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课心得体会多篇范文
【概述】美学课心得体会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美学课心得体会篇1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最著名的一句名言,他认为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美,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学习一学期的《美学概论》使我对美这种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在以前我只是通过感性来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种认识也是非常肤浅的。以前我对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好看,美丽、漂亮,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美与美相对应的就是丑。
学习了《美学概论》我知道了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美学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现实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在《美学概论》里我们可以学习和探讨审美活动的起源、美感心理、审美活动的构造与形态等。
学习美学不仅可以学会审美、认识美,更能够帮助我们更深的理解或认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在生活中用美学的思维来引领我们的生活方式。
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学会怎样正确的去认识美,发现美和审美。有了正确的审美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当今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和成长。在学习美学后我把美学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起来,通过总结我领悟到了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德、智、体、美。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强调了教育的作用。柏拉图尤其指出了美育的重要影响。他主张美育与德育应该统一。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的思想的萌芽。
学习美学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和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更能够提高我们的品味。罗丹一直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他认为只要人们自己对某件事情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与心血,就一定能够发现美,即使是别人都认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能够发现美的所在。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同样在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美和绝对的丑。美与丑就像矛与盾一样共同存在于事物之中,每一种事物在包含美的同时也包含着丑,美与丑都是相对的。在生活中的美,并非美而是美感。这种美感是源于人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所以在人们的眼中美是永恒的。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等。同样也有很多美好的情感围绕在我们身旁:真挚的友情、浓浓的亲情、甜蜜的爱情。也许是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繁忙和奔波中度过。以至于对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都无暇顾及。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应当解放自己的眼镜,放飞自己的心灵。也许我们会突然发现在我们身边原来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其实它们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
美学课心得体会篇2
一、转变角色,认真学习。
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必须不断的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用全新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完善自己,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通过聆听各位专家老师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特别是几位专家的讲座,使我了解到了美术学科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大提升了知识面和综合能力。
例如:市教科所美术教研员卢梓老师的讲座《做推进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践行者》,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再认识新课标教学环境下美术教学的思想性与创新性;莲湖区进校美术教研员沈睿老师的专题讲座,使我们在教学中得到了更多的教学方法与支持点;未央区进校美术教研员马颖老师的讲座《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反思与发展》让我们对美术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所有专家老师对我们的授课可谓节节精彩,无不是对我们每位美术教师进行知识的洗礼。通过对这些美术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也适时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惑,弥补了理论知识上的缺陷,为进一步搞好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研讨,讲究实效。
此次培训按照课程安排有步骤的进行,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每次培训,我们都在教研员沈睿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集体研讨,讨论学习内容,交流学习经验,提炼出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并积极与各位专家进行互动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气氛活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每一位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三、反思提升,改革实践。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在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及教学资源的利用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启迪,素质得到了一次次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这次培训,带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不断地去践行。
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汲取专家的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新台阶。
美学课心得体会篇3
十一个月的时间好快,真的好快,一晃就过去了,我们告别了我们的护士实习生活,也永远告别了我们的学生时代,在这一年时间了,我们收获了好多,收获了知识,技术,友情,经验hh
那一天我们穿上洁白的护士服进入医院的时候,心情是多么的激动,那一刻告诉我们--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是我们护士的职责,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们应该在医院认真努力学习,使自己获得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这样才能为我们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垫下基础!
实习伊始,我们几个小护士总是跟在带教老师的屁股后面,不放过老师的每一个操作细节,有的还做了小笔记,遇到不懂的我们都及时地向老师询问,老师总能给我们细细解答,虽然有的老师态度不是很好,但是我们都能理解的,护士工作确实非常的繁杂,老师要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还要负起带教的责任.就这样刚开始我们做了几个礼拜的见习护士,渐渐的我们开始尝试操作,而老师只放手不放眼,让我们安心地去操作,给我们了一个很好的饿锻炼机会,也许只是尝试,而那一刻我们要拿出自己的勇气,战胜自己的心理.
