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守自盗》观后感多篇范文
【导语】《监守自盗》观后感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监守自盗观后感 篇一
2008年起一场兴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地域上从美国迅速扩展到全球,产业领域上,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这场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时至这天,虽然危机已然过去,但其仍然拖累着世界经济,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展,危机的阴影远未散尽。而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谁造成了这一切?危机的元凶为何?成为了许多人谈论的话题,许多人思考的问题。
而电影《监守自盗》便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带给了一种思路和角度,能够看出主创人员在极强的职责感下,经过超多的努力才完成了作品,想透过作品向大家展示他们眼中的真相。
从影片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精神,他们力图想人们展示真相的同时,期望为人们展示一种追求完美的价值观念。
在阐述这个问题前,我首先想说透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能够验证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例证,一国霸权的区里,最终确系于金融领域的霸权,美国一国的金融问题引起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动荡,其势可见一斑。同时,经济全球化确已深入发展,若说上世纪20、30年代的大萧条动荡了仅是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在如今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世界上,一场大的经济危机所伤害的确实是整个世界了。
而在这样的现实和背景下,我们完全能够这样认为,世界上有许多问题不再是限于某一个国度,它已经深入到各国之间,例如很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便具有了全球性的特点。虽然,不可否认,传统的国家间的冲突和合作依然重要,国家利益的角逐、权力的博弈仍然为各国所重视。但现今世界,这一切纷争与合作的目的,不应是也不再是为了少数人的欲望,而更多的事为了本国人民的福祉,为国民带给一种实现发展、实践价值、追求幸福的机会和环境,推而广之,一切都应是为实现人类的普遍发展和普遍幸福。
诚然现实很残酷,一国内部的利益划分和权力争夺、国家与国家之利益与权力的纷争、全球性问题的扩大,这一切让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悲观与消沉。但是历史是一个曲折中前进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也不就应是一个循环的死结,是的,循环必然存在,盛衰兴亡也必然存在,但前进发展也定然存在,历史不仅仅具有延续性,也具有变迁性。
在这种状况下鉴定人文精神,尊崇普遍的人类的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维护、追求和关切就显得弥足珍贵和尤为重要。
此刻回到电影中,主创者透过艺术的手段揭示了一些真相,他们揭示了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真相,也揭示了世界金融危机的真相,其中不仅仅仅有对于美国国家、社会、民众的关怀和职责,也透出了对于人类的普遍思考。作为艺术的形式,不正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展现着人类应有的智慧。
影片中给我们展现了金融危机错综复杂的产生原因和构成机制、监管体制的松懈、法律的漏洞、金融结构体系的弊病,但归根结底,社会是人的社会,虽说人不能随心所欲,但是人创造了历史。确实体质、机制一经构成,就会相对古话,具有稳定性,同时成为了影响人的外部制约因素,但是这一切并不是牢不可破的。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的客观因素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和限制作用,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意识行为的作用有时也难以估量。
在看完电影之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场危机是有企业高管、政府高官和某些学者共同造成的一场杯具和惨剧”,他们是体制的运行者,也是体制的监管者,甚至其中有体制的创立者,而最终的结果是,正如中文片名所言“监守自盗”。
在整个美国的金融体制中,企业高管、政府高官还有给他们充当顾问的一批学者,他们都很容易的成为了受益者,无论金融体系正常运行,还是金融泡沫破裂,而普通的民众只有在泡沫膨胀时,做着致富的梦,但是当泡沫破裂之时,受害的也只能是普通的投资者。
这样我想起我国的国企的状态,不管这些国企是盈利,还是亏损,甚至有时拿着国家的补贴,但他们体制内的人,无论高管,还是员工,都是高工资、高福利,侵吞、蚕食国有资产,只是略有不同的是我们的普通民众连做梦的机会都没有,而且很大的程度上,我们的问题确实出在体制上,但体制还是人定的,其变革也要靠人。
