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高一范文

(作者:angela898@236.com时间:2022-01-11 05:01:03)

第一篇:2014级青岛九中高一读书笔记交流之三——读名著悟人生

2014级高一语文读书笔记交流之三2014122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名著悟人生

韩寒,我想和你谈一谈

——读《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一谈》

高一1班郑上鑫

?喂,你好,是韩寒吗??

?我不认识你,你是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的?? ?嗯——我是你的一名粉丝,很喜欢你的书。? ?谢谢,你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的?? ?直觉哈哈。?

?你这样的人我见多了,挂了。? ?别别别。。。我是为了完成作业,老师让我们写读书笔记,我想写《1988》,所以我想找你聊一聊,最后把聊的内容当做读后感。哈!是不是很酷炫!?

?作业啊,好,我可以帮你,但是我只有10分钟的时间,你最好快点。?

?10分钟?名人平常不都是很悠闲的吗?你还是作家哎。哦对,你最近不大写书了,是不是光去开车了??

?说实话,我不喜欢写书。书是什么,不是赚钱的工具,不是成名的方式,在我看来,我单纯地只是想写点自己的想法,对社会、时代以及世界的看法。累了才会写,写了会变的开心,然后会变得忘记我累这个事实,最后我就不累了。你们看进去了,我也写进去了。对了,对于我赛车这件事,我是这么想的。人总要有梦想,而梦想就是爱好的放大化。我喜欢赛车了,不喜欢写书了,就是这样。说了太多了,说说书吧,你能看得懂吗?听你声音应该不到20吧。?

?哇,为什么你说的每句话都这么有哲理,真的很羡慕。。。20?!我还没满16呢。说实话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的,真没想到会是这么一本书。之前也很喜欢你,当然也是被你的长相所吸引了哈哈。看多你的博客和微博,这次终于看了你的书了。?

?还有8分钟了。这本书怎么说呢,你看这本书还是有些早,但是你们现在这些学生不都早熟吗,肯定都懂哈哈。?

?嗯,还有8分钟这么短了,行,那就按第一个模块:写作的内容与结构——?

?——等会,对不起啊,时间太紧了,而且我不大喜欢板板框框的谈话,况且读后感我觉得没必要写得那么拘束,不过我是个坏学生啊你还是别听我的。嗯随便聊聊就行,有没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或者你有什么特别的感想??

?好,我也喜欢自由一点的。? ?嗯说吧还有7分钟了。?

?寒哥,那个路子野就是你吗?? ?哈哈,我写的人物不是我就怪了。? ?那你觉得子野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他啊,迷茫而自闭,你看啊,他是一直在逃避,但他却一直受朋友影响,生活在过去,而且他没有目标,没有人生的方向,所以导致他一直在背负着残酷的现实。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路子野是幸福的,但他又是幸福的。他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在他的回忆中死去,只有他活着,但可悲的是他却一直活在回忆中,他却一直让回忆纠缠着,怎么说呢,他经历了人能经历的所有事情。他正如80年代的旁观者在诉说着他对于人生和整个世界的看法。?

?寒哥,我为什么想到路子野就觉得心里不好受呢。哎,难道他就不能摆脱回忆吗??

?不能,真的不能,娜娜你知道吧,就是那个妓女,对不起啊我也想不出有什么更婉转的词来形容‘妓女’一词,反正你也懂。他们俩都想清零自己,开启新的生活,但子野只知道逃避应该说他只能逃避,因为他还要活下去;而娜娜重生的唯一方式就是生下孩子,娜娜喜欢子野,但她知道她配不上子野,所以只能让‘重生的娜娜’继续陪伴着他。?

?还有5分钟了快一点还有什么问题?不过你这么一说,我也想起了这本书的每个细节。? ?寒哥,另外这么一说,我很喜欢你的两个寓言,一个是‘流沙’,一个是‘温水煮青蛙’。前者讽刺抨击愚民教育对人的洗脑和误导;后者则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

?呵呵。别给我太高的评价,这些都是些无稽之谈,等你真正遇到了现实你就会明白了。其实有些时候的有些事物的对错并不由主观控制,你对我错,成功或是失败,完全是由别人定义的。你要记住有些事情并非如此,还有3分钟。?

?我还很喜欢你写的一句话:我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永远不会变的,快来适应这个世界吧!? ?对,这句话啊,其实是我对我老婆讲的。另外告诉你,我的女儿叫小野,是不是跟路子野有点像。我就特别喜欢‘野’这个字。做人没必要拘束。写作更一样,没必要装模做样。自己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对了寒哥,我看网上有人对你的《1988》的评论有些是说你用了很多的隐喻,我不是太懂这些能否给我讲讲??

?还有2分钟,剩下的我就说完吧。时间不够了就等下次吧。有些事我也不方便给你讲,有空问问你爷爷奶奶不行的问你爸妈要不是共产党的狂热粉丝才行。最后还是回到书里来。其实看书看得更多的是一种‘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当然我的书并未这么高尚,但是也并不是什么低俗18禁。你要记住人一定要有梦想但你一定要考虑到现实,如果你没有冲击现实的能力我劝你还是继续当祖国的小花朵吧。我有很多朋友,子野也是,但很多都在路上到下了,被梦想击败,被现实击败。人生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要走的路,一条是你选择走的路,你不是我,你只有把必须走的路走好并且要先走必须走的路,才能安稳快乐地走你选择的路。这是我想对你说的,祝你永远快乐,还有不要过度沉溺于《1988》,要走出来,带着梦想走出来,再见。?

?再见。?

我又拨打过去。。。。。。

?对不起,您拨打的号码为空号。?

我笑了,原来韩寒只是我扮演的韩寒而已。

文明对文明的侵略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高一1班贺嘉懿

神鼓上的桦树皮积了老高,鄂温克的山民离开了他们的营地,迁到鸽笼一般的城里。

跳神的萨满在画布上定格,昔日迎风起舞的神衣在博物馆的橱窗中沉睡,林间的鹿铃声消逝了曾经郁郁葱葱的林海,正一天天蒸发……

这,是鄂温克的进步吗?

不,这是中原文明对鄂温克文明的侵略。

鸽子笼里,是死了的鄂温克文明,而活着的,只有中原文明。 这是文明对文明的侵略。

也许有人会说那个游猎民族的生活习俗破坏生态,导致物种灭绝,但鄂温克区区几万人口的日常作息对生态造成的影响,与中原人对那片森林的鲸吞相比,不过沧海一粟罢了。更何况他们的信仰与自然紧密

结合,他们在那土地上世代生存,也未造成多大的生态破坏。中原的文明人若是说他们破坏生态,那就像曾一年捕杀成千上万鲸类却反咬一口称那一个部落每年仅捕杀一两头鲸的因纽特人使鲸类濒临灭绝一样可笑。

?文明?的民族同化?不文明?的民族,自以为使?落后文明?进步,却不知已让那?落后文明?面目全非,失去了原先的光彩。

鄂温克的例子并不那么血腥。美洲印第安人几乎被欧洲人灭绝,白人的大肆杀戮使几千万人口死于非命。与印第安人遭到的屠杀相比,它已是得相当温和了。

不论?先进文明?是怀着鄙视的心态也好,提升全人类素质的想法也罢,他们对于?落后文明?所采取的措施无非于其国土上的侵略、于其人口的杀戮、于其文化上的?教化?这类,这些都会改变被动民族原有的文化习俗,最终使该文明淡化甚至消失,这就是赤裸裸的侵略!就算人口、土地仍在,但习俗文化不存,该文明何在?无论先进与落后,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都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

文明对文明的侵略,或许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但每每提起,我却仍会叹息。额尔古纳河静静地流淌,亲吻着那片土地,注视着岸边那些民族的兴衰。

完整的人物

——读《额尔吉纳河右岸》有感

高一4班陈佳鑫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雨雪看老了。——题记

我选了最喜欢的话作为题记,这句话从我的视野里似乎影射出了一个漫长却短暂,悲凉却也温暖的旅途。我们都是这趟列车上的一员,不必在乎终点,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欣赏美景时的心情。

开向坟墓的列车带给我对时间的厌烦和对岁月流逝的恐惧,我怕看到自己逐渐长大直至衰老的样子,我未能像迟子建先生那般欣然—只觉得往事随风飘散,只留下了时光的累累瘢痕罢了。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再读下文,许多千奇百怪的名词,如同电影最后在片尾曲中慢慢划过荧幕的字幕一般,千头万絮,只有一个十分模糊不清的样子,条理不分的大框在脑海里时隐时现,不停地揪出大段问题。

让人迫不及待的渴望继续读下去。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二感受,我猜这也是它能一举夺得茅盾文学奖的非同寻常之处吧。

只读几页,我便开始渐渐清晰起来,脑海中原本模糊的框架慢慢立体起来,出现了笔直的线条,锋利的棱角,几乎成型。然后又缓缓的分明开来,出现了独立的人物——单纯善良的安草、爱啃桦树皮的西班、衣着女性化的尼都萨满、相爱的林克和达玛拉、鄂温克女人我….它们虽然独立出来却还不够丰满,一个个的干巴巴的,瘦得可怜。

迟子建先生大约有孔子一般的仁心,看不得干瘪的毫无生机的轮廓,于是动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恨不得把每根头发丝都描述出来,我不喜依芙琳,总觉得他并不像那个美到我难以想象的仙境中的一部分,更像个市侩,会在市场大声嚷嚷谩骂的女人!可我又觉得是自己的理解太狭隘,他也有自己可爱的一面,于是便深思熟虑起来。

看过?三眼?,我爱上了它的细节,每一处最微妙精细的地方都像是黑暗中闪耀的钻石,光彩夺目…… 前辈的作品带给我太多感触,太多细节都深深刻在了记忆里,像电影版播放着。人性是两面的,有好的也有坏的评价才完整,这样的主人公才更真实,才会有血有肉有棱角和共鸣。

这样的思考结论太多,一言难尽。

?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人,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夹着沙尘的狂风?。——后记

枭 鸣

—读《狂人日记》有感 高一4班 刘梦怡

又一次细读《狂人日记》,心中是怀着敬意的。对于我来说,鲁迅先生是我最敬佩的中国文学家、革命家,没有鲁迅,就没有中国近代文学。我不敢多作评点,因为我纯粹是以求知的心态来品味先生所带给我们的文化盛宴的。

而他的意义,就在于不需要被追捧被肯定被献媚。他怒视着人们。 在那个晦暗动乱的年代,多么需要有人引领一条光明之路。于是,《狂人日记》诞生了。先生以讽刺的手笔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借助于?我?的辛酸与生活的挣扎,描绘出人性的丑恶与世界的残缺。

然而先生并非是现实主义者,他在揭露和批判的同时,又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 首先他自省。?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或许在茫茫夜幕下,先生独立于窗前,望着窗外沉默的世界独自叹息。?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谁不为兄弟??所以先生所揭露的显然不是一个人,是对整个民族的担忧。?食人?的民族,何时能清醒呢?先生以冷峻的笔、冷酷的脸向尘世发泄着悲痛。

先生绝望了吗?