护士实习是一种复杂的生活,我们既要学会做事也要学会做人.做事,实习中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争取多一些的操作锻炼机会;做人,在医院我们要处理好自己和同学,带教老师,护士长,医生,病人和家属的关系,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而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是最重要的,能给我们的护理工作会带来方便,护士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性操作,而是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护士不仅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还要帮助和指导恢复健康的人维护健康.在实习中我体会到了沟通的重要性,深深地体会到了沟通的重要性,体会到了沟通带给我的快乐.沟通是一门艺术,它是架起人与人之间理解、信任的桥梁.会不会沟通不仅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且也影响我们的工作.
与病人相处时,我总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尽我所能地与他们交流、沟通.用我的心去感受他们的病痛,体味他们的需求,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护理与帮助.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充分获得患者的信任.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患者才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护士才能充分了解病人,给予到位的护理.
短短几个月实习过去了,在医院的走廊里,已经能看到我们忙碌的身影,我们不停地穿梭在病房之间,我们很累,但应该值得高兴,因为我们终于能胜任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可以自己去独立完成护理工作,这为我们的未来踏出了一大步,我们应该值得庆贺.在实习当中我们不忘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按时参加科室和医院护理部开展的各种护理知识讲座和教学查房,这样才能不断地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就应该是这样的.在实习当中我意识到要做一名护士很不容易,一名合格优秀,具备有良好素质的护士更不容易.随着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护士具有良好的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不但要良好的心理方面,专业技术方面,职业道德方面,身体方面的素质,还要有文化仪表方面的素质.
实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饿锻炼机会,让我们在发现问题当中去解决问题,为护士之途铺上了一条很好的道路,我们不仅学会了做一名护士,也学会如何做一名具备有良好素质的护士.护士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体,要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稳定的情绪,遇挫折不灰心,有成绩不骄傲;能临危不惧,在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中能沉着应对;有宽阔的胸怀,在工作中能虚心学习同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听取不同意见,取众之长,补己之短,工作中能互相交流经验.而在专业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各种常见病的症状、体征和护理要点,能及时准确地制定护理计划.掌握护理心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知识,了解最新的护理理论和信息,积极开展和参与护理科研;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是一个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除了常见的医疗护理技术外,对现岗位的专科护理技术应精通,能稳、快、准、好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高超的护理技术不仅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掌握急救技术和设备的使用,熟悉急救__的应用,能熟练地配合医生完成对急症或危重患者的抢救;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守工作岗位,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的变化,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查对制度,时刻牢记医疗安全第一,杜绝医疗差错事故发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有用的信息;有丰富的想象力,勇于技术创新.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力,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语言进行心理护理。
美学课心得体会篇4
大专院校开设的《美学原理》,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与美育理论素养、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塑造能力、较高的实施美育的能力的课程。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美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课程主要内容及特点
本课程体现着教育专业培养新型综合型人才的专业目标要求,在性质和内容构架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美学;美及其形态;美感;什么是美育;形式美与美育;艺术美与美育;审美文化形态与美育;青少年发展与美育;教师角色与美育。
本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人文性、渗透性、实践性和辅成性,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了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内容,在人才素质培养目标上着力于促进其综合素质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在能力表现上体现于学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它不是直接获得某学科单一的、独立的教育效应,而是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到全面渗透和辅助作用,提高其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2.美学原理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内容任务与一些必修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作用。在主要任务上,与第三学期开设的《现代教育思想》的关系是前后衔接的关系,其区别是,《现代教育思想》是对现代教育基本思想理论的系统介绍,是立足于美学理论对美育这一现代专门教育方式的具体研究。在内容上有关内容有细部关联;与《阅读与写作》在关于文学体裁这一局部上有交叉,其区别是,《阅读与写作》只从文体特征及相关阅读方法角度进行介绍,则重在研究文学作为主要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及美育功能。
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方法建议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是:理解和掌握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以及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能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和在教学中贯彻美育的能力。
建议课程教学采用如下方法:自主学习与各种辅导、指导相结合;个别学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然美和艺术美欣赏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美育实践相结合;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
