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范文
[概述]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应该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看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范文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范文
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范文1
这部电影虽然叫《一九四二》,但是可能影射着一九六零年左右的饥荒。都是饥荒,只是执政者不一样,所以只能说一九四二年的事,不能说一九六零的事。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内容非常丰富,引发不少的思考。
人的地位区别。
当年民间的贫富之分还是比较明显的,地主和贫民之间有财力悬殊,在此基础上有地位的区别。
地主可以使唤家里的长工,但长工的地位比以前的奴仆要高一些。电影里长工栓住可以拒绝地主要求他一起逃荒的请求,还是有一定自由的。栓住对地主的依附主要是因为经济上的差距,同意一起逃荒也有部分因为路上可以吃地主家的粮食。
民国后期,高层的地位排位应该是这样的:美国第一,老蒋第二,高级官吏,低级官吏,宋氏家族的排位可能在老美和老蒋之。二战后期,美国的经济实力足以独霸全球,军事上只有苏联可以抗衡。美国的力量加快了中国抗战的进程,也可能为中国带来很多好处。老蒋和宋氏家族的联姻不仅为自己获得了接近孙中山的机会,也和老美连上了线。但这也是累赘,看看今天的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就知道,用政治和军事独立交换经济利益无异于卖身。
老蒋的决断都受到美国的影响,比如将国军精锐派往东南亚保护英美诸国在当地的利益,再比如国共谈判。国军里装备最好的部队,被派往印度和东南亚,作为主力和日军交战,主要目的是作为外交上的筹码,和英美交换利益。国共谈判就不说了。
按现在的官阶,李雪健饰演的河南省主席李培基是省部级干部,而段奕宏饰演的中华民国委员长侍从室第二处主任陈布雷可能只是个厅级干部,但是电影里他们俩似乎平起平坐。陈布雷和老蒋的关系紧密,再加上秘书性质的职位向来和领导接触频繁,所以实际地位和权力都比官阶大两三个等级,古代大臣对宦官尊敬有加也是一个道理。
回过头来,宋氏家族的官阶都不如老蒋,可实际地位却比老蒋高,老蒋也只是“委员长”,实权却高过政府主席之类的其他高官。这说明政治资源的流动并不只是依靠行政体系,不只是依靠公文和官职分派。人手上持有着政治资源,人以人的方式分配手上的资源,可能以法律和契约的方式流动,也可能以感情和人际关系分派,乃至进行权钱交易。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不循规蹈矩地运作?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潜规则?
因为对人类来说,感情需求和规则需求同样重要。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别人的感情支持,那就难免需要以手上的资源做交换。如果每名官员身边的人都能做到公私分明,认为拉关系是不正当的,自然不会有这样的交易,但是喜欢捡便宜也是我们的天性,我们觉得那只是举手之劳无伤大雅,这种现象难以禁绝。
在逃荒的过程中,人性被层层剥离。表层的是面子和尊严,里层的是生存和真情。
在劝栓住一起逃荒的时候,地主不惜以女儿星星作为诱饵,说出“只有你可以保护你妹妹”的话。这时候地主的脸色就像是自家的大白菜被猪拱了的样子。虽然栓住年龄与星星相差无几,但是毕竟是长工,地位比他们家低多了,把自己的女儿做诱饵只是逃荒时期的权宜之计。保护未出嫁的女儿,本来是父亲的职责和尊严,为了活命,为了安全,为了女儿,他只能放弃。
面子和尊严,开始剥落。
接下来是主动以瞎鹿为伍。为了能在路上有个照应,地主主动地要求瞎鹿一家人同行。本来,像瞎鹿这样的穷人,地主躲都来不及,不会接受瞎鹿套近乎,更不可能主动套近乎。但是这些在逃荒的时候都不重要了。
再接下来是偷驴。偷盗的这种事,向来为大家所不齿。如果不是逃荒时期,地主绝不会去偷盗,但是在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时候就顾不了那么多。
最后是卖身。一路逃荒,被洛阳城拒之门外的一群人濒临绝境,每天都有人饿死,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地主的女儿星星原接受过西式教育的文艺青年,是地主的掌上明珠。到了这时候,为了一块饼干,她接受栓住的索吻,为了活下去,她把自己卖给了风尘。
为了生存,一切都剥落了,留下的是真情。
即便是快饿死了,地主也不愿意让女儿卖身,也不能让孙子先饿死;即便是把自己卖给牛贩子,即便是出卖贞操,花枝也要让孩子们活下,让他们记得自己的姓氏和家乡;即便冒着生命危险,栓住也要守护住孩子们的念想,守住对花枝的承诺。
瞎鹿知道地主的儿子想占老婆花枝的便宜,所以就不愿意救受了重伤的他。可是别忘了,电影开篇是花枝到地主家借粮食的。正常来说,瞎鹿应该自己去借的,因为他知道让花枝去借粮食可能是羊入虎口。可瞎鹿就是这么窝囊,因为穷,没办法。
反抗,有主动和被动两种。
刺猬的反抗是偏主动的。作为穷人,灾年里他也快饿死了,于是和一大帮人一起到处揩地主的油。但这种揩油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暴力的抢,而是先礼后兵。先说是借食,灾年后还,只有地主不同意,才硬上。
瞎鹿的反抗是偏被动的。他也是穷人,而且是经常被欺负的穷人。不仅老婆被少东家欺负,自己也被少东家当众骂怂。可是他不敢回嘴,也不敢和刺猬一起操着家伙到处抢地主。他的反抗只是在混乱之中拒绝少东家的求助,从地主家顺走一袋粮食。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瞎鹿有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即便是梁山泊上的好汉,也得顾及家人,上到宋江下到李逵,家人没有安排妥当,是断然不可以造反的。
谁的错?
