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就业调研报告多篇范文
【寄语】镇就业调研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镇就业调研报告篇1
一、学校概况
商洛学院是陕西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著名作家贾平凹故乡、陕东南生态园林城市—商洛市。学校现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563632平方米。学校总资产7.3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有专业实验室96个,语音实验室7个,多媒体教室47个,学术报告厅5个,教学用计算机1948台。有馆藏纸质图书89.5万册,电子图书47.06万种,收藏有四库全书等珍贵文献。学校设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0个二级学院,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研究部2个教学部。现开办36个本科专业,面向27个省市(区)招生,在校生12000余人。
学校以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现已成为一所培养高层次综合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就业工作遵循“学校统筹,以院为主,全员参与,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双提高”为工作目标,按照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工作要点,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现将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二、2016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我校2016届40个本专科专业共有毕业生2999 名,其中本科2474名(含专升本243名),专科525名;师范类1486名,非师范类1513名;陕西省内生源2670名,其他26个省市自治区生源329名;男生1257名,女生1742名;汉族2980名,少数民族19名。以省内生源为主、本科专业多于专科专业是本届学生的基本特点。
三、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总体就业情况
2016届毕业生一次性综合就业率为92.20%,就业人数共2765人,其中签约就业2398人,升学367人,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86.73%和13.27%。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陕西省(81.39%)、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等29个省市(自治区)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基层教育教学单位等,形成了毕业生以在陕西就业为主,覆盖西南、西北等地区,企业就业为主的就业分布特点。
2.就业类型、行业情况
从就业类型上看,签约就业和升学学生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79.96%和12.24%,待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7.8%,大部分毕业生能够处理好学业和就业的关系,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市场中能做好自身定位,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
从就业行业分布上看,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77.03%,升入各地高校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2.24%,考取公务员或在各类事业单位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数0.20%,国家地方项目招录为1.53%,参军预征1.07%,创业0.13%;学生主要以签约形式就业,在毕业时能够先选择一个岗位,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
3.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情况
2016届毕业生中有234名离校未就业学生,从未就业类型看,82.05%的学生在积极求职过程中,7.26%的学生有参加公招考试的意向,还有极个别学生有升学或是出国出境深造。
5.各专业就业情况
(1)就业率情况
2016届毕业生一次性综合就业率92.20%,其中本科91.59%,专科95.05%。2016届毕业生一次性综合就业率比上年提高1.3%。
(2)就业质量情况
2016届毕业生就业类型地域行业分布合理,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性、就业质量较高。毕业生就业以西部地市级县级城市及农村基层为主,充分体现了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定位和特色。
(3)毕业生职业发展基本情况
通过对学生毕业后职业稳定性及发展状况的调查表明,已就业毕业生就业相对稳定,未就业毕业生毕业后积极寻求就业岗位;毕业生个体就业质量有所提高。我校部分毕业生能尽早规划个人职业,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毕业后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通过国家招教、特岗、农村人才振兴计划及各级各类公务员、事业单位、村官、社区工作者等招录招聘考试获取专业对口相对稳定更高质量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在小微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有参加招考、向较好企业或较大城市流动,变换新职业岗位的职业趋向。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评价
通过与用人单位或者学生本人等渠道了解到,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政治素养好,学习能力较强;专业知识全面扎实,能完全胜任工作;工作中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能把新思维,新思想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四、就业趋势分析
1.毕业生数量发展趋势
我校2014届共有2673名毕业生,其中本科1915名,专科758名;2015届共有2615名毕业生,其中本科1856名,专科759名;2016届共有2999名毕业生,其中本科2474名,专科525名;2017届共有2457名毕业生,均为本科毕业生。毕业生以陕西省内多于省外,本科为主的生源特点。
2.就业率变化趋势
虽然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全校上下持续不断的努力,我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中有升,2014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0.35%,2015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0.90%,2016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2.20%。
3.2017届毕业生就业形势预判
2017年全国毕业生七百多万,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近有1200多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更是激烈异常。
(1)2017年我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乐观,传统师范类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大。针对此类情况,我校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就业,一是鼓励工科类学院联系更多就业单位,举办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比例不少于3:1;二是就业中心和各学院多部门协作,从不同渠道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建立用人单位和学校毕业生就业平台;三是积极关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招考招录,为师范类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四是通过与西安地区高校联合、西安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交流,获取最新招聘信息,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五是以就业指导课为平台,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继续做好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小微企业就业,再择业。
(2)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理工类就业受市场经济变化影响较大,今年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数量同比有所增加,但因专业技术类岗位数较少,学生对于此类岗位徘徊不定,希望能选择更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岗位。在专业限制方面,用人单位不再局限专业要求。2017年陕西省助学金计划的暂停实施,对师范类毕业生有很大影响,我校大部分师范类毕业生期望通过从教从农、教师招考、特设教师岗位等项目实现就业,但现有的教师公招名额少、竞争大,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有部分学生选择升学、出国深造,但这部分学生仍是要解决就业的;因地区经济等原因,学生创业举步维艰。从就业地域看,由于基层、偏远山区工作、生活等方面原因,学生对在一线、二线城市工作寄予厚望,被招录的学生虽然给当地带去了新知识、新面貌,但稳定性相对差,而面对大城市就业生活压力,学生显得力不从心。随着就业形势和就业机制的不断变化,毕业生风险竞争意识在不断的提升,很多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在心态上比较积极的,更加注重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发展。
五、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
我校遵循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提高的就业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就业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具体做法:
1.继续推动全员促进就业,努力确保就业目标实现
遵循学校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实行党政一把手工程,招生就业处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协同配合,始终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积极性作为大事来抓,努力确保工作实效。继续将就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细化量化考核作为相关部门和各学院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确保各项工作都能按计划完成。