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企业高管与政府高管不断转换着主角,令人眼花缭乱,他们可能是高盛等的CEO,也有时是美国政府的财政部长、美联储的主席,格林斯潘、保尔森、盖特纳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出此刻公众面前,他们运行着金融体系,也监督着金融体系。我不明白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他们的监督会有效吗?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评级机构,它们胶着在一齐,构成一条完整而复杂的食物链,能保证不在哪一环上出问题吗?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些学者,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他们有扮演了怎样的主角?首先,我对大学教育和大学精神一向还是有些想法的,个性是最近是清华大学的百年华诞之际,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又个性多。我一向很向往传说中的西方大学的那种环境,学术自由、思想开放、精神独立,有很纯粹的学术气息。而中国大学经常被诟病的也就是高校行政化官僚化、学术名利化金钱化,但是有不能否认在中国的大学中也有不少向好的因素,也有很多追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人存在。但问题是,电影中让我们看到了外国高校的另一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这些以前听起来那么神圣的大学,但是就是这些大学里的著名经济学家们、经济学教授们,在他们为政府、为金融机构担任经济顾问时,出卖了学术的纯粹性,也出卖了社会,更出卖了自己的良知,他们用虚假的作伪的报告与评论,诱导着民众,为金融高层谋取着暴利,也为自己赚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当看到他们在镜头前的语无伦次、恼羞成怒,是那么的荒唐可笑,那些甚至不敢出境的人,更让人感到悲哀。他们是一流的经济学教授,其中不乏校长、院长,但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只要是人存在之所,我想便无绝对纯粹,中国如此,西方亦如此吧。
就是上面这些人,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好戏,于是冰岛破产了,于是许多人失业了,从美国到全世界,于是许多人无家可归了,甚至有人走上了不归路——失去了生命……于是,整个世界陷入了一场危机,但他们不会思考其他人,华尔街的高管们、华盛顿的高官们、经济学院的教授们没有想着去承担他们的职责,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华尔街的高管们依然拿着高薪,华盛顿的高官们依然在他们的位置上(即使奥巴立刻台之后,也没有发生本质变化),那些教授还是回去教他们的书,唯留下民众在命运中挣扎……他们丧失了信仰,他们的信仰就是金钱和欲望,他们心中没有了敬畏,没有敬畏的人是可怕的人。这一切给了人们一个杯具的结尾,虽然如今经济已然复苏,但是这些元凶首恶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制裁。
这让我想起了100年前,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屠场》里德那个经典场景“食品加工车间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腐烂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工人们在肉上走来走去,随地吐痰,播下成亿的肺结核细菌……”那是怎样一个场景,与当下不同的只是一个是金融领域,一个是实体经济,一样的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但那本书促进了美国的食品安全建设,那这部影片会促进金融监管加强吗?
由此想到当下中国的底线沦丧,在食品安全上退让,在社会公平上退让,在潜规则上退让,在问题上退让,在信任诚信上退让……那会无可退之时,该怎样办?
其实,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中国还是美国,我们存在差异,在文化理念上就存在差异,但是也有许多东西是相通的,此如硬币之两面,有异必有同。而在应对问题上,有陷于“恶”的泥潭中的,也必有向“善”的方向努力奋斗的。
我们能够看到在金融危机中,也有另一部分经济学家站出来针砭时弊,例如这不影片中便有,而这部影片的存在不也说明了这一点么?
根本上讲,人类之所以从中古走向现代,实现现代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秉持这一种人文精神,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实现人的普遍幸福,完善人的人格,这是一种现实的进取与向上,不是精神的虚无与简单的形而上。
我想,100年前美国人能够解决食品安全,如今必须也会解决金融监管,也许这个过程会很艰难,但是只要有人去做,我相信历史终将前进,而不是倒退。这对我们国家而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他们能够解决问题,我们也能够,但首先我们要有人文精神,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精神上的现代化,理念上的现代化。我们要的不仅仅仅是“以人为本”的口号,而是真正理念上的深刻转变,实现真正的思想启蒙,承认人的价值,既张扬个性,有能够以规范纽带职责。
凡事就要有人去做,务必有人去执着于理想,而不是沦落于现实。近来看到一则关于清华百年校庆的消息,朱镕基回母校,重新提到了想当年就任总理是的那句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其慷慨!
