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00字(精选多篇)范文
第一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00字
小编导语:李安导演又有新片上映了,大家对于李安导演的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充满了期待,期待李安导演又一次可以为大家带来好的作品,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如同坐过山车一般,你有看过这部电影了吗?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更多电影影评尽在巨人作文网。我看少年派像一个坐过山车的过程。
原本我是带着看一部充满幻想和童趣的冒险片的轻松心态去看的,当看到派在不同宗教中去寻找神的时候,我发现导演是在探讨信仰。于是,当成年的派告诉作家“我的历险故事与信仰有关,听完我的故事,你也许会重新相信神”的时候,我开始正襟危坐,并且不敢再怠慢这部影片的每一处细节。
然而,影片的最后,成年派只是问了一句,在两个故事之间,你更愿意相信哪一个?当作家回答,更愿意相信有老虎的那一个,成年派则说,所以,你相信神。
说实话,这样的回答让我十分失望。
看完电影后,我跟我的同学陈阳姐吃了顿饭。我问她,你怎么看影片最后的回答?她说,十分愤怒。陈阳姐是一个并不特别虔诚的穆斯林,我是一个并不特别虔诚的基督徒,所以咱们能当好朋友。
失望或者愤怒的原因,是因为这样的回答等于是说,所谓信仰,只是因为相信会让我们更好受。在信与不信之间,信让你得安慰,不信让你得痛苦,所以你应该选择信。再进一步说,信仰不过是自欺欺人,只是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自欺欺人。
这显然不是我想要的一个解答。说得不客气点,这样的回答太心灵鸡汤了,事实上,一个人愿意相信什么跟他真的相信什么是两回事。就说那个作家,他说他更愿意相信有老虎的那个,但他真的会相信有老虎的那个吗?他真的就如此简单地能够重新拾起信仰?
当我把这个想法跟另外一个同学说起的时候,她却问了一个让我哑口无言的问题:那么,你到底想要看到什么样的回答呢?
如何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在我们不完美的生活中,去相信存在一个完美的上帝?如果上帝真的这么完美,他为什么要让我们和我们的生活如此不完美?
有太多的神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做出过自己的回答,这些回答巧妙、精致、充满哲理,但世人从来没有因此满意过。只要人还存在,这个问题就会一直存在,会被一直问起。所以,你又期待李安在一部电影中做出什么让你满意的回答呢?
我得承认,这是李安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他最后的解答,可以让普通人心满意足、也获得足够的安慰;一个完全沉溺在信仰中的教徒,估计会一笑而过,一部电影动摇不了他任何东西;真正会受到伤害的,是那些依然在信与不信之间摇摆不定的人,李安影片中的问题足以引起他们的共鸣,然而李安最后的回答对他们而言却毫无道理。但这第三批人,却又根本呢没法责难李安。
但至少,我知道信仰不是一道选择题,不是在“能带来安详的信”与“会带来痛苦的不信”之间的简单选择。选择信仰有时候恰恰是选择痛苦,而真正的信仰则会不畏惧任何的质问(更不会用简单的二元选择来逃避质问)。
在我从未接触基督教的时候,最早了解的圣经故事就是关于约伯的故事,一个质问上帝的故事。
约伯是世上最虔诚、最敬拜上帝的人,但因为上帝与撒旦打了个赌,所以上帝允许撒旦任意折磨约伯,来考验约伯的信仰。约伯很快失去了一切:财产、至亲、健康。约伯的朋友前来看望他,约伯痛不欲生、质问上帝凭什么如此待他?朋友们一个个替神回答约伯,却都回答不了约伯的质问。
故事的高潮是上帝亲自出现,他用一系列的问题回答约伯的问题:我立大地的根基时,你在哪里?我让日出日落、潮涨潮汐,你在哪里?我让河马的皮厚如铜墙铁壁、让鳄鱼的牙锋利如刀,你也要问我凭什么吗?我让狮子捕食斑马、让秃鹰追逐兔子,斑马有没有问我凭什么?兔子有没有问我凭什么?
这样的回答能不能让约伯满意?我不知道。但约伯最后服了。因为造物主向约伯展示了自己神奇的造物,这一切伟岸、壮丽、奇绝的事与物让约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于是,他选择臣服。
所以,其实少年派最打动我的的地方也是那里。当少年派在海上遭遇暴风雨和电闪雷鸣时,他对着这天地间无比美丽又可怕的一面大喊,神迹!这就是神迹!帕克,快出来向神敬拜!