显然不是。先生无奈说道:?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在先生的孤独里,我却看到了他的力量。此时此刻,先生用一颗冷静的心辨认虚幻的事物,他怒视着,他鸣叫着,在须臾的间隙里找寻新生希望时,他依然孤独的抗争着。

他痛苦地呐喊道:?救救孩子……?新青年是未来中国的脊梁,先生愿意燃烧自己,把光亮留给孩子们,他看透本质,嘲笑着现实。先生如同一只枭,诞生于黑暗,却不属于黑暗,因为先生如枭一般犀利的眼睛里透出黎明的影子。

文坛无鲁迅,何人领呐喊? 彷徨。

像猫头鹰一般洞察黑暗的眼睛,像猫头鹰一般?大煞风景?的叫声,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批评精神。

聆听寂寞

——读《寂寞》有感 高一1班王程

?那是一个愉快的夜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个毛孔中都湿润着喜悦。?文章的开场白。我并不感觉作者有多么寂寞,反而是一种沁人的愉悦,于是我带着疑惑继续读了下去。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他居住的环境,就在一片森林里,与瓦尔登湖的湖水为伴,心中的宁静只有涟漪,没有激荡。与凶猛的野兽为伴,他的住所也只是一座小木屋,那个地方寂寞地跟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样,即使是这样寂寞,作者却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创造乐趣,大自然就是他最好的伙伴,只要还有思想,他就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欣喜若狂。在作者的思想中寂寞就是最好的伙伴。

读完文章后,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和僻静的大自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恍惚就在沿着湖边走,听着牛蛙鸣叫微风习习,摇曳的,是赤杨和白杨,几乎使我不能呼吸了,我仿佛臵身其中,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的一切。虽然作者只有一个人,但他却并不会感到孤单寂寞,因为在这里,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冗杂,他感受到的是来自于自然的美丽,原始的美。

文中有把自己与学生、农夫相比较,我细想一下才发现我也是孤独的,在学校里有知识老师同学们的陪伴,在家里有家人的保护,每天无非就是在这两地之间奔波,生活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当我们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他便成为一种习惯消失了。单调与乏味充斥了整个青春,或许这些都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

一页,也许这才是刚刚开始,我只能从寂寞中慢慢去找寻乐趣。

梭罗的这篇文章,抒写的是一种生活,是一种精神,能让我体会到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乐趣和方式,让我想起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人人都向往的安身之所,在人群中陶渊明是寂寞的,梭罗也是寂寞的,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他们对于寂寞的理解,现在我还不能去享受这种寂寞。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去尝试,因为毕竟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人生是会有缺憾的。

笙歌中 朦胧夜

——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感

高一4班王瑞瑄

九十年前,有两位青年友人伴着清冷的月色共泛秦淮河。九十年后,读到朱自清的那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时,那河的繁华与风姿,使我这个北方长大的孩子充满了向往。

初次知道秦淮河,是因为杜牧的那首《泊秦淮》。短短几行诗,却将秦淮河上的纸醉金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后来看的书多了,也晓得了这条河中凝了许多不同朝代的金粉。可以说,是历史成就了秦淮河,并赋予了她绰约的风姿和艳丽的外表。

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也逐步走向了没落,而朱自清的一篇文章,又让她再一次散发出了迷人的光彩。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中的语句,并不亚于《荷塘月色》,甚至比其更让我有种身临其境之感。精致华丽的大船、清幽雅致的?七板子?、朦胧的烟霭、细微的涟漪……无论哪一样,都有着不可言说的魅力。灯光的黄晕给秦淮河的夜色披上了一层薄纱,看得见却又不明了。月光因灯光更显一派清辉,灯光混着月色也更加浑浊,好一副清者自清浊自浊的景象!

使秦淮河负有盛名的,除了她的旖旎风光,还有那些为生存而挣扎的歌女们。在秦淮河幽幽的百年历史中,她们是一群特殊却又必不可少的存在。她们与秦淮河像是一株双生花,相互依存,谁也离不了谁。游秦淮的人沉迷在这彻夜的笙歌中,这也难怪,谁又能不被这混合着微风与河水的软软的歌声所吸引呢?偏偏朱自清拒绝了。因为心中?道德律?的压迫,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憧憬与盼望。纵使他在文中对于自己的做法有大段的解释,但我仍是无法理解。一边感到抱歉,一边又向往着这醉人的歌声……倒不如依自己心意点上一曲了事!不过这种复杂的心情足以体现他的坦率,他是名人,又不是圣人,又何必事事做到完美无缺、让所有人都满意。

过了繁华地带,秦淮的夜便只余了冷清。身后的朦胧夜景、袅袅余音恍如一场梦般悄然远去。静谧的夜中只留有桨与河水撞击所发出的细微声响。素月依人,小船中却载满了惆怅。

夜已深,朦胧秦淮夜里的笙歌之梦,总有一天,也彻底醒了过来。

痛苦便是人生 ——读《梵高传》有感 高一4班申悦然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

在传记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

时,我感动得无意言语。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但梵高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他自己挖掘的伤口。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打中心脏,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它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到了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7岁.他的遗言是:?the sadne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那久久的痛苦和绝望。

梵高死后六个月,弟弟提奥在对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带着无限悲痛离开了人世。他被人们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奥维尔墓园。墓园很简单,兄弟两的墓碑也很简单,上面分别写着:文森特.梵高与文森特提奥.

也许梵高早就意识到:破碎会带来快乐。可以让自己不再绝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大过天的是爱

——读《麦琪的礼物》有感

高一1班宋沐遥

?明天就是圣诞节了。?黛拉为了心爱的丈夫,卖掉了宝贵的长发,又四处奔波寻来了能配上丈夫那只祖传的金表的白金表链。不巧,丈夫吉姆却卖掉了金表为黛拉买了一整套的梳子。

看到了结局,不禁感到有些遗憾。二人都献出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却换来了配不上用场的物品,这不相当于白忙活一场么。大概许多人都会感叹这一对夫妻多?傻?呀,可是仔细一想,这一份傻的背后是夫妻间满满的爱意,这弥足珍贵的情感固然胜过了一切美好的物质。

黛拉的表链,虽然现在还不能用,却给丈夫带来了偌大的惊喜。她踌躇了许久裁下了长发,又跑遍了各个商店为丈夫选择合适的礼物。这抉择与奔波中,无不溢满了对丈夫的爱。

吉姆的梳子,怕是要等些时候了,却换来了黛拉狂喜的叫喊,大概就是这一瞬的欢呼雀跃,让吉姆觉得这一天的得失都是值得的,黛拉的幸福快乐远比那令人羡慕的金表来的可贵。

记得以前读过一个故事,一个穷人,身无分文,却很快乐;一个富人,腰缠万贯,却总是闷闷不乐。命运就是这样,让他们相遇,穷人有爱他的妻子,有一群玩伴,而富人也有他的妻子,还有佣人,还有许多仰视他的人儿……富人得到的似乎比穷人多,却感到空虚,只因他的生活里堆满的全是物质、金钱而不是穷人所拥有的真挚感情。由此看来,黛拉与吉姆在圣诞节互换的不是表链与梳子,而是彼此间的真爱。这也难怪结尾的吉姆是微笑而不是感到遗憾了。

生活中,我们很少会经历巧合的如此天衣无缝的事情,但总有一些爱你的人,愿意为你付出一切是时刻存在的。你的亲人、朋友在用生命去爱你,若是你不努力地爱这个世界,努力地奋斗,生机勃勃地浮游在这片热土中,那爱还有什么意义。于是,所以,让现在开始为了爱,为了梦想去飞翔吧。前方的路不管有多少坎坷与荆棘,有了爱,你就可以毫无畏惧地走下去。与其羡慕黛拉与吉姆的爱,不如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爱。

请用爱,回馈爱你的人吧。

遗失的亲情 ——读《背影》有感 高一4班唐婕

《寻找灵魂的栖息地》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自清最有名的这篇《背影》,这篇文章在初中时也学过。但那时是纯粹为了考试,寻章摘句地背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那种被动的情况下,自然没有心境去细细揣摩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真正感受。如今再次捧起这篇熟悉的文章,静静品读,渐渐地被我感动了。读完后脑海中仍然浮现着朱自清笔下勾勒出的父亲的背影,于是提笔写下了这篇感想。

不知道大家都注意过自己父亲的背影没有,曾经可以单手提起我的父亲的背影是伟岸的。如今父亲的背影却充满了沧桑感,背渐渐地驼了,星白的头发刺痛我的内心。那背影是属于你我的,是爱的背影。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人生中总是有那么几个片段能够温暖整个曾经。我与父亲不相见已经两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这样的开头,涌现出他对父亲的留恋与惭愧。在家庭出境困难时,父亲用他的乐观与坚强激励着自己的儿子,就像是我踉跄学步时,父亲双手传来的温度。当儿子要坐车北上时,父亲再三嘱咐,贴心照顾。而儿子却觉得父亲笨手笨脚,对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而我认为想家就是身边少了一个能管你,能念叨你的人。这种爱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即使厌烦也觉得温暖。这种亲情总隐藏在生活的小细节中,却总有人抱怨生活平淡,父母不关心他。其实不要把幸福的标准定得太高,生命中的任何一件小事只要你细心品过,可以说都与幸福有关。

文章中写的最细致的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浓浓的父爱与儿子对爱的领悟全部表达了出来,后来儿子收到了父亲来信说身体不适。连我都为此感到惋惜。亲情,让时间匆匆而过,但不要让时间使亲情消逝于无形。人在的时候,总觉得来日方长,什么都还有机会,殊不知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时间其实是贼,发觉的太晚,他已经偷走你最珍贵的东西。岁月经得起多少等待,很多人还没来得及说再见就离开了。很多事还没来得及做就已经成过往了。

曾经的美好,一瞬间变成残念。看时光的轮廓描绘出悲伤岁月的弧线。不要忽略疼爱你的人。因为人生就像公交车,知道它有起点和终点,却无法预知沿途的经历,你永远也不知道谁会在下一站带着遗憾离去。所以紧握此时,珍惜现在。如今我唯一的心愿——我已长大,而你未老去。

碧树门前,看周家今朝

《雷雨》鉴赏 高一1班武思贤

时隔多年,纸卷会泛黄,而《雷雨》凭借它本身夺目的光辉,永远不会褪色。一代人兴衰成败,在外表上看是辉煌豁达的,而走进庭院深处,却又别有洞天,满目周家风雨,雨声中夹杂着惊雷的寒暄,且让我们一同走进《雷雨》的世界。

作为周家的家主周朴园,他如同近代中国的封建资本家一般,噬金如命,在他眼里,除了权贵外,其他都是可以抛掉的。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近乎全部都投入到了自己高傲的事业中。剥削、残暴,无不能成为他的代言词。他也有过年轻时,不然,也不会和自家仆人有染,生下周萍、鲁大海这两个私生子;他最终还是成为一张扑克脸,踏上了这条?光辉?的资本剥削之路,脚下踏的是无产阶级?无声?的冤苦。说起周朴园,就不得不提一下周蘩漪了。大年夜的暴风雪,一个女人抱着刚出生的孩子投河自尽,一个女人踏着娟娟细步,入了周家的门,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太太。她,周蘩漪,渴求的是自由与平等,她梦

寐着爱与被爱,却不想掉入了?残酷的井?中。她的期盼,犹如镜花水月,遥不可及,又如玻璃的高脚杯,从高处一坠即碎。她前后两次坠入周家爱情的漩涡,每一次等候着她的只有绝望与疯狂,她始终都逃不出这个精致的金笼,摆在她面前的食物,是一碗苦涩的药汤。

最终,周家留下的,也只是这一辈人的痛苦和追思。他们最终只是郁郁终老,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孤零零守在这空荡荡的土地上。那些无辜的孩子们——杨柳岸,晓风残月

《雷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们看过轰轰烈烈的大风大浪,而最终都还是败在人性的纠葛之间。一个时代缔就的悲剧,在各处都会发生,而周家只是其中的一个具体化。

《雷雨》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极为鲜明、富有动感。权贵于心的周朴园、美梦破碎近乎疯癫的周蘩漪、压抑矛盾的周萍、单纯却懦弱的周冲……每个人都具备着自己鲜明的特点,都代表了一类人的形象。捧起这部书,仿佛是在和这些人物交谈,一幕幕映入眼帘,仿佛是方才才在邻房发生过一样,充满了真实的快感。

看着《雷雨》,周朴园年轻时的爱情故事,乃至周萍与鲁四凤、周蘩漪之间的情感纠葛,映射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冷酷和荒唐。周朴园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被侵害,会准许监工肆意压迫矿工工作,用金钱买来他所需要的?事实?,而除了鲁大海,没有人再在口头上说出一句抱怨的话。这仿佛在说——金钱就是力量。周萍为了满足他自己内心的空虚,看到朴实而满怀青春朝气的四凤,将周蘩漪无情抛弃,让四凤——自己的妹妹怀上了他的孩子,最终导致了惨死的悲剧……

周冲到自己死时,他的心底依然是纯真善良的,在他心底,比起封建地主思想,更多的是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充斥着他的大脑,而最终,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他在死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帮助心爱的女孩,在死时,他仍然不敢相信他所看到的真相,他的死是这个时代必然要送给他的?礼物?。活下来的都是上一辈老人,新一辈的人全都远去。一如那?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要留下的留不住,清冷的风、无法圆满的月亮,都是人无声的寂寞与哭诉。精神上的雷雨

《雷雨》阐明了在近代的中国,那些封建剥削、精神压迫、腐朽冷漠的家族真相,强烈抨击了当时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最终这些家族的结局,也都会荒唐而悲凉的收场。

其实,从另一种层面上看,这也是一种深沉的惋惜。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风风火火,谁都不曾想过会孤独终老、郁郁终生。周朴园的一生是艰苦的,没有真情,远离人性,终日生活在一层?皮囊?里,无法坦诚面对他人,纵使他一生机关算尽,却还是在自己的手里栽了跟头。

