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范文
第一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商女亦知亡国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文【墨轩】
因为是张艺谋执导的最新作品,又因为是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所以我一直在关注《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的最新发布动向。在期待已久之后,今天下午六点终于开始公映了。
我和一伙朋友很早就决定要去观看《金陵十三钗》公映的首映场。可能因为是老谋子的电影,而且投资制作巨大,《金陵十三钗》是作为限价电影上映的,最低底价是40元。即便如此,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买了电影票。但因为一个朋友是从远处赶来,时间可能会有点紧,于是我们又临时决定把票换成了晚上8点40的,就这样错过了首映场。但我们还是很期待。
首先要说这部电影确实很长,我们大概看了将近两个半小时。看完之后心里感觉十分压抑。整部电影虽然不是像《南京!南京!》那样的冷色调和灰暗的气氛,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幽默的成分存在,但因为是和南京大屠杀的背景有关,所以整体情节和节奏都很紧张,矛盾冲突也很激烈。在此我不想强调过多日本军人的残酷罪行,但是这部电影确实表现的淋漓尽致。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以一个教会女学生的回忆来贯穿的,影片开始就是一口南京口音的普通话的旁白。接着是日本军人的屠杀暴行以及国军残余部队和日本坦克的激烈巷战,场景十分惨烈。最后以主人公约翰和女学生的出现为故事的开始,他们一起逃到了一个天主教堂里面避难。接着是国军幸存者和14个风尘女子的进入,整个故事就在教堂里展开了。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诗电影。张艺谋的这部电影首次启用了好莱坞的一线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进行担纲主演,还用了13位全新的中国女演员来饰演金陵十三钗,而且还邀请到好莱坞最好的特效和制作团队加盟,更有众多中国内地知名演员亲情参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还记得当初张艺谋以一部《英雄》正式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可谓是引起了影坛风起云涌,接着是承担了北京奥运会总导演的职务,最终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张艺谋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导演界的鬼才,他的电影整体质量都很高,不仅博得了国内影迷的普遍追捧和喜爱,而且还得到了国际上一定程度的认同,他在国际三大电影节上都曾有斩获,单就奥斯卡电影来说,他曾经被三度提名“最佳外语片奖”,可以说是十分难得的。
据说今天这部影片已经筹备了4年之久,总投资更是达到6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影史以来投资最大、空前绝后的一次。相信这部电影应该也会有很好的响应和回报。
初看影片的名字,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部电影主要与南京秦淮河畔的十三个妓女有关。其实电影中一共出现了14位风尘女子,其中两个中途被日本军(来源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人凌辱致死,场面特别凄惨。《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沦陷以后,日军进行血腥屠城,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而此时南京的一个教堂临时成为了避难之所,一个美国殓葬师、一群金陵教会女学生、几个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还有14个沦落风尘的秦淮女子都来到了这里,他们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然而这个教堂并不是永远安全的,铁蹄之下,他们都是俎上之肉,亡国之奴。最终日军还是闯入了这里,并且发现了女学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价救下了这些女学生。这一段电影情节也是相当惨烈,在日军对那些女学生实施兽行时,佟大为饰演的中国军人以精准的枪法先后射杀了几个日本兵,最终和日本人同归于尽,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和感动。然而日军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他们再一次要求强征女学生前往庆功会为日军表演节目。这当然是一条不归路。女大学生们不堪受日军凌辱,决定集体自杀。可最终却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和假扮神父的约翰救下。这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却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生死之约。