但当帕克畏缩于闪电的威严时,少年派发出了更加感动我的一番言论:上帝,你拿走了我的一切,让我失去了我的亲人,我臣服!我都臣服!但你为什么还要吓它(老虎)?你还想要什么?你还想怎样?
我想很多信徒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很多教徒都发出过像少年派一样的问题。只可惜,我们的生活不是一部电影,信仰也不是一道选择题。不是一个更美好的故事就会让我们放下自己的疑虑,然后在将醒未醒的时候戛然而止。
第二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00字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最近,有一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班里盛行,我便找过来看看。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派的印度少年,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在派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决定全家带着动物去加拿大过更好的生活,然而就是在前往加拿大的船上,他们遭遇了海难,派的亲人和动物们都被暴风雨吞噬了,只剩下派和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船上神奇地漂泊了227天的历程。
这部电影惊险离奇,让我心惊肉跳的,一直为派的生命安全所担忧着,捏一把冷汗。碧绿海难、狂风暴雨、飞鱼、夜光水母、海豚、鲸鱼群、星光等等,令人十分震撼,画面极其唯美、逼真,我仿佛置身之中。所以,我不得不称赞这部电影的制作实在是太高超了!
最令我关注的便是:那只孟加拉虎上岸后,当它走向森林入口时停了下来但没有回头,派醒来时放声大哭这个片段。我想,此时它也有许多对派的留恋与不舍,毕竟在一起共度了两百多个日日夜夜,但他最后还是走入了森林里,在他生命中,自由可能是排第一位的,所以他才没有回头来看派最后一眼,或者是因为看了之后会舍不得离开,从这,我知道了动物也是有感情的。
通过这部影片,我学会了勇气,影后不管遇到了什么困难,我要坚强地面对!
当少年‘派’成功地到达了墨西哥海岸,趴在沙滩上时,我才从那奇幻的世界中醒来。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真是精彩绝伦,同时我也深深地佩服派的勇气与耐力。
派的父亲是一家动物园园长,他的家庭和动物在前往加拿大的路途上不幸遭遇了海难,轮船沉入了海底,而少年派和一只老虎幸免于难。失去亲人的派非常悲痛,当他发现老虎时又非常恐惧。但他用勇气和耐力驯服了老虎,到达了墨西哥海岸。
少年派虽然惧怕老虎,但生存告诉他必须有勇气与老虎相处才能活下去。所以他自制鱼竿钓鱼,并给老虎喂鱼吃。勇气的力量使他敢于上小船跟老虎划分领地。在航行途中他们遇到了巨大的海浪,飞鱼群,鲸鱼等,甚至还碰到了一个可以腐蚀任何事物的岛屿。他没有在这些灾难中丧生,而是坚持下来,用勇气和耐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大灾难!可以说勇气和耐力是少年派生存下去的根本!
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要有勇气与耐力去克服困难。影片中的老虎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困难,要勇于去挑战并克服它,使“它”被驯服,以不变应万变。更要有耐性去面对失败和逆境。在一个人身处绝境的时候,勇气会从他的身上迸发而出,这是最可贵的精神之一。
勇气与耐性使一个人变得强大,懦弱与急躁使一个人变得渺小。只要有勇气挑战困难,再残暴的挫折也会被打败;只要有耐力面对失败,再巨大的逆境也会有转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既是一个奇丽的故事,也是一个深刻的哲理。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法宝,耐力是开启转机的钥匙。勇气和耐力会让我们走向成功之路。
第三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500字
