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精选多篇)范文

(作者:小编时间:2015-01-22 07:52:53)

第一篇: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

周淑蓉

和老朋友聊天时,她为我推荐了周国平的作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到书店买来了《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

“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这是此书封面上的题字,如此醒目。周国平先生既非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对教育却能够有自己深刻的见解,这可以说是让人非常佩服。但身为曾经的学生和现今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亲身谈谈读后之感。

以下摘自书中的原文片段是我最有感触之点所在: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快乐地学习,为将来快乐地工作打好基础。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工作,这是精神上优秀的征兆。

在我看来,学习不快乐,把学习变成折磨,仅此一点,就已经是教育的最大失败。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受这个折磨,上了一天学,回家还必须做大量枯燥的作业,天天上床时都筋疲力尽,其用途只是应付考试,对真正的智力开发毫无益处。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折磨越来越甚,简直是虐待了。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能得到素质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教育界多次课程改革所遵循的宗旨。但结合我们的国情来讲,何为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一个理想体面的工作是不是教育?依周国平的看法,似乎不是。而这绝对是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教育。学会文武艺,报效与国家,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深厚传统。否认这一传统,固然显得有思想,但是显然脱离了中国教育最大的现实。

在我看来,正如共产主义可以区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一样,教育也可以区分出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前段所述,即是最低目的。通过教育,使人能够拥有一项技能,为自己谋生,同时也为社会服务,把这做为教育的目的,绝对是正正当当、理直气壮和无可厚非的。然而,教育的目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如周老师所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应使人获得成熟和自由,让生命绽放在爱和善良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书的第四页他又谈到:“德育就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智育就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所谓的“而不是”,在我理解,应该是“而不仅仅是”的意思。

由此我联想到禅宗六祖慧能与其竞争者神秀的争执:菩提是不是树?明镜是不是台?恐怕正确的回答也应该是:菩提不仅仅是树,明镜也不仅仅是台。慧能的顿感悟固然高妙,神秀的渐修却也很有道理。由此联系到教育,教育固然要从根本的理念上正确,但是现实的操作中,又必须有一定的程序、规范和模式做为基础。正如寺庙中不能因为讲究顿悟,就完全否定了修行的价值,修行是一个日常的程序,它能够帮助实现顿悟,但不能保证达到顿悟。教育也是一样,按部就班地上课,能够帮助学生取得好成绩,增强生活和工作的本领,增大了获得自由和幸福和可能,或者说使之成为“大概率事件”,但是不能够保证,成绩好的学生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找到自由和幸福。

基于上述分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坚持这样的观点:分数很重要,有助于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一个不重视分数的学生不是一个上进的好学生;但同时,也不要把分数看得过于重要,因为它只是智育的一个指标,同时渗透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一些成果,但绝对不是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部。

有了上面正确的理念为基础,做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师,我们在面对以素质教育为由完全否认应试教育的批评时,就增添了底气和勇气;我们在面对政府部门的某些“唯分数论”的规定时,就多了理解和坚持;我们在讲台上授课时,就可能更接近全面和完美。

教书育人,教人以本领,塑人之灵魂。虽然任重道远,我们却以苦为甘。

第二篇:《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笔记

周国平先生一直是我很景仰的学者。先生向来以哲学思维思考人生的大问题。这本《周国平论教育》是他退休后才写作的书籍。拜读这部作品后

周先生的书籍写得非常好。其中有一段我的印象非常深,使我对于我自己的历史教学产生了一些思考。

摘抄如下: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确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我想,现今的教育体制下,不光是儿童,连同青少年的教育也是如此了。就拿我们历史来说,书里很多东西就只有一个简单地介绍,而没有把那些血淋淋的事实交给学生。最后的结果就是,学生认为世界都是美好的。对于历史前进的历程没有一个缺乏一个冷峻而完整的认识。这里,我先举近代史上的两个人——康有为和李鸿章。

先说康有为吧。我们在近代史上,对于戊戌变法的描述,一般都是慈溪太后是坏人,光绪皇帝是一个没有实力的好人,而康、梁等人则是进步的好人。但是,如果我们去翻翻清史稿,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实:在慈禧太后没死之前,康有为是混得非常好的。他个人垄断了外国人对中国进行投资的门路,而且他个人在国外发展了很多业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完全是一个拉虎皮当令箭,完全为自己谋私立的旧式知识分子。

