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策略举隅》讲座学习心得(共2篇)范文
第1篇:《高效学习策略举隅》讲座学习心得
《高效学习策略举隅》讲座学习心得
中山大学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王世伟为大家作《高效学习策略举隅》报告,从状元学习方法梳理的事例出发,引出“学习策略”的概念,在具体介绍策略时,融入语文、英语、科学等各类学科知识,让大家对生涩的概念有了形象化的认识。最后,王博士希望我们的学生能真正成为“学”生而不是“考”生,要相信:只要找到适合的方法,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
讲座中,王教授针对目前学生的普遍学习情况提出了13点可行性的高效学习策略,让我校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受益匪浅。在提到学习策略中的“谐音记忆法”时,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王教授幽默诙谐的讲座方式引得老师们热烈的掌声。我也明白了什么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即学生为了学习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和步骤。这样看来,它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很喜欢王博士的一句话,他说:“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他是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用不对的方法。
是呀每个孩子学习特点是不同的,学生自身的活动是其他人所替代不了的,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的高效起来。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人在"学"不进去,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一筹莫展时,往往责怪自己笨。
其实,只有不学的孩子,没有笨的孩子;只有不会学的孩子,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一时的学习成绩,而是能否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条条大道通罗马",不是只有一种学习方法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之路上走得更好,我觉得王博士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对的,每位老师要至少熟悉10种以上教学策略,正确运用5种以上教学策略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所以在学生的启蒙阶段,我们一定要教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策略,它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第2篇:《高效学习策略举隅》讲座学习心得
好范文网的《高效学习策略举隅》讲座学习心得范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文言文学习方法举隅
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头脑发涨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应用起来最难的是文言文,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一年一年的文言文的考试越来越重要,分值也越来越大。在实习期间,我发现有些学生面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望而却步,摇头叹息,不知如何是好。
《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课程》为蓝本,以考试为纲,以自主学习为经线,以诵读拓展激趣为纬线,竟然收到良好的效果。激趣的方法如下:
一、诵读琅琅上口, 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读文言文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时候,我和学生都陶醉在书声中,忘记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那优美旋律的朗读声,构成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尝试断句分段, 学习其乐无穷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给《桃花源记》标点时,有学生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断句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课文的断句比较,这位学生的断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读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思考独立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自主阅读交流, 加强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交流是学生的思维在碰撞、发散,在交流中问题越辩越明,学习积极性也高涨。老师的条分屡析应该由学生的自主阅读所代替。让学生具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我教给学生学习的步骤:结合资料的解说,逐字逐句弄懂语句,勾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和句,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互相解决问题,然后提出疑难点,在课堂上公开提出,学生可以回答的尽量让学生表现,确实不能解决的,我加以点拨和指导,学生的收获特大,改变了过去由老师一人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师生都觉得枯燥无味的单向活动的教学局面。老师传授的是学生想获得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为自己而学,在学习中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交流中也锻炼了胆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四、辅助以多媒体, 拓展学习环境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辅以画面想象,拓宽形象空间;辅以音乐品味,美化内容意境;辅以声色影,开拓想象的空间。我常自制教学课件、在网上下载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开动感官尽情享受,用美熏陶、感染学生,从而快速理解内容,加深记忆,提升认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如《病梅馆记》一课,课文本很长,我播放自制的配乐朗读加画面的课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涨,背诵的任务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文言文教学中辅以多媒体,能够化文字为形象,化机械为生动,化困难为容易,化繁为简。
五、学习方法汇报 ,示范力量无穷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更注重方法的引导,并且方法的介绍不只由我越俎代庖,我让学习有方法的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方法是学生的实践中来,切实可行,很有示范性。学习的方法列举:有归纳总结法:学过一个单元后就应该对文言文的知识作小结,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之、者、于、以、而)概括,把松散的知识加以梳理,知识就系统化、科学化,便于复习、应考。有自出试题法:把文言文的知识用习题加以整理,编成一道一道的题,清晰、醒目, 在编制试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学过的知识再一次巩固、复习,并通过试题提炼出重点、难点、考点,对知识的梳理更有条理。大致的题型是:字音字形字义、句子的翻译、大意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分析、朗读的节奏把握等方面,多角度理解课文。出好试题后,全班交换做题,起到了知识的补充、交流作用。积累名句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到优美的句子,有警示意义的句子就摘抄,积累写作素才,这样一读多得,其乐无穷。
让文言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作者:陈昭平
时间:2010-12-23 7:38:37 来源:陈昭平原创
人气:140
“新课标”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很显然,学习文言文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经。相对于现代文教学而言,文言文教学有两个不同层面的目的:其一是作为手段的古汉语知识和解读文言文的技能的教学,其二是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为终极目标的教学。