2.以就业指导课、招聘会和网络平台信息建设等为基本平台,优化就业指导服务,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实效
修订、制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课程大纲,作为通识必修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为了逐步实现师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派出教师外出参加就业创业学习,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在校外聘请有丰富职业阅历的专业人士和成功企业家担任部分内容和报告的主讲人,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丰富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加强就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布工作,举办新疆建设兵团、中国银行、深圳大唐明升等专场招聘会和冬季综合类校园招聘会,邀请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来我校招聘优秀毕业生,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搭建双选平台;积极开拓网上就业市场,鼓励学生参加网上双选活动,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就业信息,保障学校、就业中心和学院就业信息畅通,通过学校就业网、电子显示屏、电话、qq群等多种方式把就业信息第一时间传送给毕业生知晓,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3.校政企合作,合力助推毕业生就业创业
(1)学校高度重视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学院为单位,精细化家庭经济困难、零就业家庭、残疾家庭、就业困难毕业生摸底工作,深入了解困难毕业生就业意愿,为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经济帮扶。在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方面通过重点指导、优先推荐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帮扶,切实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充分用好国家就业新政策,多方争取省市关于毕业生就业见习机会和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等就业帮扶政策,2016年有50名毕业生在我校圆满完成省级见习工作,为817名经济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申报一次性求职补贴共817000.00元,帮助毕业生解决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实现顺利就业。
(2)为搭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检验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平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使学生毕业后快速成长为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积极探索依托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模式,加深校企之间交流合作。我校与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在商州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基地签署《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协议》,组织百余名2016届毕业生、辅导员深入商南县神州实业有限公司、旭初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等商南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开展“根植商洛创新创业”调研活动,并与神州实业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协议;先后与广东嘉福教育有限公司、深圳大唐明升、陕西宏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青岛澳柯玛超低温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延长县慧远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亿童优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就业创业基地协议,为学生搭建学习、创业、就业合作平台,校政行企等多方联动,为在校生、毕业生夯实就业创业基础。
(3)为给毕业生提供最新就业创业政策指导和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专门从政府人社部门、企业和人力资源行业邀请专业人员来校做专题报告,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个性指导服务,从就业创业不同层面给学生提供全面指导服务,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4. 坚持规范就业率统计,做好毕业生就业派遣工作
加大就业率核查力度,确保就业质量,实行就业率周上报、月分析制度,如实做好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统计工作、就业信息核查统计工作,科学制定毕业生派遣方案,高度重视,做好毕业生派遣工作的各项准备。规范准确打印毕业生报到证,认真负责做好2016届2999名毕业生派遣和遗留问题处理工作。
总之,推动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学校最大的民生工程,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将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创业质量做出更大贡献。
镇就业调研报告篇2
教育培训工作高度重视,把能否搞好干部培训作为地方经济能否振兴,经济能否快速发展的基础工程来对待。各城市普遍有专门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机构和比较稳定的专职管理队伍,机构专门化推动了工作专业化,突出表现在基础工作更加扎实,比如组织制订各类干部能力知识体系框架,进行培训有效性课题研究等,指导培训工作,提高了管理有效性。
启示之二,建立激励约束的保障机制,激发干部自身学习动力,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干部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培训取得实效的内在动力。上述七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快,客观上使干部产生知识不及时更新就会落伍的紧迫感,形成了干部知识自主更新的氛围,实现了干部教育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干部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建设上,各地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建立干部学习积分制、考试随机抽样办法、领导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后备干部培训考试录用制度。尤其是诸暨市在重要班次参训人员的选择上,坚持“选训制”,通过考试选拔参加培训人员,即保证了有限培训资源的合理利用,又激发了干部学习的内动力。
启示之三,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基本途径。各地在培训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普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各地普遍实施的办班申报制度,规范了对培训工作的管理;佛山市针对党校教师占三分之一。绍兴等地开展的教学质量评估及教师授课招标工作,使教学质量与教师的考核、奖金严格挂勾,有效地增强了党校教师的竞争意识,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启示之四,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教育资源,采用灵活的办学方式是解决因需施教、增强培训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上述七城市在抓好干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各类培训教育资源,瞄准国内外高等院校、培训机构联合办班的方式,对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城市经济、城市规划、城市工业和干部能力提高等领域进行重点培训,举办了诸如城市管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建设、新闻发言人、信息化管理等专题培训班,鼓励、支持干部参加经济管理研究生班、mba和ma班等比较系统的学习,改变了大而统的政治理论培训工作格局,满足了干部个性化培训需求,大幅度的提高了办班质量,取得了显著的培训效果。
启示之五,提高干部实践能力,强化培训成果转化,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出发点和落实脚点。注重培训干部的实践能力,坚持虚实结合,学用结合,强调培训成果转化是所考察城市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宿迁市推出“学理论,解难题,出成果”活动,就是要求受训干部运用所学理论,研究解决本地、本单位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要形成工作报告。东莞市要求学员在培训班结束后,专门进行为期一周的基层调研,然后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撰写学习心得和工作建议。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推动措施,受训干部的实践能力履岗能力普遍得到增强。
启示之六,提高经费保障的可靠性,是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各地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发展,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即使在财力相对薄弱的城市,在干部教育培训上也十分舍得投入。各地普遍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使各类主体班次一般都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渠道,部分地区在著名高校办班、国外办班,以及选派干部参加研究生班、mba、ma班学习等方面更是投入了大量经费,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