再说李鸿章。李鸿章确实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但作为一个被人欺凌的弱国,那时的中国没有选择。有人曾经问李鸿章,您老明知签约会挨骂,为什么还一次次去签订条约。李鸿章,反正需要人去签约,反正我已经身披卖国贼中国称号,这滋味不好受,我一个就挨骂就算了,其他人就算了吧。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李鸿章只身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先是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羞辱,后又被日本浪人行刺,脸部中枪几近丧命。但他却借此活脱脱减少了日本人一亿两白银的配矿和对辽东半岛的要求。

这两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堪称是风云人物。但如果我们的学生知道了这些事迹,对于康有为的态度是否变坏,对于李鸿章的态度会不会变好?我无从得知。因为,我们如周先说书中所说,我们本就保护这些青少年的目的,不能将此深奥与残酷的历史呈现到他们面前。我们只能脸谱化地告诉他们,康有为是好人,而李鸿章是个坏蛋。但实际上,两人对于那时国家的贡献至少应是不分上下的。

历史教育,本来是真实再现过去的一切,让学生用客观的态度

去审视我们的过去。然而,如今只是因为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就将这些事实删去。删去的不止是历史事件本身,而且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将会变得不完整。

现在我们的教育,总是告诉学生是非太多,而关于适合则非常少。但这个社会需要的,往往更多是适合,而不是是非。面对着一切,我很心痛,我只能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是做一些努力,多一点适合,少一点是非,力图使学生的人格完整而健壮。

最后,我想起《周国平论教育》中引用的一句话,来自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名言:“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我想这句话,应该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三篇:周国平论教育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整个主体彰显着周先生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深深地吸引着我。“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是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周先生的话语多么切中教育的根本,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归到简单的常识啊!

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守护人性”四个字,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

在书中,周国平特别强调阅读,尤其是对经典的阅读。很多老师会问:“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不爱看书,不爱学习?”那么试问我们自己一年又看过几本书?又有多爱学习呢?我觉得还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好,因为学生的感官是很敏锐的,你的喜好会带动他们的喜好;班级里一部分学生的喜好会带动大部分学生的喜好;几个班级的喜好也会带动整个学校的喜好。

有人曾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当你忘记所学的知识后还剩下来的。我想现在的阅读习惯肯定会是他们以后剩下的那部分。结合周国平所谈的观点,再联系玲珑小学校本课程《走进国学》的设置,我认为真的很有必要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一盏心灯,不仅照亮孩子的童年,还会照亮孩子的一生。《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无不是孩子们成长的小小阶梯。书中许多令人深思的言语和无数动听的故事向孩子们展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迷人的世界,教会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引领他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此外周国平还强调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写作能力肯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而且还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读书时,我也写过日记,或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心情不好时作为排解;工作后,我却很少写了,因为日复一日的教书,感觉每天的生活大同小异,没什么可写;如今,我又开始写博,这才发现学生、课堂、生活每天都不一样。写日记,等于是自己站在局外重新审视一遍当天的生活,或是与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对话,或是怎样让明天生活得更好进行了思考。这样做,既能督促自己勤奋,又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觉得对流逝的时间不再害怕,因为每天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心里踏实,感官也不再迟钝麻木。 《周国平论教育》文字素朴、真诚,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我仿佛与他促膝相对,一杯香茗、一壶美酒,在闲暇黄昏后,聆听他娓娓道教育、聊人生,感受着一位智慧长者对教育的忧思与呼唤,分享着他智慧人生的幸福与欢乐。

第四篇:《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上庄小学—林彬双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五篇:周国平论教育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号召阅读经典,我感同身受。有一些经典书籍如果你没有读,你就会蒙受较大的损失,可是因为你没有读,你并不知道自己蒙受了这么大的损失。人类的精神宝库属于每一个人,向每一个人敞开着,若你不走进去享受里面的珍宝,就等于你把自己的权利放弃了,那是何等的可惜。今天在课堂上我还告诉孩子们,我们班的现在学生,他们已经和好书为伴,他们的幸福与快乐在于与书中的作者和主人对话。通过对话,他们有了对生命更深的感悟和体验。

周国平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如何生长?我认为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但是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萧伯纳说,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这是没办法的事,这是教育体制问题。但是作为老师,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有天天和孩子们思想交流碰撞的机会,因此,如果自己的行为能产生一个磁场,能把读书的快乐,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这是我所追求的。

书籍能使人成为文明人,电视能使人成为野蛮人。所以我不希望孩子们看电视,我只有引导孩子们读书。对于好读书的孩子,我经常在班里表扬,让这个孩子高兴,快乐的同时,我想能够熏染其他同学的读书欲望。