想到电影中说“真正的工程师构建桥梁,金融工程师构建梦想”,我想这个世界上该有更多的构建真正梦想的人吧。影片结尾一句“Butsomethingsareworthfightingfor”,是的,这个世界有其他跟多的东西值得奋斗,不仅仅仅是金钱、名利。
当人文精神回归人心,我想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会迎来他们宣扬的完美社会和完美世界,因为“Thisworldisfineandworthfightingfor”——“这个世界如此完美,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监守自盗观后感 篇二
200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英文名称InsideJob2010)向人们揭示了这场金融危机究竟成就了谁,我看完之后明白了很多,感觉十分值得一看。影片的导演是查理斯·福格森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
影片搜集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从冰岛经济危机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众金融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粉墨登场,辅以细致的数据与条理逻辑分析,深入探讨那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发生的背后原因,试图揭露金融危机的本质。影片汇集了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专家的调查和见证,从金融界内部寻找原因,展示华尔街真实的面貌。在片中,我们看到了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是如何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最后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看到了去监管化的自由经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依靠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等等都使得这场次贷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灭,而具有讽刺好处的是,那些拿着高薪搞乱全球经济的金融工程师,最后却都赚得盆满钵溢全身而退。
美国的这场金融海啸已过去两年多了,美国的经济也渐渐地在复苏之中,但这场金融海啸中的几个明显特征:通货膨胀、房价飞涨、贫富分化、金钱政治、权钱交易、金融高薪等等,为什么却让大洋彼岸的我们看着如此的似曾相识呢?我们就应从《监守自盗》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如何引以为戒?如何避免重蹈别人的覆辙?这才是看完此片之后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监守自盗观后感 篇三
200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英文名称InsideJob2010)向人们揭示了这场金融危机究竟成就了谁,我看完之后明白了很多,感觉十分值得一看。影片的导演是查理斯·福格森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
影片搜集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从冰岛经济危机说起,到纽约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众金融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粉墨登场,辅以细致的数据与条理逻辑分析,深入探讨那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发生的背后原因,试图揭露金融危机的本质。影片汇集了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专家的调查和见证,从金融界内部寻找原因,展示华尔街真实的面貌。在片中,我们看到了所谓的金融工程师们是如何利用大众的短视、贪婪、脆弱等心理来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活动,最后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看到了去监管化的自由经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依靠于金融政治的政客们等等都使得这场次贷金融泡沫越吹越大,直至破灭,而具有讽刺好处的是,那些拿着高薪搞乱全球经济的金融工程师,最后却都赚得盆满钵溢全身而退。
美国的这场金融海啸已过去两年多了,美国的经济也渐渐地在复苏之中,但这场金融海啸中的几个明显特征:通货膨胀、房价飞涨、贫富分化、金钱政治、权钱交易、金融高薪等等,为什么却让大洋彼岸的我们看着如此的似曾相识呢?我们就应从《监守自盗》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如何引以为戒?如何避免重蹈别人的覆辙?这才是看完此片之后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影片带给人们怎样的启示?
网友叔之骑士日记这样总结:监守自盗——高级流氓的世界。
1、老百姓(人民)是最惨的最被玩弄的一方,一向且永远都是。
2、聪明人喜欢干的是既能享受又有风险但最终不必为之买单的事。
3、银行家都是无节操的混蛋。
4、没有权威,只有“造势”。
5、有时候,路的终点是迷宫。
6、成熟的态度是——没有立场,只有利益。
7、没有一个政府是真正“为民”的,只是说,他们的利益与前政府冲突,天下乌鸦一般黑。
8、大德不德,是以为德。我朝虽然千般不是,但是他们不会欺负自己的人民以获取利益。
9、当利益大到无法想象的时候,没人在乎它是不是真的了。
10、明知故犯和揣着明白装糊涂是聪明人的一大特点,曰之为:腹黑。
监守自盗观后感 篇四
《监守自盗》:关于金融海啸的审问和反省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这样写道:这是最完美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期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此刻十分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用此来形容人类从工业时代至今的历史发展状态和轨迹是再好但是的总结了。个性当新一轮的金融危机爆发,更引发了人们对自己所处社会和未来命运的思考。除去宏观的和长远的思考,近观近忧,谁都在困惑和疑问——金融危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意味着什么?