《金陵十三钗》里的故事地点就在南京的一个天主教堂里。在那里,女学生们的单纯、善良、纯洁与妓女们的世俗、妖艳、放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两极化的主人公的拌嘴与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台。以赵玉墨为头的妓女们在教堂里抽烟、喝酒,说淫荡的话,以孟书娟为首的唱诗班的女生们对她们嗤之以鼻,总以为自己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美好、最让人向往的一面,妓女们在她们眼中则代表了女性最为丑陋、耻于示人的一面。学养、身份与境遇完全不同的两拨人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一群女人的贫嘴吵架成了矛盾冲突的一个小高潮,其中以女学生们阻止妓女使用她们的茅厕为代表。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们永远水火不容,她们在关键时刻还是表现出了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比如在日军第一次闯入教堂发现女学生时,妓女们为了救女学生一直把地窖的小门敞开,而女学生们为了不把日军引到地窖,宁愿跑到楼上引开日军,自己受苦。这些都鉴证了人性的闪光点。
《金陵十三钗》的另一个看点就是人性的转化。妓女和女学生虽然皆为女性,却是女性的两极代表。张艺谋在电影中充分运用这一矛盾之后又来了一次人性的转化:日本人闯入教堂要求让女学生去参加日军宴会的唱歌活动(实则当“慰安妇”)之后,代表女性美好一面的唱诗班女生在大难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而妓女们则表现出了平时少有的英勇,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妆成12位女学生,加上陈乔治男扮女装,一共扮作13个女学生登上了对她们而言无异于地狱之门的军车。占据《金陵十三钗》九成的矛盾在电影剩下还不到一成时突然转化为生死友谊和无言的大爱,电影所表现的情感也因此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是一部“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的电影,整个影片都贯穿着善良、救赎和爱的主题。虽然这部影片时长145分钟,但我还是感觉意犹未尽,而且个人感觉影片中演员的表现都很不俗,尤其是战争场景极为震撼。我觉得《金陵十三钗》可以说是近年来最感人的国产电影之一,也是具有艺术气质的商业电影,各项技术指标亦在此片中得到了全面提升。不得不说影片故事叙述的独特性,情节环环相扣,塑造的人物反差极具感染力,战争场面逼真,还有视觉画面的美感,堪称佳作。这部电影诠释了电影艺术和电影美学,再加上严歌苓的好剧情。这部影片的几乎每一个画面,每一定格都拍出了美感,几个主要的画面场景就更是美得一塌糊涂。
看完整部电影,我为很多场景、很多人物而感动。我感动于国军士兵的英勇就义,我感动于浦生的可怜身世,我感动于豆蔻的天真可爱,我感动于约翰的恻隐之心,我感动于汉奸父亲的爱女之心,我感动于陈乔治最后的男扮女装,舍命救人···我更加为那秦淮十二钗舍命代替学生勇赴日军庆功宴而感动。特别是电影的最后一幕,那12个女子齐唱《秦淮景》的时候,妩媚而旖旎,悲哀而决绝,慷慨赴死,不减一分颜色,于是,再回过头去看她们一开始的泼皮无赖,醉生梦死,和女学生之间的针对打闹,更是唏嘘,更是喟叹,很多人都潸然泪下。她们,12个别样女子,12个所谓卑贱的“窑姐”,用自己生命的最后挽歌,唱响天地间的最强音!不觉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十三钗的命运无疑是悲哀的。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人,真正的社会底层,走到街上被鄙视被唾弃的一群女人,她们出卖自己的身体,每日醉生梦死,在有些人眼里她们甚至是连垃圾都不如的存在。可是,她们出卖的只是身体,被唾骂被遗弃,人生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走到那样的一条路上去。他们自甘堕落、麻木自欺,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这也是她们命运的愚弄。如果她们的“命好”,她们本来是可以同唱诗班的孩子一样,享受正常的教育,抬眼可见青天。正如玉墨,一个不一样的女子。她端庄、雅静、温柔,说话上得了台面,理性而通透。一个举手投足间就能让男人陶醉的女子,但偏偏,她是一个妓女,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只能沦落为下贱女人行列。想到这样美丽的一个女子,却只能以这种方式存活在人世间,确实是种悲哀。以赵玉墨为首的女子,深陷泥淖,心里其实是悲哀的,同样身为女人,那些女学生都可以在那样安静的圣洁的圣堂里,安心的做着自己的事情,可是她们却一双玉臂千人枕,却还要被迫在战火之下颠沛流离。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贱女子,却在生死关头上演了令人感动地一幕。她们选择了代替女大学生们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她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一种可能连死都不如的结局。她们,只是简单的中国女流之辈却用血的洗礼使这群“特殊女人”完成了由丑陋耻辱到圣洁善良人性的蜕变。
其实,人人生而平等。即便那12个风尘女子是以出卖肉体为生,但是她们的人格和女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她们和女学生相比没有贵贱之分,只有身份之别,所以他们在道德范畴内没有义务去代替女学生英勇赴义的。但是她们做到了!她们也是侠肝义胆的人,她们也是有情有义的人!!