小编导语:李安新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一个成长在一个典型的印度家庭的少年派,在经历一场暴风雨中,派的神性一面终于跟神作了直接的对话。这也是他第一次直面人生的丧失,拷问人生的意义!这时候的老虎早已吓得躲避在角落里。他的自我同时被两个部分滋养着,从兽性中寻找力量,从神性中寻找信仰。更多高中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少年派成长于一个典型的印度(东方)家庭。他的父亲虽然号称“新印度人”,但他对印度文化的排斥与决裂反而显示出更深层次的连结。他的哥哥则完全成为了父亲的附属品,或者说父权的牺牲品。母亲作为强大父权下的唯一保护伞,尽了全力去保护派不受父亲的伤害,也给了派一些个人发展的空间,让他可以从各种宗教处寻找答案。但影片开头老虎吃羊的一幕,父亲还是几乎掐灭了派心中仅剩的对人性的希望火种。
面对自身命运的无力感使这个家庭令人感到窒息,移民也只能暂时逃避。派相对来说保存着自性,当仁不让成为了唯一的希望所在,也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对父亲的仇恨。派如果想从命运的轮回中走向自由,与父亲的冲突似乎不可避免,但这对任何人来说都过于艰难。一场海难却终止了这些。但也使这个家庭的故事得以重演。
现实层面的故事描述起来很简单。海难过后,四个人留在了救生船上。面对生存的困境,厨子杀了受伤的水手,然后杀了他的母亲,而他又杀了厨子,自己在海上漂浮了二百多天直到获救。但这个故事实在过于残酷,如果让派从理智上或者感情上接受这个故事还不如杀了他,所以精神分裂似乎成了他唯一的生存之路,并且他的意识创造出了另一个想象中的魔幻世界。
这个主观世界里只有一些动物。他眼睁睁的看着鬃狗杀死了受伤的斑马,然后杀死了反抗过的母猩猩;就像强大的父权吞噬了被阉割了的哥哥,又吞噬了已尽力保护自己的母亲。在自己也将被吞噬之际,强大的求生欲望使得派的愤怒终于爆发,自己的兽性一面以老虎的形象从角落里钻出瞬间秒杀了鬃狗!他自己的另一面则成为了神性的派,经常得到神的启示,一次次度过灾难,并抚育着他兽性的一面即那只老虎。他的神性和兽性似乎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主体,主体间的交互保证了他二(版权归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百多天里不会一个人孤独的死去。
两个主体的交战一直持续着,维系着小船和木筏的绳子看起来是那么的脆弱。
一场暴风雨中,派的神性一面终于跟神作了直接的对话。这也是他第一次直面人生的丧失,拷问人生的意义!这时候的老虎早已吓得躲避在角落里。他的自我同时被两个部分滋养着,从兽性中寻找力量,从神性中寻找信仰。
这场风暴后,他来到了漂浮的岛,就像他触及了他内心深藏着的核心,这个核心可以称为集体潜意识、传统文化、原始宗教等。大部分人就算到达了潜意识的深处,也会停留在这里,白天被这个岛滋养,晚上被这个岛吞没。他的家庭留在了这个核心。派似乎也有足够的
理由留下。他原先一直没有准备好与原生家庭和传统文化告别,就像他完全不记得离开印度时和女朋友告别的场景。但这一次他把女朋友送他的信物系在了这个岛上,用这个仪式完成了他的哀悼。哀悼他的父母兄长,哀悼养育了他的家庭和文化??不是对抗并决裂,只是完成了哀悼并且告别。就算前程无法预测,派还是毅然又一次驶回了大海。
漫长的航行,并经历了数次哀伤和绝望,派和老虎可以“和平共处”,但缺少了小岛的滋养,等待他们的却是饥饿和死亡。当他们终于到达美洲大陆时,派以为老虎会不舍或者至少会跟他告别,但老虎似乎连看没有再看他以前,径自走入丛林。精神分裂的症状是为了抵消现实中不可接受的部分,如果派已经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体验,也没有了要与之对抗的对象,症状也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了。派放下了来自家族的重担接触了魔咒,整合了他内心中的兽性(来自与对原生家庭的愤怒)和神性(来自于内心的信仰)的部分,能够鲜活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体验,重新成为了一个人。而哀悼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我的父母,我的兄弟,理查帕克,最后都离我而去了。到头来我相信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的与他们道别。”
约翰·列侬在歌词里写道:上帝是我们用来衡量所经历的痛苦的一个概念。那么信仰或许就是在经历过苦难之后遗留下来的部分。派借由苦难完成了生命的救赎与自我的寻求,成为了有血有肉有信仰的人,李安在采访中也透露出通过本片度过了中年危机。作为观众的我们呢?
