太君的侄孙女,血缘关系较黛玉自是远了许多,从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我们不难看出贾母甚是疼爱黛玉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寄人篱下。尽管她身世比林黛玉还苦三分,但她从没象林黛玉那样整日悲戚戚的,在贾府随时可以听到她的笑声,笑却是真挚无邪的笑,发自乐观的天性,更皆出语谐趣。如行酒令:“这丫头不是那鸭头,这头上哪有桂花油?”说不尽的俏皮,一时令人倾倒。 她对生活永远兴味盎然,属于她的色彩明快、温暖,一如雪地里戴着的大红猩猩昭君套,那是湘云最配的颜色啊。和乐观的女人在一起生活,男人此生不会倦怠。

再看才智,人们只知道宝钗黛玉才气过人,能与宝钗黛玉才力抗衡的,唯有湘云一人。结海棠社写诗,众人皆说:“再一首也不能了”史湘云却连作两首,众人不由得拍案叫绝。而芦雪庭联句的时候,到后来几乎是她和林黛玉薛宝琴的专场。在凹晶馆和林黛玉联句也是文采斐然。众人只记黛玉的“冷月葬花魂”,怎不记得湘云的“寒塘渡鹤影”。宝钗黛玉自是文采过人,怎不看他们是何种教育条件。宝钗自幼知书达理,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亦是书香门第之后,宝钗黛玉都有着深厚的功底,唯有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家中连做针线的丫头也没有,连袭人都说:“她哪里是什么小姐,竟做着丫头的事”。史湘云在叔父家中无人教导,竟能有如此的的文采,不得不说史湘云的智商真的很高。

就是这样的史湘云,全然不卑不亢。在大观园女儿国中,须眉气象出以脂粉精神最明显的要数史湘云了。她在穿着上总是喜欢男装。一次下大雪,她的打扮就与众不同:身穿里外烧的大褂子,头上戴着大红猩猩昭君套,又围着大韶鼠风领。黛玉笑她道:“你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拿着雪褂子,故意妆出个小骚达子的样儿来。”众人也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于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她与宝玉、平儿等烧鹿肉吃。黛玉讥笑他们,湘云回击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这会子腥的胞的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就是写诗,她也会吟出“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的诗句,俨然以隐女自居。俏丽抚媚杂染些风流偶傥,使史湘云这一形像更富有魅力了。

她生性豪放,心胸开阔,是个“大乐天”。我们在《红楼梦》里,似乎没有见过她真正发过什么愁,总是嘻嘻哈哈,对生活兴味盎然,充满热情。对于她这一性格特点,作者不仅在判调和红楼梦曲中作过点化,而且曾多次做过诗意的彩绘。她第一次出现,作者就表现了她“大说大笑”和“咬舌”的性格特点

史湘云又是大观园中极重感情的女子,刑轴烟家庭困顿,邢夫人仍旧苛刻银钱,史湘云便要打抱不平,黛玉嘲笑:“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 这些人里面是湘云最接近侠女的典型,而侠女必须无情,至少情窦未开。善良细心史湘云有一种传统侠义、古道热肠的善良,在群芳射覆的游戏中,香菱慌乱得毫无头绪,旁人都笑观其

败,幸灾乐祸。唯有史湘云,急得抓耳挠腮、不惜私传谜底,结果作弊被当场拿获;邢岫烟,一个处身于贵族中的平民女子,和宝玉、宝琴、平儿是一天生日,别人谁也不记得,独史湘云道出了岫烟的生日,让贫寒的女子顺势过了个华诞。这些或许是小事,但闺中又有多少大事,且又有谁肯为香菱、岫烟这类女子留上半分心呢?她的善良与明智,使她超脱了身份的羁绊,从而两袖清风、一身轻快地行走于天地之间,呈现出一种潇酒飘逸的大家风度

史湘云是一个懂爱的人,她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快乐,珍爱每一个有意义的时刻,珍爱朋友也珍爱亲人。比起红楼女儿的爱情来,她的珍爱显得越发的博大而纯洁。 她爱着大观园中姐姐妹妹,也爱着“爱哥哥”,她爱着疼她怜她的贾母,也爱着那些从小和她一起玩大的地位低下的丫鬟们。她同情并且关心着自怜自艾的林黛玉. 这份心肠是其它人中不多见的。她还会将自己带来的小礼物一样样地亲自送到那几个小丫鬟们的手中,连丫鬟们都知道她送的东西其实在贾府中“算不得什么”难得的是她那份心。她不会如其它人那样将人分为几等,她的主子下人的观念是最轻的,对上她不惧怕不媚俗,对下她不嘲笑不欺负。。这在大观园中是不是也是独一无二的呢?