4.课程的学习对象与教学形式
本课程的学习对象主要是需要获得专科学历的在职小学教师。他们具有参加学历提升教育的主观愿望、中师(或同等学历)毕业的文化知识基础和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参加本专业学习以来获得的新的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构成了学习本课程的良好基础。学习本课程的困难在于,美学和美育理论对于他们是全新的知识,可能会有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将对学生的现有学习经验构成挑战;而课程对审美和美育实践的重视则要求学生一定要善于联系生活和教育教学实际。基于以上情况,本课程在实施远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确立以精心设计的远程教学活动为主导,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本,以中央电大与地方办学单位有机配合的各种及时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为辅助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形式。
5.课程教学资源与助学手段
本课程提供以文字教材为主、录像教材和ip课件为辅的配套教学资源,采用包括直播课堂、网上教学活动和网上文本辅导、课程论坛答疑、专题讨论、面授辅导、练习册等多种辅助学习手段。
6.确定学习模式的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专业的办学特色,课程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是我们确定本课程学习基本模式的四方面依据。
7.课程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是:理解和掌握课程基础理论;培养初步的审美和美育实践能力;积累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经验;把握运用远程教学手段进行学习的学习过程特点,学会学习,以适应自身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适应终身化学习社会的需要。
8.主要学习方法
本课程人文性和综合性较强,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意识和能力均有限,学习中应特别重视运用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学生实际和课程实际情况,本课程提倡以问题学习法为主,合作学习法和实践学习法为辅的组合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在本课程学习中运用问题学习法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其一是指要在积极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意义问题的基础上,注意思考教材中有关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
其二指通过自学要形成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相关章节和参考资料,接受有关指导,思辨置疑,并且把这种理论思考和阅读同现实的人生体验及具体的审美修养结合起来,训练学习本课程必需的思维能力;
其三是指注意完成小节后的“思考与练习”,消化和理解基本内容,为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合作学习法是本课程特别提倡的辅助学习方式。可以是固定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是不固定的三五人合作,它的实质是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和补充,分享学习成果,共同升华提高。
实践学习法对于本课程学习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
一是指审美实践,要养成欣赏古今中外各种具体优秀艺术品、欣赏自然的习惯,培养艺术敏感和鉴赏力,这构成本课程的审美修养前提;
二是指在生活和学习中注意参与实际的美育实践,在领会美学与美育理论的同时积累美育经验,这是本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特色所要求的;
三是指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练习、综合测试等作业实践,不能只看不做,只想不练,作业的过程也就是思考、温习、整合、转化的过程,不要忽视。四是研究性实践,学有余力或对本课程有更多兴趣的学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拟定研究题目,进行深入研究。
问题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学习法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合理内在程序,这对学习者和指导者都是一个新课题,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双边沟通和有效互动,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完成学习目标。
美学课心得体会篇5
在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以小组的形式坐在一起上课并进行实训。我们班是30多人,所以每小组一般是5人。我们组这学期做的实训作业有:小组标志、小组名字的设计;介绍辽河;介绍岳麓书院;介绍清晖园;介绍敦煌石窟。这些实训我们都是分工合作完成的。
还有其他的一些作业是个人自己独立完成的,但上交的时候,我们是先交给组长,再由组长交给老师。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我们学习到了知识,还让我们学习到了团结,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小组的实训作业以ppt的形式为主,我们分工做完了作业,上课的时候还要每组派代表进行课堂讲解,每组还要派2名代表出来做评委,给每小组评分。
在欣赏小组的实训作业时,我们也在相互学习着,做得好的地方要学习,做得不足的地方要改进。每小组的ppt制作每一次都在进步着。风组和维尼组几乎每次都是做得最好的,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美。我们组也不是吃素的,在做建筑介绍实训作业中,我们组是做得最好的一组,我们的ppt做得最好的一次。我们的ppt既结合了所学知识,按老师的要求做,还加上了背景音乐,还有所选的材料也很好。得到老师表扬的时候,我们组的成员是多么的开心,并决定继续努力。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训,我们制作ppt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美学美学,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老师以ppt的形式授课,ppt上除了文字,还有大量相关的图片,我们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欣赏美图。这样的教学方式,加深了我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我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我认为上黄老师的《旅游美学》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听觉、视觉上的享受。在上《旅游美学》课的过程中,我们的心情是愉悦的,我们从中找到了学习的快乐。
从《旅游美学》实训课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我们学习自然景观的审美特征,主要学到要了从水面的大小、水形、水影、水声、水色、水量、水态、水味去欣赏水体景观;要从形态美、色彩美、听觉美、嗅觉美、隐喻美这六要素去欣赏植物景观;要从形象美、象征美、奇异美、动态美、鸣声美、色彩美去欣赏动物景观和如何欣赏自然景观美等;学习人
文景观美,我们主要学到了要从象征美、艺术美、装饰美、技术美、组合美、结构美去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要从山水美、动植物美、石景美、建筑美、雕塑美、匾额楹联这六要素去欣赏中国古代园林。
美学课心得体会篇6
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老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
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
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美是怎样产生的呢?