谁说商女无情。在这里,商女亦知亡国恨。
原文请见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50217225
第二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11122725 翟碧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可歌可泣的妓女救赎史
很早就看过这部大名鼎鼎的影片。从理性看,我认为张导的一些细节尚欠考虑(下文详述);从感性看,着实被人性的光辉打动了,片尾不禁黯然泪落。
这次在考虑选择哪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时,确实破费踌躇。抗日战争时期,凶神恶煞的鬼子,凄惨哭号的平民,奋勇捐躯的士兵,由这些个元素拼凑出来的电影汗牛充栋。结局无非是中国军民凭着勇气和智慧大败鬼子,当然前面一定要有牺牲者激励着主角。这样的电影看两部确实感动,无奈乎拍滥了就落了俗套。之所以选择《金》这部争议太多的影片,是因为它是继《让子弹飞》之后我认为最有革新精神的国产影片,而且其中的爱国情怀是由一群妓女(争议最多)所完美演绎的。
《金》选择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同是1937年惨烈无寰的南京,张导却将故事缩小到十三名(注意数字,很重要)教会里的女学生和十四名市井中的商女身上。至于伪神父和男孩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
剧情比较简单。李教官率领的一支军队救出了被困的女学生们,却因此不敌日军壮烈牺牲;女学生们逃进温彻斯特教堂,同行的还有前来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miller;商女们为避难强行闯入了教堂,这两个阶级的女子不断对立冲突。期间商女头领玉墨与miller谈判,希望借其美国身份让众女逃出南京。后来日军来犯,女学生因将地窖借与商女无处藏身而情势危急,miller伪装神父试图感化日军却不见效,一名女孩惨死。还有两名商女为取琴弦被发现而惨死。后来日军以“聆听赞歌”为由派车来接女学生们,十二名商女们和男孩自愿替换她们(十三名),壮美地踏上了不归路。
《金》最大的亮点是将商女——一群为社会鄙弃的边缘人物——所映射的人性光辉的完美展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妓女是任何人都可以鄙夷唾弃的,卑微到最底层。她们在灯红酒绿中也练出了泼辣粗俗的世态。而作为准修女的女学生们,整日诵《圣经》做祈祷,自觉与上帝距离最近,自视清高,更加瞧不起她们。这是两个阶级的对立。张导希望通过最后的救赎——妓女救学生——表现人性博爱之美。这一效果也确实达到了,虽然为了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张导不惜将女学生们塑造得“单纯的不谙世事”,对妓女则是“出自骨子的憎恨”;而真实情况应是:作为预备修女的女学生们比妓女们更应博爱宽容,心怀怜悯,决不是一派寻常女孩的俗态。这是第一点疏漏。
片中出现了很多感人的小细节,无一不推动着剧情,又贯穿着“人性”这根总体脉络。小蚊子为了救她的小猫差点送命;在教堂避难时一个军官送来了奄奄一息的男孩浦生,为给他弹奏《秦淮曲》两位商女在取弦时被抓惨死;原本懦弱的伪神父为救女学生们勇敢地站出来,将女孩们护在身后;商女们换上蓝布长袍的学生服,素颜短发的笑容如此纯真……
有人说这些细节都是为了电影情节的需要而捏造出来的,是不实际的。谁会傻到明知外面枪林弹雨还跑出去只为了一只猫或一卷弦?我却认为这样做才恰恰最符合实际。妓女的职业,从事的钱色交易,使她们表面上嬉笑怒骂,玩世不恭,但内心的空虚却无从填补。因为她们和别人一样,有着渴望爱、能够爱的心。她们也许还保留着最初的那份单纯。而猫,弦就是她们爱的寄托。换句话说,男人重命,女人重情。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妄自评论的男性无法理解她们冒险的原因。