《监守自盗》似乎以“末日审判”的审讯眼观,“刨根问底”的坚决态度和“路在何方”的反思精神,探索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所在,为我们解疑答惑。
影片自身的成功之处
作为一部纪录片,我想《监守自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三点——
第一是在选取题材上。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好处上度过,其影响仍在,以社会大众和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和议论的金融危机作为题材,既照顾了大众口味又极具探索空间,能够说新闻价值、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兼具,颇显独到新颖。另外,这类报导纪录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虽然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导范围局限性更小,叙事结构完整性更强,也就决定了其视角和深度都是不同的。
第二是在“写作”方式上。《监守自盗》放到文章写作中去就应归纳到议论文一类。影片共分为五章,分别是“HOWDOWEGOTHERE?(何以至此?)”;“THEBUBBLE(泡沫显现)”;“THECRISIS(危机降临)”;“ACCOUNTBILITY(职责追究)”;“WHEREAREWENOW?(现况如何?)”【自己翻译,仅供参考~~~】在逻辑上,大致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样样—怎样做”的思路,但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调整和侧重,比如影片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该怎样样去应对金融危机,解决哪些人和事的问题,在这一点更多的像是感叹句,为的是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这是其一,也即在谋篇布局上周全而精巧。其二,在“议论文”中必备的三要素上,论点是潜在的,没有直接地提出,既避免了影片的生硬,又在影片的讲述中能够轻易地明白。论据翔实具体,既有历史的图表文字和视频资料,又有现实中在政治、经济领域著名的学者专家和政府官员的给力出镜(尽管一部分人是在自扇耳光),极大的增强了影片的可信度、感染性和说服力。在论证上深入浅出,科学严谨,比如因果论证贯穿始终,在第二、第三和第五部分能够明显感受到;事实论证上,例举了在美国历史上有关法案的诞生始末、各方势力在利益上博弈争斗前后;比较论证,如Brooksley被对待的方式和其他赞同金融衍生品不受监管合法性的人的仕途的比较,最终让我们看到一群“精英”们的自残行为。
第三是在拍摄手法上。作为纪录片最大的原则就是客观,但是影片反映的资料再怎样具体真实,如果导演占据的立场和选取的角度不一,也会在“编码(从制作上看)—解码(从观众上看)”过程中发生信息的失真,这恰能够为导演所用,引导观众的情感和思绪。于是我们看到,部分受访者在正式回答问题前的状态被纪录下来;在受访过程中的愤怒、紧张和窘态纪录下来了,包括要求关掉摄影机、直接警告记者只有3分钟的剩余时间;拒绝理解访问的重量级人物名字也历历在目,借此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神效,此种真意不言自明。除此之外,从冰岛的美丽风景和国家破产开始,案例选取典型并有意味。而在第四部分中,在马特·达蒙沉稳慢速的旁白解说下,用一组镜头展现评估机构各方自我辩解的说辞,是那么的滑稽可笑,颇有点娱乐和嘲弄的色彩。片尾曲同样精彩非凡。点滴之间让《监守自盗》这部严肃的纪录片平添了几分趣味,更具可观性。
影片带来的延伸思考
通观全片,能够总结出来导致金融危机产生大致是“政策偏差”、“法律漏洞”、“政商勾结”、“企业职责”、“商业阴谋”“学术腐败”,因为那些可控不可控的因素,政界、商界和学界三足的全面溃败构成的。这是比较抽象的概括,如果看了全片,用获益匪浅一词形容是不为过的。对于电影,我选取的标准之一就是期望让我的大脑合着地球旋转的节拍舞动。《监守自盗》让我感受到了这点,给了我们很多激发思考的机会和空间。
我想关于金融危机的原因,用韩非子的“人性好利论”完全能够解释一切。韩非子以人性本恶作为理论基础【恰好也对应了中有关人类原罪的说法】,认为任何人的行为“无免于欲利之心”人们皆“计利而行”。这正是政府愚弄民众、企业欺诈顾客、学者忽悠草根的原动力、出发点和落脚点。
看到美国的特殊状况,让人想到这背后还有社会思维的影响。实用主义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市场份额不可估量。实用主义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也就是说有用的就是真理。
反映在伦理观上,实用主义以行为的实际效用为善恶标准,把道德看作是应付环境的工具。道德理论只能从每个具体的道德境遇中产生出来,而且任何道德理论也只是行为的计划和假设,是个人应付具体情境的临时措施。他们把道德原则和规范看作是个人自由选取的障碍。
那些下定了决心要推行“金融衍生品不受监管合法化”法律规定、热心推动放宽政策、颁布“利富”的税收政策、刻意逼迫放下对某些公司追责的官僚;那些把顾客的储蓄存款当作风险投资,狠心推销反投保的有价证券的投资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那些为了获得高额报酬而书写虚假文章的专家学者。都在印证着实用主义的影响,“把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如同《变相怪杰》中说的“戴着面具生存”,这一点他们做得相当到位吧。】因为思考所谓的公众利益就会阻碍自身利益的获得,而又因为自己站在强势方,对信息的掌控决定了“我为刀俎,人为鱼肉”,结果可想而知。
而我们为什么会被欺骗、愚弄和控制???《君主论》给出了答案,“革新的记忆与原因,由于统治已经年代久远并且连绵不断而消失了。”人们一旦习惯了某种统治秩序,他们的反抗意识就会处于惰性状态。这对统治者来说,是最安全的。要到达这样的目的,一是封闭信息,二是“洗脑”。有时咱不得不中招,不得不佩服,也许在高端人士看来普通民众是一群能够伤得起的人。