1、美产生于劳动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
社会美的形态包括:
(1)人的美。
(2)劳动产品的美。
(3)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
(1)具有直接的实践性。
(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受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同社会功利性的联系较为曲折。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
(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
(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所以,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表现为:
1、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
2、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
四、意境与传神。
意境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凭借艺术家的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以意蕴和情趣取胜,是客观(自然景物、现实生活)与主观(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
意境的特点主要有二:
1、"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生于象外"。
2、情景交融。
意境中的情与境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神在艺术创作中主要指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也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
五、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基本分类的理论,他从艺术是摹仿现实的观点出发,把艺术分为史诗、悲剧的喜剧。亚里士多德的分类虽然朴素,但对后世的人影响很大。黑格尔依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对艺术作出了逻辑的和历史的分类,即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三大类型。
艺术分类的原则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内容方面来说,一切艺术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只是各艺术门类的侧重方面不同。从表现形式来说,各艺术门类都有独特的物质手段。
因此,我们根据艺术作品的内容方面的表现与再现的不同侧重点和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来进行分类。根据艺术作品的再现与表现和所利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我们把艺术分为再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语言的艺术。属于再现的艺术有雕塑、绘画、摄影、戏剧和电影等。属于表现的艺术有工艺、建筑、音乐、舞蹈等。属于语言艺术的是文学。
六、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但是,形式美又不同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等,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不直接体现美的形式的内容。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于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形式美的法则包括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结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七、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作为美的两种类型,在本质上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但是他们在表现特征及给人的美感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1、优美的特点是: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形式上的表现特征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根本上说,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悦的美感。
2、崇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从根本上说,崇高(壮美)体现了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论述
1、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没有"崇高"这一名称,而是把崇高称作"大"和"阳刚之美"、"壮美"。
2、西方美学理论中关于崇高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古罗马时期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了"崇高"这一范畴。
(2)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详尽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