在读一位大思想家的作品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对话式的理解,其中有共鸣,也有抗争。让孩子们读过之后,马上写写自己的想法,可以写故事本身对自(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HaoWOrd.cOM)己的影响;也可以写某些内容的优劣;可以续写,也可以和作者对话。我要求长短不限,这的确是学生们很快乐的事情。如果限制字数,学生们就不领情了。比如说,我们学习了《妈妈的账单》,我让孩子们写写:妈妈,我想对您说。学习了《绝招》,我让孩子们同样写写:小柱子,我真的敬佩你。等等。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者,不管是哪一个领域的,必是对世界和人生有自己广阔思考和独特的理解的人。我希望自己的学生对任何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我讨厌人云亦云,没有思想。当看到有的孩子不想思考,没有见解,思想不活跃时,我说的最不好听的一句话是:吃别人嚼过的馒头香吗?

攀登大自然的高峰,我们才能俯视大千,一览众山小。阅读好书的效果与此相似,伟大的灵魂引领我们登上精神的高峰,超越凡俗的生活,领略人生天地的辽阔。

周国平说,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一个优秀教师的本事不在于让学生接受他的见解,而在于让学生受到他的熏陶,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今天班里的一位家长打来电话,她告诉我孩子如何佩服我的教学,孩子如何感觉语文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听罢,心悦。

我们都知道,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才,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高低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完善自我教育。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

布置家庭作业时,我都问问学生们量的多少。昨天下午布置完时,同学们都嫌多,我马上做了调整,感觉应该让学生们满意才行。有个家长笑着说我不能太听信孩子们的意见。但是我想,任何合理的作业应该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不太吃力地完成,尽可能地给他们留出自由支配时间,因为只有这个时间才得以让他们发展个性。现在班里有几位学生真正能走进书中,对书籍有了无限的爱恋。他们在语文课上,也是思维活跃,视野宽广。如果机械性作业布置得满满的,他们就没时间成为自己了。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就让孩子们的心灵逐渐丰盈起来吧。逐渐锻炼他们的羽翼,让他们能真正地博击长空,引领世界。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我深知自己的知识远远不够,但是我所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们引到大师的面前。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职业关系到生存,而事业关系到生存的意义。生活的压力让我们很多人失去了快乐,每天忙于生计的人数不胜数。其实我们丢失了那些最重要的财富,例如对生活的惊奇感、使生活焕发诗意的想象力,源自感激生命的善良等等。

“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昨天放学时有位家长对我说:”老师,我真羡慕你,感觉你活得很潇洒。”我笑着对她说:“我现在活得很简单。能吃上饭,有工作做,教好我的课,让孩子们每天学有所获,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告诉他们如何做人,我已很满足了。”

幸福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让他感到快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能够靠它养活自己。

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为师为母,善良,丰富,高贵——这是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将努力让孩子们学得更快乐,在校园的每一天过得更幸福。我还来得及。

在本书的第一节,周国平先生就拿出古今中外皆认可的有关教育的7条箴言,既然是教育箴言,应该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价值。反复思考,确实让人有一种触动心灵只感觉,它们是:

1、教育即生长,生长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此论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进一步阐述,教育即生长,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一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甚至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每一个天性得到健康生长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我们的教育真正目的就应该是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生长,而不是用一个模子制造大量的仪器。教育的急功近利其实是一种拔苗助长的劣习,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它的反面。

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我们应该放慢自己的脚步,降低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慢慢的成长,慢慢的长大。你会发现孩子们会给你很多的惊喜!

2、儿童不是尚未长大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长大了怎么怎么,为了将来不后悔,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此等等。似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某些成就,完全忽视了孩子成长的过程和当下意义。

书中写道: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应该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给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以此给他们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而今天,大人们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在名利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以后,同年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以怎样的方式现象出来。

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句话是西塞罗的名言。蒙田也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语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是这个道理。教育就是应该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我看后感觉很惭愧因为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看来,我的教育理念要好好提高了。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听来似乎荒谬。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事最好的环境?不外乎自由时间和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就是闲暇的意思,希腊人认为:学生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的发展其心智能力。

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习不学习,一切都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这句话似乎平时听到过,今天才知道第一次出现是在爱因斯坦的文章里。其实有时候想一想还真是这样,我们在学校了学习的东西,似乎大都没有了印象,就连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太大的作用。而对我们有用的都是内化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似乎不是学习得到的,而是本来就是我们的。也许就像书上所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word该篇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精选多篇)范文,全文共有826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精选多篇).doc》
周国平论教育读书心得(精选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