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观后感【精彩多篇】范文
[编辑]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观后感【精彩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0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 篇一
党的十九届四中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对我国的制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任务的需要、是发展需要、更是使命的需要。
制度是实干出来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和经济的打压,克服无数困难,用实绩创造了世界公认的、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这个成绩是我们一点点干出来的,没有一点虚假之功。一个国家如果经济发展的好,老百姓吃喝穿住行玩都不愁,那社会一定是稳定和谐的,同样,社会和谐美好了,那我们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一定了也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之,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是人民认可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来谋划发展自己的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才走到今天。党成立以来,就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和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不断完善,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形成了一个让广大人民都认可的、信服的、尊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因为有这个制度做保障,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和国家统一。所以说,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是党和国家命脉所在,人民的幸福所在。
制度是继承发展的。社会社主制度在我国经历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事实已证明了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为每个中国人,或是每一个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应该坚定这种“制度自信”,不要被其他东西所迷惑。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的制度建设也在不断深入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对制度建设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要决定,也是很好的接过了这一棒。我们要相信,按照决定部署,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个人感悟 篇二
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讲,创新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线,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主线。报告开篇就讲“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谈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时,在第七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第七大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在论述新时代文化建设目标时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谈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时,强调要“提升文艺原创能力,推动文艺创新”。在谈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时,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此外,还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文化等等。
总之,创新贯穿在总书记有关文化建设论述的全过程,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主线。这也提示我们要鼓励创新创造,就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正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需要有包容的精神,需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观后感 篇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这是总书记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全国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决胜脱贫攻坚再奋进的伟大号召,为我们深化脱贫事业明确了方向,鼓舞了斗志。
要以如期的“胜”,夯实全面小康的根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要须臾不忘“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要时刻清醒:这既是一项历史性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体现着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伟大政治任务。坚决打胜,没有退路。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要以“胜”夯实发展的根基。脱贫是一个“造富于民”的过程,“胜”的结果直接体现在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上。民富则国更强,国强则民更福。国强才能更好地解民生之忧,更加心无旁骛地为人民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历史早已证明,只有跟随党的脚步前进,才能有幸福,才能更幸福。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要以“胜”聚集奋斗路上的民心。从长远来看,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步,接下来的路可能会更加难走。我们要以脱贫攻坚的“胜”鼓舞、凝聚人民群众敢于奋斗、争相奋斗的信心,让“万众一心”成就更伟大的事业。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要以“胜”聚集同舟共济的伟大合力。脱贫攻坚是一场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合力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兵之贵合也。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只有党员干部与群众凝聚在一起,才有“胜”的希望,才能汇聚起创造历史的伟大合力。在脱贫攻坚中,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已深刻体会到“合”的坚不可摧的力量!
要以全面小康收官的“势”,迈向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永远在路上,决不可停步。要从一个台阶迈向更高的台阶。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要乘势而上,就是要在脱贫攻坚中所形成的“天时地利人和”良好氛围里,再接再厉。犹记得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全面小康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可以自豪,但绝不能骄傲自满。尤其是在决战决胜即将打赢的关键节点,要不骄不傲,不因取得眼前的成绩而沾沾自喜。要继续抢抓机遇,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左右逢源”,实现地区配置资源更有效,更有收益。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要乘势创新。更加聚焦经济转型,在凤凰磐涅中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更加聚焦城镇更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区域人文和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更加聚焦社会治理,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不断带领人民群众创新。更加聚焦社会事业,最大限度地保障民生,让民生更美好。更加聚焦党的建设这一根本保障,让从严治党迈向新台阶,以党建促发展再创新辉煌。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要乘势再造势。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我们要借实现全面小康的“势”,为下一代“接棒”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再造一个发展更好的“势”,为下一代人跑出“好成绩”。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乘势而上,重任在肩。我们要以“抓落实,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决心持之以恒地去践行“实干兴邦”的责任担当。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观后感 篇四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调研,在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提出,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点赞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
也许对于世世代代耕作在土地上的农民来说,他们怎么也不曾想到“黄花”“木耳”也能够做成产业,成为自己致富增收的“摇钱树”。事实上,每个地区因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空气、湿度等原因都会发展适宜当地环境生长的农作物,然而如何才能够将“土特产”“土农产品”变成受市场欢迎的、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是值得我们地方政府认真思索的问题。