第二点疏漏不能叫疏漏了,应是败笔。张导让女学生们决心以死明志以保清白,从而引出商女们慷慨替死的壮举(不能不说张导关注教会女学生们太少了,在她们身上漏洞百出)。然而基督信徒是不能自杀的,自杀无异于叛主的大罪。就算真的要死,她们也不可能随随便便跳下去就完事,须得遵从教义一系列繁复的程序——就算从简,祈祷告解总不能少吧。
然而,在另一个场景她们唱完了赞歌,连个十字都忘记了划。影片看完后我试图回想每位角色,却发现女学生们都面目模糊——即使是主角书娟也几无印象。关于性格的刻画更加谈不上。倒是她们的齐耳短发、蓝布长袍和一般高的个头记忆清晰,也许张导就是为了将她们作为一个整体符号出现的吧。
相反地,十四位商女的形象都历历在目,十分清楚。她们柔媚地道的南京音,嬉笑怒骂的神情,妩媚动人的旗袍,相比历史没有半分差池,演绎地很真实。即使是日军快要攻打入城的危急时刻,她们的形象也令人怦然动心。我相信张导是故意将商女——历来为人民所不耻的一群女子——表现得醒目而深刻,却将人人艳羡的女学生们尽可能忽略。救赎,不只是成天忏悔祈祷的女学生们才能做的,生活在最底层最卑微的妓女们同样可以救赎人类的希望,国家的希望,未来的希望。她们同样可以高尚而伟大。
看完《金陵十三钗》之后不能不想到《羊脂球》和《悲惨世界》。同是妓女,羊脂球的故事荡气回肠,芳汀的故事却令人潸然泪下。包括那十四位商女,她们都曾淳朴善良,温文尔雅,热爱着生活,虔诚着信仰。可是命运却逼她们走上了那样的道路。她们或许悲愤过,逃亡过,却发现她们别无选择。即便命运如此不公,她们仍然有所爱,有所托,有着渺茫的希望支撑她们活下去的坚强。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她们始终没有堕落,在世人眼中她们肮脏不堪,只有天使知道她们的心灵纯净一如从前。
十三钗的命运令人扼腕。然而这种大无畏的拯救精神,从前只能由英勇的铁军战士、智谋的将军将领等等正面人物演绎的爱国情怀,人道主义,现在终于轮到了她们。历史的车轮终于停在了她们面前,并且这只是一个开端。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意识到人性之美与职业尊卑毫无关联,我们的社会将学会尊重那些边缘人物。因为救赎,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笑容,在妓女的脸上绽放,不带妩媚,褪去铅华,纯洁美好一如十三岁的芳华。因为救赎,我发现了真善美的影子,无时无刻不与她们相随,只因她们身处暗处才无人知晓。因为救赎,她们
将唤醒多少沉睡卑怯的人们,用她们奔涌的鲜血和不屈的灵魂洗尽生前的屈辱,冲刷无知者懦弱的心防。
是的,她们是一群慈悲的天使,降落在人间,向大地播撒真善美的甘霖;她们是美丽的妓女,壮美爱国的救赎者;她们是金陵十三钗。
注1: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见解,见识浅薄还望谅解。全文原创,无一字引用抄袭,考虑不周之处欢迎指正。
注2:文中商女和妓女两词文意无差,只是前者较为尊重,后者略显不恭;如若此处有所困惑亦望谅解。
第三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血洗山河,天地恸哭,尸体成流,家国破碎。
时隔这么多年,鲜红的画面早已凝固,在中国的五千年大地上铺陈刺目古老的血迹。 而这部电影,如同有声的史书,静静讲述在那样一个年代的故事,丝竹共绝唱。女子的粉香亦能化为尖刀,狠狠刺穿侵略者的胸膛。妓女始终是种低贱的职业,然而《金陵十三钗》让我不得不正视她们,懂的任何一个职业,高低贵贱,是取决于其人灵魂的高度。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永远是小角色,也许你也被她打动---妓女小江。美艳,轻浮,媚眼如丝,放荡,这样一个红尘里流转的女子,让人以为她只懂寻欢作乐,金银珠宝,夜夜笙歌背后还能残余多少精神的力量与洁净的灵魂?她的出场令我唏嘘,几乎错以为这个女子早已将国仇抛之脑后,在如此紧要关头,仍是轻蔑纨绔不愿剪去一头飘逸的秀发,甚至从那笑靥如花里硬生生瞅出那几分满不在乎。然而在所有人如此认为之时,她却以身告诉天下,她的灵魂,依旧是透亮透亮的。