(3)康德对崇高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崇高理论影响非常大,在美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美的形式是有规律、有限制的。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崇高在现实中的表现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是自然领域。
(1)在生活中领域的崇高在现实生活里,崇高直接通过人类为了创造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来表现。在这一领域,崇高就是指人的伟大。人的伟大包括人类力量的巨大和人的精神品质的高尚两个方面。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的特点表现为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显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2)在自然领域里的崇高自然领域的崇高表现为自然事物的巨大体积、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等。和一切自然美一样,自然领域的崇高美的根源也是社会实践。崇高在艺术中的表现艺术中的崇高是对现实中的崇高的真实、集中的表现。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通过突出自然事物的崇高特征,使自然领域的崇高得到更为鲜明、生动的体现;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社会生活中的崇高与日俱增具有历史真实性、更加感人。崇高的艺术作品是我们经常欣赏的艺术对象,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净化作用。崇高美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明显的伦理道德性质,是一种充满阳刚之气和正义力量的美。崇高美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望、对美好品质与情操的追求。因此,崇高美具有十分积极的审美意义。
八、美感的本质特征,心理因素,美感的共性与个性。
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及其复杂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它产生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美感的差异性
1、时代差异性。
2、民族差异性。
3、阶级差异性。
4、个人差异性。
美感的共同性(普遍性)
1、时代共同性
2、民族共同性
3、阶级共同性
4、人类的美感共同性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中西方的美学史,了解了中西方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及他们的一些美学理论。在之前,我认为美就是美,美的东西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美。学了美学原理之后,我才知道就“美的本质”(即“产生美的原因”)这个问题就有很多美学家的许多不同的理论。比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而无序和缺乏比例是丑的和无用的”。在他那里,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
而狄德罗则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他认为“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主张“美在生活”说,他认为美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还有其他美学家的不同观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总之,在学习这本书之前,所有的这些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
其次,通过学习我还了解了“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美学学科直到1750年才诞生。但是,就美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源头而言,则十分古老久远。”早在原始人类那里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
其中“美育”一章,我认为尤为重要,它阐述了美育对人的重要性。“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美学课心得体会篇7
美谁不喜欢?我们应该把天生的感受力变成自觉的、有意识的作为,自觉的按照美的尺度来建造我们美好的每一天,而不只是在美术馆才能感受到没美的现象,不只是在电影院、音乐厅才能知道美的存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能按照美的尺度去生活,去感受。
美,无论在字体上还是在意境上,都是让人感到舒服的。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人的美是一种气质,孩子的美是天真,老人的美是岁月的烙印;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体现,这也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我也自认为是一个有一定的、朴素的美学感悟能力的人,所以,早在十多年前就计划要读一读美学方面的理论著述。曾借阅了《美学原理》,记不确切作者是谁,应该是黑格尔一类的名人专著。可惜只看了不到十页,便读不下去了。
确实读不懂!在中小学时学习过美术,我以为,美学跟美术一样,学过以后我才知道,美学是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我了解到,美学与美术并不是同一概念。现在终于有机会通过网院这个平台好好地学习美学,虽然很抽象,但确实是收获良多。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18世纪中叶的事情。当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