电影的主线是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对河南饥荒的调查。美国记者对饥荒的关切似乎超过了民国政府高层。官方拒绝承认饥荒的严重性,否认存在人吃人的现象,表现出一副积极赈灾的样子。
实际死亡300万以上,但却只承认几千人,为什么撒谎呢?
灾难直接让人联想到官方的无能,是对官方的攻击,有损形象。如果灾难发生,也应当报道成自然灾害,与人为无关,否则就会被归责到官方身上,是对官方的攻击。
对官方的攻击会险民国当局于不利,影响他们的执政基础,影响英美诸国对他们的看法。
这是表面的工作,实在的赈灾工作高层还是做了一些,至少发了赈灾物资。
但是,这种赈灾却没能起到效果,一是因为钱粮本就不够,二是因为官僚内部消耗。因为在抗战时期,前者情有可原。因为是抗战时期,后者非常不可原谅。军需官将赈灾物资倒卖用于谋私,表面上说自己不参合贪污,不接受贿赂,不让商人卖高价,实际上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乐于接受贿赂。
为什么军需官口头上还是要清白,不那么赤裸裸呢?
不管是主动索贿还是被动受贿,对百姓的伤害都是一样巨大的。区别只是在罪责上,因为口头上表现得不那么主动,可以在追责的时候为自己做辩解。
灾民到了洛阳城,当局却不让进,眼看他们饿死,却不给救济。灾民问为什么有了赈灾物资也不给,回答说是只有部分地区是灾区,那里的人才算灾民,你们不属于灾民。
灾民失去了做灾民的权利。
有些得不到救济的灾民投靠了日本人,帮着他们打国军。这说明百姓的权利不是由谁赋予的,是自然就有的,即便不给选择权,他们依旧会选择。
毕竟狼群不止一个,羊群可以选择给不同的狼群吃。
在老蒋面前,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对灾民投敌这件事是否认的。这时候,李培基代表的是河南,老蒋代表的是国家,如果把河南比作国家的老妻,灾民投敌这件事就好比出轨。
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范文2
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 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 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 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 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 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 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 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 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 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 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 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 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 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看完发人深省。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 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 说他发国难财。这个我不认同。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我不是愤青。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 不想展开1959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1942》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 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国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1942》虽然 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后,搬个小板凳坐等谁来拍《1959》吧。别让我等太多年啊!
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范文3
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老财主的破灭。当时的中原大地,哀鸿遍野,饿殍千里。老东家范殿元一直游走在故事中。曾经仓廪充实、妻儿绕膝,就连逃难也被自己认定为躲灾,逃荒途中还不忘带着家里的长工,这是财主骨子里习惯的养尊处优。认定被欺压的民众没有反抗,吝啬贪婪的他,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我一直担心并希望,延续他家香火的小生命会躲过这场劫难而存活下来。当孩子被他自己亲手戕害于襁褓之中时,一个小地主阶级就此自我毁灭!“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历史不得不让大家重新审视这悲天悯人的灾难,人们的仇恨瞬间化为阶级矛盾和仇恨。一个财主家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老百姓呢,最无辜的当属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难深重的人们,只能接受这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现实。这饥饿,看似简单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实折射出对信仰的追求、对文化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对民族发展的思考。在灾难面前,在饥饿面前,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但恰恰相反,与其苟且偷生,还不如坦然从容地接受死亡,死得离家近一些。家的概念,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显得是那样的亲近,又是那样的神圣。这场民族的灾难,仿佛一部沉重的史诗,记录着那段惨烈的历史,那些悲壮的场面。
小人物的悲壮。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人选择了逃避、有的人选择了献媚。“一条命,两块饼干”,小人物的命运不同,其中有人性的冷漠,也有世俗的偏见,但总是可歌可泣的精神。花枝在丈夫失踪后,为救活两个孩子,四斗米卖了自己,为孩子付出了一切。最后还要把自己唯一的破棉裤换给栓柱,也算是倾其所有了。这一幕,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爱的的力量,也是母性的光辉。栓柱应诺花枝照顾孩子,却在趴火车途中,不仅丢了两个孩子,还丢了花枝用生命换来的四斗米。在生存和气节之间,不食嗟来之食的大义凛然,让珍贵的馒头显得那样苍白。那用核桃做成的风车,成为一种牵挂和寄托,宁可死于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反面典型厨师老马成了巡回法庭庭长,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虽说保全了性命,到头来却落得个日本人的走狗。就连读过书的财主家女儿,为求条生路,甘为五斗米折腰,沦落到卖身妓院的下场,也是命运的安排,悲惨的选择。
1942年那场大饥荒、大逃难,虽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在历史长河中,却成为永远伤痛的记忆。我们开启那段尘封的历史,就是要警醒饱经沧桑的苦难民族,不要忘记历史,维护和平,远离战争灾难;追忆那段悲壮的历史,就是要重温血腥而惨痛的教训,保持生态平衡,远离自然灾害;再现那段惨烈的历史,就是要启示后人牢记伤痛的根源,关注粮食问题以及那些事关民生、关系百姓疾苦、关乎民族发展的大计,让历史不再重演!我相信也不会重演。
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范文4
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_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1942电影观后感高中生范文5
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知道这是因为《一九四二》。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我们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应该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看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