我们经历的苦难很难与失去家人、甚至失去一切相比。痛苦大多都会被屏蔽掉,但命运似乎还是会一次次敲响我们的门。也许我们能与内心中那个有时显得非常微弱的主观世界相连结,从而获得信仰的力量或人性本身的力量。李安讲出了他想告诉我们的有关少年派故事,这也会令我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去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然后放下它去生活,再去讲下一段故事。
第四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坐进电影院,暖气扑面而来,我脱下外套,半躺在座位上, 享受着这惬意时光。
电影开始了, 开始讲得是派的名字,派的名字说来还是有些意思的。是圆周率π。他从小信印度教基督教,但由于心里还是充满稚气,想看看他父亲的动物园中的老虎,理查德 帕克。他的父亲刚好看到他在喂食老虎,一把将他推开,并把一头鹿牵过去被老虎吃让他明白老虎不可能把他当朋友对待。由于生意不振,政府又在一直补贴,派的一家乘船去了加拿大买动物谋生。途中遇到暴风雨,船沉了,派想回去救父母,哥哥。但意外的乘救生艇走了。艇上有老虎,斑马,猴子开始。后来,派与老虎在还是漂流求生,他和老虎从敌人变成了朋友,经历了很多磨难,艰苦,饥饿,供给生命的水是在下雨天用桶接的。两者快死时碰到了一座死人岛,最后漂流到墨西哥海岸得救。
让我很有感触的有三个情节,第一,第一次暴风雨中 大船沉了,场面之壮观,恐怖充斥着眼球,我的心也随着节奏跳着。 第二,派和孟加拉虎帕克一同谋生,从敌人变成朋友的过程让我十分震撼。第三,当派爬到墨西哥海岸时,老虎跳出来,看着眼前的丛林,派本想它会回头看看他,但是老虎只是看着眼前的丛林,就头也不回的进入了其中,当派被救时,他哭的像个小孩,其实他此时心里一定很复杂,一是他得救了,二是他伤心失去了帕克,并且帕克头也不回的走了。
最后,派在左,帕克在右,影片结束。尽管结局对于主人公派是圆满的,但我心里却是沉甸甸的。
看过后我很有感触,我感叹影片带给我的惊险与刺激,我回味影片带给我的意境与感受,我甚至怨恨老虎为什么这样显得无情,毕竟派给它吃喝,供他住。它还告诉我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到最后要散还是回来的,派知道他得生后会与虎分别,但是没有好好道别,尽管一个眼神交流,一个转身都是好的。派在海上暴风雨中失去父母,哥哥,没有与他们告别,成为他心中的一道伤痕,当天跟朋友讲到这儿时,同样也哭了。
我还有个感受, 就是弱小与强大作斗争时,弱小必须靠智慧与勇气,就像派把在船上老虎摇的晕船,以致能够成功驯服它。在强大的东西也有弱点。就像老虎,它强大把,但它没人聪明,智慧比不过人。再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甚至灾难,你也不要绝望,要保持充沛的精神与体力,时刻激励着自己。就像派在影片中说“don not lose hope”。我也很受鼓舞,派连这种困难都渡过了,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只求每日多读书多学习,就行了!
第五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
当我看了将近40分钟的铺垫时,我都在想我是不是进错影厅了.."怎么和我看的简介不一样.."
在正题来临的时候,我个人觉得是相当棒的..3d效果的确是不错的..但当我看完这部片时,我苦苦思索了一晚上,我觉得剧情是更加的吸引人。
而我想也出了第3层结果。我认为派的前两个故事都是为了遮掩真实罢了。
我认为此剧的第一层便是指老虎和派的故事.。 但我觉得这个故事根本就是派编出的。在食人岛上.有数以万计的狐獴,而且它们还会上树.其实这好像不科学的。狐獴是很警觉的动物,不会那么呆的..而且狐獴一般是50个一起的..相对于上树,它们更擅长于打洞。所以派没见过狐獴,他是乱编的。
第二层便是由派所说的斑马是水手,鬣狗是厨师,猩猩是派的妈妈,老虎是派自己也可以认为是派自己的内心欲望。.水手因为跳下来时脚受伤需要治疗,但厨师治疗不慎将水手杀死,后来他便开始吃水手的肉,而素食主义者的母亲在愤怒情况打了厨师一巴掌。也导致厨师将派的母亲杀死。而厨师因为心里内疚被是老虎的派杀死。这是由派所说出的第二个故事。但我认为这也是他编的。