史湘云是一个狭义之人,在那个特定的时刻,黛玉的清高让人觉得假假的,而她才“是真名士自风流”,她的大笑,她的开心,她的诗意纵横让人觉得古时文人雅士相聚也不过如此罢了。同时,

也有几分楚留香仗剑天下,令孤冲笑傲江湖的风采,让人觉得她活得真实,活得尽兴,活得天然。

湘云又是一个简单的人, 她的一切都是简单的,她的想法不经大脑脱口而出,她的爱与恨更是直接地表达出来。她的简单成就了她的智慧也让她变得格外的可爱。“反璞归真”说的就是湘云吧,简单却并不是粗线条,并不是愚顽。最简单的往往是最丰富的最长久的。多留些空白给自己,多留给空白给他人,一切在繁杂中生活着的人如果走向了简单那才是最幸福的。而湘云的简单也是一样,大观园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而活,宝钗为了自己的将来,黛玉为了自己的爱情,凤姐为了贾府的权势,探春为了家族的兴衰,而湘云为了什么呢?她只是过着快乐一天是一天的日子,时时想着能不能多给别人些开心。

史湘云是一个成熟的人,很多人认为湘云天真烂漫,不羁世俗,可湘云真的是这样吗?湘云的身世比黛玉好不到哪去,叔叔婶婶待她也并不好,让他做任务很重的女红,湘云在这样的生活中,还能无邪如孩童吗? 我认为,倒不如说湘云的城府极深,愈是表面天真烂漫,愈是内心苦闷不堪。她常陷入经济危机,与亲戚们比起来很寒酸;她没有父母的疼爱,与宝黛相比贾母更不会想到这个假小子——她只有伪装自己。湘云看起来很天真,成天笑眯眯的,对谁都和气,俨然小孩子——这是因为没人和小孩子计较!她不想像黛玉一样,悲悲切切寄人篱下,但她又无力应对

大观园复杂的人情关系,于是只有伪装。这和人们装傻是一个原因。 只是她的成熟是懂事的成熟,于己有利,于人无害。

第四篇:《红楼梦》读书笔记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第五篇: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我觉得《红楼梦》的思想有几个重要方面,一个贾宝玉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思想,从小说故事来讲,贾宝玉年龄也不大,说的话疯疯癫癫,有时是你听得明白的,有时弄不明白,究竟什么意思呢?譬如说他自己一辈子什么也不想干,就想跟姐姐妹妹在一起,混这一辈子,自由自在,死了以后化做一阵青烟散了就完了,看起来好像弄不清楚什么意思,但是其中有一条不肯读书,反对仕途经济。他本来跟薛宝钗还不错,有一次薛宝钗跟他讲话,就提到你也该读读书了,年龄也不小了,要准备考试了,要走仕途经济的路了,结果他就马上把脸翻了,你给我出去吧,我这个地方没有你的地方,我这个不懂仕途经济的,你们赶快出去。一点不含糊,弄得薛宝钗下不了台。

那么把这些内容跟他的自己无所作为的人生思想结合在一起,实际上他是通过这个情节写贾宝玉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反对走仕途经济道路,你们读书我就不读书,要读书《西厢记》还可以,挺有意思,读读,什么其他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五经,它都是杜撰的,杜撰的话讲得很凶,讲得很厉害的,但实际上你要看指什么杜撰的呢?主要是程朱理学,你们都是胡编的,孔夫子的话是不是值得一试很难说,你们硬说是这样,你们来杜撰的。贾宝玉绝对不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也不去求什么其他的名,我就要跟大家姐姐妹妹在一起,高高兴兴自由自在的过一辈子就行了,实际上他宣传的是一个什么呢?从当时阶级安排的道路来讲,他是对抗统治阶级安排的道路,因为当时知识分子读书就是做官,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没有第二条路,他坚决不走这条路,他自己的路,就是跟姐姐妹妹们在一起,过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实际上他是宣扬那种自由人生的道路。因为那个时代毕竟离我们太远了,他找不出另外别的路,他不可能想出更好的道路来,问题是不走你安排好的读书做官的路,我走我自由自在的,我想怎么就怎么,这样一个自由人生的道路,这一个思想那么比过去的所有的不做官的人的思想就不一样了,五十年来,论证的时候有一种看法,认为贾宝玉不肯做官,这个也没什么了不起,嵇康、阮籍都不愿意做官了,陶渊明也不愿意做官的,觉得没有什么稀奇,这个不能这么比,嵇康和阮籍的时代跟曹雪芹的时代完全不是一回事,两种不同的做官的行为,它的内涵完全不一样,《红楼梦》里说的不做官,是跟仕途经济对抗的人来说,否定读书人做官考举的道路,这对清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是一个另外的诱导,封建王朝要把读书人都诱导到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然后呢,帮他来巩固统治政权,《红楼梦》里主导的思想叫他不要走这个路,完全是相反的道路,就是《红楼梦》第一个方面的思想。

