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师》观后感(多篇)范文
概述:《钢琴师》观后感(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1100字 篇一
除了透过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钢琴师》,表达自己再明显但是的意图:关于犹太种族二战血腥史的披露,以及对战争的谴责,若是导演波兰斯基还有什么寄托其中的话,那必然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礼赞。有人说电影结尾不好,看上去一部宣扬典型普世价值观的影片,导演却给了它一个再残酷但是、却真实无比的结尾,我们都期望那个人性尚存的德军将领能最后得救,但他却被结果在战俘营——尽管原著自传集是如此,可这也不丝毫影响人们意淫。
因此,事物最完美的一面往往都隐藏在人们的心底,有人喜欢真实,而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告诉自己:“我思故我在”。
真实的战争便是那样,有个人性未泯的军人,肯伸手相助那个可怜人,即使戏剧性十足,但也令人信服,因为即使是纳粹,也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战争机器。而这个沦落到战俘营的军人随后呢?很可惜,人品攒得还是不够,没办法,这就是那个德国佬的命。很多人会这么想,钢琴师听人说到这个消息,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利用自己的名望,跑到战俘营,将这个德国人救出来,其间,最好能有一个令所有人潸然的拥抱,包括我。
回顾《钢琴师》通篇,尽管导演始终站在犹太人的立场,但这也不妨碍他去刻画其中的一些苟且偷生之辈,临阵倒戈之辈,鼠窃狼流也是四处可见。我起初也觉得钢琴师斯普尔曼,缺乏血性,对同胞的关怀往往在自己的人身安危前立马化为泡影,但之后越来越觉得他的艰难,被流亡是他们无辜的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生命的权利,在生命面前,民族大义和信仰坚持会显得很薄弱,而更多时候,人是无法决定自己的处境的。
这一点,很多人被那些附着在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最终本末倒置,甚至连决定是非,回避罪恶的潜力都丧失了。
和斯普尔曼有着相同经历的犹太导演波兰斯基,将德军脸谱化,凶狠残暴,但最后一刻还是松手了,为我们带来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德军上校。自信的民族总会以宽恕来对待仇恨。这也是一种真实,它不是遗忘,只是宽容。
追求完片内的真实,也不就应忽视片外的真实,它令人触目惊心,使我们不得不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这部影片。
但不可否认,有些动机再饱满、再信服,也不能影响人们对它导致的行动作出谴责。就像昆明暴恐案件的主犯者,不能忽视的是,他们也有故土被分裂、信仰被侵犯的无辜,但他们以侵害无辜的生命到达自己的目的,这本身就远超土地、民族、信仰的命题之上,人类社会发展这么多年,有一些底线是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不能触碰的,包括对生命的尊重。
电影《钢琴师》是根据瓦拉迪斯劳斯普耳曼的真实自传改编,这部自传小说在当年一出世便引起轰动而畅销海内外。但我总是想到斯普尔曼在回忆时的痛苦,或许有人会认为他一向在苟且偷生,他或许也会自责,对着稿纸泪流满面的回想起一个又一个同胞被如何屠杀和欺侮的场景,但当几十年后上百年后,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依然还是会为斯普尔曼的幸存,一遍又一遍的激动,我们也感激他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快乐和尊严,为我们换回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让人们为之警醒。
电影钢琴师观后感1000字 篇二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钢琴师观后感 篇三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希望和动力了。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 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位德国军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曾经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导演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某些人的坚强与勇敢,还深刻地揭露了许多社会现实。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国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坏的,有软弱的也有坚强的。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应该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钢琴师观后感 篇四
今天重温一下经典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到这部电影的。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非常让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计划走向陆地去追求我们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来,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一直坚持自己在船上这种容易而又单纯的生活。即便在最后生与死的选择中,他也选择了与船共生死。他,就如此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没踏上陆地,不知这是不是是他的遗憾,还是说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执着什么?到死都不想去感受一下那个他从未知道过的世界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考虑,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择,如何解决?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返回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择!他会在脑海想象漂亮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择的是忠于我们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合适非常复杂的生活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安静的生活,没美妙的音乐创作想法,只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没办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毅然决然,再不后悔。”生活可以归结为一种容易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何不需要我们的方法来诠释了我们的生活
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的路,大家都要通过电影去反映我们的生活,电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个大家从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独,他对爱情有着小孩般的憧憬,他相信不少,又惧怕不少,是的,主人公就是灵魂中的大家自己,大家自己,就是船上孤独的主人公
世界非常大,但是我们的极少。如何为自己在如此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间!非常难!所以,当你找到后,不要放弃,不要离开,留在这里吧,守住这只是我们的空间!
