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作者:沈光耀17326时间:2023-11-09 10:27:26)

一、塞罕坝精神的溯源发展

塞罕坝为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这里曾是清朝皇家狩猎的林苑,被誉为“万里山河通远檄,九边形胜抱神京”的“宝地”,但在清朝末年因国力衰微而遭到掠夺性采伐与破坏,变为了绵延几万亩的沙地荒原,使得南下的沙尘暴在塞罕坝得到加强,首都北京乃至华北平原受到不断扩大的沙地的严峻生态形势威胁。

新中国成立后,国土绿化成为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1962年,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第一代塞罕坝人在党的“绿化祖国”的号召下,牢记党和国家的嘱托,肩负“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的使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听党指挥、科学管理,在沙化严重、寒风凛冽的荒原植树造林,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到198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造林4.8亿余株,110多万亩,保存率达70.7%,创下了全国造林保存之最,超额完成了建场总体规划中的各项目标任务。随后,第二代塞罕坝人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迎难而上、艰苦创业,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刀阔斧改革经营体制,主动学习国内外林业管理先进经验,狠抓林业科研,突破技术限制,丰富树种、林种结构,更加凸显造林的生态功能,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塞罕坝的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模式,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将塞罕坝的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第三代塞罕坝人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60多年来,三代塞罕坝人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建成了上百万亩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今天的塞罕坝已经成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为京津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2017年12月,塞罕坝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榜样”。

二、塞罕坝精神的时代内涵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塞罕坝精神,提到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思想之基。时代不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不尽相同,但归根到底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六十多年前,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舍小家顾大家,毅然离开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温暖的家庭,来到这块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之路。以王尚海为首的4位林场人在造林事业处在生死攸关之际,将爱人、孩子从城市接到塞罕坝,带领大家全身心投入林场建设工作;6位女高中生高考前三天放弃求学机会,主动请缨将青春献给塞罕坝,创造了六女上坝的佳话。机械制造专业的大学生任仲元根据塞罕坝的地形特点改良了进口植苗机“水土不服”的问题,在坝上一守就是整整36年。他们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书写了改天换地的绿色传奇。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行动指南。艰苦创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民追求理想,敢于争先的优良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第一代创业者以“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的乐观态度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以“马蹄坑造林大会战”的成功开启了轰轰烈烈的造林事业。第二代塞罕坝人矢志不渝、勇往直前、开拓进取地奋斗在二次创业的道路上,以刘海莹为代表的青年技术员们舍弃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塞罕坝,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共同探索出一套适合塞罕坝地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9处夫妻望海楼不间断地关注森林火情,用近乎与世隔绝、无法和家人团聚的孤独寂寞换来森林资源和群众生命安全。第三代塞罕坝人紧握前辈们的接力棒,面对土壤贫瘠、岩石裸露、蒸发快速的石质阳坡造林的难题,不断摸索,勇于创新,实现了石质荒山造林存活率的新突破。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时代航标。塞罕坝林场营造百万亩人工林的同时,坚持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统一,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推进转型升级,坚守生态主阵地、培育绿色发展增长点,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全面停止皆伐,发展壮大了绿化苗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新的支柱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据统计,林场森林湿地资源资产总价值达231.2亿元,营业收入达26.4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碳汇项已成功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474.85万吨,保守估计经济收益可达数亿元。同时,林场不断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通过驻村帮扶、生态旅游、苗木生产,使4万多群众受益,带动2.2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成为了人们持续增收的“绿色宝库”。

三、塞罕坝精神的现实启示

伟大事业创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国家铁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铁路的优势和作用,全力以赴冲刺勇担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的战略目标。

铁路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大众化交通工具和重大民生工程,直接服务人民群众,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公共性、普惠性,在保障国计民生需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肩负着重大责任。我们要立足人口规模巨大这一突出国情,认真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加快构建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深化铁路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铁路运输服务的普惠性、均衡性、可及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铁路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铁路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公共安全的重要领域,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事关社会大局稳定。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坚持责任与非责任事故都要管、都要去防范,以极端负责的态度、毫不懈怠的精神、坚强有力的举措抓好安全工作,牢牢守住铁路安全生命线。

铁路是世界公认的绿色低碳环保交通方式,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整体谋划,持续创新,把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到铁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各方面全过程,严格落实铁路节能环保措施,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加大公转铁力度,强化铁路绿色交通骨干作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提高铁路绿色发展水平。

word该篇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范文,全文共有289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doc》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