第二个就是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个在《红楼梦》以前,在我们古典小说,古典戏曲里头,宣扬这种自由恋爱的戏剧小说也是有的,最有名的《西厢记》,《牡丹亭》,但是这个你要仔细比一比,就有时代的差距,《西厢记》虽然是张生、莺莺不尊老夫人的命令最后是自由结合了,但是最后《西厢记》的结局,最后还是张生考上状元,然后最后皇上赐婚,最后大团圆,圆满结果。一定是在婚姻问题的一个整个过程中间第一步它是越轨了,但底下呢,越过以后又赶快弥补自己,完全按照封建理法规定的道路一步一步走,走到最后皇上赐婚,封建礼法加上了应急,合法了,没问题了,就算完结了,没有反抗到底。而且他的恋爱方式呢,是一见倾心,在府殿上面一见面就觉得漂亮的不得了,那就定了,这是一个。《牡丹亭》柳梦梅也是一样的,这个男女两个双方的,那还没有见面,做梦,最后也是封建皇帝赐婚,最后也是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承认了,曾经一度越轨的婚姻,最后纳入封建的理法的轨道了,那么因此呢,它原来的有一点点的叛逆性也被消灭掉了,弥补过去了。

到了《红楼梦》就完全不一样了,贾宝玉跟林黛玉这个恋爱的发生并不是一见倾心,虽然第一次见面觉得这个人好面熟,好像见过似的,这是写的一种心里的感应,一种好感,但是并没有发生爱情,相反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得很长很长时间,也不断吵架,吵架又友好了,中间呢,有薛宝钗又来了,加上一个薛宝钗,就是薛宝钗有挺聪明,也长得很漂亮,三个人在一起还有后来的史湘云,其他女孩子一起,在一起,都来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贾宝玉跟这些人在一起,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确定的写他喜欢那一个,这就显得《红楼梦》的恋爱方式已经不是一见倾心,已经是在长期生活当中渐渐地了解,最后在长期的了解过程中间最后形成他们的爱情,《红楼梦》的这些地方还是写得非常清楚的,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个薛宝钗给他讲到仕途经济,他翻了脸,这就是一个标志,说明贾宝玉在爱情问题上,还有他自己的一个思想标准,跟我思想不一致的,我是根本不愿意仕途经济的,他们极力要走仕途经济道路,那和我是两回事,所以《红楼梦》里所描写的婚姻,一个是选择不是一见倾心式的,是要长期的熟悉。第二个志愿思想要一致,如果思想不一致,无法结成终生的伴侣,这《红楼梦》里写得很清楚,而且思想一致,不是选择那个另外一个一致,它要必须是带有叛逆性质的这种思想他才合自己的胃口,所以跟林黛玉他就完全不一样,所以贾宝玉也讲得很清楚,袭人说你跟林妹妹不这样,她跟你发脾气,你反而跟她讨好,他就回一句,林妹妹从来不讲什么仕途经济,她讲这个话,我也和她翻脸了,这个标准讲得非常明白,非常清楚,所以《红楼梦》里在婚姻问题上面树立了一个自己的标准,就是要漠视木石前盟,不要金玉良缘,封建时代的门当户对,一些选择的标准全对他无效,他必须自己选择,我现在讲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婚姻的问题,主要是根据前八十回的本子,因为这才是曹雪芹本人的思想,不是后人窜改过的思想。

那么在这样一个封建时代,提出了一个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样一个思想,那可真是了不起,《红楼梦》也没有这种口号,没有婚姻自由啊,婚姻自主这个口号,但是他写的行动就是他自己的口号的实现,所以这一个思想呢,在当时也是应该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认为这个思想就带有现代人的思想,因为今天的婚姻恋爱,也不都一样吗,一个是不是一见倾心,再也没有什么一见倾心的事情,总得要互相理解,再一个,总得要想一致吧,不能完全两回事嘛,所以我觉得曹雪芹的这种婚姻理想,包括他前面说得人生道路的理想,都是属于我们今天现代人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是我们时代的人,现代的人提出来的,不走那个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要走自己的路,是我们现代社会人的一种思想,古代那有这种思想,都是一个在家里父母,一个在社会上的朝廷规定的,所以贾宝玉的人生道路的思想,贾宝玉的婚姻自由的思想,都是近现代人的一种思想。

word该篇读书笔记之红楼梦范文,全文共有1348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读书笔记之红楼梦.doc》
读书笔记之红楼梦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