整合产业提升品质,打造高品质农业产业,为农产品赢得市场基础。小时候,家庭条件差,好不容易盼着父母赶集买些新鲜瓜果,他们却总是捡便宜的次品;如今父母及身边人买东西不问价格,只问产品有没有打农药,是不是安全……这一变化意味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以前是为了吃饱如今却要求吃好。以往农民对土地的经营管理在单打独斗中很难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要么是产品质量差,要么是品质不够好。农产品从无公害到绿色到有机,正是人们不断追求品质的需求在起推动作用,因为在乡村振兴这股东风中,要加大当地产业的融合,通过产业的集约化去打造高品质的绿色有机产品,用品质赢得市场和口碑。
加大品牌塑造和宣传,以品牌助攻,加深农产品的市场黏客度。对于客户而言,都是“黄花”,此黄花与彼黄花有何不同?都是木耳,此木耳与彼木耳何异?要让农产品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让人过目不忘的“颜值”,就需要加大对品牌的塑造。品牌依托品质,也紧密依靠宣传,在信息化爆炸的今天,再唱“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调已然不适宜,稍有迟疑就被其他地区抢占了先机,夺取了市场。农产品和农产品之间的较量不仅在于他们本身的品质,更在于“品牌”的争夺。好的品牌犹如高颜值高品位的“美人”自带光环,自带焦点。因而各地政府要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培育市场的知名度,培育顾客的信任度、忠诚度。
充分借助电商平台,以“互联网+”模式,助力农产品销售走出去。我们知道,好的农产品需要从源头抓起,对土壤、水和气候都有一定的要求,不是所有的“奶”都能叫有机奶,也不是所有的水果都能叫有机水果。越是交通便利,越是靠近城市的地区,越难以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根本原因是受环境和地理因素的制约。而偏远的地区,往往地大物博,人烟稀少,土地、水和空气都保持着最初的状态,这种天然的优势使其能够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但也会受到交通的制约,东西好却难以卖出去,这是很多农民世世代代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互联网的发展为农产品开拓了新天地,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借助电商平台,农民可以将自家生产的农产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不但打开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也为产品口碑和品牌塑造加码,真正实现了“土特产”成为农民致富“摇钱树”的“华丽转变”。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学习心得 篇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近年来,人们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谈得越来越多,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何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主体对自己的文化应该有自知之明,既清楚长处,也了解短处,同时也要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文化自觉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共同体,如民族、国家、政党、团体等。我们谈文化自觉更多的是指国家、民族层面的文化自觉,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自觉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审视。中华文化自产生以来,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过程就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到了近现代,中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审视达到了空前广泛和深刻的程度,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涌现出严复、鲁迅、章太炎、梁启超等一大批文化名家。即使他们所持观点迥异,但他们均为中华文化自觉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反省,不乏真知灼见,对中国的文化自觉不无启迪。但是,中国真正的文化自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和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对中华文化的组成要素和总体构成,对中华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认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分析和科学认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其原因非常复杂。因为文化自觉涉及主体的胸襟气度、理性高度、觉悟水平、认识能力,也涉及客体的历史发展、当代境遇、系统整合等。
主体的胸襟气度是一种胸怀和态度的融合,包含着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观是非常好的典范,他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博大的胸怀和恢宏的气度,指出了中华文化在同世界各种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该秉持的态度和发展的基本路径。
文化自觉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和艰苦的探索过程,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逐渐提升的。从中国近代文化自觉的艰难认识和探索历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近代以来,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被打开,无数志士仁人开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反省。在这一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关于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各种观点和理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儒学复兴”“综合创新”等观点、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诸多学说中,张岱年先生提出的“综合创新”论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是中国近现代文化自觉的典范。张岱年先生认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文化,与另一个不同类型的文化相遇,应主动吸取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取精用宏,使民族文化更加壮大;中国文化前进的唯一出路是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造新文化。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论不仅指出了文化自觉的路径,而且提供了文化自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文化论争中明确了方向,明确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道路。
当代中华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又迎来巨大机遇。中国人民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今天尤显重要。我们必须坚持文明互鉴、开放包容的方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又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我们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文化自觉与先进文化
文化自觉不仅包含着觉醒、觉悟、反思、反省,还包括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纵向看,它是像河流一样不断流淌着的动态过程;横向看,它是多元文化的集合体。我们对文化先进还是落后的判断,需要有一个价值标准。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标准,就很难判断一种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判断先进文化的价值标准应该看一种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即看这种文化是进步的还是腐朽的。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文化,属于先进文化;而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文化,就是腐朽没落的文化。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必然带来价值选择,即根据人民的利益之所在,批判、摒弃腐朽没落的落后文化,承继、吸收积极进步的先进文化。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使真、善、美的理念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社会风尚。
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合理因素,其价值取向是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并提升人们思想境界,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形成,有利于家庭幸福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强盛。我们要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
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开放包容,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绚丽多彩的一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见贤思齐”等理念和情怀,有着不可低估的当代价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导,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正是基于以上文化自觉,我们才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不仅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信心,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 篇六