然而,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受高考设题、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的认识偏颇等诸多原因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只注重文言词义和句法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能力不强,更严重的是学生的文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受到很大限制。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兼顾两个不同层面的教学目的,把握好导入、朗读、翻译、鉴赏四个教学环节,使文言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一、导入: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习兴趣。
由于文言文阅读存在着语言障碍,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的畏难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注重设计导入语可以有效地营造学习的情感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试列举常见的几种。
1、借助名家评价。
教材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不乏名家的评价,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名家评价为教学服务。如学习《陈情表》可介绍苏轼的评述:“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学习《归去来兮辞》可引欧阳修的评述:“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适当引述名家的精彩评价,可以有效地营造情感氛围,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2、讲述作者的轶闻趣事。
如学习《兰亭集序》可顺势讲讲“入木三分”成语的由来,王羲之酷爱鹅、墨池练字等故事,定能使学生兴趣大增。学习《滕王阁序》可适当介绍王勃创作此文时满座皆惊的千古佳话,既烘托了王勃的才华横溢,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介绍与文章相关的诗歌。
如学习《鸿门宴》时,先介绍几首吟咏项羽的诗歌,李清照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的是赞美,而杜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与王安石“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则观点相左,然后告诉学生这些诗写的虽是项羽乌江自刎的史实,但这一结果却与“鸿门宴”有极密切的关系。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方法当然不只这些。但不容置疑的是,巧妙的导入能有效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文言文确定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诵读:增强文言语感,进入美的境界。
“新课标”指出:“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仍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然而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讲重练而不重视诵读吟咏的现象,教师满堂的讲解排挤、取代了诵读这一传统的好方法,课堂上缺乏琅琅书声,气氛沉闷枯燥。对于诵读与讲解,徐世英先生的认识是深刻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分析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为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寄寓着作者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的被课文所吸引,进入文章所营造的美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在诵读状态下,人脑的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等各部分会趋向活跃,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换会逐渐趋向有序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朗读作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首先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朗读,粗解文意,不误读,不增减,不重复,不颠倒,以达到“文从字顺,自然上口”的要求。其次要做到熟练朗读,读时语气贯通、节奏分明、句读清晰、抑扬顿挫。最后力争做到表情朗读,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以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朗读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以诵读来提高文言语感,体味文章美感,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三、翻译:合作探究学习,切实提高能力。
文言语句翻译受高考设题影响,能引起所有教学者的重视。但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由教师包办串讲,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文言翻译能力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该加强,教师应着眼于做好教学的组织与引导工作,把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作为比教给学生文言知识更重要的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1、加强预习,量化任务。
学生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预习整篇课文是不现实的,可以把一篇课文进行分解,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或几个段落的预习。在预习的基础上整理文言基础知识资料,项目可以是生字注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疑难问题等。
2课堂宣讲,订正补充。
课堂上各组派代表进行宣讲,将本组的预习成果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和补充。每次上台宣讲的同学不断变换,以便使人人都得到锻炼。疑难问题课堂讨论解决。
3、教师总结,纠正偏差,激励正确。
这样做把教师从琐碎而吃力的串讲中解脱了出来,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以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的弊端,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语意推断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如学习《虎丘记》,文中“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一句中的“呕”字课本没有注释,学生能很快推断为是通假字“讴”,即“唱歌”之意。《逍遥游》一文中有“??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句,对句中的“乎”字,有的同学认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有的同学认为是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经过讨论,多数同学认为“乎”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找不出类似的句子,还是以作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为宜。
这种学习方法在开始阶段需教师的精心指导与严格督促,但形成习惯后其功效自不待言。
四、鉴赏:提升思维品质,领悟人文精神。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就尖锐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无文。”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急功近利的应试观念。“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学更需关注“文”的教学。
“文”的教学,角度可大可小。
1、可以是词句的品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的一些词语很值得玩味。子路“率尔而对”表现出其直率豪爽和自负轻率的性格,孔子的“哂”则含蓄表露出其既赞赏子路志向远大又批评子路出言不让的复杂心态。品味这些语句,可以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思维品质。
2、可以是文章写作目的的探讨。