因为厨师并不是那种会内疚的人,如果像派所说厨师因为内疚而被他杀死。我认为在厨师在生存的欲望下,也是不可能让派杀死的,厨师绝不是个心软的人,所以我觉得还是第三层可能比较符合。
我分析出的第三层是鬣狗是派的哥哥——拉维斑马是派的父亲猩猩是派的母亲
大家都知道派的父亲是个瘸子,所以正中斑马。而从大船上跳下使腿严重化,急需治疗。如同前面一样派的哥哥拉维帮他父亲治疗,治疗不慎而致父亲死去。 派的妈妈也从海上漂了过来。在相处几天后,拉维因为饥饿而开始吃他父亲的肉。母亲痛心疾首所以打了拉维一巴掌,拉维也因为漂泊海上,饥饿和吃了父亲的肉诱发出内心的疯狂,和母亲扭打一块。将母亲杀死。拉维内心痛苦又内疚,所以让派杀死。
影片中有一幕是派和老虎作斗争,其实就是派和自己内心的欲望作斗争。他用肉使老虎臣服。所以他吃了他家人的肉以平息自己。
还有一幕是派在海上漂泊时遇上了暴风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老虎的害怕。是因为派内心的欲望让派无法面对上帝。而也是派最后精神上的挣扎,因为经过这轮挣扎,他要吃他母亲的肉了。(至于为什么是母亲后面会提到)
而当派登上了食人岛时,其实大家仔细看便会发现食人岛是个女人躺着的形状。地面上那些派一上岸就吃的茎叶,我觉得像极了人的血脉。也就是说派在吃他的母亲。晚上的时候,派吃到他母亲牙齿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的癫狂。但派还是为了生存而留下了母亲一部分的肉和血(也就是第一个故事里的那些肉和水)。再将他母亲的尸体扔下海岸,我也记得是海洋里面有镜头提示出他母亲最后被鲨鱼分尸。所以解释了为什么是吃母亲。
而最后登上墨西哥海岸后,老虎没有回头也就是说明他内心的欲望终于终止了,都不忍回想。还有结尾的最后派的孩子,男的叫拉维,女的叫什么来着,我也不记得了。可是却没有取他母亲的名字。我觉得他对他母亲应该是很愧疚的吧。
因为日本的工作人员觉得第一个故事太离奇,不停地比逼π,π只好讲了第二个故事
π说,当时有几个人和他一起到了救生船上,信佛教的中国人(我感觉是中国人哈)跳下来的时候把腿摔断了,还有那个脾气不好的橱子,后来π的妈妈也抱着漂浮的香蕉到了船上。
橱子为了食物,先把中国人杀了,要杀π的时候,π的妈妈打了橱子,结果也被杀了,π愤怒之下杀了橱子,茫茫大海之上π就靠着几个人的尸体(应该是)活了下来,这是他的第二个故事
后来作家觉得断腿的中国人(第一个故事中断腿的斑马),π的妈妈(失去大儿子的悲伤猩猩),橱子(土狗),π的前后两个故事很相似,那么π自己就相当于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了~~~
其实第二个故事才是一切的真相
看完电影的第一时间,我突然想起了精神分析中那个著名的心理测验:有一个年轻人去旅行,他带了五个动物,分别是:狮子、猴子、马、牛、羊。在他途经沙漠时,不幸被沙尘暴吹走了所有的粮食,此时他急需要杀死动物来获取食物,那他杀动物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在这一测试中狮子代表了爱情,猴子代表孩子,马代表事业,牛代表父母,羊代表配偶。
李安的这部电影的主题当然不只是寓意深刻的精神分析,也不仅仅是通过那美轮美奂的3d效果而显示出的人与自然的神奇交响乐。所以,如果pi的第二个版本的故事没出现,这部电影只能称之为精致,却格局不大,充其量是海洋版《荒岛求生》,人虎版《泰坦尼克号》,印度版的《鲁滨孙漂流记》,而在pi讲述完第二个版本的故事后,电影情节急转直下,人物故事豁然明朗,草蛇灰线全部浮出水面,好比观众品了甘醇的酒,潜伏的酒劲此刻终于上脑,大家直呼后劲十足畅快过瘾。这部电影的叙述风格和艺术效果在我眼里像极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直到最后一刻你才从作者精心构造的迷宫里走了出来,真相恍然大悟,你却意犹未尽。
没错,pi的第一个版本的故事是pi自己虚构出来的,而第二个版本才是真实发生的一切,而正是这两个版本的冲突与一致,使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充满了复杂深刻的哲学解读。这里面出现的哲学元素有:理性,欲望,宗教,克尔凯郭尔宗教的人,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科学,人的本质……
