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精品多篇)范文
【概述】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天宫课堂第二课日记200字 篇一
张广晟
“天宫课堂”展示的是梦想,彰显的是国家实力。一堂科学课,无疑也是一堂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课。“与一切尖端科技一样,航天事业从来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多次拒绝高薪聘请的火箭系统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张智说。正是凭着为国争光的信念,正是凭着敢于超越的意识,正是凭着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航天人用一系列科技奇迹告诉世界:中国人同样能够摘取高科技皇冠上那耀眼的明珠。同舟共济、团结协作,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攀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心得 篇二
每一次的航空出征都是一个伟大又神圣的时刻。由我国的优秀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飞行乘组逐梦苍穹,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科技兴国,航天筑梦,寄托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承载了中华民族富强繁荣的壮丽追求。神舟飞船扬帆再启航、刺破苍穹,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攀高峰、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品格。航天梦,照亮中国科技兴国路。全球关注,举世仰望;星空璀璨,神舟闪耀。科技引领,神舟飞行,中国航天精神正是攻坚克难创新创造、不求安逸、艰苦卓绝的精神写照,照亮了中国科技兴国路。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心得 篇三
人是爱幻想的,蓝天的诱惑像毒药样,把航天伟人都吸引过来了。
“天地”课堂是航天科学技术的展示台,亚平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太空知识。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太空“冰雪”实验,透明的乙酸钠溶液珠漂浮在空间站里,被粘有结晶的管轻轻一点就变成晶莹剔透的“热球”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天宫课堂”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迈出一大步,让伟大的航天精神,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心得 篇四
今天下午,我们通过线上课程观看了“天宫课堂”,在我眼前,掀开了空间站的神秘面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为“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再次精彩开讲,做了很多实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冰雪”实验,王亚平老师利用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制作了一颗“冰球”。王老师还告我们,这个圆圆的小冰球其实是个热球。三位老师还给我们展示了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一个个小实验看的我目瞪口呆。这次的天宫课程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也让我感受到太空无穷的奥秘。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心得 篇五
难忘,那些精密的仪器,多少科学家投身其中;难忘,那飞速运转的“天和”核心舱,承载了古往今来中华血脉对宇宙的向往;难忘,那一路走过的荆棘,一代代航天员登上太空,使中国在世界东方昂首傲视群雄!美妙的液桥,“发热”的“冰球”,水油分离。那么多的神奇实验,无不折射出祖国的强大!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让祖国挺立在世界东方,成为世界航天领军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感想 篇六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进行授课,在轨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一系列炫酷又好玩的实验。
不仅好玩,这些实验背后,藏着不少干货,来听专家们怎么解读——
太空“冰雪”实验
在太空“冰雪”实验中,王亚平在空间站上用溶液制作了一颗“冰球”。
太空“冰雪”实验实际上是空间站里的无水醋酸钠实验。这种实验在太空做和在地面做有什么不同?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魏红祥解释,区别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重力的环境,在空间站是微重力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它的结晶状况跟地面上差别还是挺大的。”魏红祥说。
其次就是容器的影响。空间站里的太空“冰雪”实验是没有容器的,是一个圆球状的,在这种情况下结晶是可以往外发展的;如果在容器里面,由于容器的限制,它只能往内结晶。
“在咱们空间站里面就有无容器的材料柜,其实容器对材料的生长影响还是挺大的,因为在材料生长的过程中,容器的形状、表面的结晶度、表面的粗糙度,对晶格结构、缺陷、纯度等都有很大影响。”魏红祥说。
液桥演示实验
在天宫课堂的液桥演示实验中,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在两个塑料板之间搭起一座“桥”。
“太空授课的液桥实验非常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液体表面张力的特性。”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授课老师李晓彤说,在地面上没有办法做出像天宫课堂上这么大的液桥。
没错,空间站上的液桥实验,跟地面上的液桥实验也有不同之处。
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解释说,空间站上的液桥实验是完全的表面张力的表现,而地面上的液桥实验是引入了电介质极化新机制,现象虽然看起来相似,但其实原理并不相同。
“流体在现代生活当中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表面张力的实验,给大家更多关注和探讨流体的机会,对流体多一些理解。要知道,解释流体的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至今还是世界六大未解数学难题之一。”陈征说。
“微重力流体物理实际属于流体物理的一个新兴学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康琦介绍,在空间站上做液桥实验就是微重力流体研究范畴,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布局了十几个实验柜,其中两个实验柜专门聚焦微重力流体科学。
太空抛物实验
这次的天宫课堂上,北京奥运会顶流“冰墩墩”也高调亮相。它在空间站上被航天员抛出后,并没有像在地面上那样做曲线运动,而是水平飞出去了。
这个不难理解,毕竟在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物体几乎不受重力影响嘛。不过,这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要拿到空间站上去做呢?
