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关于高校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寄语](多篇)关于高校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高校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2篇)
篇1: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有生力量和民族进步的重要希冀,青年的成长成才关乎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A就青年成长成才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站位高远、意蕴深刻,不仅敏锐洞察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而且为培养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A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思想意涵
A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把握其深刻的思想意涵是进一步理解青年成长成才重要性的关键所在。
1.培根铸魂: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使命。A之所以高度重视青年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是基于两点原因。一是理想信念对青年的成长成才起根本性作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青年“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A巧妙地将理想信念比作人的“精神之钙”,意在强调理想信念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青年作为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只有筑牢信仰之魂、补足精神之钙、拧紧思想总开关,才能永葆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和浩然的正气,才能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自觉地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密地结合起来,肩负时代交予的千钧担子和光荣使命。二是理想信念对青年的成长成才起引领性作用。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拔节孕穗”关键期。但由于青年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极易受到纷繁的物质诱惑和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A一再强调,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保持清醒和明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来避免出现政治上的变质、精神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和生活上的腐化。要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青年的精神之基。一方面,要坚定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正确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青年认识事物、把握规律、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青年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首先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其不可撼动的政治信仰,做马克思主义最忠实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另一方面,要坚定青年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栉风沐雨的奋斗征途中所寻求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共产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最高追求。青年要辩证地看待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事业中砥砺奋斗。
2.崇德修身: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高尚品格。德是为人之本,立身之道。青年的成长成才离不开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青年的道德品质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社会的精神风貌。A高度重视青年的修德问题,并强调“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因此,他将“崇德修身”作为青年成长成才的首要任务,并指出青年要在锤炼道德品质上下大功夫。具体而言一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要清醒认识到道德对于个人成长成才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要正确处理好大德与小德、公德与私德之间的关系;要形成客观的道德评价标准,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守正道、保定力、懂感恩。二要涵育自觉的道德养成。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要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文化中提取高尚的道德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主动向英雄人物、道德榜样学习,从生动的道德教材中感受道德的魅力,汲取道德的力量。三要开展积极的道德实践。青年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地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深化道德认知、强化道德养成、打牢道德根基,成为一个明大义、顾大局、识大体、守公德、严私德的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青年。
3.求真力行:增强学习本领,提增实践能力。青年要“求真”和“力行”。求真就是学习知识。A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学习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一要珍惜学习时间。青年要以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在宝贵的时间里汲取更多元的知识,丰富人生的积累。二要拓展学习内容。知识的涉猎范围是极其广泛的,青年要提高学习的广博程度。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对新兴知识的关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对技能知识的掌握,从而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三要培养学习思维。科学的学习思维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知识运用的效果。青年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着重训练并积累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四要丰富学习对象。生活之中处处是老师。青年不仅可以向学校里的师长求书本中的学问,还可以向各行各业的广大人民群众求生活中的学问。在学习的过程中,青年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获取多元化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加强与人民的联系,增进与人民的情感,从而强化自身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担当。力行就是深入实践。“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要在建功立业的实践探索中苦练本领,增长才干,创造精彩的人生。一要掌握学习的本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快途径就是学习,学习是学活学用、常用常新的硬本领。青年要培养学习意识,增强学习主动,养成学习习惯,广泛汲取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学以致用。二要增强斗争的本领。社会在矛盾中前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青年要在激流勇进的奋斗征途中增强斗争意识,掌握斗争方法,采取斗争行动,积累斗争经验,敢于和善于同各类风险挑战、各种错误思潮、一切矛盾问题做坚决的斗争。三要提高工作的本领。A高度重视实践锻炼的重要性,勉励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青年要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科技创新发展事业、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世界和平发展事业,在扎扎实实的实践过程中施展才华,磨炼意志,成为综合素质突出的可为青年。
4.矢志创新:打破固化思维,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一指“新”,即要有新想法新事物;二指“先”,即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为人先。创新是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创造的力量。青年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天然具有创新创造的突破性,其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争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一要发扬创新创造的勇气。青年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拒绝固化,喜欢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创新创造的特质、条件和能力。青年要紧跟时代潮流,在新时代的大好背景下坚定信心,敢于尝试,勇攀高峰。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用创新思维寻找突破和出路。对此,青年要不遗余力地担负起改革创新的责任,在创新创业中施展才华,服务社会,发展国家。二要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和进步,都凝聚着无数劳动者的长久坚持和持续奉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甚至会走很长时间的弯路和错路。青年群体作为创新队伍中的冲锋军和突击队,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在不断的总结和积累中持续探索、深耕。三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美好品质,在物质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仍然需要艰苦奋斗来引领我们走向新的胜利,获得更大的幸福。
