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读书笔记范文
第一篇: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的变革,就必然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观念,也对教育提出了很多挑战。教师想在这场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的浪潮,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看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对我触动很大。其一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与其他老师合作。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叫做《天堂和地狱》。据说,有一个天真的小孩子不知天堂和地狱为何物,便去请教一位哲学家。哲学家把孩子领到一个很深很深池子旁。小孩子看到,池子旁坐着一群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们用很长很长的勺子在池中舀肉汤喝,从汤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命。哲学家告诉孩子:这便是地狱。紧接着,孩子又跟随哲学家来到另一个地方。同样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是人,但天堂与地狱有天壤之别,差异何在呢?原来,地狱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舀汤自己喝,费时费力,营养不足,精神疲惫。天堂则相反,你舀汤给我喝,我舀汤给你喝,省时又省力,营养充分,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天堂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关系使人精神愉悦。故事分明告诉我们:地狱充满自私,天堂充满友爱。恶性的嫉妒源于极端化的自私,而极端化的自私只能通往地狱之门,要想摆脱恶性的嫉妒,走出地狱,就要拥有“合作”这张通往天堂的“绿卡”。应当看到,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单打独斗已经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强调团结协作是21世纪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自己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因为“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
第二篇:走进新课程读书感悟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已是熟客了,从前多次翻阅它,纯粹因为它是新课程理念的必考内容。这次与它约会除了完成读后感外,还有另外的涵义。《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应该学无止境。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水源”。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于是我想再一次读读这本《走进新课程》,为了更好地指导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所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我游刃于书中的字里行间,感悟教育的真谛。《走进新课程》指导性很强,它给我们指明了行动指南,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改革的深远意义。从《走进新课程》这本书中,我领悟到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讲和练,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原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走进新课程》给我的另一个震撼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传统的截然不同:教师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如何形成的规律上,从而
使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了知识,又增了才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勇于创新,形成教学特色。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由单一的听教师传授知识转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然而理想与现实的映照,却使人陷入矛盾之中。当前教育,新课程的改革正进行地如火如荼,普教工作者在反思传统教育的同时,把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方面,无不希望通过新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型人才。于是,课改后的课堂结构让听者耳目一新,课改后的理论总结让读者回味无穷,同行们的多次探讨,领导们的高度重视,把新课程改革推进到一个高潮中。分数从“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教师和学生在分数面前顶礼膜拜,成为分数的奴隶。学校管理和评价盛行分数主义,结果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分数主义、分数管理严重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事业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有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会被异化为追求高分的“遮羞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说到底就是怎样做到教学很愉悦,学生老师都很愉悦,而且分数也很好。
从这本《走进新课程》里走出来,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句明言,至真至理。平日里,也许我们没有在意,有一个常常在我们耳畔响起,或者在我们的嘴里自然而又习惯地吐出的声音。上课了,它是“同学们
好!”;提问时,它是“同学们,请想一想”;质疑时,它是“同学们还有疑问吗?”一声“同学们”,多么亲切的字眼,它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与仁爱,摈弃师生间的尊卑差异,充盈着平等、信任和默契。因为是“同学”,所以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伙伴”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生命得以张扬的权利,赞赏每一个“伙伴”的独特性、兴趣、爱好、特长,赞赏每一个“伙伴”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个“伙伴”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个“伙伴”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陶行知先生还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因为是“同学”,所以教师应具备“儿童特性”――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尽可能做到跟学生相似,理解学生,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做孩子们的“同学”,“教”融入到伙伴的“学”中,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才能有效地实现师生生命的互动,师生才能共同奏响新课程改革的生命交响曲,我们的新课程也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舞台。
第三篇:新课程读书笔记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生的学习开始趋向于主动合作探究和创新教师的教学表现则要求更加民主灵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小班化教学的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现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一言堂"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然而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下面的这些镜头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老师一发布合作交流的指令后学生匆忙分组每个人都在说话可谁也听不清其他人在说什么;有的是学优生在唱独角戏一个劲地嚷嚷而学困生只有充当听众的份了;有的学生茫茫然不知所措;更有一些纪律较差的学生干脆在自顾自玩耍……几分钟后甚至更短的时间老师一声令下"停"全体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讨论完毕被老师点名的学生一张嘴就是"我认为……"而有的学生则一问三不知.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合作有效吗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到底怎样呢显然这样的小组讨论其所以不能产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是因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合作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
从目前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分组不科学;时机不当;时间不足;教师指导不到位;评价不全面.深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和策略的掌握不到位以致出现合作学习仅仅成为一种时尚.但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有的老师甚至把合作学习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开课必用有的则机械地把它作为好课的评价标准之一.