这班企业家、政府高官完美演绎了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认为个人有增加自己的资本的职责,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违犯其规范被认为是忘记职责”这样一种观念、一种奇特的伦理、一种精神气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职责,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潜力的表现。
所以,他们不缺乏知识和技术,但是缺了应有的信仰和理念,起码是那种作为普通公民期望和要求的。
但是对于这一点——我们、他们要怎样做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监守自盗》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在不缺乏技术性的手段前提下,或者说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假设下,我想社群主义和儒家思想能够给我们点启示。
社群主义者认为,个人主义关于理性的个人能够自由地选取的前提,是错误的或虚假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方式是把个人放到其社会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背景中去考察。所以社群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社群对于自我和个人的优先性,于是在“正当与好”(或理解为“正义与善”)的价值决定中,社群主义将整个人类的幸福(好或善)融入了自己信仰的体系。这与儒家思想中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认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的观点不谋而合。进而反观《监守自盗》中涉及的“罪人”,无不以看似为正当的自身利益(正义)为最大准则,充斥着阴谋论,左右着与整体利益(善)相违背的游戏规则(礼)。
这么想,问题的关键是人们的自觉意识和反思精神以及改变的决心和行动有多么坚决。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取法上上,得乎其上”;取法其上,得乎其中、“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有时我们的想法看似天真,我们要达成的目标看似过高,其实不然。
联系到《监守自盗》在最后记录的一个事实——在最后,没有对任何一名高管进行刑事诉讼,反而某些人甚至得到了重用。【这让我想起了《战争之王》的结局,凯奇意外地没有被捕,因为国家需要这样的人,尽管十恶不赦,但是需要,甚至是依靠……这多少显得有点历史必然性般的无奈和可悲。】
联想到“不论做多,做空都有可能赚钱,唯有贪心者例外”——华尔街的名言之一。虽然华尔街一次次的在违背。影片在最后说到的“他们保证这一切不会再重演,当然这一切不会很容易,但至少还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去奋斗”
那么,审问和反省过后,继续前行!
《监守自盗》观后感 篇五
金融监管失职引发的金融危机
----《监守自盗》观后感 《监守自盗》是探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纪录片,本片主要是通过采访华尔街金融精英、经济学家、政府要员、金融消费者等和展示客观真实的数据材料,给观众呈现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诸多原因。
从影片中可以找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如下:低利润和宽松的信贷条件;贪婪的华尔街金融精英对金钱的无止尽的追求;信用评价机构的错误引导;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失职。在上述原因中,美国金融机构监管的缺陷和失职是主要原因,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马斯金教授曾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的监管失职。在影片中“监管”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是几乎每次提到监管都意在指出金融监管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失职。
美国在金融危机前采取的是“多重多头”的监管体制,多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享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在一个国家有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美国危机前的监管机构在联邦层面主要有美国联邦储蓄系统(FRS),货币监管署(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储蓄管理局(OTS),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等七个机构。上述机构的分工是:FRS、OCC、FDIC三家机构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SEC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CFTC负责期货交易机构和期货市场的监管,OTS负责对储蓄存款协会和储蓄贷款控股公司的监管,NUCA负责对信用合作社的监管。美国这种专业化分工和多重监管机制很长时间是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这套制度在自由主义主导的美国确实支持过美国经济大繁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套制度确实让美国经济秩序极度失控。
危机并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由某个行业失控引起的,某个行业就是金融行