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在宣传思想工作方面重要的理论创新。坚持文化自信,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始终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我们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彰显文化自信。文化兴民族兴,文化强民族强。坚持文化自信,关键要突出思想内涵、彰显价值观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组织专门团队集中攻关,提炼形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研发推出一批国外民众喜欢的文创产品,让中华优秀文化看得见、带得走。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创作和翻译更多适合走出去的图书、戏剧、音乐、美术、电视剧等,打造更多体现国家水准、展示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深化人文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打造中蒙新闻论坛、内蒙古文化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文化交流品牌,加强媒体、智库、民间等多层次合作,广交深交朋友,以民心相通促进互联互通。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个人感悟 篇七
党的十九大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标志性意义。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帮助读者深刻领会、学懂弄通做实,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邀请各界名家、专家畅谈十九大,他们将结合各自的实际谈体会、谈收获、谈打算。敬请关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以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是前所未有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定位是前所未有的,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指出的方向、提出的任务是前所未有的!”17日,北京气温骤降,窗内却温暖如春,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谈起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体会时,不仅一字一句背诵了报告的多处原文,更满怀激情地一连用了3个“前所未有”来概括自己的切身感受,他坦言最近一直在阅读和深入思考十九大报告,“获得了很多启发”。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王蒙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对文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什么是美好生活?仅仅GDP高了,物质水平提升了,收入增加了,就是美好生活了吗?当然不是,美好生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富起来之后,人民都渴求更加丰富、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产品,希望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这些都是构成美好生活的文化指标。而一旦缺少了精神文明,各种错误思潮、社会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让王蒙体会更加深刻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清晰、明确、深刻”。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了我们文化的根脉、本原。”王蒙说,“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际上也阐明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历史上,曾发生了将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对立起来的一些认识,实际上,革命文化中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思想,哪一个不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呢?怎么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王蒙认为,“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则是讲清楚了文化自信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语境,离开了这个语境再谈文化自信,就容易走偏。”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王蒙近些年来做了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对当前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实践进行了长期观察和实地调研,他既欣喜于传统文化在全社会越来越“热”,也看到了存在的诸多问题,“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以为这才是传统文化在当下更好传承和发展的科学指导。”
让王蒙哭笑不得的是,一些人没有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一股脑地“学习”“继承”,“比如号召大家孝敬老人,这个出发点是对的,但机械地让人们学习‘二十四孝’的内容,其中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等,或脱离常识,或不近人情,或与现代文明脱节。我以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需要扬弃的。”
另外,王蒙也不赞成过度消费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完全市场化的行为,“现在许多地方都奉行‘先造谣、再造庙’的所谓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莫名其妙地在当地编出一些名人故事,或争夺某个名人故里,再‘顺理成章’地搞产业开发。这不是自我欺骗和欺骗别人吗?”
王蒙谈道,他特别期待全社会能在敬畏传统的基础上对待传统文化,也希望更多有识之士真正把传统文化问题深入研究起来,“开拓和挖掘其中最优秀的东西,而且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相接轨,和21世纪的民主、法治、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议题接轨,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王蒙也表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不表示自我封闭,“需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该学习别国的东西必须要学习,该与时俱进创新的必须创新,以此来互补互促、互相提高,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文艺工作者必须戒除浮躁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王蒙谈道,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总书记指出的文艺领域浮躁的问题,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都非常发人深思、让人警醒。”王蒙说,“如果一问起来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文艺家和作品,回答的都是屈原、李白、杜甫、鲁迅、郭沫若,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没有一个当代的大家、没有一篇当代的大作,我们怎能不说愧对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呢?”
“老一辈文艺家之所以能成为大师、铸就文艺高峰,就是因为有雕琢艺术品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如果被发行量、点击量、票房、收视率等绑架了,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有谁能出得来好作品?文艺工作者必须戒除浮躁,孜孜以求、纯粹从容。”王蒙说。
王蒙特别看重文艺作品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内化于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这些都是文艺作品不变的主题,也都期待着文艺工作者大有作为。”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个人感悟 篇 www.haoword.com 八
坚定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文化建设部分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总书记也说“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可以讲文化自信是处于一种基础性的地位。为什么总书记把文化自信提得这么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我们讲文化自信是基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我们之所以能够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基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力强盛,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也会比较繁荣。
第二,先进的文化理念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就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乃至民族复兴的一个动力之源。总书记的论述深刻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和逻辑,马克思主义讲经济是基础,但同时也讲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有强大的反作用力。
第三,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兴盛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的,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所在。有以上三种文化的支撑,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也正是在这点上,是其他民族乃至政党所难以比拟的。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 篇九
本期我们学习的主题是: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离不开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显著优势。本期网上团课,共青团广东省委邀请团中央青年讲师团讲师,南方杂志社第二党支部书记、时政部主任李焱鑫,为我们专题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力量。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观后感【精彩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