但是在当时,这样的人,只要他们的信念——即他们的家族还在,就不断会孕育出新的这样一类人,这在当时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周萍到最后像极了他父亲,而这两个人物形象,在曹禺的笔下既不相近,又极为相近:周朴园最初与鲁侍萍交往,最终却和周蘩漪在一起;周萍最初与周蘩漪交往,最终却要和鲁四凤在一起。细看这看似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实都是一般的荒谬。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交错式的投好。这样就不难想周萍最后自尽的结局。他跟周朴园是极像的,但由于他没有正式成为周家的家主,没有更深得融入这个社会,所以在他的行为上,比周朴园还要再多一点冲动,多一点愧恨,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自尽。……

这样一个以揭示假恶丑为目标的剧作,成功地完成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即对人性真善美,对社会自由民主的渴望,以及对这种思想遭受抨击与扭曲的悲愤与无从释然。它等待着后人去改变,那一种美好的愿望,如今渐渐变成现实。剪不断,理还乱

雷雨给我的一大感受就是:最一开始看,感觉极为单纯,但反复去看,回味无穷。

第一遍读,仿佛就是在读一本故事书,对里面人物荒唐的结局感到好笑,想着这是一出闹剧;第二遍读,看到了暗藏在文章中的小小伏笔,不禁赞叹起其行文构思的精巧,读出了那种阴沉而略有伤感的气氛;第三遍读,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配合着后期所看的演出,感触更为深刻。我不善于总结,每每看完一个长篇,总觉压在心底的话太多,读完《雷雨》,更觉得思路是有的,但结构是乱的。或许,我需要多锻炼这一方面的能力。说回来,《雷雨》便是这样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情感是一致的,而剧情却是错杂的,它能在人的心灵深处成为爽口陈酿,当它浮出水面,因为它太过丰富,一个简单的器皿难以完整得装完,也就导致了这样分层处理,却因这些内容关系过于缜密,而对分类无所适从。

也罢,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只能凭借粗陋的文字来表达出我想法中的周家,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也算是作者曹禺所留给我们的厚重的礼物吧。

命运的挽歌

——《雷雨》人物分析 高一1班王钰茜

《雷雨》在我的印象中是汹涌澎湃的,这场悲剧不仅要用?凄惨?这个词来形容,还要用?悲壮?来修辞。雷雨,打破了这世上所有美妙精致的艺术品,在那?噼里啪啦?残片落地的声音中,我们听到的是灵魂与社会的厮杀声和命运的挽歌。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鲁妈——侍萍,这个旧中国底层劳动妇女的代表。她的性格不像蘩漪那样是?最雷雨的?,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最雷雨的?,但她唤起的共鸣一定是最有价值的。

侍萍的前半辈子是爱情的悲剧。三十年前,侍萍凭借自己的青春和心灵的纯真赢得了周朴园的爱恋,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充满梦幻的少女,虽然身为下贱但她的心灵却是纯真美好的,她向往美好的一切,她向往爱情,她幻想幸福的人生和美妙的爱情伊甸园,这时的侍萍是个刚刚诞生的天使,她从上到下都穿着无暇的白色衣裙,她的一切都如雪般美妙,爱情使她的面颊荡起红晕,梦想与幸福使她长出自由飞翔的翅膀。然而,周朴园那颗只会爱自己的心怎能给予侍萍一辈子的爱?当周朴园为了自己的前途抛弃爱情时,谁能切身地感受到侍萍那纯洁的心的痛苦?周朴园是她的一切,爱情是她的生命,当朴园背叛她时,这个天使便失去了她的全部,她绝望了,绝望于爱情,绝望于梦想,她仿佛看清了些什么,看清那破灭了的、残余的光影背后的现实,那丑恶的现实让一位来自天堂的天使失去了她的快乐、幸福与所有的纯真——这世界黑暗得容不下一点儿纯真,就将其吞噬!侍萍不想再爱,也不能再爱了,她想放弃一切时,命运却说:?你还没有经历过人间百痛,回去吧!?于是这个断翅的天使再次跌落入一片肮脏中,纯白的衣裙满是污垢。

我们说,侍萍或许丧失了爱情的权利,丧失了纯真的权利,但她自此再没有放弃过生的权利,她面对现实,看清了梦想的支柱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真正的现实是极其不堪入目的,此时的侍萍也许是被玷污了,但她的精神、灵魂并没有因此堕落下去。

侍萍的后半辈子是亲情的悲剧。四凤、大海是她的一双眼睛,她靠她的两个孩子踉跄着奔走,孩子是侍萍世界里唯一的曙光和希望。本来,她的心灵之泉因朴园的背弃和社会的折磨而枯竭,却又因孩子而重新涌起同样清甜的泉水。然而,当这个天使好不容易从泥潭中挣扎着爬出来时,一场大雷雨又将她推了进去,这一次更撕心裂肺、惨绝人寰。想想吧,朋友,当侍萍望着自己儿子周萍那张秀气的脸,抽咽道:?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时,那份痛极的心情!一边是大海、一边是周萍,侍萍选择了隐忍,选择了那种针扎向心窝的苦痛与辛酸,为了自己爱的人,再苦的水也要往自己肚子里咽;可命运还要继续折磨这个心力交瘁的天使,想想吧,朋友,当侍萍听到四凤与萍儿相爱时,那过受打击的神情!一边是自己的女儿四凤,一边又是自己的儿子周萍,侍萍又一次选择了隐忍,选择了又一个命运的重担,她本想最后

一次展开那伤痕累累的断翅,再为她的儿女们遮挡这最后一次雷雨,可她失败了,她失去了这世上她唯一爱着的三个孩子。

侍萍失去了孩子,失去了双眸,失去了光明,她在这人间所能看到的最后一丝光也泯灭了,她所能涌出的最后一股爱的甘泉也干涸了,这次这位高尚的天使真正失去了一切,她那饱经辛酸与挫折的生命终于不堪重负,被雷雨毁灭了。

一个活生生的灿烂鲜明的生命一步一步地走向黑暗寂冷的绝境深渊,侍萍就是一个天使,她被深深地伤害过无数次,可她总是沉默、总是隐忍、总是包容。她想咽下这世间所有的苦水去守护自己所爱的人,去奉献自己最诚恳的爱,一次又一次的用理智浇灭对不公的怒火,她用生命为代价去爱,但命运给她的回报是什么?是雷雨!

鲁迅曾说过:?悲剧即是将世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侍萍就是这样一个集善良、正义、包容等光明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她被撕毁了,可她的灵魂永远不会被毁灭,那不屈的魂正燃烧着、舞动着,一首命运的挽歌正似流水般倾吐着无尽的凄凉与悲壮!我想,曹禺先生想借侍萍表达的是:哪怕最完美、最正义高尚的人都要经历苦难与雷雨的洗礼。面对人生的数场雷雨,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像侍萍一样,不放弃,去接受它,就算只有一个小夹缝供我们生存,我们也要以不屈的灵魂在里面挣扎、求生、去爱别人。爱也许得不到回报,但最起码对得起我们的良心,实现了我们的价值!把对冷酷现实的恨与怨化作顽强、刚毅与爱吧,那样你才会更清醒!

唔,宁做地狱里的天使,也不能做天堂里的撒旦吧!

这个闪烁着人性美光辉的天使,我甚至都无法找到一个精准的词来赞颂她不朽的灵魂。

枯萎白梅----鲁侍萍 高一1班董睿

街上张灯结彩,爆竹声,喧闹声,混成一片,枝头上的梅花灿漫,团团簇簇,拥挤着,怒放着,迎着寒风。这时你出来了,穿着一袭素衣,身子在单薄的衣衫里发抖,怀抱中襁褓里的婴儿哇哇地哭着。?扑通?,你纵身跃入湖水,梅花散落了一地。。。。。。

你是被人救起来的,再回家时你却发现母亲已经离世了,你握紧拳头,发誓要为了孩子再好好活一次。为着孩子,你又嫁了两次,却都是极下等的人,但你都熬下来了,不为别的,只为好好地活着,直到你在周公馆又遇着了周朴园,你的人生轨迹再次偏离,昔日情人相逢,却遭无情对待,接着儿女相继离开人世。。。。。。你终于崩溃了,再强大的心也无法忍受这么多苦难呀!你倒下了,多年来抑制的情感,喷涌而出,化作悲痛,终于迸发!

鲁侍萍,初读《雷雨》觉得你是一个很能容忍却又极平淡的女子,我对于你除了感慨和惋惜,再无其他情感。再读《雷雨》,我才发现,你是极有内涵的、十分复杂的人物。开始时你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林徽因,不愿带给别人一丝伤害,待人处事总是淡淡的,有所保留。可是当我真正开始表演时,我却意外地发现,你是一个很压抑的角色,内心明明有着强烈的情感,却因为你的个性而不断被压抑,每次内心想去呼喊的时候却总能理智地克制住,这也许是因为你年轻时受到磨难太多的缘故吧!

对于周朴园,你是又爱又恨的,当再一次面对他时,你又何尝不渴望自己被认出呢!然而这个害你家破人亡奔波操劳一生的人,恐怕也是你此生最恨的吧!

对于四凤和周平,你是怜爱的,作为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可以弃伦理道德于不顾地让他们在一起,你的母爱是伟大的,但你可怜的两个孩子,却始终逃不过命运的轮回。

鲁侍萍,你本身就像是一朵傲视大地的素净白梅,你自尊自爱,你充满梦想,当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化为了泡影时,你最终倒下、变疯,白梅也终于枯萎了。

一场雷雨一场梦

——《雷雨》专题研究随感

高一1班徐钰

周四,我们一班的同学参加了《雷雨》剧组汇报演出,每一位演员都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将自己所理解的人物呈现给大家。

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演员们专注投入的表演更是将我带入了《雷雨》,带入了装饰奢华却气氛沉重的周公馆。在这里,一场悲剧正在上演。在这里,有正在冰冷的泪水里呼救的人们,有着纠结的人物关系,热却热烈,语言表达不张狂却富有张力的女人,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与挑战。

谈起这个女人,我便想起了当天下午我的表现。当时在台上感觉还是良好的,感觉语言、感情、眼神、动作也都来得比较到位。但当下了台后,有同学就反应说声音有点小,我当时还有点惊异,一个偌大安静的教室里怎么还会发生听不见的情况?后来我仔细想想,可能自己由于过分专注于内心情况的展现,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演好内心复杂心绪的积淀,在声音方面可能就为了要更贴合那种神态淡定、内心狂澜的姿态,声音也就不知不觉小了,小到可能就超出了那种看话剧时能被容纳的范畴,话剧毕竟是戏剧,是门艺术嘛!

我们的结尾嘛,按理说是有点让人不可理喻,无法相信,但我们却败在了它的上一步上——?不可理有着可耻的、绚丽的爱情,有着残酷的、悲哀的报复。

性格变化多端的蘩漪和深沉却专制的朴园是同学们提起最多的两个人,但更引起我注意的是周萍和周冲两兄弟。他们既一样又不一样,仿佛两个模糊的重影,又像一个人身上的两个影子。

先说周冲吧。他是整部《雷雨》中心思最单纯的人,他的心思比四凤都要单纯。十七岁的少年,像一张白纸,怀着满腔的热血,一直想走出去父亲的压制、大海的侮辱,走出这气氛扭曲的周公馆,去寻找一片自己的天地。在他心里,四凤无疑是重要的,但蘩漪作为他的母亲,在他心中占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心中这一份圣洁的却崩塌了——就像二组同学演的,周冲心中最亲爱的母亲在他面前丧失了母性,甚至丧失了理智!他心中最圣洁之处也不再圣洁。这使我十分同情他,他并未做错过什么,从小在父亲的专制下养成胆小懦弱的性格,在做梦的年龄折断了梦的翅膀,这是多可悲!

对于周萍,他同弟弟爱上了同一个女孩,他与弟弟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与周冲相比,他完全是个成人。他复杂的性格使我误认为他是和朴园一样道貌岸然的人。但后来我意识到,周萍同样是个不幸的人,他心中有追求美好的翅膀,但现实却是他深陷泥潭。他很痛苦,内心斗争很激烈,使性格也复杂多样。

唉!

