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110”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6篇范文
【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好范文网的会员“zivyon”为你整理了6篇 “漳州110”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漳州110”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1
2021年1月10日是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暨第35个“110宣传日”。作为国家层面专门为人民警察队伍设立的节日,警察节完善了人民警察荣誉制度和标志体系,高度肯定人民警察队伍忠诚履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1月10日有特别的寓意,看到这个日子数字,人们自然会想起报警电话“110”。30多年来,110报警服务体系随时在线、及时响应。全国各地日夜不息的“110”接警电波,构筑起了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的铜墙铁壁。
“漳州110”就是无数个为人民服务的“110”的典型代表。“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漳州110。”这支敢为人先的队伍,在全国首创“110报警服务台”和快速反应机制,开启了人民警察维护治安与服务群众并重的先河。作为一张城市名片,“漳州110”用快速接警、有求必应的热情服务,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支持的人。许多先进经验做法也从漳州走向全国,其“党性至上、敢为人先、永不止步”的新时代精神,树立起全国公安战线的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多次亲临考察指导,赞誉“漳州110”是“人民的保护神”。党的十九大以来,“漳州110”全力推动接处警工作转型升级,构建起“四警四化”现代警务机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提升人民警察服务群众、维护治安的本领能力。
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的保护神。一支作风优良的警察队伍,必然是志愿献身人民公安事业的先进集体。正是有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矢志不渝”的使命担当,“漳州110”才不负群众“百姓最爱、形象最好”的卓越评价。面临紧急的警务,只有真正对工作和事业充满热爱,才能忍受“工作最苦”,把“坏人最怕”的工作态度发挥到极致。
警情就是命令,号令就是行动。快速反应是110接警服务的生命线,只有止于未发,才是对人民最好的保护。“漳州110”一路走来,可以做到警情5分钟内到场率达80%以上、10分钟内到场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100%。“漳州110”创建人郭韶翔曾表示,为了夜间快速出警,值班民警睡觉不脱衣、不脱裤、不脱袜。在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面前,只有快一些、更快一些,才能救百姓于危难。
“漳州110”备受好评,与他们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有紧密关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朱旭东认为,在“漳州110”的改革创新中,效率警务、服务警务、责任警务、法治警务、廉洁警务、专业警务等现代中国警务要素的因子全部存在。“漳州110”的治理思路还被引入社会民生、反诈骗、交通应急增援、社会群防群治等领域。通过不懈改革创新,“漳州110”在新时代持续引领公安改革的潮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切实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人民警察肩负的责任重大。“漳州110”作为公安系统的一面旗帜,是我国创新体制机制、改善社会治安、提升社会治理面貌的缩影。学习弘扬“漳州110”精神,要借鉴其治理经验,加强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转型升级,从而筑牢社会安全屏障,让人民产生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漳州110”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2
1990年,“漳州110报警服务台”开通,在全国开创了维护治安与服务群众并重的先河。30多年来,“漳州110”坚守为民初心,持续打造升级版的“漳州110”,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正在处警的是福建省“漳州110”,在接到市民电动自行车被盗的报案后,“漳州110”通过多警种合成作战,不到3小时,就精准锁定了作案用的货车,从车中查获了被盗的4辆电动自行车。
1990年,“漳州110”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快速处警机制,并将维护治安与服务群众并重。开通两个月内,仅靠7名民警就处理了上百起警情,还送孕妇上医院、护送女工下班,成为漳州人民心中“工作最苦、坏人最怕、百姓最爱”的先锋警队。
30多年来,“漳州110”在“快”和“服务”上持续发力,陆续推出24小时屯警街面、网格化巡逻接处警、建立主动预警机制等多项改革创新。每季度考核队员对城市道路的熟悉程度,进一步压缩到场的时间。在2020年11月,他们的一名队员就靠着小区平面图成功挽救了一名轻生女子。
如今,“漳州110”的5分钟内到场率达到80%以上,超过八成的警情现场就能完成处置,群众对“漳州110”接处警的满意率达到百分之百。
“漳州110”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3