借鉴七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今后三年实施干部知识更新工程的总体要求,对我市的人事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全市统一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强化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相关职能,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二是科学制定工作规划,规划是龙头,制订一个合理的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是开展人事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三是健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制定培训职责分工、施教机构管理以及培训质量评估等制度。
(二)建立布局合理的培训网络体系。教育培训资源匮乏一直是制约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瓶颈问题。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树立统筹整合、市场化和以人为本等新的理念,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的有机结合,通盘考虑全社会的教育培训资源,在不断强化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的同时,满足不同干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培训实际需求,调 [] 动社会各方办学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党校、社会培训机构、区内外高校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教育培训网络体系,通过统筹整合降低培训成本、优化培训投入。加强管理,通过推行培训资质认证等途径,逐步规范培训市场,并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健康发展,逐步建立一个机制创新、手段齐备、功能完善的培训市场。
(三)建立灵活高效的培训操作体系。有效开展与实施干部
教育培训,需要建立灵活高效的干部培训操作体系,努力达到干部教育培训量与质的统一。一是满足干部对教育培训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自选培训方式,由参训者根据本人工作实际及知识结构自选课程类别及培训时间,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找准供与需的结合点,解决教育培训供需脱节问题,提高培训效益,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促进工作的目的。二是探索实施网络化培训,面对日益突出的工学矛盾,发挥现代网络的作用。网络具有信息共享、可多人同时使用、不受地域时间因素限制等优点,充分依托和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干部网上培训学校,配套开发一个先进、高效、实用的工作系统,既为自选培训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使培训的面更广、量更大、费用更低,方式也更灵活、便捷,可以较好地解决干部学习与工作的矛盾。
(四)建立客观公正的培训评估体系。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保证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管理,应建立客观公正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评估采取分类评估、综合质量评估、年度评估以及初次准入评估等方式,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对各级各类施教机构和培训承办单位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件资源进行评估,根据综合评估结果,对学员反映良好、培训质量较高的施教机构,人事部门在政策和培训任务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引导培训机构在竞争中求生存,以培训质量求发展,更好地督促培训机构办好培训。
(五)建立稳定可靠的培训保障体系。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参训制度,通过制定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制度、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登记制度、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管理制度等,将干部培训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和提拨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经费保障制度,将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年度划拨专项经费;在外聘高水平师资、“走出去”办班以及培训基地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落实。
双牌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双牌县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中腹,现辖6镇5乡3个国有林场和1个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总人口20余万人,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大体呈“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近两年来,全县城镇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 5414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31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3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70人;通过劳务协作转移就业1180人,其中2016年度878人,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的110%,2017年度现已达到302人,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的41.1%。全县完成各类培训5820人次,仅2016年度参加培训人数达到了4467人,参训人员合格率达到了95%,就业率超91%。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012人,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的100.6%,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861人,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的107.62%;创业培训602人,100%完成市定目标任务。2017年度到目前共完成各类培训1353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81人,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 199人,创业培训238人。
二、工作措施
(一)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转移就业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2016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专门召开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大会,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成立了以县人社局长为组长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由人社局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主抓,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为了全面做好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信息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了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形成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最终延伸到村级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在乡镇成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同时,由各乡镇确定一名乡领导、2--3名工作负责本乡镇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各乡镇确定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培训。目前,全县各乡镇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每个行政村确定了劳务输出信息员,从而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组织网络。
2、调查摸底,建档归册。积极做好全县各类劳动力的调查摸底、建档归册工作,组织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结合各自实际,对辖区内的劳动力年龄段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等进行全面摸底,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和人员信息档案,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意向、培训愿望,从而确保有针对性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就业培训等服务工作。
3、全面统计、动态管理。县相关行政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进度统计报表,确立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四种报表形式,并将报表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便于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状况。