《雷雨》的迷人之处在于其中封建与自由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道德与爱情的冲突等等所造成的悲剧和遗憾。在这个家庭中,遗憾是主调,其中各种纠结的关系,鲜明的人物性格,故事虽不是光明美好的,但悲剧美却充盈在每个角落。如同一个梦,无论过程如何疯狂、扭曲、悲伤,如何像狂风暴雨一般咆哮,结果都会烟消云散,仅在我们心里留下一道淡淡的痕。?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

侍萍缓缓倒下。全剧终。梦已醒。

说演出的故事 高一1班刘洋

?老爷,还有事吗??

?周朴园,你找鲁侍萍吗?鲁侍萍在这儿。?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谈起这个女人,我脑子里倏然闪念的就是这几句她与周朴园偶然重逢时的台词,话不多,却句句痛凿人心,杂糅着又爱又恨的情感。这一部分是我最爱析读的。

谈起这个女人,我便忆起自己的表现,确乎不太完美。因为演前与同学也有交流过,我们都一致同意要演好鲁侍萍这个角色,首先要学会感情的节制,即驾驭好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挣扎要透过肢体语言传达出来,而不只是一味肤浅的?爱就尖叫,恨就咆哮?。这么说虽说有点过分专注在周蘩漪和侍萍的语言态度上,但确乎如此。鲁侍萍最大也是她最可悲的性格特点就是她的温存,这么说也许有些消极,有点抨击,但也就是她的这个性格特点造就了一个注定不平凡的鲁侍萍。所以说,演好这样一个内心世界不狂

解?。无法相信的潜台词是你知道了什么然后不相信,而不可理解就是压根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更免得谈那些可相信否的话了。这其实也是我们这次砺炼中的一个小小失误,现实的情况与预期的效果也是有差距的。

这次演出的结果不是相当尽如人意,但我总认为,不尽人意的结果总比尽人意的结果来得更有价值,更有故事。

一次必要的短途旅行 高一1班王凯

今晚的活动,今晚的角色,感谢您们。

为期两天的期中考试夹杂着我全部的好情绪闪电般流逝。周五整整一下午我只说了一句话:?我不吃饭了,你们吃吧。?晚上,我抱着被子溜进妈妈的房间,我们在黑夜中聊到很晚。我是迷茫的,想想同学们都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做好了打算,而我对眼前的学习都存在问题。小时候我有多少梦想,如今正被我思想的转变一个一个扼杀在摇篮中。我请求妈妈把所有的职业帮我列出来,妈妈说了不下三十多种,可以说各行各业,但我一次又一次的否定自己。周围的一切愈变愈黑,我感觉我就像是在迷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看不到尽头,不知道前进的方向。

周六,我有了一种随风逐浪,顺其自然的消极心态。我正写着作业,突然一只宽大的手放在我的肩膀上,我忙回头看,只见爸爸笑得很灿烂。晚饭过后,爸爸与我们分享了他出差四天学习到的新知识。爸爸讲得头头是道,我却听得心不在焉。妈妈看出了什么是的突然说:?要不我们三口也来分角色演一下他们的‘科长科员与观察员’?爸爸表示同意,我便没有多说。

?科长科员与观察员?就是分着三个角色,在大背景下进行谈话,观察员负责记录并反馈。我不想当领导者,但也不想被训话,于是我首选了观察员这个角色,因为我觉得观察员只是个局外人,没什么用。

在科员的敲门声与科长的请进声中,一场科员与科长大战揭开了帷幕。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表演,作为观察员,我对科员的工作态度很钦佩,我被科长的那一种掷地有声,机智灵活的语气所制服。在发言环节后,我受到了爸爸妈妈的一致好评:他们夸我观察细致,点评有水准,尤其是在点评前的一句?仅此个人观点?更是令人心服口服。受到如此大的表扬,我顿时心花怒放,忘掉了一切烦恼。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角色扮演竟为我带来如此大的收获。我发现自己还有好多优点,我其实有好多内在的潜力。我善于倾听,善于表达。爸爸妈妈的用心良苦总算没有白费,在仔细思考过后,我又重新拾起信心,我要相信自己,向认真勤奋的科员学习,向机智灵活的科长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断提升自己,勇敢的面向前方进军。

从周五至周六晚,这是一次简短的旅行,属于我心灵上的一次旅行。

6

第二篇:2014级青岛九中高一读书笔记交流之三——读名著悟人生

2014级高一语文读书笔记交流之三2014122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名著悟人生

韩寒,我想和你谈一谈

——读《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一谈》

高一1班郑上鑫

?喂,你好,是韩寒吗??

?我不认识你,你是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的?? ?嗯——我是你的一名粉丝,很喜欢你的书。? ?谢谢,你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的?? ?直觉哈哈。?

?你这样的人我见多了,挂了。? ?别别别。。。我是为了完成作业,老师让我们写读书笔记,我想写《1988》,所以我想找你聊一聊,最后把聊的内容当做读后感。哈!是不是很酷炫!?

?作业啊,好,我可以帮你,但是我只有10分钟的时间,你最好快点。?

?10分钟?名人平常不都是很悠闲的吗?你还是作家哎。哦对,你最近不大写书了,是不是光去开车了??

?说实话,我不喜欢写书。书是什么,不是赚钱的工具,不是成名的方式,在我看来,我单纯地只是想写点自己的想法,对社会、时代以及世界的看法。累了才会写,写了会变的开心,然后会变得忘记我累这个事实,最后我就不累了。你们看进去了,我也写进去了。对了,对于我赛车这件事,我是这么想的。人总要有梦想,而梦想就是爱好的放大化。我喜欢赛车了,不喜欢写书了,就是这样。说了太多了,说说书吧,你能看得懂吗?听你声音应该不到20吧。?

?哇,为什么你说的每句话都这么有哲理,真的很羡慕。。。20?!我还没满16呢。说实话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给我们的,真没想到会是这么一本书。之前也很喜欢你,当然也是被你的长相所吸引了哈哈。看多你的博客和微博,这次终于看了你的书了。?

?还有8分钟了。这本书怎么说呢,你看这本书还是有些早,但是你们现在这些学生不都早熟吗,肯定都懂哈哈。?

?嗯,还有8分钟这么短了,行,那就按第一个模块:写作的内容与结构——?

?——等会,对不起啊,时间太紧了,而且我不大喜欢板板框框的谈话,况且读后感我觉得没必要写得那么拘束,不过我是个坏学生啊你还是别听我的。嗯随便聊聊就行,有没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或者你有什么特别的感想??

?好,我也喜欢自由一点的。? ?嗯说吧还有7分钟了。?

?寒哥,那个路子野就是你吗?? ?哈哈,我写的人物不是我就怪了。? ?那你觉得子野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他啊,迷茫而自闭,你看啊,他是一直在逃避,但他却一直受朋友影响,生活在过去,而且他没有目标,没有人生的方向,所以导致他一直在背负着残酷的现实。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路子野是幸福的,但他又是幸福的。他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在他的回忆中死去,只有他活着,但可悲的是他却一直活在回忆中,他却一直让回忆纠缠着,怎么说呢,他经历了人能经历的所有事情。他正如80年代的旁观者在诉说着他对于人生和整个世界的看法。?

?寒哥,我为什么想到路子野就觉得心里不好受呢。哎,难道他就不能摆脱回忆吗??

?不能,真的不能,娜娜你知道吧,就是那个妓女,对不起啊我也想不出有什么更婉转的词来形容‘妓女’一词,反正你也懂。他们俩都想清零自己,开启新的生活,但子野只知道逃避应该说他只能逃避,因为他还要活下去;而娜娜重生的唯一方式就是生下孩子,娜娜喜欢子野,但她知道她配不上子野,所以只能让‘重生的娜娜’继续陪伴着他。?

?还有5分钟了快一点还有什么问题?不过你这么一说,我也想起了这本书的每个细节。? ?寒哥,另外这么一说,我很喜欢你的两个寓言,一个是‘流沙’,一个是‘温水煮青蛙’。前者讽刺抨击愚民教育对人的洗脑和误导;后者则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

?呵呵。别给我太高的评价,这些都是些无稽之谈,等你真正遇到了现实你就会明白了。其实有些时候的有些事物的对错并不由主观控制,你对我错,成功或是失败,完全是由别人定义的。你要记住有些事情并非如此,还有3分钟。?

?我还很喜欢你写的一句话:我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永远不会变的,快来适应这个世界吧!? ?对,这句话啊,其实是我对我老婆讲的。另外告诉你,我的女儿叫小野,是不是跟路子野有点像。我就特别喜欢‘野’这个字。做人没必要拘束。写作更一样,没必要装模做样。自己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对了寒哥,我看网上有人对你的《1988》的评论有些是说你用了很多的隐喻,我不是太懂这些能否给我讲讲??

?还有2分钟,剩下的我就说完吧。时间不够了就等下次吧。有些事我也不方便给你讲,有空问问你爷爷奶奶不行的问你爸妈要不是共产党的狂热粉丝才行。最后还是回到书里来。其实看书看得更多的是一种‘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当然我的书并未这么高尚,但是也并不是什么低俗18禁。你要记住人一定要有梦想但你一定要考虑到现实,如果你没有冲击现实的能力我劝你还是继续当祖国的小花朵吧。我有很多朋友,子野也是,但很多都在路上到下了,被梦想击败,被现实击败。人生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必须要走的路,一条是你选择走的路,你不是我,你只有把必须走的路走好并且要先走必须走的路,才能安稳快乐地走你选择的路。这是我想对你说的,祝你永远快乐,还有不要过度沉溺于《1988》,要走出来,带着梦想走出来,再见。?

?再见。?

我又拨打过去。。。。。。

?对不起,您拨打的号码为空号。?

我笑了,原来韩寒只是我扮演的韩寒而已。

文明对文明的侵略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高一1班贺嘉懿

神鼓上的桦树皮积了老高,鄂温克的山民离开了他们的营地,迁到鸽笼一般的城里。

跳神的萨满在画布上定格,昔日迎风起舞的神衣在博物馆的橱窗中沉睡,林间的鹿铃声消逝了曾经郁郁葱葱的林海,正一天天蒸发……

这,是鄂温克的进步吗?

不,这是中原文明对鄂温克文明的侵略。

鸽子笼里,是死了的鄂温克文明,而活着的,只有中原文明。 这是文明对文明的侵略。

也许有人会说那个游猎民族的生活习俗破坏生态,导致物种灭绝,但鄂温克区区几万人口的日常作息对生态造成的影响,与中原人对那片森林的鲸吞相比,不过沧海一粟罢了。更何况他们的信仰与自然紧密

结合,他们在那土地上世代生存,也未造成多大的生态破坏。中原的文明人若是说他们破坏生态,那就像曾一年捕杀成千上万鲸类却反咬一口称那一个部落每年仅捕杀一两头鲸的因纽特人使鲸类濒临灭绝一样可笑。

?文明?的民族同化?不文明?的民族,自以为使?落后文明?进步,却不知已让那?落后文明?面目全非,失去了原先的光彩。

鄂温克的例子并不那么血腥。美洲印第安人几乎被欧洲人灭绝,白人的大肆杀戮使几千万人口死于非命。与印第安人遭到的屠杀相比,它已是得相当温和了。

不论?先进文明?是怀着鄙视的心态也好,提升全人类素质的想法也罢,他们对于?落后文明?所采取的措施无非于其国土上的侵略、于其人口的杀戮、于其文化上的?教化?这类,这些都会改变被动民族原有的文化习俗,最终使该文明淡化甚至消失,这就是赤裸裸的侵略!就算人口、土地仍在,但习俗文化不存,该文明何在?无论先进与落后,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都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

文明对文明的侵略,或许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但每每提起,我却仍会叹息。额尔古纳河静静地流淌,亲吻着那片土地,注视着岸边那些民族的兴衰。

完整的人物

——读《额尔吉纳河右岸》有感

高一4班陈佳鑫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雨雪看老了。——题记

我选了最喜欢的话作为题记,这句话从我的视野里似乎影射出了一个漫长却短暂,悲凉却也温暖的旅途。我们都是这趟列车上的一员,不必在乎终点,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风景和欣赏美景时的心情。

开向坟墓的列车带给我对时间的厌烦和对岁月流逝的恐惧,我怕看到自己逐渐长大直至衰老的样子,我未能像迟子建先生那般欣然—只觉得往事随风飘散,只留下了时光的累累瘢痕罢了。

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再读下文,许多千奇百怪的名词,如同电影最后在片尾曲中慢慢划过荧幕的字幕一般,千头万絮,只有一个十分模糊不清的样子,条理不分的大框在脑海里时隐时现,不停地揪出大段问题。