《六国论》一文中对六国破灭的原因有好几方面的归纳:有割地的,有派刺客行刺的,有受挑拨而排斥名将的??作者为什么惟独注重分析“弊在赂秦”这一观点呢?针对宋王朝对当时外敌侵扰实行屈辱妥协政策的现实,可以更深入理解作者选择“弊在赂秦”这一观点为的是针砭时弊,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议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特点。
3、可以是文章写作思路的分析把握。
教读《陈情表》一文可以讨论四个提纲挈领的问题: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紧扣题名“陈情”二字就可以串起整篇文章的教学内容。
4、可以是单元的总结归纳。
学完《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可以组织学生比较讨论游说的技巧和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
“文”的教学,既要使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技巧之高妙,更要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之美。学习《屈原列传》要让学生懂得忠于自己的祖国,追求高洁的操守是神圣的;学习《报任安书》要让学生理解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有忍辱负重的精神,学习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要让学生明白孝悌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有琅琅书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塑造健康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目的。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更新观念,讲究方法,使文言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浅谈文言文教学的体会
作者: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 严晓燕
时间:2010-11-14 20:08:37 来源:once918 转发
人气:173
[内容摘要]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学习。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传统串讲模式、反复诵读、对话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首要的是还这些古老的文字以鲜活的生命,来打动读者。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好比经冬的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枯黄与衰败,可并不曾死亡,相反,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要经过春雨的滋润,经过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春阳之后,它便马上蓬蓬勃勃起来,郁郁葱葱成一片片醉人的翠绿。文言文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呢?如何寻找滋润文言文教学的那一夜春雨、一缕春风、一片春阳呢?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语言点详细讲解。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解决一些举纲张目的问题。教师可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注意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轻文”。
传统的串讲模式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重言轻文”。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地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生命力。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美在对仗工整的语言,更美在蕴涵于字里行间的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使整句话读起来慷慨激昂,朗朗上口。
第四、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
文言文中或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个性鲜明闻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自身复杂细腻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总而言之,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个“人”,这个“人”今天我们看来是古人,可昨天他们是一个个眨巴着眼睛喘气儿的、有喜有乐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
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却感受不到这个“人”,或者对这些“人”的感觉总是平面的、干瘪的、飘忽游移、捉摸不定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让这个“人”的脚实实在在地踏在那个他的时代里。因为我们不理解他们生活的历史,不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所以我们不懂为什么会发生“捕蛇者”的悲剧,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不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让这个“人”立起来,让“他”鲜活地站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心跳,感受到他的气息,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方法便是通过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把这个人物还原到他本来的生活中去,让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鲜活起来,让他充满自己的个性。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这个“人”。
课堂上,学生不仅感受到这些具有独特个性、具有不同风格的“人”的风采,而且还可以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这些文化巨人的心灵交流。学习《岳阳楼记》时,学生将本文与范仲淹的词“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联系起来,畅谈自己对范仲淹的理解和认识。学习《捕蛇者说》时,假设自己就是柳宗元,听到蒋氏的悲惨遭遇,你会产生哪些心理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课堂应该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而我们却往往在支离破碎的字词与段落间虚耗着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
第五、汲取古老智慧,更要推陈出新。
文言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责,我们除了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之外,更要学习用现代眼光审视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历史、看待古人,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行为”切入,透过人物的行为来概括人物的“形象”,评价人物的精神,并从现代视角来看待现实中相关的问题。以《晏子使楚》为例,晏子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大义凛然,不卑不亢,机智地挫败了楚王的阴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的机智善辩、从容不迫,卓越的才华,更能感受到他的爱国护国深情。从他身上,我们领悟到要勇于维护捍卫个人和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我们更加敬重孙天帅,更加敬重罗雪。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现代外交家应具备这样的素质:爱国的思想,良好的修养,善辩的口才,应变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勇敢的气概,不卑不亢的精神等等。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思想”入手,古代圣贤的许多主张是十分可贵的,我们要用现代观念去评价,使古代思想精髓为现代人所用。
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学生认识到“磨难造就人才”,“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学生意识到要居安思危,要在困难中铸造自己钢铁一样的意志。
文言文——古老的文字、古老的文化,可古老并不是意味着衰朽。所以,让我们洒下春雨、吹起春风、撒下春阳,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