那些原始人用来装饰身体的贝壳、石珠、兽牙,以及史前陶器上巧妙的线纹和图形、岩画和洞穴壁画的造型等,就充分表明,早在人类产生装饰和娱乐自己的最初意识之际,人便不仅同动物生存状态有了质的区别,而且其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也已诞生。
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动存在,就有人对美的感受、追求、创造以及对美的问题的不断思考。审美是一种人类精神活动,是一种给活动主体以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的精神活动,并且还是一种通过这些主体的心理感受而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因而研究审美,首当其冲应该研究的,就是人类在这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感受,人们将这种感受称之为“美感”。
研究“美感”,我们却很难直捷地用一两句话给出“美感”的定义。这不仅是因为在漫长的美学发展史上,就此曾经有过许多的争论与异议,而且还因为美感的定义其实也与美的定义一样,涉及到美学领域里几乎所有重要方面的重要问题。对“美感”的理论界定,与此前美学家们致力于对美的界定一样,实际上正是美学中有限的几个最核心的问题中的一个。美学中所有不同理论、不同观点的争辨,只要是具有理论意义的争辨,大致只能出于两种最基本的分歧。
其一是缘于各人欣赏趣味的不同,其二,则是缘于理论出发点的差异甚至对立。休谟说“趣味无争辨”。他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不会有人去为了趣味的事而争辨,实际上因为趣味不同而引起的争辨确实太多太多。休谟的意思是,当某种争论涉及到趣味的方面时,恐怕就很难以轻易地得出谁是谁非的结论。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的个体在趣味上的差异可以是巨大的,也可以是微小的,但是在这“众口难调”的差异之中,如果各执一端,难免有“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弊病,美学史与艺术史中曾经出现过,以后必定还会继续出现的诸多理论、观点、风格与流派,其中都或多或少包含有趣味上的差异性。
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代表人物经常互相攻讦。古典主义者看不起罗可可风格,现实主义诋毁流漫主义,托尔斯泰极不喜欢莎士比亚,其间的是是非非,更不能一言而尽。纵然我们能够找出许许多多理论上的根据,来证明某一种艺术风格比起另一种风格来更有生命力,或者说某种风格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显得更加适合时宜,我们亲身的审美感受却好象并不受这些理性的证明的左右,它似乎超越于理性的思考之外,而直接在心灵中与对象产生碰撞。面对这样一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不想变成为感性领域里的暴君就只能这样说,因趣味不同而产生和出现的感受的不同之间,恐怕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要是真实的而非虚伪的审美体验,就是正确的。
在真正的审美感受领域里,没有错误可言。正因为此,休谟才说“趣味无争辨”。中国的美学研究虽然走过那么漫长、曲折的路,然而比起西方来,时间还是短得多。中国美学研究到现在才100来年,西方美学研究到现在已有250多年,这是从美学诞生算起的。西方从20世纪开始,美学研究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向,我们称之为“语言学转向”。就是说基本上从20世纪以后,再去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研究什么是美,给美下定义,这样的努力已经大大减少。
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诸如审美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等的研究上。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更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学,但几乎没有一派美学再花很多精力去研究美的本质。应该说我们在这方面比他们晚了很多。之所以落后,有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建国后我们受前苏联的影响比较大,有很多东西没有跳出传统的框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长期以来闭关锁国。跟西方有比较大的隔阂,存在所谓“铁幕”,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被割断,对西方一些新的东西疏离已久。审美活动也就是审美。
首先我觉得把审美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有着现实的根据。在现实中,在我们生活中间,审美现象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这些现象不过是我们要探讨的或者我们要进行研究的一个切入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生活的内容极为丰富驳杂。
审美的活动,审美的文化,审美的现象,可能到处都有,甚至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不可能离开这些审美的活动,审美的氛围。第一个就是自然美,就是对自然界的审美。随着人类文化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的东西进入了我们审美的视野。我们原来强调的一种自然美是山水的秀美,但另外一种我们或许不一定看成是很重要的自然对象的,如某个山石的怪形怪状,有些看起来很怪诞的东西,也可以进入我们的审美视野。