让人迫不及待的渴望继续读下去。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二感受,我猜这也是它能一举夺得茅盾文学奖的非同寻常之处吧。

只读几页,我便开始渐渐清晰起来,脑海中原本模糊的框架慢慢立体起来,出现了笔直的线条,锋利的棱角,几乎成型。然后又缓缓的分明开来,出现了独立的人物——单纯善良的安草、爱啃桦树皮的西班、衣着女性化的尼都萨满、相爱的林克和达玛拉、鄂温克女人我….它们虽然独立出来却还不够丰满,一个个的干巴巴的,瘦得可怜。

迟子建先生大约有孔子一般的仁心,看不得干瘪的毫无生机的轮廓,于是动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恨不得把每根头发丝都描述出来,我不喜依芙琳,总觉得他并不像那个美到我难以想象的仙境中的一部分,更像个市侩,会在市场大声嚷嚷谩骂的女人!可我又觉得是自己的理解太狭隘,他也有自己可爱的一面,于是便深思熟虑起来。

看过?三眼?,我爱上了它的细节,每一处最微妙精细的地方都像是黑暗中闪耀的钻石,光彩夺目…… 前辈的作品带给我太多感触,太多细节都深深刻在了记忆里,像电影版播放着。人性是两面的,有好的也有坏的评价才完整,这样的主人公才更真实,才会有血有肉有棱角和共鸣。

这样的思考结论太多,一言难尽。

?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人,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夹着沙尘的狂风?。——后记

枭 鸣

—读《狂人日记》有感 高一4班 刘梦怡

又一次细读《狂人日记》,心中是怀着敬意的。对于我来说,鲁迅先生是我最敬佩的中国文学家、革命家,没有鲁迅,就没有中国近代文学。我不敢多作评点,因为我纯粹是以求知的心态来品味先生所带给我们的文化盛宴的。

而他的意义,就在于不需要被追捧被肯定被献媚。他怒视着人们。 在那个晦暗动乱的年代,多么需要有人引领一条光明之路。于是,《狂人日记》诞生了。先生以讽刺的手笔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借助于?我?的辛酸与生活的挣扎,描绘出人性的丑恶与世界的残缺。

然而先生并非是现实主义者,他在揭露和批判的同时,又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 首先他自省。?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或许在茫茫夜幕下,先生独立于窗前,望着窗外沉默的世界独自叹息。?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谁不为兄弟??所以先生所揭露的显然不是一个人,是对整个民族的担忧。?食人?的民族,何时能清醒呢?先生以冷峻的笔、冷酷的脸向尘世发泄着悲痛。

先生绝望了吗?

显然不是。先生无奈说道:?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在先生的孤独里,我却看到了他的力量。此时此刻,先生用一颗冷静的心辨认虚幻的事物,他怒视着,他鸣叫着,在须臾的间隙里找寻新生希望时,他依然孤独的抗争着。

他痛苦地呐喊道:?救救孩子……?新青年是未来中国的脊梁,先生愿意燃烧自己,把光亮留给孩子们,他看透本质,嘲笑着现实。先生如同一只枭,诞生于黑暗,却不属于黑暗,因为先生如枭一般犀利的眼睛里透出黎明的影子。

文坛无鲁迅,何人领呐喊? 彷徨。

像猫头鹰一般洞察黑暗的眼睛,像猫头鹰一般?大煞风景?的叫声,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批评精神。

聆听寂寞

——读《寂寞》有感 高一1班王程

?那是一个愉快的夜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个毛孔中都湿润着喜悦。?文章的开场白。我并不感觉作者有多么寂寞,反而是一种沁人的愉悦,于是我带着疑惑继续读了下去。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他居住的环境,就在一片森林里,与瓦尔登湖的湖水为伴,心中的宁静只有涟漪,没有激荡。与凶猛的野兽为伴,他的住所也只是一座小木屋,那个地方寂寞地跟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样,即使是这样寂寞,作者却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创造乐趣,大自然就是他最好的伙伴,只要还有思想,他就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欣喜若狂。在作者的思想中寂寞就是最好的伙伴。

读完文章后,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和僻静的大自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恍惚就在沿着湖边走,听着牛蛙鸣叫微风习习,摇曳的,是赤杨和白杨,几乎使我不能呼吸了,我仿佛臵身其中,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的一切。虽然作者只有一个人,但他却并不会感到孤单寂寞,因为在这里,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冗杂,他感受到的是来自于自然的美丽,原始的美。

文中有把自己与学生、农夫相比较,我细想一下才发现我也是孤独的,在学校里有知识老师同学们的陪伴,在家里有家人的保护,每天无非就是在这两地之间奔波,生活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当我们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他便成为一种习惯消失了。单调与乏味充斥了整个青春,或许这些都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

一页,也许这才是刚刚开始,我只能从寂寞中慢慢去找寻乐趣。

梭罗的这篇文章,抒写的是一种生活,是一种精神,能让我体会到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乐趣和方式,让我想起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是人人都向往的安身之所,在人群中陶渊明是寂寞的,梭罗也是寂寞的,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他们对于寂寞的理解,现在我还不能去享受这种寂寞。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去尝试,因为毕竟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人生是会有缺憾的。

笙歌中 朦胧夜

——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有感

高一4班王瑞瑄

九十年前,有两位青年友人伴着清冷的月色共泛秦淮河。九十年后,读到朱自清的那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时,那河的繁华与风姿,使我这个北方长大的孩子充满了向往。

初次知道秦淮河,是因为杜牧的那首《泊秦淮》。短短几行诗,却将秦淮河上的纸醉金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后来看的书多了,也晓得了这条河中凝了许多不同朝代的金粉。可以说,是历史成就了秦淮河,并赋予了她绰约的风姿和艳丽的外表。

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也逐步走向了没落,而朱自清的一篇文章,又让她再一次散发出了迷人的光彩。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中的语句,并不亚于《荷塘月色》,甚至比其更让我有种身临其境之感。精致华丽的大船、清幽雅致的?七板子?、朦胧的烟霭、细微的涟漪……无论哪一样,都有着不可言说的魅力。灯光的黄晕给秦淮河的夜色披上了一层薄纱,看得见却又不明了。月光因灯光更显一派清辉,灯光混着月色也更加浑浊,好一副清者自清浊自浊的景象!

使秦淮河负有盛名的,除了她的旖旎风光,还有那些为生存而挣扎的歌女们。在秦淮河幽幽的百年历史中,她们是一群特殊却又必不可少的存在。她们与秦淮河像是一株双生花,相互依存,谁也离不了谁。游秦淮的人沉迷在这彻夜的笙歌中,这也难怪,谁又能不被这混合着微风与河水的软软的歌声所吸引呢?偏偏朱自清拒绝了。因为心中?道德律?的压迫,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憧憬与盼望。纵使他在文中对于自己的做法有大段的解释,但我仍是无法理解。一边感到抱歉,一边又向往着这醉人的歌声……倒不如依自己心意点上一曲了事!不过这种复杂的心情足以体现他的坦率,他是名人,又不是圣人,又何必事事做到完美无缺、让所有人都满意。

过了繁华地带,秦淮的夜便只余了冷清。身后的朦胧夜景、袅袅余音恍如一场梦般悄然远去。静谧的夜中只留有桨与河水撞击所发出的细微声响。素月依人,小船中却载满了惆怅。

夜已深,朦胧秦淮夜里的笙歌之梦,总有一天,也彻底醒了过来。

痛苦便是人生 ——读《梵高传》有感 高一4班申悦然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

在传记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

时,我感动得无意言语。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但梵高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他自己挖掘的伤口。于是,他在阳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体开了一枪,没打中心脏,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它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到了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7岁.他的遗言是:?the sadne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那久久的痛苦和绝望。

梵高死后六个月,弟弟提奥在对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带着无限悲痛离开了人世。他被人们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奥维尔墓园。墓园很简单,兄弟两的墓碑也很简单,上面分别写着:文森特.梵高与文森特提奥.

也许梵高早就意识到:破碎会带来快乐。可以让自己不再绝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大过天的是爱

——读《麦琪的礼物》有感

高一1班宋沐遥

?明天就是圣诞节了。?黛拉为了心爱的丈夫,卖掉了宝贵的长发,又四处奔波寻来了能配上丈夫那只祖传的金表的白金表链。不巧,丈夫吉姆却卖掉了金表为黛拉买了一整套的梳子。

看到了结局,不禁感到有些遗憾。二人都献出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却换来了配不上用场的物品,这不相当于白忙活一场么。大概许多人都会感叹这一对夫妻多?傻?呀,可是仔细一想,这一份傻的背后是夫妻间满满的爱意,这弥足珍贵的情感固然胜过了一切美好的物质。

黛拉的表链,虽然现在还不能用,却给丈夫带来了偌大的惊喜。她踌躇了许久裁下了长发,又跑遍了各个商店为丈夫选择合适的礼物。这抉择与奔波中,无不溢满了对丈夫的爱。

吉姆的梳子,怕是要等些时候了,却换来了黛拉狂喜的叫喊,大概就是这一瞬的欢呼雀跃,让吉姆觉得这一天的得失都是值得的,黛拉的幸福快乐远比那令人羡慕的金表来的可贵。

记得以前读过一个故事,一个穷人,身无分文,却很快乐;一个富人,腰缠万贯,却总是闷闷不乐。命运就是这样,让他们相遇,穷人有爱他的妻子,有一群玩伴,而富人也有他的妻子,还有佣人,还有许多仰视他的人儿……富人得到的似乎比穷人多,却感到空虚,只因他的生活里堆满的全是物质、金钱而不是穷人所拥有的真挚感情。由此看来,黛拉与吉姆在圣诞节互换的不是表链与梳子,而是彼此间的真爱。这也难怪结尾的吉姆是微笑而不是感到遗憾了。

生活中,我们很少会经历巧合的如此天衣无缝的事情,但总有一些爱你的人,愿意为你付出一切是时刻存在的。你的亲人、朋友在用生命去爱你,若是你不努力地爱这个世界,努力地奋斗,生机勃勃地浮游在这片热土中,那爱还有什么意义。于是,所以,让现在开始为了爱,为了梦想去飞翔吧。前方的路不管有多少坎坷与荆棘,有了爱,你就可以毫无畏惧地走下去。与其羡慕黛拉与吉姆的爱,不如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爱。

请用爱,回馈爱你的人吧。

遗失的亲情 ——读《背影》有感 高一4班唐婕

《寻找灵魂的栖息地》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自清最有名的这篇《背影》,这篇文章在初中时也学过。但那时是纯粹为了考试,寻章摘句地背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那种被动的情况下,自然没有心境去细细揣摩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真正感受。如今再次捧起这篇熟悉的文章,静静品读,渐渐地被我感动了。读完后脑海中仍然浮现着朱自清笔下勾勒出的父亲的背影,于是提笔写下了这篇感想。

不知道大家都注意过自己父亲的背影没有,曾经可以单手提起我的父亲的背影是伟岸的。如今父亲的背影却充满了沧桑感,背渐渐地驼了,星白的头发刺痛我的内心。那背影是属于你我的,是爱的背影。

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人生中总是有那么几个片段能够温暖整个曾经。我与父亲不相见已经两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这样的开头,涌现出他对父亲的留恋与惭愧。在家庭出境困难时,父亲用他的乐观与坚强激励着自己的儿子,就像是我踉跄学步时,父亲双手传来的温度。当儿子要坐车北上时,父亲再三嘱咐,贴心照顾。而儿子却觉得父亲笨手笨脚,对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而我认为想家就是身边少了一个能管你,能念叨你的人。这种爱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即使厌烦也觉得温暖。这种亲情总隐藏在生活的小细节中,却总有人抱怨生活平淡,父母不关心他。其实不要把幸福的标准定得太高,生命中的任何一件小事只要你细心品过,可以说都与幸福有关。

文章中写的最细致的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浓浓的父爱与儿子对爱的领悟全部表达了出来,后来儿子收到了父亲来信说身体不适。连我都为此感到惋惜。亲情,让时间匆匆而过,但不要让时间使亲情消逝于无形。人在的时候,总觉得来日方长,什么都还有机会,殊不知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时间其实是贼,发觉的太晚,他已经偷走你最珍贵的东西。岁月经得起多少等待,很多人还没来得及说再见就离开了。很多事还没来得及做就已经成过往了。

曾经的美好,一瞬间变成残念。看时光的轮廓描绘出悲伤岁月的弧线。不要忽略疼爱你的人。因为人生就像公交车,知道它有起点和终点,却无法预知沿途的经历,你永远也不知道谁会在下一站带着遗憾离去。所以紧握此时,珍惜现在。如今我唯一的心愿——我已长大,而你未老去。