商女不知亡国恨?错了,天下都错了。商女也晓亡国恨,破晓凤凰泣血奏。
当姜淑云传达人民生的希望与交换的条件---一百名慰安妇,她的手,在霎时安静的氛围中轻轻举起,片刻,风摇树措,飞沙走石不止。这本可以与她无关,可她挺身而出,温声软语一口答应。
于是最终和日本人走了,非人的虐待,痛苦的强暴,那样一张清秀面孔愿意承受,她甚至没有流泪,也许是觉得理所应当,理所应当撇清柔弱,一双纤纤玉手染上污秽的鲜血,承担一个中国人该有的重担。
依稀记得,被带走之时,小江淡然回眸一笑,没有过多言语,一双琥珀色瞳仁带着江南的水汽,秋雨剪水般柔情却决绝,只留给世人一个单薄然厚重的背影。有的时候,一个英雄或许不需要战死沙场,或许不需要配上一把绝世武器从天而降,或许拯救不了世界众生,但他一定有撑起世界的勇气,在纷乱的破碎之中,第一个站出来,哪怕前面是断裂的深渊,依然带着决绝的眼神,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所以,小江是个英雄,不比那些表里不一的高尚人士,行动,抵过一千一万句虚假的言语。她轻柔的动作,坚忍输给谁呢?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描写风尘女子大义救国的电影,然我最初得知这一概要,并未被吸引,却在小江的背影远去之时彻底明白对一部好电影,仅仅浏览概要给出的断定是多么白痴可笑。
《金陵十三钗》每一位女子,都是一种风骨,都是乱世中一抹无法让人移开视线的脱俗之美,巾帼本不让须眉,不需要铮铮铁骨,一池柔水也能扑灭火舌。
刀光乱世长歌远,闭锁难翼插翅飞。
长竹利爪柔肠毒,祸水红颜无人醉。
难言蜚语漫日短,奈何桑田怏民颓。
绝色倾城血瑟暖,苍生等闲美人碎。
第四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转载1
商女亦知亡国恨,何况今日吾辈乎?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2014年12月16日,老谋子的《金陵十三钗》上映了,原本是冲着老谋子的6亿大片去的,不想却被这段沉痛的历史震撼了。
“神父贝尔”将他自己亲手装扮的“美丽”送上了卡车,开走了,谁也没有看到悲惨的场面,但是谁都可以想到悲壮的结局。老谋子并没有怎样使用激烈的战场、血腥的屠杀来展现战争的残酷性,但使用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手笔----把美丽慢慢地、彻底的打碎。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遥想当年,大学里义愤填膺,大声疾呼“抵制**”的时候,是何等的飒爽英姿,当然那时候绝大多数的你还是一个“无产阶级”,当你工作了7.4年,成为一名白领、小资(有产阶级)的时候,你身边又多了多少:丰田、本田、三菱、“你伤”、“来个杀死”、“啊哭啦”、“灵木”,马自达;索尼、佳能、松下、日立、夏普、尼康;sk-2,资生堂、欧珀莱;大金、三洋;三得利,养乐多??
购买100元日本产品 =
1、 为日本人缴纳增殖税20元 ,缴纳消费税13元,所得税
17元 ,共计缴纳各种税金50元 。其中:用于“大日本皇军”造武器支出9元 ,用于日本公益设施建设支出16元 ,为日本人福利性支出12元 ,为日本反华争取国际空间政治资金支出10元,其他支出3元 。
2、 为日本人发工资15元
3、 支持日本教育事业否定侵华8元
4、 支持“大日本天皇”费用 2元
5、 为日本产品支付宣传费3元
6、 支付日本人其他费用2元
7、 您实际获得的价值是20元
(以上公式是国内某著名经济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审计师潜心研究的成果)
我们 “抵制日货”的行动更多的是一种精神,
管不了别人,
还好,我们能管好自己,
影响周围一群人。
商女亦知亡国恨,何况今日吾辈乎?