业,而金融行业的失控的主要责任在于监管的失职。1982年里根政府实行的是金融监管宽松政策,放宽了对储蓄贷款公司的限制,允许贷款公司动用储蓄存款进行风险投资,这最终导致了80年代末上百家储蓄贷款公司倒闭,直接经济损失1240亿美元,无数人损失了一生积蓄。在这场储贷危机中,OTS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行有效监管。OTS是不是应该存续存款公司的存款进行核计,是不是该对风险投资进行有效的督查和监控,进而限制储蓄存款风险投资。在90年代末发生的危机中,针对投资银行对因特网泡沫的股票投资崩溃导致5万亿美元凭空蒸发的事实,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此毫无作为。这些只是监管不力的具体表现,对于影片中所展示的金融监管失职远不于此。
在危机前美国实行的是“多边监管”机制,这种机制随着次贷证券化、金融创新以及监管者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放松监管的发展,就会出现监管重复和监管疏漏。花旗在危机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企业,监管它的不仅有货币管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机构、储蓄机构监管署以及交易委员会,还有其他50个州的监管机构,这些机构存在监管重复的现象。不同的监管文化、监管理念、监管标准,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确要做到高效监管确实不易。另外监管重复也可能会在造成无人监管局面,有一名美联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没有对不断发放的抵押贷款进行深入的调查是因为他们以为有人在进行调查,这种推脱中可以看到多重监管缺失是会导致无监管局面的出现。当一个金融机构处于低效监管或者无监管状态时,在利益的驱使下,就会出现类似抵押贷款呈倍数增加的不合理现象。
多标准监管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各监管机构监管区存在监管漏洞是很正常的,于是就出现了影片中呈现出的诸多监管真空。随着金融创新,各种金融衍生品蓬勃发展,为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各类金融企业把焦点瞄准了衍生品交易。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萨默斯部长合作提议金融衍生品不应受到监管,2000年12月国会通过了商品交易现代化法案,规定禁止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受法律约束的衍生品交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愈演愈烈。除了传统的期权、期货等衍生品,新出现的CDO和CDS等金融衍生品在不受监管的前提下为投资银行所用来大发财。抵押债务责任证券和信用违约互换都是风险分散、收益极高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都处在资产证券化的链条中,具有明显的蝴蝶效应。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放贷者不再担心还款,投资银行同样也不在乎,于是销售的CDO越来越多,在短短三年内抵押贷款总量增加了四倍,这使得原本就不稳定的金融交易市场不稳定性倍增。除了金融衍生品不受监管外,对冲基金、私募基金、高杠杆率运作等也都处于监管真空或监管不充分。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的产品和交易逐渐酿成此次金融危机。
08年金融危机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打上“3A”标志的次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3A”是谁给的,当然是美国的评级机构。我记得影片中对冲基金经理说:“有价证券没有评级机构的认定就买不出去”。由此可以看出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性,在整个金融交易链条中,评级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向标和导向。但是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普、惠誉却没有尽好自己的责任。一方面评级更新比较滞后,另一方面美国的评级机构评级与评级费用呈正相关,评级越高,评级费用也就越多。穆迪作为最大的评级机构,其利润从2000年到2007年番四了倍。于是“3A”证书也就成百上千的发放出去,每年都有上千亿美元的投资被评级,甚至五大投资银行在破灭前其评级仍至少是A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评级机构的贪婪行为并没有采取措施,这也助长了评级机构进行虚假评级。如果对美国的信用评议制度进行规范化和立法化,把它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一部分,那么次债的破坏程度就不会那么深,次债危机的影响也会减少。可以说疏于
监管的评级机构发出的引导投资者投资的“3A”次债是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此次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银行利润上涨以及房地产价格下降带来的资金断裂,这其中监管失职负主要责任。业主公平保护法案广泛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对抵押贷款行业进行规范,但是格林斯潘拒绝使用,抵押贷款行业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更快更多的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购房时可以是“零首付”。每个人都可以申请抵押贷款,借款人用高额的次贷置地,房价和对房的需求急剧增加,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证券交易委员会在泡沫期间没有对投资银行进行任何调查。疏于监管的抵押贷款行业发放巨额得到贷款并且获得巨额利润,全国信贷公司放出970亿的贷款从中获利110亿美元。在次贷证券化的链条中,风险巨大在于消费者的还款能力是个未知数,当消费者还不起次贷时,次级债就欠款,进而使得银行或者信托倒闭,接着联储调控,从而信贷紧缩,之后带来一系列的资金断裂短缺,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就是如此。