钢琴师观后感 篇五
这部片子是围绕二战展开的,它以揭露二战中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为主线,所要表现的主题就是人们对二战的反思。希望通过把战争对生命的践踏、对人的尊严的挑战、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展现出来,从而让人们能够意识到战争所带来的深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以期望以此来达到唤醒人们捍卫和平的良知。
伴随影片第一个镜头的,就是这首升C小调夜曲。这是一段什么样的音乐呢?我想这是一段献给情人的音乐。坐在电台的钢琴前向全波兰献奏的钢琴家施皮尔曼,那一刻他也同样是穿越在肖邦的梦中吧。
施皮尔曼只是一个极具才华的波兰钢琴师,犹太人血统,他为波兰电视台演奏,可是他才刚刚起步的职业颠峰状态,还没有来得及开始的恋爱,就被德军的炮火终结了。
梦被撕碎了。把梦撕碎的是把华沙电台炸得粉身碎骨的炮弹。从第一声爆炸开始,天堂就已经变成了地狱。
我的心也一次次被撕碎了。那个从隔离墙的墙洞中奋力想逃进犹太区的孩子,被活活打死在钢琴家的怀中。他的眼里除了能漫出泪花,还能怎么办呢?他抬头望着我,他无助的眼神中象临风的枯叶那样的无助,也穿透了我的眼,使我没有勇气正视。当他不小心把肩膀上的砖头撒在地上时,德国军官用皮鞭把他打倒在泥泞的地上。那皮鞭抽打的是全波兰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的身体啊,那一刻被玷污的是艺术,被抽打的是全人类追求美好境界的尊严的心。
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就是钢琴家全家最后一次相聚的场面,那是全家人在等待前往集中营的车站广场一起分享一块指尖那么大的糖块。老父亲把小小的糖块分成了六份,我想,那大概是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最后一次在人间来分享甜的滋味了。转眼之间,父母兄妹全部都被塞进了开往集中营的列车车厢。当钢琴家穿行在空无一人的华沙犹太人聚居区的街道上,他撕心裂肺地哭嚎着,为转眼间的人世转变生命无常,那种掩藏在命运背后的时空反覆。我知道,我明白,是那种心无所依的精神空白把一颗曾经是那样高贵和骄傲的心踩在泥泞中反复蹂躏。痛也就痛罢了,为什么无辜的生命可以这样轻易地以这种比草芥还不如的方式从充满爱的怀抱里夺走?!没有尊严,没有亲人,没有食物,没有安全,这样的世界不是地狱又是什么?!而这个人间的地狱是谁造成的?不是外星球的邪恶力量,不是山崩海啸,而是那个比邻而居的曾经哺育出贝多芬,舒曼,海顿这样的一个崇拜古典音乐大师的民族啊!
施皮尔曼在影片之中,渺小身影背后是一副残败的废墟,那么一个深远的镜头,让我看到了后现代主义的世界末日。直到一个德国高级军官的出现,源着施皮尔曼苦心找寻来的罐头发出的声响。当德国军官见到眼前这位鲁滨逊式人物,当得知施皮尔曼是一位钢琴师的时候,他倾听了施皮尔曼的演奏。肖邦的叙事曲在德军军官和施皮尔曼之间展开了一场对话,施皮尔曼丧失希望的眼神,苍白的没有任何感情的面孔,修长的只有一个钢琴师才可能拥有的手指,轻轻的触动键盘,陌生和麻木的弹奏。渐渐的音乐传递着人性的力量,施皮尔曼忘记了战争,忘记了疾病和饥饿,忘记了懦弱,飞动的手指触动的每个音符,轻柔的、婉转的、激昂的、如诉如泣讲述着人类生存的意义。
之后,德国军官不断的给施皮尔曼提供食物,甚至于脱下自己的大衣交给这位曾经要被毁灭的犹太佬……
影片结束的时候,我们的钢琴家在交响乐队的陪伴下重新回到了他的钢琴面前。仍然是那首雄伟状阔的华丽大波兰舞曲,这一次他清清楚楚地触键,明明白白地挥洒。没有比波兰舞曲这样的曲式更适合表现波兰民族的性格了,这是肖邦的灵魂,这是钢琴家的灵魂,这是波兰民族的灵魂。不要让我们的钢琴家只能在空中挥舞他的手指,让肖邦在这个缺少爱和宁静的世界里复活吧。让他从镜子的边缘醒来,让他在黑色的钢琴前面坐下。让音乐的天使垂下他那些美妙的手指开始倾诉。渐渐地周围的一切开始暗淡下来,他的手指是他心灵的仆人,在黑键白键上,它们拂过。音乐雨流过我的发,我的额际。仿佛看到了黑色的弧形水面映着岸上闪亮的光影流泻的团团灯火。这时候才是真正的肖邦,用钢琴说话的肖邦,贴着泥土和雨水行走的肖邦……
恶魔已经不是恶魔了,受害者也没有了恨,影片就这样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生存意义的希望,主角都已经没有恨,我们还能说什么,音乐改变了施皮尔曼个人的命运,难道音乐真的可以改变整个人类的命运?
艺术的魔力让一个弱小的男子躲过了战争带来的原本无可逃匿的灾难,这个故事应可以让所有怀疑艺术魅力及价值的人得到了一定的慰藉。在真实的生活中,总会有尊重艺术的平凡人存在着,这样虚构的事实总是鼓舞人心的。
就让音乐去贯穿人类命运的始终吧!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钢琴师》观后感(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