4、开展宣传、营造氛围。针对部分农民恋土守家,受传统农业经营观念的束缚,宁可闲待在家里,也不出门挣钱创收的现象。县委、政府利用电视劳动保障专栏和广播,宣传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维权等方面的内容,大力宣传本地转移就业的典型和创业成功人士的现状,并结合“三下乡”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通过农民能够看得见听得到身边事,教育引导农民从思想和观念上进行转变,为做好创业和转移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5、积极引导、转变观念。引导城郊附近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城郊人口多市场旺的优势,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观念,依靠自身优势,从事商业、饮食业、榨油、竹木加工等,以此增加收入。2016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地转移从事餐饮服务、人力运输、机动车修理、电器维修、农产品加工经营以及季节性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数达3600人次。
(二)结合工作实际,狠抓职业培训
1、整合资源,加快步伐。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结合我县实际,面向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乡失业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现已开设工种有计算机、电工、电焊、服装裁剪、木工、瓦工、烹调、特色餐饮和汽车驾驶、汽车维修等种类。目前,我县准备投入50万元开始对现有校舍进行必要的建设和维修。并增加更多的培训硬件设施等。
2、部门联动、相互协作。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一是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等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各项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二是水利、交通、城建等部门开展就业灵活的行业技能培训,在工程施工中大量招收本地农民工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四是各涉农部门结合各自工作职能,组织各乡镇全面开展各项实用技术短期培训班,使全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了蔬菜栽培、果树管理、畜牧养殖等技术,使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3、精准培训、定向输出。与各用人单位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积极开展定向式培训,聘请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培训技能的教师授课,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各种实用技能的岗前培训,以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2017年3月,专门为双牌县云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培训了49名森林土鸡养殖员。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全县的各项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正在有序开展,但是,为了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各类技术培训经费主要依靠县财政拨付,而县财政十分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工作正常开展。2016年10月,根据县委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就业口相关负责同志组织人员到郴州市学习了技能培训方面的先进经验,郴州市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两后生”参加技工院校培训的,每人每年的财政补贴达到了1万元,对其他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也是大幅度提高了补贴标准,对培训的推动作用很大。而双牌县确因为经费不足,只能开展一些较为粗浅的技能培训,高层次、高技能含量高的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工作开展还较为困难。
2、参训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全县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因此能够掌握的技术和劳动技能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低;劳动力自身的素质限制了他们掌握高技术工种,不能掌握国家认证资格的职业技能,转移就业竞争能力差,这就导致务工机会少,得到高收入工作的机会则更少,阻碍了劳务创收的提高。还有部分农民受陈旧劳动观念的束缚,未能充分认识自身劳动力资源的商品价值,随遇而安的思想较重,加上自身文化素质不高,职业技能、技术缺乏,难以适应人力市场需求。
3、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全县的劳动力信息数据库数据基本上是从县扶贫办的全县贫困劳动力数据服务平台倒入,相当一部分的数据采集很不精准。年前,人社部要求各地务必于今年5月30日前完成贫困劳动力的基本信息数据采集,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开展进度很不理想,全县仅个别乡镇上报了基本数据,大多数乡镇的数据采集和上报工作尚未开展。同时,全县的劳务协作工作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信息闭塞,对市场各类用人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收集和公布,无法开展劳务协作“线上对接”。
四、意见和建议
1、抓政策宣传促就业观念转变。破除不适应劳动力转移的一切旧观念,树立劳动力资源转换观念和创业致富的新观念,建立农民新型生产生活方式。聘请劳动力转移带头人和行业的土专家,以他们的亲身体会和丰富经验,现身说法教育广大农民,带动农民学经营、创市场。积极利用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林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等发家致富的典型,引导农民向附加值高的行业转移。
2、抓精准培训促就业质量提升。认真实施省、市培训规划,突出实用实效,开展针对性培训和实用性强的实践培训,大范围提高整体素质,把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劳动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作来抓,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体系,安排落实项目经费,力争在农民培训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以此推动农村劳动力由季节性向常年、由农村向城市、由种养业向二三产业、由农业向非农业的战略性转移;鼓励支持农民实行就地、就近转移,由从事种植业向养殖业、林果业转移;由原来的自发、分散转移向有组织、有规模转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参与县域境内的公路、水利、安居工程等建设项目,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离土不离乡”,降低劳动力生活成本,增加收入,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3、抓政策落实促服务水平提高。要发挥就业资金的扶持作用,全力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抓好社会化服务,继续清理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政策性限制和不合理收费,落实关于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务工的兑现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户籍登记管理等政策,实行与城镇失业人员相同的劳动合同、失业求职登记和社会保险制度。统筹城市和乡村就业、统筹工业和农业发展,把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本地农民工、农业产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政策落到实处。认真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岗前技能培训,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网络,并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创造条件。
4、抓劳务协作促转移就业提速。研究出台2017年度全县劳动协作脱贫实施方案,依托全国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和省厅劳务协作信息平台,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精准采集贫困劳动力信息数据,进一步完善全县贫困劳动力信息数据库,确保5月底前全面完成贫困劳动力的各项数据采集。与此同时,要迅速开展劳务对接和现场招聘活动,继续举办“春风行动暨春季人才交流大会”、“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精准扶贫招聘”等专场招活动至少达到4场次以上,特别要在七月底专门组织开展一次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为应届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牵线搭桥,做好服务;继续开展“五深入”活动,组织开展乡镇招聘会8场次以上,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家门口服务,实现现场招聘真正覆盖全县,通过政策扶持和定向输出力促农村贫困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达到700人以上。
就业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就业形势日趋复杂多变,新形势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工会组织在职工就业培训与服务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探索工会就业培训发展新路径,巢湖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于近期到市总工会、槐林镇和苏湾镇就此项工作进行了集中调研,并实地察看了我市职工服务中心和亿信家政培训中心,了解了我市工会组织在职工就业培训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工会就业培训服务工作现状:
近年来,市总工会以促进职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积极创新培训方法,不断提高职工劳动技能,有力地服务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欢迎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工会先进就业培训机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2015年,巢湖市培训就业做法还在全国工会保障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