碧树门前,看周家今朝

《雷雨》鉴赏 高一1班武思贤

时隔多年,纸卷会泛黄,而《雷雨》凭借它本身夺目的光辉,永远不会褪色。一代人兴衰成败,在外表上看是辉煌豁达的,而走进庭院深处,却又别有洞天,满目周家风雨,雨声中夹杂着惊雷的寒暄,且让我们一同走进《雷雨》的世界。

作为周家的家主周朴园,他如同近代中国的封建资本家一般,噬金如命,在他眼里,除了权贵外,其他都是可以抛掉的。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近乎全部都投入到了自己高傲的事业中。剥削、残暴,无不能成为他的代言词。他也有过年轻时,不然,也不会和自家仆人有染,生下周萍、鲁大海这两个私生子;他最终还是成为一张扑克脸,踏上了这条?光辉?的资本剥削之路,脚下踏的是无产阶级?无声?的冤苦。说起周朴园,就不得不提一下周蘩漪了。大年夜的暴风雪,一个女人抱着刚出生的孩子投河自尽,一个女人踏着娟娟细步,入了周家的门,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太太。她,周蘩漪,渴求的是自由与平等,她梦

寐着爱与被爱,却不想掉入了?残酷的井?中。她的期盼,犹如镜花水月,遥不可及,又如玻璃的高脚杯,从高处一坠即碎。她前后两次坠入周家爱情的漩涡,每一次等候着她的只有绝望与疯狂,她始终都逃不出这个精致的金笼,摆在她面前的食物,是一碗苦涩的药汤。

最终,周家留下的,也只是这一辈人的痛苦和追思。他们最终只是郁郁终老,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孤零零守在这空荡荡的土地上。那些无辜的孩子们——杨柳岸,晓风残月

《雷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们看过轰轰烈烈的大风大浪,而最终都还是败在人性的纠葛之间。一个时代缔就的悲剧,在各处都会发生,而周家只是其中的一个具体化。

《雷雨》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极为鲜明、富有动感。权贵于心的周朴园、美梦破碎近乎疯癫的周蘩漪、压抑矛盾的周萍、单纯却懦弱的周冲……每个人都具备着自己鲜明的特点,都代表了一类人的形象。捧起这部书,仿佛是在和这些人物交谈,一幕幕映入眼帘,仿佛是方才才在邻房发生过一样,充满了真实的快感。

看着《雷雨》,周朴园年轻时的爱情故事,乃至周萍与鲁四凤、周蘩漪之间的情感纠葛,映射了当时那个时代的冷酷和荒唐。周朴园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被侵害,会准许监工肆意压迫矿工工作,用金钱买来他所需要的?事实?,而除了鲁大海,没有人再在口头上说出一句抱怨的话。这仿佛在说——金钱就是力量。周萍为了满足他自己内心的空虚,看到朴实而满怀青春朝气的四凤,将周蘩漪无情抛弃,让四凤——自己的妹妹怀上了他的孩子,最终导致了惨死的悲剧……

周冲到自己死时,他的心底依然是纯真善良的,在他心底,比起封建地主思想,更多的是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充斥着他的大脑,而最终,也正是这种思想,让他在死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帮助心爱的女孩,在死时,他仍然不敢相信他所看到的真相,他的死是这个时代必然要送给他的?礼物?。活下来的都是上一辈老人,新一辈的人全都远去。一如那?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要留下的留不住,清冷的风、无法圆满的月亮,都是人无声的寂寞与哭诉。精神上的雷雨

《雷雨》阐明了在近代的中国,那些封建剥削、精神压迫、腐朽冷漠的家族真相,强烈抨击了当时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最终这些家族的结局,也都会荒唐而悲凉的收场。

其实,从另一种层面上看,这也是一种深沉的惋惜。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风风火火,谁都不曾想过会孤独终老、郁郁终生。周朴园的一生是艰苦的,没有真情,远离人性,终日生活在一层?皮囊?里,无法坦诚面对他人,纵使他一生机关算尽,却还是在自己的手里栽了跟头。

但是在当时,这样的人,只要他们的信念——即他们的家族还在,就不断会孕育出新的这样一类人,这在当时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周萍到最后像极了他父亲,而这两个人物形象,在曹禺的笔下既不相近,又极为相近:周朴园最初与鲁侍萍交往,最终却和周蘩漪在一起;周萍最初与周蘩漪交往,最终却要和鲁四凤在一起。细看这看似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实都是一般的荒谬。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交错式的投好。这样就不难想周萍最后自尽的结局。他跟周朴园是极像的,但由于他没有正式成为周家的家主,没有更深得融入这个社会,所以在他的行为上,比周朴园还要再多一点冲动,多一点愧恨,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自尽。……

这样一个以揭示假恶丑为目标的剧作,成功地完成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即对人性真善美,对社会自由民主的渴望,以及对这种思想遭受抨击与扭曲的悲愤与无从释然。它等待着后人去改变,那一种美好的愿望,如今渐渐变成现实。剪不断,理还乱

雷雨给我的一大感受就是:最一开始看,感觉极为单纯,但反复去看,回味无穷。

第一遍读,仿佛就是在读一本故事书,对里面人物荒唐的结局感到好笑,想着这是一出闹剧;第二遍读,看到了暗藏在文章中的小小伏笔,不禁赞叹起其行文构思的精巧,读出了那种阴沉而略有伤感的气氛;第三遍读,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配合着后期所看的演出,感触更为深刻。我不善于总结,每每看完一个长篇,总觉压在心底的话太多,读完《雷雨》,更觉得思路是有的,但结构是乱的。或许,我需要多锻炼这一方面的能力。说回来,《雷雨》便是这样一种剪不断,理还乱。情感是一致的,而剧情却是错杂的,它能在人的心灵深处成为爽口陈酿,当它浮出水面,因为它太过丰富,一个简单的器皿难以完整得装完,也就导致了这样分层处理,却因这些内容关系过于缜密,而对分类无所适从。

也罢,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只能凭借粗陋的文字来表达出我想法中的周家,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也算是作者曹禺所留给我们的厚重的礼物吧。

命运的挽歌

——《雷雨》人物分析 高一1班王钰茜

《雷雨》在我的印象中是汹涌澎湃的,这场悲剧不仅要用?凄惨?这个词来形容,还要用?悲壮?来修辞。雷雨,打破了这世上所有美妙精致的艺术品,在那?噼里啪啦?残片落地的声音中,我们听到的是灵魂与社会的厮杀声和命运的挽歌。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鲁妈——侍萍,这个旧中国底层劳动妇女的代表。她的性格不像蘩漪那样是?最雷雨的?,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最雷雨的?,但她唤起的共鸣一定是最有价值的。

侍萍的前半辈子是爱情的悲剧。三十年前,侍萍凭借自己的青春和心灵的纯真赢得了周朴园的爱恋,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充满梦幻的少女,虽然身为下贱但她的心灵却是纯真美好的,她向往美好的一切,她向往爱情,她幻想幸福的人生和美妙的爱情伊甸园,这时的侍萍是个刚刚诞生的天使,她从上到下都穿着无暇的白色衣裙,她的一切都如雪般美妙,爱情使她的面颊荡起红晕,梦想与幸福使她长出自由飞翔的翅膀。然而,周朴园那颗只会爱自己的心怎能给予侍萍一辈子的爱?当周朴园为了自己的前途抛弃爱情时,谁能切身地感受到侍萍那纯洁的心的痛苦?周朴园是她的一切,爱情是她的生命,当朴园背叛她时,这个天使便失去了她的全部,她绝望了,绝望于爱情,绝望于梦想,她仿佛看清了些什么,看清那破灭了的、残余的光影背后的现实,那丑恶的现实让一位来自天堂的天使失去了她的快乐、幸福与所有的纯真——这世界黑暗得容不下一点儿纯真,就将其吞噬!侍萍不想再爱,也不能再爱了,她想放弃一切时,命运却说:?你还没有经历过人间百痛,回去吧!?于是这个断翅的天使再次跌落入一片肮脏中,纯白的衣裙满是污垢。

我们说,侍萍或许丧失了爱情的权利,丧失了纯真的权利,但她自此再没有放弃过生的权利,她面对现实,看清了梦想的支柱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真正的现实是极其不堪入目的,此时的侍萍也许是被玷污了,但她的精神、灵魂并没有因此堕落下去。

侍萍的后半辈子是亲情的悲剧。四凤、大海是她的一双眼睛,她靠她的两个孩子踉跄着奔走,孩子是侍萍世界里唯一的曙光和希望。本来,她的心灵之泉因朴园的背弃和社会的折磨而枯竭,却又因孩子而重新涌起同样清甜的泉水。然而,当这个天使好不容易从泥潭中挣扎着爬出来时,一场大雷雨又将她推了进去,这一次更撕心裂肺、惨绝人寰。想想吧,朋友,当侍萍望着自己儿子周萍那张秀气的脸,抽咽道:?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时,那份痛极的心情!一边是大海、一边是周萍,侍萍选择了隐忍,选择了那种针扎向心窝的苦痛与辛酸,为了自己爱的人,再苦的水也要往自己肚子里咽;可命运还要继续折磨这个心力交瘁的天使,想想吧,朋友,当侍萍听到四凤与萍儿相爱时,那过受打击的神情!一边是自己的女儿四凤,一边又是自己的儿子周萍,侍萍又一次选择了隐忍,选择了又一个命运的重担,她本想最后

一次展开那伤痕累累的断翅,再为她的儿女们遮挡这最后一次雷雨,可她失败了,她失去了这世上她唯一爱着的三个孩子。

侍萍失去了孩子,失去了双眸,失去了光明,她在这人间所能看到的最后一丝光也泯灭了,她所能涌出的最后一股爱的甘泉也干涸了,这次这位高尚的天使真正失去了一切,她那饱经辛酸与挫折的生命终于不堪重负,被雷雨毁灭了。

一个活生生的灿烂鲜明的生命一步一步地走向黑暗寂冷的绝境深渊,侍萍就是一个天使,她被深深地伤害过无数次,可她总是沉默、总是隐忍、总是包容。她想咽下这世间所有的苦水去守护自己所爱的人,去奉献自己最诚恳的爱,一次又一次的用理智浇灭对不公的怒火,她用生命为代价去爱,但命运给她的回报是什么?是雷雨!

鲁迅曾说过:?悲剧即是将世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侍萍就是这样一个集善良、正义、包容等光明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她被撕毁了,可她的灵魂永远不会被毁灭,那不屈的魂正燃烧着、舞动着,一首命运的挽歌正似流水般倾吐着无尽的凄凉与悲壮!我想,曹禺先生想借侍萍表达的是:哪怕最完美、最正义高尚的人都要经历苦难与雷雨的洗礼。面对人生的数场雷雨,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像侍萍一样,不放弃,去接受它,就算只有一个小夹缝供我们生存,我们也要以不屈的灵魂在里面挣扎、求生、去爱别人。爱也许得不到回报,但最起码对得起我们的良心,实现了我们的价值!把对冷酷现实的恨与怨化作顽强、刚毅与爱吧,那样你才会更清醒!

唔,宁做地狱里的天使,也不能做天堂里的撒旦吧!

这个闪烁着人性美光辉的天使,我甚至都无法找到一个精准的词来赞颂她不朽的灵魂。

枯萎白梅----鲁侍萍 高一1班董睿

街上张灯结彩,爆竹声,喧闹声,混成一片,枝头上的梅花灿漫,团团簇簇,拥挤着,怒放着,迎着寒风。这时你出来了,穿着一袭素衣,身子在单薄的衣衫里发抖,怀抱中襁褓里的婴儿哇哇地哭着。?扑通?,你纵身跃入湖水,梅花散落了一地。。。。。。

你是被人救起来的,再回家时你却发现母亲已经离世了,你握紧拳头,发誓要为了孩子再好好活一次。为着孩子,你又嫁了两次,却都是极下等的人,但你都熬下来了,不为别的,只为好好地活着,直到你在周公馆又遇着了周朴园,你的人生轨迹再次偏离,昔日情人相逢,却遭无情对待,接着儿女相继离开人世。。。。。。你终于崩溃了,再强大的心也无法忍受这么多苦难呀!你倒下了,多年来抑制的情感,喷涌而出,化作悲痛,终于迸发!