转载2
一个韩国女人说:我和你们(中国人)打赌,在中国随处可见日本电器、手机、汽车,而在韩国街上你转上几天也不会看到一辆日本车——这就是日本不敢轻视韩国的理由!日本松下有一位高官说过:即使我们不去拜靖国神社,韩国人也不会买我们的产品,但不管我们再怎样的去拜靖国神社,中国人照样会买我们的产品。一句让中国人从头凉到脚的话,——每买1百元日货就会给日本政府送去5元钱,让日自卫队多造10颗子弹,多印8页教科书。如果你买日本汽车,将来开上中国街头的日本坦克就是你造的,如果你买日本橱具,将来射穿同胞头颅的子弹就是你造的,如果你买日本电视音响,将来就会在战地喇叭中听到同胞被杀的哀呜!——请转给20个人,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抑制日货,就算没有回报,这也是你的义务!
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现排最前,特别是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如果中国人1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数千家企业面临破产。如果中国人6个月不买日货,日本将有1半人失业。如果中国人1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结构彻底瓦解!!!日本还能这样嚣张吗?你如果是中国人,不用你上战场牺牲,就能重创日本经济。是中国人就不买日货。考验的就是你那颗爱国心。特别是在前几天的钓鱼岛局势十分严峻时期,撞了中国渔船,扣留了船长,俨然把钓鱼岛纳于自己的领土,真是孰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你是中国人,愿不愿意都要转发,也许你发布一次,就牵动日本的神经!!!
第五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看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已有几日,可有些情愫依然缠绕心底。这种情愫不是愤怒,也不是悲伤,远远大于愤怒,大于悲伤。老谋子终究是老谋子,反复强调“如果拍一个历史题材的电影,立即变成民族间狭隘的仇恨,这个电影是不对的,要在战争和灾难等等题材中去提炼和观照人性”,并且一再宣称《金陵十三钗》讲的是“人性救赎”。好崇高的的“人性救赎”!这样的强调提升了自己的艺术价值,可是老谋子毕竟是一血性汉子,将日本“人”的兽性一览无遗的展现到底,不像陆川的《南京!南京!》,牵强附会的刻画了一个良心未泯的日本人,据很多当时的幸存者表示,没有遇到过那样的日本人,而且真实情况远比影片残酷,这一点,老谋子做到了,一边讲人性救赎,一边还原历史暗地里掀起国人的仇恨,真是老谋深算!
小的时候看《南京大屠杀》,那时候少不更事,只记得很多很多中国人无辜地死在了日本人明晃晃的刺刀下,内心充满了对日本人的愤恨,稍大一些的时候,看了《黑太阳731》,从恶心与恐怖中对日本人愤恨到极致,再后来就是《南京!南京!》,看到日本人对中国妇女乃至少女的凌辱,才晓得日本人不是人,是兽,或者说,不如兽。《金陵十三钗》影片中豆蔻和香兰的惨死,让我的情绪堆积到了顶点,老谋子究竟是何用意,为何也是要用女人白花花的肉体在一片血污中
饱受凌辱来刺激观众的神经?战争是残酷的,可我接受不了这样的残酷。泱泱大国,男人们去了哪里?如果都像影片中李教官那样抗战到底,保卫到底,我们民族还会留下那么承重的羞耻感吗?血性的老谋子承受不起那样的耻辱,他必须改编原著,李教官在原著中的原型是戴涛,一个逃兵,最终毫无反抗窝囊的被枪毙。李教官与戴涛的对比,一个勇,一个怂,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戴涛这样的人物才是历史本身,这才是南京沦陷的原由。
影片的主题是“人性救赎”,不难看到,12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风尘女子怀揣玻璃碎片,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人性得以升华。贝尔想起“上帝说人生而平等”,贝尔疑惑了,我们也疑惑了。人性的救赎,离不开”信念“二字,女学生的信念是保住自己纯洁的身子,妓女的信念是保住命,包括女学生的命,那个人虽小责任心却超强的小男孩的信念是保住女学生,有了信念,才有了人性的救赎。女学生的命保住了,贞洁保住了,每个人的信念也就保住了,所以,上帝是对的,导演也是对的,我们的疑惑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