把油轮比做的市场,为了防止巨大的油轮倾覆后原油泄漏所以要把巨大的油轮用水密隔舱加以分割,而市场中的监管机制就相当与于水密隔舱,监管失职或放松监管就相当于去掉这些隔舱,没有隔舱的油轮容易发生原油泄漏,所以要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要监管有效充分。
班级:09政教姓名:肖冬学号:0903040063
监守自盗观后感 篇六
监守自盗观后感
银行家天生的贪婪会使得他们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为了自己的富裕而置民众于不顾。花旗银行的Chuck Prince有一句名言:“在音乐停下之前(金融危机之前)我们要不停的跳舞(捞钱)。”而此时伴随着音乐,被蒙在鼓里的民众也会跟着跳舞,可当他们停下舞步的时候,才发现音乐早已停止了。
著名投资家索罗斯把金融市场比做超大型油轮,为了防止巨大的油轮倾覆要把巨大的油轮用水密隔舱加以分割,而市场中的监管机制就相当与于水密隔舱,监管失职或放松监管就相当于去掉这些隔舱,没有隔舱的油轮液体容易发生晃动,造成船体倾覆。所以要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要监管有效充分。
然而,从80年代初里根政府开始,启动了长达30年的对金融业放松监管的进程。1982年,里根政府对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银行放松监管,允许他们用储户存款进行风险投资。联邦储备银行拥有广泛的权力去规范抵押品市场,但美联储主席拒绝使用这些权力。在泡沫飞涨期间,证券和交易所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各家投资银行没有进行过哪怕一次大一点规模的调查。随着金融创新,各种金融衍生品蓬勃发展,为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各类金融企业把焦点瞄准了衍生品交易。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和萨默斯部长合作提议金融衍生品不应受到监管,2000年12月国会通过了商品交易现代化法案,规定禁止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不受法律约束的衍生品交易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愈演愈烈。除了传统的期权、期货等衍生品,新出现的CDO和CDS等金融衍生品在不受监管的前提下为投资银行所用来大发其财。抵押债务责任证券和信用违约互换都是风险分散、收益极高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都处在资产证券化的链条中,具有明显的蝴蝶效应。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放贷者不再担心还款,投资银行同样也不在乎,于是销售的CDO越来越多,在短短三年内抵押贷款总量增加了四倍,这使得原本就不稳定的金融交易市场不稳定性倍增。除了金融衍生品不受监管外,对冲基金、私募基金、高杠杆率运作等也都处于监管真空或监管不充分。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的产品和交易逐渐酿成此次金融危机。
最终,次贷的多米诺骨牌彻底坍塌,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影片开头的小国冰岛的一片凄惨景象和中国东南沿海无数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
监守自盗观后感 篇七
《监守自盗》观后感
看完了这部纪录片之后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非常大的,那些所谓的华尔街精英竟然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全美乃至世界的经济置于危机之中。纪录片开头以冰岛政府破产为开头,讲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因后果。本片中邀请了很多金融界的名人,其中有华尔街的银行高管、美联储委员以及其它美国金融监管部门职员等等。他们各自站在各自的角度讲述自己对于这场危机的看法以及自己当时的所作所为。
本片客观的反应出了金融危机的产生的原因以及华尔街的银行高管如何通过对金融衍生品的运用来赚取高额的薪水。华尔街的银行家通过自己手里雄厚的资本首先将政府里面的一切阻力扫除以使政府制定有利于维护自己利益的法规,其次还通过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相互勾结使其对所谓的垃圾债券给出比较高的评级,最后通过金融衍生品的运用将次贷危机巧妙的转移到普通大众身上。
从金融工程的角度来看,这次危机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美国的金融监管部门,美国在金融危机前采取的是“多重多头”的监管体制,多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享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在一个国家有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美国危机前的监管机构在联邦层面主要有美国联邦储蓄系统(FRS)、货币监管署(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储蓄管理局(OTS)、信用合作社管理局(NCUA)等七个机构。上述机构的分工是:FRS、OCC、FDIC
三家机构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SEC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CFTC负责期货交易机构和期货市场的监管,OTS负责对储蓄存款协会和储蓄贷款控股公司的监管,NUCA负责对信用合作社的监管。美国这种专业化分工和多重监管机制很长时间是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这套制度在自由主义主导的美国确实支持过美国经济大繁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套制度确实让美国经济秩序极度失控。