二、A关于青年成长成才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A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逻辑严密、内涵深刻,为教育引导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的遵循,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以系统思维为青年成长成才规划了总体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发展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更为艰巨。对此,A从立足新发展阶段、适应新发展阶段、服务新发展阶段的大局出发,将青年成长成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总体规划,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把促进青年综合素质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具有全局意义上的指导作用。A指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健、体育精神。”因此,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要涵盖身体、心理、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创新、实践等多个方面,多管齐下,全面发展。第一,提高青年的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状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础性条件。A鼓励青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体魄强健的健康青年。第二,提高青年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青年成长成才同样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积极、乐观、自信、向上的心态可以使青年坦然面对失败和逆境,及时调整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始终保持高昂的姿态迎接挑战。第三,提高青年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体现青年对祖国和人民的态度。青年要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坚定政治立场,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第四,提高青年的思想素质。思想决定行为,青年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有志气有底气有骨气的新时代青年。第五,提高青年的道德素质。青年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第六,提高青年的文化素质。文化于无形中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青年要多学习,爱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汲取精神食粮,不断扎实自身的文化基础,提高文化素养。第七,提高青年的创新素质。青年要勇于冒险、善于尝试、敢于批判,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以锐意创造增进人民福祉。第八,提高青年的实践素质。青年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立足本职,埋头苦干,在广泛的实践参与中迈稳步子,夯实根基。
2.以战略思维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发展方向。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的成长成才关系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A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一系列论述,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勾勒出清晰的画像。第一,培养有理想的青年,同祖国前途同呼吸共命运。“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作为精神之钙,对青年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如果青年缺乏理想信念,就会在大好的青春年华中蹉跎岁月,虚度光阴,萎靡不前。因此,要引导青年正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自觉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小我之情融入人民的大我之爱,以个人之梦融入国家之梦,在建功立业的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第二,培养有本领的青年,同立德修身长本领共推进。德行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石,青年的道德品质对国家的发展影响巨大。青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知识体系和价值观都处于形成完善阶段。青年要意志坚定地抵制和排除各种诱惑的强势扑来,以国家至上的定力和初心不改的毅力,打牢立德修身的根基。同时,青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期,体力和精力都处于最旺盛阶段,要苦练本领、增长才干。以海绵汲水的精神探索真知,以水滴石穿的精神锻造本领,用真才实学担起时代使命。第三,培养有担当的青年,同建功立业新时代共步伐。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是青春最舒展的底色。奋斗精神、奋斗传统、奋斗意志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青年要接过建功新时代的接力棒,用奋斗的激情、底气和决心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和各个领域中勇敢筑梦、大胆追梦、努力圆梦,用青春和汗水创造中华民族的新奇迹。
3.以精准思维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方法指引。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青年发展开始呈现出新特点新规律,也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A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青年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为青年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行的思路。第一,开展青年工作要精准把握青年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当代青年见证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变化,亲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刻,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做好青年工作要尊重青年发展新特点,总结青年发展新规律,关注青年发展新需要,既要高度肯定青年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又要充分信任青年必将在更大的舞台创造更可喜的成绩。第二,开展青年工作要精准解决青年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当代青年作为与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是分化严重的“分化一代”,压力叠加的“压力一代”,风险剧增的“风险一代”。因此,青年工作要坚持以青年为本,注重对青年进行思想引领,以增强青年的发展信心。同时,鼓励青年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强大自我,从而练就强大的抗压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第三,开展青年工作要选取精准有效的教育方法。方法选取得当,其效用的发挥是不可估量的。通过榜样示范法为青年提供道德滋养,使青年以自觉自主的行动向榜样靠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升华爱党爱国爱民的情感;通过激励教育法为青年提供精神动力,使青年以昂扬向上的热情对国家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对人民幸福的千秋伟业充满信心。
篇2:
高校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角下谋篇布局。通识教育注重对人的价值塑造、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育,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对话语权的掌控、自我身份的认同等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通识教育必须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凸显通识教育的中国特色。在此形势下,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通识教育该如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发挥好育人功能,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亟待进一步的探索。
一、建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的缘起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体,是对单一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反思的结果,其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对人的价值塑造、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它“源自古希腊时期,中兴于文艺复兴时期,振兴于工业革命时期,成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发展于当下。”可以说,“通识教育自诞生之日起,便是将德育作为其内在的、首要的部分来看待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此形势下通识教育逐渐在国内兴起。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科技进步最新讲话系列,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党首次将“为人民服务”纳入教育方针,标志着我国教育将发生质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强调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外在功用,逐渐回归教育的本质,突出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主张“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素质教育由此正式被提升为国家层面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高校通识教育亦由此获得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人才在德育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此背景下,通识教育也再次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然而,通识教育引进之初恰逢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蓬勃发展时期,受此影响,中国通识教育引进了大量西方通识课程,而这些课程看似客观地通过整合人类智慧的结晶设计课程,实际上暗含“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带有浓重的西方价值色彩。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理工类院校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确立通识教育的“纲”和“魂”,使之成为“东方文明”课,是摆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面前的重要问题。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以中国精神作为中国通识教育的“纲”和“魂”进行课程价值目标体系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发挥课程的思政育人价值,增强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向心力和使命担当,而且区别于西方通识教育,彰显了中国通识教育的特色。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思想营养和实践智慧,尤其是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之后,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效果不甚理想,其德育功效并未得到充分施展。