的确与传统教学相比它能有效地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18世纪初兰凯斯特和贝尔两人在英国首创因团体施教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后该模式传入美国得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赞赏.合作学习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于它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改善课堂心理气氛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在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进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实效显著因此很快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逐渐成为目前国际上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在美国有众多专门研究合作学习的教育机构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促成了合作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蓬勃发展.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依据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它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合作学习把班级看作是由几个组组成的"个体"无论什么形式的学习都以组为单位因此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尽可能减少两极分化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教师应针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1合理分组优化组合.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存在着智力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互补学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老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力量均衡"的原则人数以4——6人为宜兼顾男女比例.当然小组组成也可以是动态的.
2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此外还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选择的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在一节课中也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3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量作保证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讨论之中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教师要对成功讨论的小组进行表扬并注意对讨论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xx年8月19日
第四篇:《走进新课改》的读书笔记
《走进新课改》的读书笔记
读了《走进新课改》(数学教师必读)后对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融合的印象深刻,特对此的一些想法与我的做法书写如下:
《走进新课改》(数学教师必读)指出在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习气氛变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由“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从而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虽然我们在不断完善、探索,整理。但若想尽早改变现在教育模式中呆板、枯燥,事倍功半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去积极探索、开发新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
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
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中学数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最主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既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第五篇:走进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
——教师的转变
现代教育的特点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媒体,教材是客体。在教育行动中,学习者的学习是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围绕的中心,一切教育上的努力无非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作为媒体的教师应该是活动的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的媒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除弱智外),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确,我就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只要功夫深,每一位学生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当然一定会存在个性和特长方面的差异。
素质教育的提出,指出教育就以学生的道德教育为中心,同时稳抓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每一位学生在知识和教师的陶冶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而不是只讲智育,这样培养出来的的学生是只会做卷子却没有生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但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拥护素质教育的实施。让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式教育变为现代的合作式、交流式、互动式教育,这就要求最根本的、最先捷的改变应是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一、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
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
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四是
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
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等。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
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新的章程标准所规定的应该是都能达到的基本要求。即全面提高
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强调环保意识和可持
续发展观念,强调口语交际等。
新课程强调关照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和逻辑体系和概
念、规律的严密性,因此,教师教学中就不要一味的追求讲完讲透,
一竿子到底。
二、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
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校、本地、
本班资源,开展本土化化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进展。
另外,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
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和
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初步的数学建模能力。
再就是强调知识的动用强调各项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
用范围和应用实例,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
和社会意义。从观念上,教师也要注意抛弃学科中心的思想。
三、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社会中的科技新成就与新问题。语文教材的选文更新力度极大,五分之四的选文是新的,不仅强调文质兼美,强调名家名篇,而且进一步加强了时文的比例。政治、地理等教材的更新力度也很大,教材中大量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巨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媒体、进修等渠道不断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 教材强调各科之间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拓展自己的各方面素养,变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
新教材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就是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的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的一种课程设计思想和原则。
在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各科新教材十分注意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综合。
五、 新课程强调展示出知识产生、形成、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注意结合新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展开阐述。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新教材强调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使他们获得对知识本质的准确理解,使学生理解到现存知识的可靠性的同时又看到它的局限性。
六、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对于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
当然,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高。
七、 新教材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
语文新教材特别对把课文解析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并与他人交流和研讨。
历史新教材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及栏目中提供了不少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供学生探究。
面对新教材中的这样设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
八、 新课程强调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备课方式,多研究学生,上课时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而不是一心只盯着教学内容的讲解。
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的那么具体明确。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思考。
九、 新教材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苦功,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电视媒体等创造式的应用教材,正确的引导学生使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
钟山乡拖黑完小浩宇希望小学
毛卫明
2014年6月15日
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论文
走向新课程
——教师的转变
姓名:毛卫明
准考证号:2606cb01116
工作单位:钟山乡拖黑完小浩宇希望小学
联系方式:15924783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