1982年里根政府实行的是金融监管宽松政策,放宽了对储蓄贷款公司的限制,允许贷款公司动用储蓄存款进行风险投资,这最终导致了80年代末上百家储蓄贷款公司倒闭,直接经济损失1240亿美元,无数人损失了一生积蓄。在这场储贷危机中,OTS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进行有效监管。OTS是不是应该存续存款公司的存款进行核计,是不是该对风险投资进行有效的督查和监控,进而限制储蓄存款风险投资。在90年代末发生的危机中,针对投资银行对因特网泡沫的股票投资崩溃导致5万亿美元凭空蒸发的事实,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此毫无作为。这些只是监管不力的具体表现,对于影片中所展示的金融监管失职远不于此。
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国的“多边监管”机制随着次贷证券化、金融创新以及监管者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放松监管的发展,就会出现监管重复和监管疏漏。花旗在危机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企业,监管它的不仅有货币管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机构、储蓄机构监管署以及交易委员会,还有其他50个州的监管机构,这些机构存在监管重复的现象。不同的监管文化、监管理念、监管标准,没
有统一的监管标准确要做到高效监管确实不易。另外监管重复也可能会在造成无人监管局面,有一名美联储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联储没有对不断发放的抵押贷款进行深入的调查是因为他们以为有人在进行调查,这种推脱中可以看到多重监管缺失是会导致无监管局面的出现。当一个金融机构处于低效监管或者无监管状态时,在利益的驱使下,就会出现类似抵押贷款呈倍数增加的不合理现象。
接下来再让我们分析一下美国乃至世界的三大评级机构:美国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08年金融危机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打上“3A”标志的次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3A”是谁给的,当然是美国的评级机构。一位对冲基金经理曾说:“有价证券没有评级机构的认定就买不出去”。由此可以看出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性,在整个金融交易链条中,评级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是向标和导向。但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却没有尽好自己的责任,一方面评级更新比较滞后,另一方面美国的评级机构评级与评级费用呈正相关,评级越高,评级费用也就越多。穆迪作为最大的评级机构,其利润从2000年到2007年番四了倍。于是“3A”证书也就成百上千的发放出去,每年都有上千亿美元的投资被评级,甚至五大投资银行在破灭前其评级仍至少是A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评级机构的贪婪行为并没有采取措施,这也助长了评级机构进行虚假评级。如果对美国的信用评议制度进行规范化和立法化,把它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一部分,那么次债的破坏程度就不会那么深,次债危机的影响也会减少。可以说疏于监管的评级机构发出的引导投资者
投资的“3A”次债是此次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次的危机导火线即次贷危机的产生。在这里我们要着重“感谢”一下美联储的主席格林斯潘先生,正应为他坚持认为抵押贷款行业应当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一些金融机构为了更快更多的发放次级贷款,有意放松对贷款人基本贷款资质和条件的审查,由于过度竞争一些机构和开发商达成“默契”,部分借贷人购房时可以是“零首付”。每个人都可以申请抵押贷款,借款人用高额的次贷置地,房价和对房的需求急剧增加,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证券交易委员会在泡沫期间没有对投资银行进行任何调查。疏于监管的抵押贷款行业发放巨额得到贷款并且获得巨额利润,全国信贷公司放出970亿的贷款从中获利110亿美元。在次贷证券化的链条中,风险巨大在于消费者的还款能力是个未知数,当消费者还不起次贷时,次级债就欠款,进而使得银行或者信托倒闭,接着联储调控,从而信贷紧缩,之后带来一系列的资金断裂短缺,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就是如此。
从金融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必然现象而不是偶然现象。只要资本家这个群体还存在,那么他们就会毫不留情的用各种手段夺走你手中的财富。而且还是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无声息的进行着财富转移,这次危机就体现的非常明显。危机也只是他们的一种手段,从这次危机中华尔街那些精英赚的盆满钵盈。这些钱的背后是数以万计的普通人破产,很多人甚至回到了贫困线以内。我觉得避免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共产主义迈进,要逐步消除资本家这个阶
级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危机。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监守自盗》观后感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