2021年1月10日,是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也是“110宣传日”。中新网记者来到福建省漳州市探访了“漳州110”,“漳州110”是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直属大队的简称,是全国公安机关最早实行警务机制改革的基层单位。提创立于1990年的“漳州110”,在百姓中有着“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漳州110”的美誉。1997年,国务院授予“漳州110”为“人民的110”荣誉称号。自此,“漳州110”闻名大江南北。30多年来,“漳州110”打造了一支过硬的队伍,全力维护稳定、守护一方平安,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的保护神”的新时代“漳州110”精神。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记者走进“漳州110”这支承载光荣和使命的队伍。图为“漳州110”民警在福建漳州古城巡逻。自1990年成立以来,“漳州110”始终坚守为民初心,被百姓誉为“人民的保护神”。
1985年5月1日,漳州市公安局安装了全国第一个110报警电话。1990年8月1日,漳州市公安局芗城分局成立治安巡逻中队,负责110接处警工作,“漳州110”正式成立了。同年12月,漳州市公安局为“110报警台”增设服务功能,在全国首创“110报警服务台”和快速反应机制,开启了维护治安与服务群众并重的先河。
自1990年成立以来,“漳州110”始终坚守为民初心,被百姓誉为“人民的保护神”。据了解,“漳州110”警情5分钟内到场率达80%以上、10分钟内到场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100%。
7个人,3把枪,1架破旧三轮摩托车——1990年8月1日,“漳州110”凭借单薄的装配,在全国首创了110报警服务台和快速反应机制,开启了维护治安与服务群众并重的先河。
如今,“漳州110”从最初的7个人、3支枪、一辆三轮摩托车,发展到如今的9个中队、240余名警力。
目前,“漳州110”有9个中队,采取“八班五运转”的勤务模式,时刻保持街面警力配置,并不断向着“第一时间减少群众受到伤害,第一时间找到报警渠道,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第一时间高效依法处置”的目标奋进。
“快速反应、热情服务”已成为“漳州110”的标签。坚持网格化、全天候巡防接处警模式,构建精准的巡防机制。
1996年,公安部在漳州市召开全国城市110报警服务台建设工作现场会。1997年,国务院授予“漳州110”为“人民的110”荣誉称号。自此,“漳州110”闻名大江南北。
在“漳州110”事迹展览馆内的功勋荣誉墙上,400余面老百姓自发送来的锦旗被高高悬挂于展馆顶部。据统计,成立30年来,“漳州110”先后48次获得省部级以上集体表彰,114人次立功受奖,涌现出一批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和全国先进典型。
“漳州110”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4
“正是因为有了‘漳州110’民警认真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我的财产才没有遭受损失。他们的工作态度体现了人民警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负责,展现了‘漳州110’为民服务的精神。”
这是陈列于“漳州110事迹展览馆”中无数封感谢信中的一封。事情缘于市民郭先生在某娱乐场所附近丢失一台新买的手机,焦急之际,正好在路口巡逻的“漳州110”民警快速帮助他找回财物。
类似的为民服务事例在“漳州110”身上不胜枚举。从创立之初承诺“全天候接受群众报警求助,有危难均可拨打110”,到如今打造现代警务新机制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漳州110”始终着眼于群众所忧、所惧、所需、所盼,从巡逻、接出处警入手,从关乎民生的小案、小事、小情、小节抓起,努力为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体验。
关乎群众的事,群众最有发言权。在漳州市区经营一家汽车租赁公司的施质斌曾多次得到“漳州110”的帮助。在她眼里,“漳州110”的民警责任心强,处理事情耐心、周到,让群众很有安全感。她讲述了自己的这样一次报警经历——“有一年冬天,一名老人在街上摔倒了,站不起来,情况紧急。见此情景,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漳州110’,马上就选择报警。不到3分钟,民警就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把老人送到医院,并联系到了老人的家属。”
漳州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黄跃欣表示,纵观“漳州110”30多年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盗窃“报警110”功能到“110服务”功能,再到“公安110”和“民生110”,“漳州110”在“时代变迁”与“初心不变”之间,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性”始终是其鲜明的底色。
“漳州110”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5
2020年11月16日,在接到市民电动车被盗的报案后,“漳州110”通过多警种合成作战机制,不到5分钟就赶到事发地点,不到40分钟就锁定了犯罪嫌疑人,不到1个小时就查获了被盗的电动车。
“漳州110”讲求快速反应、迅速出警,始终强调第一时间到达到现场,把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这体现的正是其矢志改革创新、不断有效推动警务机制转型升级的持续探索。
建队以来,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治安形势以及群众的需要和期待,“漳州110”不断探索,始终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探索“更快更好”的机制创新——1996年,落实“屯警街面”改革,变坐等接处警为主动就近接处警,实行24小时全天候巡逻防范机制;2000年,实施“巡指分离”改革,完善点对点、扁平化指挥,形成以指挥中心为龙头、“漳州110”为主体的“点、线、面”结合的网格化巡逻接处警机制;2012年,落实“三警合一”改革,将警力下沉,实行“综合用警、专业用警、精细用警”的警务模式,提升了打防管控整体效能;2016年,落实新基地、新队伍、新科技“三新建设”,探索推行“四警四化”警务新机制,为警务工作迈向现代化作出大胆尝试……