自然界的很多东西,都能够进入我们审美的范围,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就是艺术美,这是艺术活动的产物。各个方面、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快,现在已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间不可缺少的部分。虽然每个人审美趣味不一样,对有些艺术的对象可能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同一个人对有些东西欣赏对有些东西不欣赏,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天地,艺术活动的天地。我们如果真的完全离开了艺术活动,如果全部艺术生活真的都从我们的生活中剥离出去,那我们就很难活下去了。
美学课心得体会篇8
玉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瑰丽、高尚、圣洁。几千年来人们崇玉、爱玉、赏玉、玩玉、藏玉,人们对玉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玉的美,有理由认为玉美学是玉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玉从古至今都有广义的概念——“玉,石之美者”(东汉许慎)。据历史记载和田玉是中国玉美学的重要载体。
一、玉质美
和田玉以质地细腻、致密、纯净为特征。质地美在历史上是最早被认定的,如汉以前重视质地美,孔夫子提出的玉德美,多数是对玉的质地特征进行拟人化的思维结果。古称“美玉无暇,白璧无暇”,表明玉的质地细腻、纯净、无暇。
1.“坚缜细腻”之美
玉料质地坚硬致密,细致温润,呈现“坚缜细腻”之美,此处之坚硬是将玉与彩石比较的结果。
2. “温润以泽”之美
玉料滚石、卵石呈密块状,表面为矿物的断口,显强油质光泽,再加上磨蚀成光滑曲面,故呈“温润以泽”之美。
3. “美玉无暇”之美
和田白玉为单一透闪石矿物组成,无杂质故显“美玉无暇,白璧无暇”之美。
和田玉是一种交织成毛毡状结构的透闪石纤维状微晶集合体。这种结构决定了它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但质地优劣随着晶粒大小、分布均匀性、含杂质种类数量的不同而变化。
和田玉的质地坚缜、细腻、滋润、亮丽,能给人一种温润与凝重的感受。玉质美除了与粒度大小均匀度有关外,也与透明度和抛光性有关系,即质地越细腻,其透明度越高抛光性越好,表面反光性也越强,既增加了玉的美感,又提高了玉的质量。
二、玉色美
东汉王逸四色审美标准,发展了孔子“孚尹旁达”的色彩美主张,为玉色美评价开创了历史先河。
1、单色美
色彩中的某一单色,如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面,清澈的泉水,明亮的阳光等等。单纯能使人产生明净、纯洁的美感。和田玉色彩丰富,白如脂肪,绿若翠羽,黄如蒸栗,赤如鸡冠,黑如纯漆,其颜色可分为五个色系。
1)白色系列:和田玉中白色玉有不少品种,羊脂白、雪花白、梨花白、象牙白、鱼肚白、糙米白、鸡骨白等等。其中以细润莹洁的羊脂白最佳,又称羊脂玉,历史上称“白玉之精”“玉英”“玉王”。
2)绿色系列:在青白玉、青玉中呈浅绿白色,淡绿色、灰绿色、在碧玉中为绿色至暗绿色,深绿色产出量大,属常见玉料。
从青白玉到青玉到碧玉依次排列,随着颜色的加深,氧化铁的含量有所增高,碧玉中普遍含有铬、镍、钴等超基性特有元素。碧玉中组成矿物除透闪石外开始出现阳起石或含铁较多的透闪石,因而呈现不同色调,浓淡各异的绿色,黑斑和玉筋明显,含少量的杂质矿物。
3)黄色系列:黄玉中有黄色、米黄色、蜜蜡黄、栗色黄、秋葵黄、葵花黄、鸡蛋黄、半色黄、黄杨黄等。其中以栗色黄、蜜蜡黄者为上,其它黄次之。《夷门广牍》中指出:“黄玉如栗色者为贵,谓之甘黄玉,蕉黄色次之。”黄玉其色黄正而娇,越浓亮越珍贵,其珍贵价值不在羊脂玉之下,且比羊脂玉还少见,多为含氧化铁引起之色。
4)黑色系列:和田玉中的墨玉(黑玉)有灰黑、黑色(黑色有时不均匀呈浸染状、黑点状、云雾状)、纯黑等色。优质者“黑如纯漆”,因罕见而珍贵。墨玉又称黑玉,或在黑玉中出现青玉,也有在青玉中出现墨玉。呈色原因主要是由于在透闪石粒间存在微鳞片状石墨杂质所致。黑色的程度有强有弱深浅分布均有差别。
5)红色系列及其它色:和田玉中有因色似红糖而称为糖玉。多呈紫红色、褐红色、血色(罕见)。赤如鸡冠者为珍品。在糖玉部位中的透闪石粒间分布有褐铁矿,说明糖玉是由于氧化铁污染透闪石而形成红色或褐黄色。含氧化锰可呈紫红色。
2、双色美
调和和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一致),对比是倾向于“异”(对立)。跟据此审美原则可将玉的两种颜色分别鉴赏。
1)玉色调和美:色彩中的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蓝与青、青与紫、紫与红都为临近的颜色。在同一色中的层次变化(如深浅、浓淡)也属于调和,在变化中保持一致。例如天坛的深蓝色的琉璃瓦,与浅蓝色的天空,及四周的绿树配合在一起显得很调和。杜甫诗中:“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玉色的协调也是同理。
2)玉色的对比美:对比是把两种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如色彩中的黑和白、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都是对比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万绿从中一点红”,这是红与绿的对比。黑与白也是一种强烈的对比,“白催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阳雷雨垂”(杜甫);“黑云翻墨未压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例如,在一块顶级和田白玉上有墨玉条带,又如顶级和田白玉双鹿的角、蹄和梅为红色与鹿身的白色为对比色。
3、多色美
多种颜色搭配呈现五光十色,七彩纷呈,例如一块出土的古玉上的沁色中呈多色彩。由同一块玉上颜色变化规律不同可产生如下多色美类型。
1)节奏美:色条、色块疏密有致的变化也可显示一定的节奏感,何为2/4,何谓4/4等,有待各述己见。
2)韵律美: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种情调的色彩便形成韵律,韵律能给人以情趣,满足人的精神享受。郑板桥所画的无根兰花,在形象的排列组合中所表现的那种充满情感的节奏,也就是韵律。玉的颜色韵律可用不同颜色在一定方向上重复出现的规律来认定。
3)斑驳陆离之美:例如虎皮玉的花斑纹很像老虎毛的花纹变化,斑驳陆离是指说不出变化的规律,但又很美的多色变化。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美学课心得体会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