(一)搭建了培训平台。一是加强培训阵地建设。在市政府和合肥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近200万元用于职工学校综合改造,提升了办学软硬件设施水平。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建立了“公益+市场”培训模式,引进了巢湖市亿信职业培训学校,与市职工学校合作办学。同时加强与我市服务业骨干企业合作,实现培训、实习、就业“一条龙”,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带动培训,达到“双促进”。三是拓展培训内容。职工学校设立了电大工作站,为全市广大职工提供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培训。目前在校就读职工近千人,每年为巢湖大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200多人,先后被安徽省电大评为“办学先进单位”和“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二)提升了培训质量。一是找准培训内容。根据市场导向,企业向培训学校提出培训需要,学校按“订单”排班;学校排出需求比较集中的培训专题,学员按“菜单”自选。二是规范培训标准。认真研究市场和技术要求,对月子护理员、育婴师、家政服务员等培训项目制定了标准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三是改进培训方式。近几年,职工培训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市总工会主办和协办全市性的技能比赛达16起,特别是2014年举办的巢湖市十大行业系列劳动竞赛活动,吸引了全市近万人次参加,产生了11名巢湖市“五一劳动奖章”和55名巢湖市“金牌职工”。
(三)优化了就业服务。市总工会主动和企业、职业中介机构联系,与用工单位对接,广泛收集用工需求信息和从业人员求职信息,通过网站、电子屏、招聘会进行发布,促进供需衔接。同时,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就业管理,为其建立个人档案,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合理推荐就业岗位。每年正月举办春节招聘月,每个周末举办公益现场招聘会。近三年,全市累计举办330多场招聘会,进场企业9000多家次,累计达成就业意向数千人。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培训机构承载能力薄弱。目前,我市职工学校只有1名在编教师、11名外聘教师,有11个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基本能够满足教学,但是教学设施只有25台电脑,远远满足不能满足教学之需。因此,师资力量、培训硬件等设施与当前就业培训需要差距较大。同时,还有培训经费紧张、补贴不够等问题,目前教师授课经费只有4万元/年。
(二)培训项目内容传统单一。我市组织的各种培训仍停留在几大传统行业简单的技能培训上,如:家政、餐饮、缝纫、营销等,且多以陈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不太理想,没有根据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业态制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与形势发展、市场需求仍有脱节现象。
(三)培训对象结构层次较低。一是培训项目多呈短平快特点,即:投入少、时间短、要求低,这些项目基本上属于基础性知识和岗前适应培训;二是中高级培训缺乏。从调研结果看,我市目前对于中高级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尚处于空缺阶段;三是人员结构层次低,由于我市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因此开展的大多是一些家庭主妇参加的培训,如:家政服务和餐饮、月子护理等,参与者积极性也不高。
(四)基层工会组织力量薄弱。由于组织架构调整,乡镇、街道工会组织在人员配备上有所削弱,开展工作只限于上级工会布置开展的一些工作,在职工就业培训与服务工作方面目前尚处空白状态,或泛泛开展一些配合性的工作,工会基层组织这一强大的队伍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与时俱进,拓展培训对象。一是要不断拓展到农民工。农民工如今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市总工会要把就业培训重心放在这支新型队伍上,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落实和享用农民工相关政策;二是要不断拓展到待业高校毕业生。由于不少大学毕业生拥有的技能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且工资预期过高,因此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就业困难。市总工会可以对这部分群体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活动的实施开展,重点对就业观念、技能提升、创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
(二)贴近市场,拓展培训项目。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创新,企业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工会就业培训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用工需求和职工发展需要,工会必须紧跟用工市场实际,主动分析市场,不断调整培训项目,增加培训内容,要由传统行业培训逐渐向新兴业态培训发展。随着我市建设明珠之城的步伐加快,巢湖半岛一批康养医疗服务项目已经落户或者即将落户,我市就业培训与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方向和中心工作,及时调整培训结构。要将医疗、健康、养老以及旅游等行业纳入培训内容。此外,随着合肥市居家养老条例的出台,居家养老服务也将是一个新兴的热门产业,工会就业培训与服务要紧跟市场形势走,不断探索出更多的新的培训项目,在培训与创业就业的结合上不断突破。
(三)整合资源,创新培训模式。一是健全联合培训模式。在工会自身培训机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充分借助社会培训平台,切实发挥一校一中心的主阵地做用,开发其他市场培训平台加强合作。通过培训后的就业情况,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对培训内容做到优胜劣汰,切实发挥培训实效。二是完善多层次培训模式。区分不同对象、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项目和课程,加大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比重,逐步提高培训的层次。三是发展多样化培训模式,课堂培训结合实际操作培训,注重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可以借助企业和工业园区生产场地进行,做到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培训效应。四是根据实际,做好分类培训。根据我市实际,培训计划要做到分城市与农村,分巢南、巢西等五大经济板块,分行业、产业等进行。
(四)强基固本,切实发挥基层作用。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要不断加强,一是要党政高度重视,将工会工作列入全年的工作计划和年终的考核范围,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会换届工作,配齐配强基层工会班子;二是要主动作为,有为才有位。把职工就业培训和服务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作为服务职工的一项重要抓手,切实为职工以及农民工就业、再就业以及能力提升做出应尽的责任;三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开展就业培训与服务工作。主动与城市结业介绍机构加强联系,搜索城市企业用工信息,同时要发挥村居工会作用,搜集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待业人员和需要用工的企业信息,做好双方的信息对接和共享,帮助更好的待业人员实现就业;同时还要加强与境内企业联系,督促企业尽好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开展职工能力提升培训;四是围绕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组织相关职工培训,也可以根据实际发展农业大户,解决本地更多的农民工就业;五是整合资源,打造就业培训基地。整合相关部门的政策资源,同时整合行业合作社资源,树立典型,打造亮点,利用大企业的资源和影响,发展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培训基地,依托基地做实就业培训工作。
就业培训是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要渠道。我市工会组织要紧紧围绕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好的经验与做法,帮助职工广泛就业和提升能力,助力巢湖市奋力实现“安徽争五强、全面进百强”的奋斗目标和明珠之城的加快建设。
镇就业调研报告篇3
摘要:
学前教育是专门培养幼儿教师的一个专业,一般认为,幼师毕业生非常好就业,社会需求量很大。那么,我们学校的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如何,很值得进行全面了解。本文在对xx区及市区部分幼儿园近几年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展开调研分析之后,了解了毕业生就业后情况以及社会上用人需求形势,同时也可以对我们学校幼师的专业素质结构进行再认识,并以此为依据,建议要尽快提高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特色办学、校本课程研发、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
毕业就业调研分析幼师发展
一、调研目的与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是师范类学科里特有的一门专门培养幼儿教师及幼儿教育管理研究人才的学科,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幼儿教育专业,或者叫幼师,他们主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管理学、家庭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环境美化与布置、钢琴、美术、舞蹈、视唱、乐理、书法等。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对口就业单位是各类幼儿园及一些新兴的早期教育机构如幼儿早教中心、幼儿智力开发中心、幼儿家庭教育机构等。其专业特点在于:较早地确定了从事学前教育的专业发展方向,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安排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除幼儿教育外,还可向艺术类方向迁移。当前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择业难、就业难的现象。而一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就在于:由于目前幼儿教育远未真正普及,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幼师毕业生需求量将会很大。但是现实是否真的如此,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到底是多少,现在都在何处就业,就业情况如何,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是什么等等,我们都知之甚少。因此,对近几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前景值得去做调查研究。2013年11月—12月,学校分管领导、招生就业办以及教务处等部门人员于对xx区及市区部分幼儿园进行了关于毕业生本人就业情况及各幼儿园、及早期教育机构用人需求和满意度进行了调研,使我们初步了解了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了解了社会上的用人需求形势;使我们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素养进行了再认识,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建议;本次调研也试图从幼师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所获得的情况,对幼师的现行培养模式以及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为探索学校建设和幼师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提供依据。