因此,理工类院校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要特别注意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理工类院校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理工类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建设课程体系,要有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思想意识,站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讲好中国故事,引导青年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坚定文化自信的育人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问题,围绕为何坚定文化自信、怎样坚定文化自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曾深刻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建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认同自身文化,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增强文化自信,使其坚定地站在中华文化立场上,积极面向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放眼看世界,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2.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育人功能。对比东西方大学发展历程和在不同阶段各自呈现的大学精神,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育人理念在当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古代教育自孔子以降,便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德育,注重“精神成人”。在西方,自11世纪为培养农、法、神、医专门人才而创办的博洛尼亚大学始,西方高等教育就格外注重专业素质的培训,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精神突显。近代以来,西方的育人理念给中国带来深刻影响。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从不同层次,由浅入深,学习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和思想文明,一度有全盘西化之势。在此情势下,我国注重立德铸魂的育人传统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重实用、重功利、重成才的专业教育理念。这种新式教育虽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却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仅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精神,更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脉相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贯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阐释。因此,中国特色通识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关系。
3.推进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效运用文化载体,“发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很重要的就是要创造一种优良的文化环境,并以这一优良的文化环境去塑造人。因此,创造好的文化产品和营造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以文化人可谓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近年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如火如荼,尤其自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颁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意见》以来,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学生社区建设正处在试点单位由点及面、快速增长、全面推广的战略实施关键阶段。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探索,大都伴随通识教育改革同步进行。因为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更强调不同学科知识的互通与融合,而以生活住宿区为基础的学生社区建设,集文化产品和文化环境于一体,不仅有学科交叉安排的物理空间基础,而且在住宿学院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搭建更多的实体或虚拟平台,为学科互融提供便利。因此,通识教育与学生社区建设在共同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合作基础,要注意充分发挥文化尤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社区建设中的黏合作用和育人功效。
三、建构理工类院校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的路径
在理工类院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载体,建构彰显中国精神、富有“东方文明”气质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在铸魂育人方面能够发挥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为切实落实这一育人目标,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一把手”工程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近年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由于长期受西方功利主义和过往教育惯性等因素影响,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短期内很难完全摆脱人文社会学科是“无用之学”错误认知的束缚,通识教育管理松散,相应的管理机构尚未建立。这就形成一种矛盾:一方面,针对时代课题,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得到肯定和重视;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通识教育的育人作用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因此,能否有效开展通识教育,要看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整个教育体系的组织与协调情况。打造以中国精神引领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能否建成由学校党委领导,各级教学部门配合的系统工程,是关乎通识教育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高校党委领导增强自身落实中央政策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作为,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相关中层干部和一线教师召开座谈会、工作会、学习会等方式,切实落实中央有关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学校“一把手”的领导力,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本校特色和实际情况,领导和参与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有高度、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
2.打造彰显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金课。课堂是高校教育的主阵地。要切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通识教育中的育人作用,需要打造一批彰显中国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金课。然而,不少理工类院校没有认识到通识教育的真正内涵和育人价值,将通识教育课程视为专业教育课程的补充,简单将其等同于一个课程体系庞杂的全校选修课,或是为修满学分而不得不完成的课程。为此,在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上应特别注重以下三大原则: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这就要求课程能够彰显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与气韵,使中华儿女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第二,高等教育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启发思想、精神成人,而非灌输知识和理论,这就要求其既要与中小学基础教育区别开来,也要区别于高校一般的专业教育。第三,在注重课程思想性、学理性和专业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课程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课程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质言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既要显示出课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通”,也要彰显出课程“成一家之言”之“识”,以春风化雨育桃李的方式增强课程育人效果。
3.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培固通识教育。知行合一,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精神气质。这就使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那样热衷于构筑理论大厦,而是更关注“行”,注重如何更好地将“所知”与“所行”有机统一起来。“通识教育所意欲传送给教育对象的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应对各种人生和社会问题、支撑生存与发展的智慧。”学生社区作为一个小型社会,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和桥梁。因此,结合“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开展通识教育,就要配合学生的课堂学习,在课外通过学生社区开展体验式教育,注重学生人格养成和成长体验,帮助学生通过课堂等渠道习得的“知”,在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中落为学生的“行”。为此,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需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教化和价值引领的独特作用,打造文化产品和文化环境,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相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实现“从历史文化遗产向现代思想文化源泉转变,从传授文化知识向培养人文素养转变,从传统的道德教化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导转变”。第二,构筑虚实一体化书院新模式。在实践中注意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在建设共享式体验型实体书院的同时,打造个性化虚拟书院,建设网络学习共同体,线上、线下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第三,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理念,提升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注重在学生社区管理中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第四,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推进不同学科互融互通,彰显通识教育的“全人”育人理念,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综上所述,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理念相通。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促使三者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机融合在一起。在理工类院校建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中国精神为引领的中国特色通识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助于全面提升高校铸魂育人合力。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多篇)关于高校教师主题教育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