鲁侍萍,初读《雷雨》觉得你是一个很能容忍却又极平淡的女子,我对于你除了感慨和惋惜,再无其他情感。再读《雷雨》,我才发现,你是极有内涵的、十分复杂的人物。开始时你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林徽因,不愿带给别人一丝伤害,待人处事总是淡淡的,有所保留。可是当我真正开始表演时,我却意外地发现,你是一个很压抑的角色,内心明明有着强烈的情感,却因为你的个性而不断被压抑,每次内心想去呼喊的时候却总能理智地克制住,这也许是因为你年轻时受到磨难太多的缘故吧!

对于周朴园,你是又爱又恨的,当再一次面对他时,你又何尝不渴望自己被认出呢!然而这个害你家破人亡奔波操劳一生的人,恐怕也是你此生最恨的吧!

对于四凤和周平,你是怜爱的,作为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可以弃伦理道德于不顾地让他们在一起,你的母爱是伟大的,但你可怜的两个孩子,却始终逃不过命运的轮回。

鲁侍萍,你本身就像是一朵傲视大地的素净白梅,你自尊自爱,你充满梦想,当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化为了泡影时,你最终倒下、变疯,白梅也终于枯萎了。

一场雷雨一场梦

——《雷雨》专题研究随感

高一1班徐钰

周四,我们一班的同学参加了《雷雨》剧组汇报演出,每一位演员都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将自己所理解的人物呈现给大家。

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演员们专注投入的表演更是将我带入了《雷雨》,带入了装饰奢华却气氛沉重的周公馆。在这里,一场悲剧正在上演。在这里,有正在冰冷的泪水里呼救的人们,有着纠结的人物关系,热却热烈,语言表达不张狂却富有张力的女人,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与挑战。

谈起这个女人,我便想起了当天下午我的表现。当时在台上感觉还是良好的,感觉语言、感情、眼神、动作也都来得比较到位。但当下了台后,有同学就反应说声音有点小,我当时还有点惊异,一个偌大安静的教室里怎么还会发生听不见的情况?后来我仔细想想,可能自己由于过分专注于内心情况的展现,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演好内心复杂心绪的积淀,在声音方面可能就为了要更贴合那种神态淡定、内心狂澜的姿态,声音也就不知不觉小了,小到可能就超出了那种看话剧时能被容纳的范畴,话剧毕竟是戏剧,是门艺术嘛!

我们的结尾嘛,按理说是有点让人不可理喻,无法相信,但我们却败在了它的上一步上——?不可理有着可耻的、绚丽的爱情,有着残酷的、悲哀的报复。

性格变化多端的蘩漪和深沉却专制的朴园是同学们提起最多的两个人,但更引起我注意的是周萍和周冲两兄弟。他们既一样又不一样,仿佛两个模糊的重影,又像一个人身上的两个影子。

先说周冲吧。他是整部《雷雨》中心思最单纯的人,他的心思比四凤都要单纯。十七岁的少年,像一张白纸,怀着满腔的热血,一直想走出去父亲的压制、大海的侮辱,走出这气氛扭曲的周公馆,去寻找一片自己的天地。在他心里,四凤无疑是重要的,但蘩漪作为他的母亲,在他心中占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心中这一份圣洁的却崩塌了——就像二组同学演的,周冲心中最亲爱的母亲在他面前丧失了母性,甚至丧失了理智!他心中最圣洁之处也不再圣洁。这使我十分同情他,他并未做错过什么,从小在父亲的专制下养成胆小懦弱的性格,在做梦的年龄折断了梦的翅膀,这是多可悲!

对于周萍,他同弟弟爱上了同一个女孩,他与弟弟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格。与周冲相比,他完全是个成人。他复杂的性格使我误认为他是和朴园一样道貌岸然的人。但后来我意识到,周萍同样是个不幸的人,他心中有追求美好的翅膀,但现实却是他深陷泥潭。他很痛苦,内心斗争很激烈,使性格也复杂多样。

唉!

《雷雨》的迷人之处在于其中封建与自由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道德与爱情的冲突等等所造成的悲剧和遗憾。在这个家庭中,遗憾是主调,其中各种纠结的关系,鲜明的人物性格,故事虽不是光明美好的,但悲剧美却充盈在每个角落。如同一个梦,无论过程如何疯狂、扭曲、悲伤,如何像狂风暴雨一般咆哮,结果都会烟消云散,仅在我们心里留下一道淡淡的痕。?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

侍萍缓缓倒下。全剧终。梦已醒。

说演出的故事 高一1班刘洋

?老爷,还有事吗??

?周朴园,你找鲁侍萍吗?鲁侍萍在这儿。?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谈起这个女人,我脑子里倏然闪念的就是这几句她与周朴园偶然重逢时的台词,话不多,却句句痛凿人心,杂糅着又爱又恨的情感。这一部分是我最爱析读的。

谈起这个女人,我便忆起自己的表现,确乎不太完美。因为演前与同学也有交流过,我们都一致同意要演好鲁侍萍这个角色,首先要学会感情的节制,即驾驭好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挣扎要透过肢体语言传达出来,而不只是一味肤浅的?爱就尖叫,恨就咆哮?。这么说虽说有点过分专注在周蘩漪和侍萍的语言态度上,但确乎如此。鲁侍萍最大也是她最可悲的性格特点就是她的温存,这么说也许有些消极,有点抨击,但也就是她的这个性格特点造就了一个注定不平凡的鲁侍萍。所以说,演好这样一个内心世界不狂

解?。无法相信的潜台词是你知道了什么然后不相信,而不可理解就是压根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更免得谈那些可相信否的话了。这其实也是我们这次砺炼中的一个小小失误,现实的情况与预期的效果也是有差距的。

这次演出的结果不是相当尽如人意,但我总认为,不尽人意的结果总比尽人意的结果来得更有价值,更有故事。

一次必要的短途旅行 高一1班王凯

今晚的活动,今晚的角色,感谢您们。

为期两天的期中考试夹杂着我全部的好情绪闪电般流逝。周五整整一下午我只说了一句话:?我不吃饭了,你们吃吧。?晚上,我抱着被子溜进妈妈的房间,我们在黑夜中聊到很晚。我是迷茫的,想想同学们都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做好了打算,而我对眼前的学习都存在问题。小时候我有多少梦想,如今正被我思想的转变一个一个扼杀在摇篮中。我请求妈妈把所有的职业帮我列出来,妈妈说了不下三十多种,可以说各行各业,但我一次又一次的否定自己。周围的一切愈变愈黑,我感觉我就像是在迷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看不到尽头,不知道前进的方向。

周六,我有了一种随风逐浪,顺其自然的消极心态。我正写着作业,突然一只宽大的手放在我的肩膀上,我忙回头看,只见爸爸笑得很灿烂。晚饭过后,爸爸与我们分享了他出差四天学习到的新知识。爸爸讲得头头是道,我却听得心不在焉。妈妈看出了什么是的突然说:?要不我们三口也来分角色演一下他们的‘科长科员与观察员’?爸爸表示同意,我便没有多说。

?科长科员与观察员?就是分着三个角色,在大背景下进行谈话,观察员负责记录并反馈。我不想当领导者,但也不想被训话,于是我首选了观察员这个角色,因为我觉得观察员只是个局外人,没什么用。

在科员的敲门声与科长的请进声中,一场科员与科长大战揭开了帷幕。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表演,作为观察员,我对科员的工作态度很钦佩,我被科长的那一种掷地有声,机智灵活的语气所制服。在发言环节后,我受到了爸爸妈妈的一致好评:他们夸我观察细致,点评有水准,尤其是在点评前的一句?仅此个人观点?更是令人心服口服。受到如此大的表扬,我顿时心花怒放,忘掉了一切烦恼。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角色扮演竟为我带来如此大的收获。我发现自己还有好多优点,我其实有好多内在的潜力。我善于倾听,善于表达。爸爸妈妈的用心良苦总算没有白费,在仔细思考过后,我又重新拾起信心,我要相信自己,向认真勤奋的科员学习,向机智灵活的科长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断提升自己,勇敢的面向前方进军。

从周五至周六晚,这是一次简短的旅行,属于我心灵上的一次旅行。

6

第三篇:高一语文组优秀读书笔记展览和评选方案

高一语文组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方案

一、活动目的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的进步阶梯。”读书是人们取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是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重要通道。读书笔记则是对所读书籍记录、赏析和思考,以将知识批判性吸收、内化,从而提升读者的素质涵养。为进一步丰富读书节活动内容,努力构建书香校园,我校拟开展 “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活动。本次展览旨在营造我校良好读书文化氛围,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弘扬人文精神,努力推动书香型班级、书香型校园建设,提高全体学生文学素质,提升文明程度,为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安排

1、活动主题:让书香弥漫校园,让阅读伴我成长。

2、总体要求:全级师生应在校领导集体以及校团委的指导下,高度重视本次活动,积极参与,认真完成相应的工作。

三、活动要求

1、依托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学生通过借阅书籍,赏析、思考其中的内容,从而形成读书笔记,且可一人多篇。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读书笔记的类型:(1)摘要式,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重点段落等摘抄下来。(2)心得式,即读后感,是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感想、体会和启发。

3、读书笔记写成后,由学术助理组织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展出作品需书面整洁,字迹清晰。

四、指导措施

为了提高活动水平,激发参与热情,现规定,在活动期间,各班级应积极开展相关指导工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书籍、写读书笔记。

1、指导老师:各班级的语文科目教师。

2、实施要求:利用班会课或者语文课,在课堂上进行公开指导,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并对读书笔记的类型及其作用做充分的分析、说明。

五、活动流程

(一)班级初选

1.时间:4月上旬

2.地点:各班级

3.形式:自定

4.由本班语文教师完成,最终每班选出5人参加学校评选,并将名单发上报语文组张英阁处。

(二)学校评选以及展览:

1.时间:4月12日

2.地点:阅览室

3.评选方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从各班选出的学生中再次选出选胜者.

六、组织机构

本次活动,校团委在校领导集体的指导下,全面统筹各项安排,协同各班班主任以及指导老师等开展相应工作。为确保达到预期效果,现成立活动小组,名单如下:

评委:张英阁秦燕马亚梅赵晓燕

李兵高军强李琴

高一语文备课组2014-4-11

读 书

笔 记展 览方 案高一语文组

第四篇:高一历史教师吴敬华读书笔记

对“历史与编年史”的思考

——读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浙江省泰顺中学历史教师:吴敬华

摘要:克罗齐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政治家,更是享誉西方的历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一书是他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的代表作。该书上编以“历史与编年史”开篇,将“历史”和“编年史”进行了严格的区分。由此,也引发了克罗齐对历史真伪性的探讨,这其中也闪现着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思想的光辉,这些都是克罗齐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克罗齐;历史;编年史;假历史;当代史

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政治家,更是享誉西方的历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克罗齐的历史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一生著述颇丰。既有本国史(那不勒斯王国史、意大利史),又有外国史(西班牙史、欧洲史);既有当代史,又有近代史(文艺复兴、巴罗克、19世纪);既有政治-伦理史,又有史学史、美学史、文学史、戏剧史。他深入研究了历史学的许多重大问题,诸如历史的当代性,历史著作的历史性、真实性、统一性,史学同哲学、文学、政治、道德的关系等。克罗齐在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两个领域做出了独特贡献,他的历史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有时也译作《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一书于1915年最初用德文出版,后来又用意大利文多次出版发行,对人文社会科学至今依然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克罗齐史学名著译丛》五种,首次将克罗齐经典的史学理论和史学著作,直接从意大利文翻译,系统地译介给中国的学者与读者。“译丛”包括两卷历史理论著作和三卷史学著作,分别为:《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那不勒斯王国史》、《1871-1915年意大利史》和《十九世纪欧洲史》。

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一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探讨史学理论,包括历[1]

史与编年史;假历史;作为普遍的东西的历史的历史与对“普遍史”的批判;“历史哲学”在观念上起源及其解体;历史的积极性质;历史的人性;选材与分期;差别(专门史)与划分;“自然史”与历史等九部分。下编叙述史学史,包括若干初步问题;希腊罗马的史学;中世纪的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启蒙运动的史学;浪漫主义时期的史学;实证主义的史学;新的编史工作(结论)等八部分。作者最后还附有人名索引,以供阅读时读者检索查阅相关历史人物的理论观点。需要注意的是,克罗齐的史学理论及其史学思想是建立在唯心 —————————————————

[1](意大利)贝奈戴托·克罗齐著, 傅任敢译: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

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其社会历史观终究是唯心的,不可避免的具有非科学性;此外,克罗