“平抛运动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常见,它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科学道理。”天宫课堂地面总课堂授课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物理教师张健说。
张健介绍,平抛运动指的是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将物体以水平初速度抛出后,它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不妨来做这样的思想实验:如果我们在高山上做平抛实验,把物体抛出,它将落向地面;如果将物体抛出的速度变大,它将会落向更远的地方。那么,如果抛出的速度足够大,它有没有可能不落回地面,而成为环绕地球的一颗卫星呢?
“这个想法最早是由牛顿提出的,所以我们也把这个实验叫作牛顿的‘高山大炮实验’。”张健介绍,利用中学物理知识就可以把这个“足够大”的速度计算出来:大约8000米/秒。
“这个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它是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在轨运行的所有卫星当中最大的环绕速度。我们的空间站运行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张健说。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 篇七
万众瞩目的“天宫课堂”第二课终于开课啦!由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张老师和博物馆的高老师讲解。两位老师向我们抛出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失重是否意味着重力消失呢?”
这个问题一经询问,同学们绞尽脑汁,却都毫无头绪。高老师神神秘秘地说:“给大家看个实验就知道啦!”她将屏幕画面一转,出现一把秤砣和一本书,高老师解释道:“书放在上面,会有支柱力,如果将它一松,会失重而脱离支柱力,而失重仅代表支柱力变小,重力并不会消失。”看着同学们似懂非懂的神情,两位老师为此还多做了几个实验,同学们不知不觉间又把一个科学小知识记住了!
重头戏来啦,上次空间站的三位老师又来给我们讲课了。先是太空“冰雪”实验,从饮水袋中挤出一滴水,水竟然神奇地结晶了!同学们讶异极了。这个实验其实很简单: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会形成一个液体球,它的表面看似一个冷球,其实是一个热球,真颠覆了我的科学认知。
接着几个老师拿出了一个令我们眼红的东西——冰墩墩!王老师将冰墩墩呈抛物线扔了出去,叶老师也稍微用力将它送回对面。冰墩墩是按原来路线返回的。同学们以为是巧合,没在意。没想到啊,这竟不是巧合,而是科学性。我真是肤浅了啊!
同学们在震惊之余,王老师拿来了一瓶水油混合的液体,询问:“同学们,这个可以分离开吗?”大家立即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可以吧!”“瞎说什么,不可以!”可以吧!”王老师示意大家安静,将液体瓶给了叶老师。叶老师将液体瓶用绳子绑好,将瓶子转动起来,更神奇的是,水和油在旋转过程中分离了!这便是向心力的神奇之处呀!
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空间站的授课结束了,但他们给予我们的知识是不灭的,不会被遗忘的!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及心得 篇八
今天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个实验油水分离实验。水的密度大约是1g/cm3,油的密度大约是0。9g/cm3,油的密度是小于水的密度的,而太空的微重力环境并不会改变物理的密度属性,所以我和同学讨论之后一致认为,“天宫”的水和油,应该像地球上的一样分层。但是让我惊讶的是,我们观察到的和我们预期的观点并不一致,太空里的水和油居然不存在分层现象!后来我们想到,分层是需要力的作用,而这个力就是重力,但是“天宫”处于完全失重的状态,当然就不会分层了!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