三个故事的大背景都极为重要,但在极端的小故事背景下却显得微不足道,人性的复杂在极端的小背景下被无限放大激化。于是,有且只有李安能够细细琢磨打磨这份关于这份孤独的故事,当然,这一切和李安的经历不无关系。李安当年蛰伏多年,在家做饭带孩子,他曾忍受着事业的默默无声,忍受着亲朋的不理解——一个男人竟靠女人养。这份孤独带给李安莫大的痛苦和压力,却在另一层面不自觉地带给他孤独的甜蜜来,一份在孤独中开出的花儿。终日混迹于熙熙攘攘的人,是没有功力拍出一部精致的深刻的关于孤独的电影来的。同样,情感粗犷的观众有的仅仅被这份故事轻微地搔了一把痒,而另外一些或曾排斥或曾享受过孤独的人却敏感地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多种哲学角度拆解下这部电影的象征意义吧:
少年的pi信奉多种宗教,他的父亲曾一语道破: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此时的pi貌似是宗教信徒,但严格意义上讲,他不是宗教信徒。他不过是看似虔诚却又一无所知循规蹈矩的人。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眼里,这些人说到底不过是遵循着教规和仪式的伦理阶段的人,而宗教阶段的人,都是体验着人生的莫大痛苦,当痛苦到生活对他毫无意义,上帝就会降临。真正宗教的人,是“信仰骑士”,惟有信仰才能在荒诞偶然的存在中,仰天大呼“啊,请赐予我力量吧!”。在pi遭遇了海上的一系列磨难后,他从理性的人变成非理性的个体,他的内心生活痛苦神秘,终于,当生活对他而言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另外一个意思上的神终于出现,pi最终获救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宗教的人。电影里少年的pi吃饭时会祷告,中年pi吃饭还在祈祷,这份祈祷和信仰却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一次升华。
在电影中,
猩猩代表着着:pi的母亲 (有个镜头专门给猩猩乳房一个特写,猩猩是母的)
斑马代表着:船上吃肉汁拌饭的水手
豺狗代表着:凶狠的厨子
老虎代表着:pi的欲望、人性的恶、无理性无道德的本我
食人岛代表着:宗教的看似完美的彼岸世界。
在影片里这个宗教的彼岸世界特指的是印度教。食人岛是印度神毗湿奴的化身,在印度神话中,世界早期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海,毗湿奴肚脐中长出了莲花,莲花孕育了梵天,梵天创造出世界。片中的小岛是浮在海面上的孤岛,而小岛的形状是躺在大海上的毗湿奴。pi童年时,pi的父亲带他与哥哥一起参加看宗教祭祀活动,父亲曾指着毗湿奴语重心长地对pi讲:“有些东西看似繁华绚丽,实则是虚幻。”另外,pi少年时曾跟踪他暗恋的那个跳印度宗教舞蹈的女孩,被心上人逮到后,仓皇之中pi为了掩饰尴尬,询问女孩舞蹈中莲花的手势,以及莲花怎么在森林里,pi举家移民加拿大和女孩告别时,女孩送了pi一根手绳,而pi在上了食人岛后就将手绳系在一棵大树上。于是,我们抽丝剥茧,食人岛的象征涵
义逐渐清晰:
当pi和老虎在大海上将死不活时,他们遇见了这个救命般的充满生机和绿意的小岛。小岛看似完美无瑕,有无数份满足老虎的口粮——狐獴、有食用类植物、有淡水天池。pi欣喜若狂地以为自己找到了人间乐土,于是将女朋友送的手绳绑在树上,决定在此安顿。晚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狐獴上树老虎上船,天池的水夜间泛酸腐蚀鱼类,而pi打开一株像极了女朋友嘴里森林里的莲花时,莲花却包裹着一颗人类的牙齿。真相大白:小岛白天是天堂,夜间是食人地狱。宗教所谓的极乐世界根本不存在,绮丽的梦终归是虚幻,于是pi带着老虎再次起航。(食人岛上的狐獴我感觉像是在象征着古往今来无数前仆后继的,受苦受难却麻木的印度教信徒,狐獴很多,多的已经消失了独特性和唯一性,老虎随口就是一只狐獴,狐獴却麻木地压根不知道逃跑。好吧,我承认这有过度诠释之嫌。)
当然电影里对宗教看似不敬的细节很多,pi早期信仰基督教不过是和哥哥打赌敢不敢喝圣水。这样看起来,李安貌似是在某种意义上反宗教,实则李安是反宗教的宗教,反信仰的信仰。因为,电影结尾处,一个对于宗教无可无不可的信徒,尽管已经知道彼岸的极乐世界不复存在,但却在磨得九九八十一难后取得信仰的真经来。