不断推动警务机制改革也增加了“漳州110”的服务功能,扩大了影响力,进一步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市民李先生曾报警称其楼下有十余名人员持械滋事,“漳州110”接警后1分钟内立即到达现场并将嫌疑人控制。“漳州110”的快速出警和有效处置,让李先生深受感动,事后他将一面印有“人民卫士,出警神速”的牌匾送到了“漳州110”基地。
“漳州110”现任大队长黄海强表示,敢为人先是“漳州110”的精神特质。“只要对群众有利、对事业有利,我们就大胆探索实践创新。”
改革带来了成效。2016年以来,漳州市区“两抢一盗”发案率逐年下降;接处警回访满意率保持100%;5分钟内到场率突破80%;非违法类警情现场调处率88.37%,常年保持较高水平……
探索还在继续。在实现“快”的同时如何第一时间减少群众受到的伤害?于2017年开始探索并于近日正式实行的合成作战机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该机制组建110合成作战中心,集结治安、网安、刑侦、经侦等力量,一线处警同时后台同步办案,完成从“快接快处”向“快破案快挽回”转型,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漳州110”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6
连日来,时代楷模“漳州110”的先进事迹在我省各地各部门持续引发热烈反响。广大干群纷纷表示,要大力弘扬新时代“漳州110”精神,立足本职工作,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省直机关工委干部汪永苹说:“眼下,我们开展向‘漳州110’学习活动,就是要认真对照,学习‘漳州110’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始终树立为民情怀,真心诚意办实事、解民忧、惠民生。作为省直机关干部,我要加强学习,强化素质,积极有为,引导省直机关广大党员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企业,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研,全面了解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和困难,以为民尽责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以更好的业绩向党和人民汇报。”
时代楷模“漳州110”的先进事迹在福州海关关警员中引发热烈反响。福州海关关长、党委书记宇方成表示,要深入学习新时代“漳州110”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忠诚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马上就办、真抓实干、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按照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政治建关、改革强关、依法把关、科技兴关、从严治关,锻造“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令行禁止、担当奉献”的准军事化纪律部队,把“人民海关为人民”理念根植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维护国门安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就听说过‘漳州110’的先进事迹。近年来到漳州参加中铁六局新建福厦铁路9标段建设,更深切感受到他们热情的服务、果敢的作风、超高的效率、敏锐的洞察力。在福厦铁路漳州段施工中,‘漳州110’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中铁六局福厦项目部党工委副书记郜战胜为更快更灵的“漳州110”竖起大拇指。
“和‘漳州110’一样,许许多多的警察同志,都以人民为中心、当我们的‘保护神’。在与人民警察的接触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艰辛,懂得了他们的不容易。”连江市民郑日说,“公安在为民服务的工作中付出的辛苦与努力,我们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想对这群可敬可爱的人民警察说一声,祝你们警察节快乐!”
组织学习“漳州110”先进事迹后,莆田市水政监察支队全体队员备受振奋和鼓舞。他们表示,要把“漳州110”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践行初心使命,坚持对党忠诚、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坚持公正执法、严格执法的法治精神,为创建莆田市木兰溪流域幸福河湖作出应有的贡献。
“‘漳州110’获得‘时代楷模’称号,是我省的荣光。正是所有人民警察的付出,让我们老百姓有了更强烈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清流县里田乡干部廖生育说,“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我将恪尽职守,学习他们永远听党指挥、始终忠诚担当的政治本色,学习他们以人民为中心、永做人民保护神的初心使命,学习他们纪律严明、战无不胜的战斗作风,以实际行动书写使命担当,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学习‘漳州110’先进事迹后,印象最深的是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漳州110’这句老百姓的口头禅。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我们要大力弘扬新时代‘漳州110’精神,事事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办事的出发点,通过‘每日巡、经常访、及时记、随手做、实时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处置群众家门口的问题,坚守初心做‘人民的保护神’,不断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福鼎桐山街道综合巡查大队大队长蔡清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