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农村社区的“半熟人社会”现象范文

(作者:迟墨与黎漾时间:2021-09-28 08:05:57)

浅谈当前农村社区的“半熟人社会”现象

很高兴本学期可以上刘青老师的社区发展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也从中学习思考了很多。这次我主要从农村社区这一角度出发谈一下“半熟人社会”这个概念,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定义,是贺雪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乡土中国》中提出的。“半熟人社会”在中国当前的农村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了,但是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还一直把农村当作一个纯粹的熟人社会来看待,所以我想在这里表达一下我的一些浅陋看法。

我们对于农村的认识一直以来比较熟悉和认同的应该是“熟人社会”,这个概念在我国最早是由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在乡土社会中,“熟人”是村民日常联系的主要途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人情”相互认识,并且没有法律的约束,“熟人”的信任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规则。“半熟人社会”则要从人民公社解体后开始谈起,我们知道人民公社时期人民共同生产共同劳作,村民之间联系密切,属于“熟人社会”,而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形成了一个个在法律约束下的行政村,行政村的范围相对较大且村民相互联系较少,村民之间相互只能做到脸熟而不知对方根底,在大部分村民只熟识村干部而对其他村民不了解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压迫下“熟人社会”逐渐瓦解,“半熟人社会”开始崭露头角。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农民流动的增加,农民的就业、收入、交往等都出现了差异,村民之间的异质性增加,贫富差距开始逐渐扩大,村民之间的人情关系逐渐削弱,村民竞争成为村庄新的社会热点。个体之间的差别开始日益扩大,由此滋生攀比心理,村民之间的矛盾也开始逐渐增多,村民的法制意识开始逐渐积淀,“熟人”社会逐渐淡化,“半熟人社会”特征逐渐明显。

互联网的发展也是农村逐渐向“半熟人社会”状态发展的一个原因。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使村民也能够足不出户了解社会资讯、学习农业知识、消遣娱乐等,这样就减少了以往村民之间的串门拉家常活动,村民联系自然削弱,人情关系自然就越来越低。

我第一次在《新乡土中国》这么本书中接触到“半熟人社会”这个观点的时候也觉得十分新奇,新奇是出自于和以往的专业学习有所不同,而更多的是这个观点解答了我心里很久的一个疑问。因为我自己就来自农村,所以会有一些切身的感受。在没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的认知就只局限于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然而当我假期返回村里时我丝毫不觉得我熟悉这个村庄!村里的村民我并不熟悉,对于他们我只是脸熟其他一概不知,有时候路边偶遇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打招呼,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我一般都是宅家尽量减少外出。因此当时的我内心是特别困惑的,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经历和专业课本中讲的不一样,终于,贺雪峰先生的“半熟人社会”这个概念解答了我的疑问。现在想来,若是一些人长期在外而不在村庄生活,自然和村庄的联系比较薄弱,21世纪的中国农村有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和外出求学的学子,他们一年回到家乡的次数屈指可数,这必然是会造成农村的人情关系减弱,熟人社会的乡土逻辑逐渐解体,“半熟人社会”特征就会更加明显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了大幅提高,中国农村的发展也呈现出现代化发展趋势。中国农村由“熟人社会”向法制化社会发展势必会经历“半熟人社会”的这个阶段。

总的来说,在中国农村由“熟人社会”向法制化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半熟人社会”属于一个中间阶段,它既缺乏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人情”与礼俗的优势,又缺乏法制社会中完善的法律机制,这是一个艰难的农村发展阶段。至于当前“半熟人社会”的中国农村会产生哪些问题我无法作出回答,但人情关系逐渐减弱的中国农村会产生哪些社会矛盾、村庄的信息不对称是否会造成村干部的贪污腐败却是我们当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word该篇浅谈当前农村社区的“半熟人社会”现象范文,全文共有149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浅谈当前农村社区的“半熟人社会”现象.doc》
浅谈当前农村社区的“半熟人社会”现象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