二、调研对象调研单位:
长安小学幼儿园、王营实验学校幼儿园、樱花园幼儿园、实小御花园幼儿园、实小幼儿园、二附小幼儿园、新实小幼儿园、xx外国语实验学校幼儿园、繁荣小学幼儿园、新渡中学幼儿园、新渡小学幼儿园、王兴九年制幼儿园、张集小学幼儿园、棉花小学幼儿园、大兴九年制幼儿园等。调研对象:主要为xx区教师进修学校2010年以来的部分职高幼师毕业生。
三、调研内容和方法调研内容:
幼师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方法:深入用人单位,采用访谈法、登记法等。
四、分析与讨论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
1、毕业生市场占有率及目前就业率通过对近二十个幼儿园的调研发现,这些单位的70%以上员工是我校的幼师毕业生。但是,这些员工很多都是2010年以前的毕业生,近几年的毕业生占有率很低。其原因分析如下:(1)用人需求接近饱和;(2)待遇低下,学生期望值过高;(3)心理不稳定,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4)不愿踏实做事,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就说明毕业生还应该从自身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市场需求。还有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譬如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没有理想的单位就不急于就业,宁愿做啃老族;一些经济境况不太好的毕业生即使是收入等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太好的农村幼儿园,她们也乐意去就业。
2、幼师毕业生缺乏一定的从业资质不管是以前的毕业生,还是近几年的毕业生,大约有60%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但是一般都持有育婴师证,这就限制了这些教师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再加上现在获取教师资格证较难,更是增添了她们的悲观情绪。
3、幼师毕业生的待遇普遍较低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较低,大部分1200元—1500元间,使得部分幼师思想不稳定,甚至有转岗的想法。有部分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就放弃了从事幼教事业,而是从事其它行业,也有自主创业的。
4、幼师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是太高有部分用人单位反映,一部分幼师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是太高,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技能以及公共关系能力。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也在逐渐对幼儿教师的整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调研了解到,各幼儿园渴求“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资质齐全,有一定教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本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这充分说明社会对具有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需求还是旺盛的,幼儿教育市场前景依然广阔。
(二)思考建议
1、抓住机遇,增强社会影响力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学前教育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空前关注。国务院颁布了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国十条”,其中的第三条,专门针对师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各地在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规化,扩充建设公立幼儿园,增加用人编制等。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广为宣传,增强社会影响力,吸收更多更好的学生,为提高幼师素质打基础。同时也要积极为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在大专学历进修、普通话培训、教师资格考试课程(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正常开设等方面予以考虑,多为学生完善自身条件、顺利就业做好铺垫工作。
2、勇于创新,办出特色根据幼儿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当今幼儿园的特点,研究幼师生的培养方案,深化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高质量的幼儿师资。中国人缺的不是知识而是素质,要提倡学生们多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素质修养。作为一个人,尤其作为一个女生,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需要良好的仪态和修养。应该多开些礼仪、心灵鸡汤等类似的课程,多开设户外内容,要打开眼界,走出社会,扩展思维。要将我校的淑女才女行动在理论和实践上向纵深发展。
3、重视大范围、高质量的专业实践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课程,加大幼儿园见习和实习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要积极构建和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观念;二是要丰富实习内容,拓展实习功能,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不仅只是教学观摩、备课上课、制作教具等内容,还要组织幼儿活动以及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和幼儿教育调查研究活动。既让实习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也可以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三是应该积极联系建立大范围、高质量的教育实习基地,并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四是要严格实习管理,制定制度和措施,狠抓教育实习和见习的各项工作。
4、尝试改变单一性别环境长期以来,人们的观念就是带孩子是女人的事,男性青年基本不报考幼儿师范,幼儿园招聘教师更是鲜有男性应聘,从而导致幼儿园师资队伍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许多幼儿园长期无男教师。“十二五”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师资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和保障。要形成良好的幼儿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更好地培养幼儿刚毅和勇敢的品质,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切实解决幼儿园师资队伍性别结构失衡问题,就是要鼓励优秀男生当幼儿园教师,因此幼师招男生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当然对于培养幼师的学校来说,如果招收了男幼师,就在原来清一色的女生中加入了男生,就意味着加大了日常管理的难度。学校是否愿意尝试,值得考虑。
5、适度控制招生规模,严控生源质量关,严抓培养质量关,增强幼师毕业生的综合市场竞争力。现今以初中生为招生对象的职高幼师,招生分数线大多在普高以下,生源大部分是普通高中升学无望的学生,甚至无分数也可录入。再加上降低了入学面试要求,从而把本应关在“门外”的生源纷纷招了进来,而且每年招生在中考成绩颁布之前就已经宣布结束,这样就将很多尤其是城区学校的后来想进入我校就读的优秀生源挡在了门外。这样的生源状况就使得学校想要轻易地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个应该引起同行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建议学校适度控制招生规模,招生时适当划定录取分数线,扩大面试内容和加大面试难度,如加入朗诵、模唱、形象、身体比例、开度、软度、动作模仿和弹跳力等,严控生源质量关,这样才能做到严抓培养质量关,培养出来的幼师毕业生才能具有较强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在幼教市场需求从数量的补充到质量的竞争的过程中,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趋势,具备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如艺体、英语、计算机等证书以及高学历证书也是很有必要的。俗话说: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充分说明了学校更应该理性地分析就业形势,超前预测,准确判断,才能牢牢的抓住就业市场。要及早对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教育,鼓励学生尽早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行业资格证书,如:幼儿教师证、育婴师证、营养保健师证、舞蹈教师证、早教开发教师证等,为学前教育学生全方位、高层次、多渠道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镇就业调研报告篇4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
以20xx—20xx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xx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
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
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
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
[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
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其三,建立一支高