电影中,pi与老虎在海面上敌对又共存这一段,pi其实就是老虎,这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哲学解读,比方说pi代表着人的理性,老虎代表着欲望与恶;我们也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pi代表理性与常识的自我,老虎代表无道德无理性的本我,当人类恶的化身豺狗厨子吃掉斑马水手,杀死pi的猩猩母亲后,pi心中的恶被无限激发,他杀死厨子也吃了厨子。在此之前,pi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类个体,影片中曾讲到过他小时候曾伸手喂老虎吃肉。而这之后,pi的兽性以绝对优势地压倒了人性。但当pi踏上陆地终于获救的那一刻,老虎头也不回的跑进了山林,这寓意着回到正常的人类社会,pi心中的兽性也随之消失,他的理性回归,本我再次复活。那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善?恶?理性?欲望?我想李安试图告诉大家:人的本质不是善恶,人性中善与恶,理性与欲望并存,在某种关系下理性凸显,在某种关系下恶复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过是那一系列关系罢了。
在片中,pi与老虎,或者说人类的理性与恶经历了多个阶段:
一:童年时的pi意识不到老虎是恶,pi此时还不代表理性。因为对于pi而言,一个尚未接受人类教化的儿童身上自然性仍然占据主导,理性尚不显露。之后,pi的父亲教育pi,人类文明的痕迹在pi身上越来越明显,pi趋向于一个理性的人。
二:救生船上, pi扔下救生圈准备救漂浮物,却发现是老虎后,并不打算救老虎,于是片中出现pi拿起船上的竿子打老虎,老虎却借助竿子的力量自己跃上了船。此时,理性对于恶是十分戒备的,理性拒绝着恶。
三:当猩猩斑马豺狗都死去后,老虎曾一度掉下水,pi打算用锤子阻止老虎上船,却不忍下手,最终拆下船上的木板救老虎上船。此时,理性与恶的界限开始模糊,理性与恶开始共存。
四:pi借助在动物园学习到的本领试图驯服老虎,理性控制驯服恶。
五:暴风雨后,老虎奄奄一息,pi也穷途末路,pi抱起老虎轻轻安慰,此时,理性与恶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密不可分。
六:上岸后,老虎离去,恶、欲望、兽性在人类的文明社会是被压制和掩饰的,pi的理性回归,但是这个理性早已不是受人类文明教化的理性,所以pi会为老虎的离去而伤心无比。
总体而言,pi与老虎,理性与恶经历了
无界限——界限——敌对——共存——驯服——依赖
电影中有几个片段意味深长:
轮船遇到海难,船上的动物四处逃窜,pi曾大声质疑:谁打开了动物的笼子?其实并没有人打开额笼子,当人类遇到危险,体内的动物本能或者说体内的恶自觉地从理性与自我的掩盖下逃逸出来。
在海上漂流的救生船上,闪电暴雨等瑰丽神秘的自然奇观曾吓坏了老虎,动物性在自然面前是低头的,动物性理解把握不了自然,pi尽管了解这些自然奇观,但依旧为之倾倒,人类借助科学可以征服自然,但科学史不过二三百年,它尚未解释清楚一切自然现象和规律,对于我们不能解释的,我们要心怀敬畏。而pi最后的宗教信仰也来源于经历了奇幻漂流之后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人类微不足道又无能为力的悲悯。
当暴风雨中pi的求生手册兼日记本被吹跑后,pi和老虎的关系开始从敌对紧张走向依存共生,求生手册以及上面的文字代表着人类的文明和常识,求生手册提醒着pi他是人,老虎是兽,而求生手册的的消失,人类文明的痕迹越来越模糊,人与兽的界限不清不楚,在此时,人就是兽,兽就是人。
中年的pi有家庭子女,pi此时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通的个体,个体在类中再次获得本质。
电影结尾处,pi询问记者更喜欢哪个故事,记者回答说第一个版本,保险公司的日本代表尽管十分怀疑第一版本的真实性,却最终在报纸上刊登出了第一个版本,两个版本孰真孰假已经无关紧要,版本的对立消弭于看似不可一世的人与科学的无能为力中。
至此,《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完成了两大哲学主题:
理性的人——非理性的人——理性的人;
信仰的存在——信仰的迷失破灭——信仰的重建;
在这次奇幻漂流中,人与人类的信仰遭遇了一次奇遇,完成了一次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