齐的许多史学思想艰深晦涩,很难有一个清晰透彻的理解,还有些看似前后矛盾,但这些问

题并不能抹煞克罗齐史学理论与史学思想的光辉。本文拟定以探讨克罗齐的“历史与编年史”

为中心,因为在克罗齐看来,历史和编年史是有严格区别的:历史是活历史,编年史是死历

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是思想行动,编年史是意志行动;历史中有紧密

联系,编年史中无联系;历史中有逻辑顺序,编年史有编年顺序;历史深入实践核心,编年

史停留在事件表面;历史有活文献和深刻思想,编年史有抽象词语记录和空洞叙述,先有历

史(活人),后有编年史(死尸)。由此,引发了克罗齐对历史真伪性的探讨,进而提出要的

划清真历史同形形色色所谓伪历史(语文性历史、诗性历史、演说性历史、实用性历史、倾

向性历史)的界限,并最终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

一、关于历史的概念

“希腊历史学家和修辞学家特阿义息苏曰:‘历史者,以例教人之哲学也。’19世纪英

国辉格派历史学家马尔克认为:‘历史者,诗与哲学之混合也。’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黑密

耳顿(汉密耳顿)认为:‘历史者,记时间的连续次第之现象者也。’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

弗里曼(弗力蛮)认为:‘过去之政治,现在之历史也。’以上关于“历史”的概念,侧重

于把历史和哲学,历史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这与克罗齐关于“历史”的概念有很大的相似

性。克罗齐认为,历史与哲学有着紧密的关联,哲学的任务是对历史的判断,一切实在都是

历史,而一切知识又都是历史的知识。历史学只有一个责任,即叙述事实,更仔细的观察各

种事实本身并领会它们之间的个别关系。格奥而格·伊格而斯认为:“历史学不可能被归结

为一套固定的零散的学术规范,而总是涉及在某一领域工作着或活着的人,这些人持有他们

同时代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关于现实特性的前提假设,而这种前提假设必然会对历史研究产生

影响。正式由于以上原因,历史总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观察问

题的角度的变化不断的重写。”伊格而斯的这种观点提出了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后现代历

史学已经出场,历史学家的话语会随时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现实的意识形态不但

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而且也会直接作用于具体的历史分析。这与克罗齐的历史的当

代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2]

二、对当代史与编年史的解析

克罗齐在完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后,他竭力确定真正历史学的性质,他认为:

“历史总是‘当代的’,即历史总从现在智力及道德的需要产生,同时提供其兴衰的一般方

向和从希腊时代至当代的进步。”[4]在克罗齐看来,真正的历史应该是“当代史”,关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浮田和民,李浩生等译:史学通论四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7页.

[3]姜芃: 历史学的理论和流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前言部分.

[4] (意大利)克罗齐著,田时纲译:自我评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8页.

“当代史”的时间断限,应为最近过去的一段时间。“‘当代’一词只能指那种紧跟着某一正

在被作出的活动而出现的、作为对那一活动的意识的历史。”在这里,克罗齐认为“当代

史”是人类当前活动并用当前意识记述的历史,他突出强调了人类活动的当代性和思想意识

当代性的双向统一。当代性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并与当前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与“当

代史”相对应的,就是克罗齐所认为的“非当代史”,也就是“过去史”,它们是已经成为历

史的历史,是作为对那种历史的批判而出现的历史。“当代史”与“非当代史”都是从生活

中涌现出来的,它们都有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历史是活历史,也可以说只有活历史才

是真正的历史,这其实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另外一种表达。“历史知识是思想(或

心灵结构)的产物,是对过去时代的活思想,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编年史”

是死历史,是过去史,克罗齐承认当代史是从生活中涌现出来的,但同时也不否认非当代史

也是从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只不过是当前生活与过去生活的不同。“当代性是全部历史的本

质特征,历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关系,不承认精神本身就是历史,就不可能理解历

史思想的实际变化过程,历史存在于我们心中。”[7]在这里,其实克罗齐为我们揭示了历史

与生活的关系,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生活会产生不同的历史,也就是所谓的“当代史”与“非

当代史”(“过去史”)。

克罗齐的史学理论与史学思想是建立在与马克思唯物主义截然相反的唯心主义哲学基

础之上的,作者的目的是想消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中看似矛盾的方面,但在

笔者看来,实际上是无从实现的,因为克罗齐以对某一段历史是否感兴趣来判定其能否成为

其心目中的历史的这一观点是不太科学的。他把历史局限于人们的心中,引起人们内心的冲

动或思绪的动荡,认为历史是思想行动,只要把生活与思想联系起来就可以驱散对历史的确

凿性与有用性的怀疑。生活与历史的联系不能被割断,不活在人们心目中的历史不能称其为

历史。生活是活生生的现实,对现实生活毫无用处的空洞的叙述的“编年史”只能是一种无

可挽回的过去。在这里,克罗齐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境地,失去了历史评判的客观性。克

罗齐还认为历史中有紧密联系,编年史中无联系,划分历史与编年史的标准,或者说历史与

编年史的真正差别在于历史事件有逻辑顺序和紧密的逻辑上的联系。而编年史只是对过往历

史事件的简单罗列,彼此之间并没有逻辑关联。

克罗齐认为:“历史是活的编年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前的历史,编年史是

过去的历史;历史主要是一种思想活动,编年史主要是一种意志活动。一切历史当其不再是

思想而只是用抽象的字句记录下来时,它就变成了编年史,尽管那些字句一度是具体的和有

表现立的。”[8] [6][5]编年史作为一种物质性的资料文献而没有进入人的视野和思想之中进行重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意大利)贝奈戴托·克罗齐著, 傅任敢译: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页.

[6] 姜芃: 历史学的理论和流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8页.

[7] 姜芃: 历史学的理论和流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9页.

[8] (意大利)贝奈戴托·克罗齐著, 傅任敢译: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页.

和解读的时候,编年史只能像死尸一样,是死历史,假历史。而人的精神本身是内在的和富

有生命力的,在精神迸发的时候,就会导致人们内在的精神或者说是思想与外在的被称为文

献资料的编年史,过去史都消融于现实的正在思考着的精神之中,使其再次成为活生生的人

类当前的思想活动。死历史重新复活,编年史又转化为当代史。由此,过去的记录,即编年

史在不断的被人类思想重构和解读的刷新过程中成为了新的记录,成为了相对意义上的当代

史。

历史的真实性在于可证实性,生活与思想在历史中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得以体现出来。

文献与批判,生活与思想才是真正的史料,克罗齐又以文艺复兴为例,论证了现实的需要使

历史得以复活,“过去史”就会变成“当代史”,也就是编年史起死回生而成为活生生的当代

史了。

三、历史的真伪性

克罗齐对“历史”与“编年史”的划分,引发了他对历史真伪性的思考。如果“一切

历史都是当代史”完全成立,历史的真实性就无法得到保证。而克罗齐的这一观点本身就是

对历史客观性的否定。克罗齐这样认为:“我们已经知道历史、编年史和语文学的起源了它

们是一系列的心理形式,它们虽则彼此有差别,但都应当被看成生理的东西,也就是说,它

们都是真实的和合理的。但是,逻辑关系现在把我们从生理学导向了病理学,即导向了那麽

一些形式,它们形式而是变形、不是真实的而是错误的、不是合理的而是不合理的。”编

年史无疑是假历史,因为只有当代史才是真正的历史,他提出了要划清真历史同形形色色

的伪历史,包括语文性历史、诗性历史、演说性历史、实用性历史、倾向性历史等的界限,

进一步明确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

在克罗齐看来,语文性历史就是用空洞的传说和死文献观察的历史,语文性历史提供正确的

但并不真实的、和生活没有联系的历史,只能是一种学术练习,“语文性历史所提供的实际

上是编年史与文献而不是历史”[10][9],诗歌性历史则会让美者更美,丑者更丑,是一种对客观

事物的夸大或扭曲。诗歌性历史是假历史是因为“不在于创造了诗歌而在于把本是诗歌的历

史叫做诗歌性历史”[11],由此可以看出,克罗齐把诗歌性历史这一称谓本身都看作是错误

的。克罗齐承认想象力对于历史学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对我们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有生动

的体验,使事件作为直觉与想象重新被提炼出来,没有这种想象性的重建或综合便无法去写

历史或读历史,也无法理解历史。他要求人们用精神和价值一心注意历史问题,写一部真正

的历史而不是诗歌性历史。实用性历史(修辞性历史)是一种激励自己或驱使他人行动的历

史,“修辞性历史的结构是以一种既存的历史为前提的,至少要以一种诗歌性历史为前提,

是怀抱一种实际目的叙述出来的。它的终究目的是一种利用历史的讲述作为手段或手段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意大利)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页.

[10] (意大利)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页.

[11] (意大利)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0页.

的实际活动。”[12]

克罗齐反对历史学家所谓“客观性”价值,认为历史似乎是事物在述说,而历史学家在洗耳恭听,并记录下它们的声音,这就导致克罗齐的历史观陷于不可知论的境地。不可知论认为历史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至少历史的全部真相不能完全被历史学家所掌握,换句话说,不可知论否认历史中含有真正的知识。不可知论以历史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真实性而否认历史的真理性品格,历史的真理品格不在于洞察真相本身,而在于思想本身。历史真实与否,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克罗齐把历史的客观性问题搁置起来,这个疑问也离开了克罗齐的视域范围。因为克罗齐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不承认历史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只强调对历史事件的主观评价,认为历史是精神运动、发展的过程。克罗齐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思想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我们要对之作出理性的分析,客观的评判。

参考文献:

1.(意大利)奈戴托·克罗齐著, 傅任敢译: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意大利)克罗齐著,田时纲译: 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版.

3. 姜芃: 历史学的理论和流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4.宋纯路,王久宇: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反思: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意大利)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2页.

第五篇:读书笔记

安丰初级中学教师读书心得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读后感

安丰初中 赵 嵩

自从上学期学校安排了教师读书活动,我从图书室借阅了几本自认为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有《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等。起初,也只是随手翻翻,可真正在闲暇时打开阅读,却又不一样的感受。对《问题学生诊疗手册》这本书,我特别喜欢,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学生的生源质量,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从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告诉我们,应该将教师与医生放在一起联想。医生看病的原则首先是“望、闻、问、切”,即要实事求是,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刨根问底,进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出药方治病救人。

王老师的这本书实际上就是这样在引导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加专业一些,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或是仅凭经验来处理问题。诚然经验对教师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经验引来的思维定势,逐渐懒惰的思维方法有时却有致命的危险,或者说对于教师个人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人们都说“人心隔肚皮”,很少有人能够对每一个人都能洞察心机,再加上可能出现的代沟,初中生当中的一些想法简直可以用匪夷所思来形容,看似简单幼稚的问题在他们眼中却显得至关重要,反而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教育是什么?是考试?是成绩?是升学?这些教育手段渐渐成了目的,凌驾于教育之上,而教师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教育过程甚至成为一种追名逐利的捷径,试问有多少老师能够真心去教每一个学生?在这种“目的”的引导下,问题生就真成问题了,很多本不该划为问题生的也变成问题生了,也许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上不去。这应该是每个教育者都不愿看到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学生呢?这本书除了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外,就是要我们关心学生的需求。现在有太多的学生被家长当做白板从而复制或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模板了,学生也是人,是人就有需求,白板仅仅是家长看来的白板,实际上经过学校及社会的影响,学生这块板上并不是随意能刻画的来的。比如书中分析学生去网吧的原因时就很透彻,说到底就是学生把自己在家在学校以及和同学朋友间未能发泄的东西 1

安丰初级中学教师读书心得

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天堂的过程。 而且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越是直接跟他说不要去做某事,他反而越想去做一样,因为这种教导与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产生的矛盾更成为了一种催化剂。不问青红皂白,只问是非对错,到头来真不知道到底孰是孰非,孰对孰错了。

对于老师来讲,这本书堪称工具书,特别适合任课老师阅读,它比较全面地罗列出了学生在青春期所出现的一系列典型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及对应方法,现在很多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从更深层次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因此时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本书告诉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首先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想清楚后再进行处理,而不是想当然地马上批评教育,孩子的心灵很可能因此而受到伤害,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出现更多的问题。老师仅靠学校里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是很难对付现在的学生的。

如果你还在为问题生而烦恼,建议你读一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相信你您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word该篇读书笔记高一范文,全文共有4133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读书笔记高一.doc》
读书笔记高一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