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
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
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
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
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
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镇就业调研报告篇5
一、第一个原因来自用人单位
许多医院过度关注毕业生的学历,入门级的学历就是研究生,低于硕士研究生的不予考虑,根本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了,很多基层医院非研究生不招,而真正需要高级人才的单位招聘不到人才,而本因该到基层医院就职的本科、专科医学生没有单位接收。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
还有部分医院过度的追求工作经验。招聘条件都是3年以上工作经验、5年以上工作经验,我们不否认,医生这个岗位工作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医院忽视了一点,任何一位医生的工作经验都是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当然有很多小医院不具备培养人才的条件,只能是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医生,这就导致了医学生的就业路越来越窄,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个来自用人单位的原因。
1、就业人数上升,就业率日趋下降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失衡,医学毕业生也不例外。
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预防、影像学、麻醉学和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前者就业率略高于后者。但总的看来,医学生一次就业情况正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
2、新增岗位不足,且层次逐渐拉高
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而医学生都渴望进入中心城市的大医院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要想进入比较困难。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比较高,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李系仁介绍,大医院要硕士、博士,目前这种用人取向全国都如此,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因为现有医疗人员数量已经饱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一家医院的人事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该院博士将享受人才引进待遇,硕士研究生享受的是“计划内指标”,而本科生实行的是“聘用制”。
3、逃避就业现实,转而走考研之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找工作,一边准备考研,这或许就是在逃避就业现实。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在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考研也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能在校园里继续享受单纯的生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暂时有效地规避现实的就业压力。根据了解,目前,考研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多的选择,考研人多,落选的自然也多,因此连续考几年的也大有人在。在许多医学院校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不就业族”。“不就业族”中大部分人想考研,小部分是想申请出国留学或自主创业。在沈阳医学院,有一个班级90%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尤其是医疗专业的女生。他们说,现在医疗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留在大医院,他们要通过考研摆脱现有就业困境。许多同学表示,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今年考不上,明年继续考。考研、出国留学已经被医学院校大本学生们认为是改变命运的途径。
二、毕业生方面
1、就业倾向及薪资预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毕业生的就业倾向也就因此而不同。有些人选择迎头而上面对困难,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这些人中大部分还是希望去省、市当中的大医院,哪怕只是能去见习,积累经验,对于自己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还有的人则会选择考研,不断学习,掌握知识,为今后找工作打下更好、更坚固的基础;当然也会有人想要出国留学,增长见识,继续深造……这些,往往都是因人而异的。而至于医学生的薪资预期问题,他们所期望的薪酬,与现实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41%的人选择xx~3000元,只有20%的人希望能挣到5000元以上。
2、就业地域意向
有调查表明,毕业生毕业去向首选是东部沿海地区,达36.5%,最主要的原因是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收入水平较高;次选为中小城市,有30.6%;再次选为小城镇;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农村医疗机构工作,待遇明显偏低和业务发展前途受限很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其中,53%毕业生认识到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的必要性,却只有32.7%的毕业生选择会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
3、就业过程思考
每个人对于就业,都是会有各个方面不同思考的,这因人而异。但是,大多数人的考虑,也存在着许多的共通之处:首先会考虑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联的工作,来确定所挑选工作的范围;其次是考虑哪种工作更加地适合自己;再来是工作的性质,工资,与家里的远近等等这些也都是在考虑之列的。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有学多的学问,也就需要很多的思考。
第一,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诚信问题:当我们考取职业医师资格证书成为难题之后,医学生们就想到通过其他的各方面的证书来提升自己的身价,所以大学期间就努力考取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但是忽视了专业技术的学习,导致近几年的医学生的专业技术掌握程度越来越差,到医院工作后不能都达到一个毕业生应有的职业技能。这个自身的原因也导致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二,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也波及到了医学院,原来医学院的招生分数线一直是遥遥,而近几年,医学院校的招生分数线也是日益降低,这就导致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不能的到保障,最终的毕业生的质量受到影响,最终也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三,任何人都想有一个高收入的工作,医学生也不例外,在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技能水平,自身能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一味的考虑高薪工作,这就导致了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这个原因也直接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有问题,医学生有问题,高校同样存在问题
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院校的教师都重视科研,对于本科生的教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质量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而民办学校,对于本科甚至专科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视,但是自身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许多私利学校都在其他学校请老师讲课,这样势必也会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对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目前,我国医疗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除此之外,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而在医疗改革新时期的当下,与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不过在近两年,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提倡下,社区医院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与政策的不断加深,所催生出的社区医院消费市场为各类的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其中,护理专业、外科、内科、中医学人才,都是在社区医院非常紧俏的。福瑞医生人才网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近期医药行业销售领域每天发布近2千个职位,占每天所发布职位的20%左右,医药销售代表和经理职位更出现了一“将”难求的现象。对于医药行业求职者而言,大多数销售从事的是医疗器械和一些医药产品的销售,医药行业的销售人员不同于其它行业,它对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如果是医疗器械销售,大多还要求和大型医院有着良好的关系。因此,医学生应当随时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随之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镇就业调研报告篇6
妇女在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县女性创业就业工作情况,促进我县妇女创业就业工作,近日龙山县妇联走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分乡镇、系统妇委会等单位及女性创业者,以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对我县女性创业状况开展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女性创业就业基本情况
