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需目标方法情感利益认同范文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越来越高,对我们工作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如果扶贫干部还是不温不火,简单应付了事地到贫困群众家走一走,看一看,填一填表,说几句大话空话,中途再发几条微信假话,那么很多贫困户群众就不可能如期脱贫。探其原因,这都是部分党员干部没有把人群中的价值取向同自己的价值追求有机结合,任其发展下去,贫困户最终脱不了贫,干部也脱不了责,最终留下“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的遗憾,2020年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将会遇到巨大的挑战。事实证明,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只要顺应群众期待,达成目标认同,一路挽手冲刺,就一定能实现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
感情决定立场,决定价值取向,决定工作力度。“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近年来,老百姓不再交“皇粮国税”反而有“粮食直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不能不说越来越富有,享受的国家优惠也越来越多。然而,帮扶干部一走老百姓为什么“背后抱怨”。究其原因,干群关系是越来越远,心与心的交往越来越少,感情基础越来越薄。正如小平同志所说:“看来我们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群众工作的核心在干部,在于干部对群众的感情。为此,为了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扶贫干部要脱“三层皮”,一是“嘴要脱皮”,帮扶干部要反复向群众宣传解释各项扶贫政策;二是“手要脱皮”,要认真倾听贫困户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难,精准做好贫困户档案;三是“脚要脱皮”,要走到每一户贫困户家里,定好规划、研究好脱贫对策后,跟他们一起一步步去实现脱贫。这些举措既可摸清群众的真实想法,又可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有效缩短了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干群感情,融洽了干群关系。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按照“四来四去”(群众的愿望从群众中来、有效的经验从群众中来、工作效果的判断从群众中来、工作的积极分子和先进典型从群众中来,政策到群众中去、道理到群众中去、典型示范到群众中去、工作结果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方法,理解群众、依靠群众。“收入账”要当面算,要算清,不能算成一本“糊涂账”;计划要一起定,要定实,不能简单的“一厢情愿”;措施要一起想、要想对,不能“假、大、空”,进户不带杯子、吃饭不擦筷子、抽烟不看牌子,与人民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吃一副筷,同抽一款烟,放低身价、降低身调,唯有如此,帮扶方法才能得到人民群众认同,才能真正接纳你欢迎你,帮扶工作才有成效,人民群众才能真正认同,脱贫攻坚伟大事业方能如期完成。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帮扶工作不是简单的送钱送物,而是要真正解决实际困难,住房危不危险、收成好不好、娃娃上学有没有问题、生病住院方不方便等等如此“小事”,都是“些小吾曹州县吏”应该“总关情”的工作。众所周知,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偏僻的山区,一些贫困群众更是居住在大山深处,那里交通不通,出行不便。比如贵州的月亮山,当地群众就曾经编有这样的顺口溜,“上山似登天,下山到溪边,两山能对话,走路大半天。”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当地群众需要的是一条路,一条联系外面世界的路,更是一条干群畅通、党群畅通的“心路”。只有实实在在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使贫困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实现干部与群众情感认同,才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确保帮扶工作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