龙山县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至今不通铁路,正在建设高等级公路,是一个典型的“八山半水一份田,半份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共有34个乡镇(街道)462个村(社区)共57.3万人,其中女性人数27.9万,占总人口的48.7%。
近年来,龙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女性创业就业工作,通过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培训服务力度、加大贷款服务力度、加大创业服务力度,使广大妇女创业激情不断高涨、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创业途径不断拓宽、创业成效明显。据调查统计,我县共有就业人员32.5万人,其中妇女就业人员14.6万人,就业率达45%,主要从事的行业有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饮食、宾馆、超市、美容休闲、环卫、零售、维修、运输、医疗保健等工作。自主创业女性人数约1.2万人,主要投资于土家织锦、百合加工、服装、美容、餐饮、等行业。三年来,共为1304名妇女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4976.8万元,带动3800余名妇女就业。全县女性创业就业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1、女性就业结构方面。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里耶秦简为品牌的旅游服务业的强力推进,女性就业结构有所改善。第一产业就业女性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分布在第三产业中的女性比例上升幅度较大。从就业层次来看,尽管妇女大多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在第三产业中一些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领域,如金融保险、教育、文化艺术、会计等行业,妇女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就业层次有所提高。
2、女性就业途径方面。采取政府引导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式就业。据调查,就业女性中通过求职、应聘、录取或考取的比例为21.2%,外出务工的比例为30.3%,自谋职业(农村妇女从事种养殖业)比例为48.2%。
3、女性劳动者素质方面。女性劳动者中,只有小学学历的占18%,初中学历占54%,高中以上学历占28%。城镇女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虽然比农村高,但与岗位要求相比仍然偏低,不适应岗位要求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很多妇女接受的教育有限,因此文化素质偏低就成了多数妇女群体通病。
4、女性自主创业方面。我县自主创业女性比例约占就业总人数的3.8%,比例偏低。女性总的来说比较保守,冒险、创新意识不强,再加上对高新技术的掌握不够,资金的短缺,女性创办的实体规模普遍较小。
二、我县推进女性创业就业的主要做法
1、开展教育培训,增强女性创业就业本领。大力开展农民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妇女特点和需求,我县各级妇联组织联合科技、农技、人社等部门举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创业)培训及富余女劳动力转移培训,举办各类妇女培训班742期,教育培训农村妇女达20万人次,有8万妇女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发放各类学习资料近15万份。
2、搭建就业平台,畅通妇女就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协调人社局、发改局、税务、金融等部门,为妇女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荐、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创业指导,帮助下岗失业妇女、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就业创业。与劳动部门联手,有针对性地组织求职妇女参加“春风送岗”现场招聘活动,共为失地失业、返乡妇女提供就业岗位3800个,帮助2759名妇女实现再就业。
3、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妇女创业资金扶持。全力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互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一是争取政府支持,积极协调社会各方,对符合条件的妇女创业提供帮助,简化审批手续,提供多种优惠政策。二是与财政部门协调,将贴息资金列入妇联工作项目经费,做到重点扶持,扩大了贷款覆盖面。2011年为姚蓉、卢君寒、杨玲玲等28名大学生争取了39.2万元的无偿资助扶持资金。
4、树立典型带动,激发女性创业就业热情。龙山县妇联近年来,在城镇开展“巾帼文明岗”和“巾帼建功”争创活动。目前,全县共有6个省级文明岗、2个州级文明岗、6个县级文明岗,共表彰了60名在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巾帼建功标兵”。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巾帼示范村”和“双学双比”创建活动。共表彰了34名“龙山县勤劳致富屋里人”、100名“科技致富女能手”。开展了“创业成功女性”评选活动。涌现了“王阿妲”辣子鸡品牌创建人王正娥、“洗车河牌”霉豆腐品牌拥有人刘金霞、升发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迎春、洗车河镇土家织锦工艺厂厂长叶英等一大批创业成功女性。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调动了广大妇女勤劳致富和敢于创业的信心与决心。
三、我县女性创业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县属于偏远贫困山区,产业结构单一,就业门路狭窄,从事第一产业的妇女较多,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妇女较少。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传统行业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难以实现再就业,而新兴的产业、高科技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妇女的就业结构仍然需要改善。
2、创业资金缺乏。以妇女为主创办的龙头企业较少,女性创业者面临的困难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资金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很多创业者表示是因为生活所迫才选择创业,而创业资金的筹措,则一直是制约女性创业的瓶颈,女性大多是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筹措资金,较少向银行借贷。虽然有关部门可以提供“小额贷款”,但手续繁琐,担保困难,不容易办成。
3、妇女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依然存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用工单位在招工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偏见,在一些适合女性从事的行业和岗位也有拒绝招收女性的问题,使妇女就业和再就业面临比男性更大的困难。由于劳动力市场管理不规范,损害妇女劳动保护权益、社会保障政策不落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妇女平等就业和健康发展的障碍。 女性创业要承受更多的艰辛,女性进入商场,在语言、态度、形体等交往方面存在差异,很难一下打开局面
4、妇女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待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比,目前妇女劳动力的文化状况、技术水平、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都有不少差距。妇女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尽快提高素质,增强自身的能力。
四、我县女性创业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坚持城乡统筹,加大培训力度。目前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与农村潜在的富余劳动力并存,成为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大难题。当务之急,必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这部分劳动者的市场竞争能力。政府应给妇联组织增设培训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为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其次要大大提高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内容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与每个人的需要和潜力紧密结合,增强女性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要继续探索城乡统筹就业模式,积极组织劳务输出,鼓励城镇下岗失业妇女到农村开创新业。
2、加强部门协调,推进女性创业。发挥小额贷款量小、灵活、见效快的特点,进一步健全的妇女创业资金扶持体系,完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各项政策和业务流程,大力扶持初次创业的女性和女中小企业业主,做好、做大、做强企业。将小额贷款政策与创业培训相结合,有力推动妇女创业。
3、加大政策倾斜,促进女性再就业。从统筹发展增加妇女再就业岗位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一些有利于扩大妇女就业的政策性措施。可以探索制定阶段性的政策措施,从财政供养人员入手,年龄在50岁以上、工龄在30年以上的正式人员采取内退办法提前离岗或提前退休,用于解决部分大中专学生就业问题。要想方设法开发一定公益性岗位解决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就业。
4、健全监督机制,完善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为使劳动力市场中的招聘、录用工作更加平等规范,政府应在市场监督管理上加大政策指导和支持力度,规范企业和劳动中介机构的行为,保护女性的劳动权益,禁止从职业进入到工作评估、职位晋升、职业安全等就业全过程的性别歧视;同时要在公务员退休年龄上充分体现男女同龄退休原则;劳动行政部门、就业管理部门要加大法律执行监督力度,受理有关侵害妇女就业权益的投诉,并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进行调查核实,依法处理;工会、妇联等非政府组织要依法代表劳动者就用人单位贯彻实施女性就业权益保障的规定进行群众监督,充分发挥维权作用。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镇就业调研报告多篇范文。